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4年 43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7-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张良奎1,2,3, 林雅君1,2,3, 向晨晖1,2,4, 黄亚东1,2,4,5, 郑传阳1,2,4,5, 宋星宇1,2,4,5,*
2019年7月和2020年12月对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潜在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夏季和冬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151 种和146 种, 群落主要以硅藻为主, 甲藻次之。夏季浮游植物表底层平均丰度(13.75 ± 3.98)×104 个L-1高于冬季平均丰度(3.17 ± 0.30)×104 个L-1, 而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表底层平均值, 分别为(2.36 ± 0.23)和(0.61 ± 0.06)低于冬季平均值, 分别为(3.65 ± 0.12)和(0.85 ± 0.02)。优势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 夏季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 冬季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 var.sulcata)、舟形藻(Naviculas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p.)。典范对应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综合结果表明, 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度与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其他主要影响因子还包括盐度、营养盐和混浊度。大湾区浮游植物群落在夏季和冬季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这与季风、珠江径流、陆源排放等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
2024 Vol. 43 (4): 1-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4242 KB) (
166
)
11
植株高度对木本植物幼苗叶片虫食强度的影响
张翔1, 杨安婷1, 王博1,2,3,*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叶片的取食是影响森林中植物幼苗生长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株高作为林内幼苗的重要性状, 直接影响幼苗的光能获取和叶片营养物质的积累,还与叶重比、比叶面积以及叶片氮含量等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 可能会对幼苗遭受的的虫食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 当前关于虫食强度的研究, 大多聚焦于植物叶片的性状方面(例如各种营养成分以及物理和化学防御特征等), 很少关注株高对虫食强度的影响。通过对云南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内39种木本植物的354株幼苗进行虫食强度的调查, 深入探讨了幼苗的株高对虫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群落水平上, 幼苗的株高与虫食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而在物种水平上, 不同物种间表现出差异性格局, 表明株高对幼苗虫食强度的影响存在种间特异性。结合株高对幼苗存活和竞争的影响, 植食性昆虫对较高植株幼苗的的偏好性取食, 有利于较低幼苗的存活, 从而对林内整体幼苗群落的生长和存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024 Vol. 43 (4): 11-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564 KB) (
167
)
18
川西林盘8种典型树种凋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特性
宗桦*, 姚怡宁, 刘兰, 张莲
凋落物在维持林地的土壤水分、肥力和养分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 川西林盘的凋落物对雨水的吸持和拦截效应还未见报道。采用室外调查和室内浸泡相结合的方法, 在分别生长有8种典型林盘树种的纯林地中设置样方, 收集并测试其凋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特性。结果显示, 8种树种的地表凋落物年总蓄积量均值为(7935.52±6042.96) kg·hm–2, 土壤中凋落物年总蓄积量均值为(2765.70±2206.40) kg·hm–2。8种树种的凋落物年蓄积量差异显著, 落叶树种的年凋落物蓄积总量是常绿树种的1.29倍, 具体表现为: 枫杨>慈竹>构树>香樟>雷竹>银杏>水杉>黑壳楠。土壤中凋落物的自然持水率(4.54%—20.39%)高于其地表凋落物的自然持水率(4.97%—10.01%)。地表和土壤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均在浸泡5分钟后达到峰值, 12小时后达到饱和, 其吸水速率和浸泡时间极显著相关。地表凋落物的有效持水量、有效持水率和凋落物径流拦蓄量均高于土壤中的凋落物。凋落物径流拦蓄量与蓄积量呈极显著相关, 枫杨(66.02 t·hm–2)和慈竹(60.06 t·hm–2)凋落物的径流拦蓄总量显著地高于其他树种。此外, 地表凋落物和土壤中凋落物的径流拦蓄量还分别与凋落物的有效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显著相关。广泛栽植径流拦蓄能力最强的枫杨、慈竹和构树, 有利于川西平原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2024 Vol. 43 (4): 18-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8107 KB) (
134
)
27
基于MOD10A1 V6产品下青海省各片区积雪的分布气候特征
史飞飞1, 2, 4, 李晓东1, 2, 肖建设1, 2*, 雷春苗2, 3, 曹晓云1, 2, 苏文将1, 2, 石明明1, 2, 刘致远1, 2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 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 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态功能区变化不显著, 从阶段变化来看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在2016积雪季后积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 而在2016积雪季前仅柴达木盆地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减少(p<0.05), 其余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2)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日数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 可可西里内26.8%的面积积雪日数显著增加(p<0.05), 而三江源腹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部积雪日数显著减少(p<0.05)。(3)近16年来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积雪覆盖面积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65, p<0.01), 与气温显著负相关(r>0.5, p<0.05), 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 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2024 Vol. 43 (4): 27-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9545 KB) (
155
)
39
基于可持续性晴雨表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王睿, 骆华松*
统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生态脆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典型西南生态脆弱区—云南梁河县为研究区, 参考“可持续性晴雨表”评估指标与方法, 采用熵值法与加权求和模型对梁河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1)2012—2017年梁河县的人文系统福利指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2018年则波动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是制约梁河县人文系统福利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 (2)除2017年波动下降外, 2012—2018年梁河县生态系统福利指数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 且2018年生态福利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3)2012—2018年梁河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不可持续发展、中等发展提升至基本可持续发展三个不同状态。2016年梁河县进入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 而目前还未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
2024 Vol. 43 (4): 3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471 KB) (
45
)
47
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研究
徐治明1, 董晔2,*, 闫伊亮1
为促进生态脆弱地区“三生空间”协调发展,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以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例, 基于1995、2005、2015、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 采用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方法, 定量计算与分析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 (1)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面积所占比例达80%以上, 但近24年来, 生活空间迅速扩张导致中心城区生态空间面积缩减明显。2005—2015年“三生空间”结构变化最为显著, 大面积生态空间转为生活空间, 其主要转入源为生态用地。(2)乌鲁木齐市生活空间扩张的同时, 其聚集性不断增强, 全局自相关指数由1995年的0.6665上升至2018年的0.8143。(3)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提升缓慢, 在2018年分别为0.011与0.064, 仍处于严重失调阶段, 耦合协调度最低的区域分布于乌鲁木齐县、米东区及达坂城区。(4)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着“三生空间”转型与演变过程, 人口、政策与经济是推动“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结构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2024 Vol. 43 (4): 47-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6824 KB) (
194
)
58
亚热带山地景区不同类型景观小气候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公园为例
苏远周, 金鹏, 唐淼, 黄密密, 何省蓓, 徐明, 张健*
以山地景区——贵阳市花溪公园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5种典型近自然类型景观, 以其附近的人工硬化地表为对照, 对小气候相关指标进行日变化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 不同植被类型景观均对区域内小气候有降温增湿作用, 灌丛对风速影响最为明显; 植被类型与水体均会对小气候效应具有改善作用; 光照强度、紫外线强度、土壤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小气候的变化。山地景区建设时需注重不同植被类型的景观搭配及对植被类型-水体的复合效应的综合考虑, 以期营造更为舒适的景观小气候环境。
2024 Vol. 43 (4): 58-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4420 KB) (
183
)
66
菹草收割对沂蒙湖磷组分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张莉颖1, 王立志1,*, 刘淑婷1, 夏晓彤1, 王茜1, 安娟1, 吴希媛1, 宋红丽1, 王芸1, 郁万妮1, 吴元芝1, 王忠诚2
为研究菹草收割对水中磷组分的影响, 对比分析2017—2019年三年期间沂蒙湖菹草收割区和生长区水体各形态磷含量及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探讨收割对水体磷组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对菹草收割能显著改善水质、降低水体磷含量, 尤其在菹草衰亡期, 菹草收割能显著的降低水体中各形态磷含量, 其中溶解性有机磷(DOP)含量的降低最为显著。沉积物分析显示, 菹草收割能有效降低沉积物总磷(TP)和有机磷的含量, 对无机磷的影响相对较小。环境因子监测结果为, 菹草收割对pH和溶解氧无显著影响, 收割使得水温, 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和叶绿素a(Chl a)含量略呈升高趋势。相关分析表明, 收割区TP与DOP呈弱相关, 收割处理降低了APA与各形态磷, DOP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综上, 沂蒙湖每年的4月底、5月初对菹草进行选择性的收割, 不但可以发挥菹草净化水质的功能, 而且避免菹草衰亡后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2024 Vol. 43 (4): 66-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8441 KB) (
56
)
76
温度、湿度和降雨对小型啮齿动物活动强度的影响
林天杰1, 冯力1, 王博1,2,3,*
啮齿动物作为种子捕食者和散布者对种子命运和幼苗建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明确啮齿动物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啮齿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利用红外相机对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 ha森林动态样地内啮齿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监测(共计6486个相机捕获日), 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季节、天和小时尺度)探讨温度、湿度和降雨对啮齿动物活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啮齿动物白天活动强度6月显著高于8月和11月, 而夜间活动强度6月低于8月和11月。以天为时间尺度的分析表明, 随着温度的增加、湿度和降雨的减少, 啮齿动物白天活动强度显著增强, 而夜间活动强度则无明显变化趋势。以小时为时间尺度分析表明, 温度、湿度和降雨对啮齿动物白天活动强度具有显著影响, 而对夜间活动强度影响较小。研究初步表明, 在不同时间尺度下, 温度、湿度和降雨对啮齿动物活动强度的影响强度甚至方向具有显著差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探讨啮齿动物活动强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 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啮齿动物活动规律及其生态功能。
2024 Vol. 43 (4): 76-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748 KB) (
85
)
85
鄱阳湖碟形湖营养状态对苔草影响研究
于新平1, 王俊颉1, 夏雨1, 刘金福1, 2, 陈宇炜1, *
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研究湿地植物与水体营养状态影响关系, 以鄱阳湖的泥湖、常湖、赣江南支、大莲子湖、白沙湖、战备湖、朱市湖、常湖池和大湖池等9 个碟形湖为研究区域, 选取鄱阳湖湿地的优势种苔草为研究对象, 碟形湖水环境因子为主要环境控制因子,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确定水环境因子对苔草生物量和植株密度贡献值。结果表明: (1)大湖池和朱市湖是中营养状态, 其他碟形湖是轻度富营养状态, 鄱阳湖西部区域的碟形湖水质状态要好于南部和东部区域碟形湖的水质状态。(2)主成分分析表明, 影响苔草群落特征的关键因子是NO3-N、PO4-P、NH4-N、TN、COD、TP。(3)NH4-N和pH与苔草密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 能够解释82%的苔草植株密度。营养状态指数与苔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P<0.05), 能够解释75.9%的苔草地上部分生物量。
2024 Vol. 43 (4): 85-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603 KB) (
57
)
91
2000—2019大别山地区植被活动特征及其对异常降水的响应
凡茜玉1, 朱长明1,3,*, 罗敏玄2, 张新3
大别山区作为生态过渡地带是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及其敏感区之一, 研究区域尺度异常降水及植被活动的时空变化趋势, 定量辨识区域植被活动对异常降水的响应, 对于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密集时序MODIS 13Q1遥感影像, 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定量反演区域植被活动时序变化特征, 并结合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日降水资料, 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 深入探究了2000—2019大别山地区植被活动时空变化趋势特征以及对异常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1)2000—2019年大别山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为分段性上升的趋势, 整体增速为0.01 /10a (P<0.05,双尾), 2011年前后到达区域峰值, 然后进入高位震荡; (2)2000—2019年大别山区异常降水频次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东部及南部异常降水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3)2000—2019年大别山区植被活动与异常降水显著相关且空间分异明显突出, 随着海拔的升高正相关区域明显增加。平原低海拔地区(<200 m)正相关的区域占比仅为25.30%, 到高海拔地区(>1000 m)正相关区域占比可达54.91%。表明区域异常降水对大别山区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活动的影响截然不同, 高海拔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对异常降水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而低海拔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对异常降水则表现出更为脆弱。
2024 Vol. 43 (4): 91-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22305 KB) (
55
)
100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绩效与实施偏差
王坤鹏1, 欧名豪2*, 吴文俊2
在“经济-生态-福利”绩效内涵及评价模式构建基础上, 引入物元可拓模型, 探讨了成都市2009—2018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并分析其实施偏差。结果表明: ①2009—2018年成都市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水平等级整体呈现出“较差”等级向“优秀”等级跃升趋势, 但其转化状态不稳定。②2009—2018年成都市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在经济绩效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而其生态绩效和福利绩效却整体偏低。③政府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成本系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等指标对成都市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提升有重要贡献, 而化肥施用量不合理与耕地保护的农村劳动力投入过少成为制约其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④耕地保护的多重显性和隐形效益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实施较低的内在因素, 而耕地保护相关利益主体在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抉择是其绩效高低的核心外在因素。因此, 加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内涵及绩效动态评估模型研究, 探索耕地保护的多重显性和隐形效益显化及内化机制应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2024 Vol. 43 (4): 100-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507 KB) (
108
)
110
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测度及空间扩散路径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李江涛1, 2, 文兰娇1, 2, *, 张安录1, 2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 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 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结果表明: (1)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呈现中部高, 四周低的总体特征。(2)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最快的区域均集中于武汉市及黄石市下辖区县。(3)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在县域尺度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且非均衡程度有先下降后逐步上升的趋势, 其中2005—2010 年非均衡程度最低。(4)2000—2020 年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分级的重心集中分布于武汉市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江岸区以及鄂州市的鄂城区。(5)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重心空间迁移方向为西北—东南—西北, 其空间扩散路径整体呈现回旋状。该研究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在县域尺度耕地非农转换方向和均衡性的动态可视化, 为协调土地非均衡发展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2024 Vol. 43 (4): 110-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8056 KB) (
102
)
120
果洛藏族自治州藏传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格局
邹慧婷, 李荣, 赵扬玲, 郭泺*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黄河源头区域, 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保护的地位重要。该州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 藏族人口占90%以上。寺庙作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承载着多项文化功能, 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土地利用格局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 在ArcGIS支持下建立缓冲区, 利用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藏传寺庙在不同海拔、坡度以及坡向上的地理分布特征, 分析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与寺庙0—6 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86%的寺庙分布在海拔低于4373 m的区域, 其中分布在4046—4226 m高程范围内的寺庙数量最多; 72%的寺庙分布在坡度范围为6—15°的斜坡地和15—25°的陡坡地。在研究时段内, 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 草地也是发生土地转移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其中, 草地向林地的转移和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移是主要转移类型; 建筑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移, 1990—2020年增加了200%。寺庙0—6 km内3个缓冲区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均远远高于研究区平均水平, 其中0—2 km、2—4 km、4—6 km缓冲区的林地面积占比在研究时段内的均值分别为19.99%、19.56%、17.69%, 距离寺庙越近, 林地受到寺庙的保护,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但景观指数显示, 距离寺庙越近, 景观格局的结构组成越复杂, 寺庙的存在也可能导致了周围景观的破碎化。本研究为藏族文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地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024 Vol. 43 (4): 120-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7292 KB) (
113
)
129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敏感性评价
李元征1,2, 冯智志1, 李立3, 杨晓雨1, 柳敏1,2, 王文静4*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国范围生态敏感性评价鲜有报道, 且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存有不足。基于空间信息技术, 利用遥感、气象、土壤等数据, 评价全国陆地生态系统五种生态问题及其综合的生态敏感性, 并在国家、生态区与流域片三个地理单元层面上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① 23.48 %和3.78%区域分别为土地沙化和冻融侵蚀极敏感区。前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后者主要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山区。59.36%、51.26%、9.56%区域分别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冻融侵蚀敏感区。石漠化与土地盐渍化的极敏感区与敏感区均较少。② 26.00%和68.17%区域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别为极敏感和敏感。前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后者广泛分布在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苏北外的地区。高敏感地理单元主要包括两生态区(西北 > 世界屋脊)与三流域片(内陆河 > 黄河 > 西南诸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4): 12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7974 KB) (
112
)
140
基于HEA模型的达里诺尔叶绿素a浓度模拟与分析
宋振宏1, 3, 刘旭华2,3, 刘华民2,3, 曹晓霭2,3, 温璐2,3, 于晓雯2,3, 翟继武1, 王立新2,3,*
针对达里诺尔湖富营养化问题, 通过2000—2020年达里诺尔水质监测数据, 运用混合演化算法(HEA)对达里诺尔西部、中部和东部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 并揭示其三个采样点的变化规律。结合阈值数据和敏感性分析量化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达里诺尔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呈显著性差异, 表现为夏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 但三个采样点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2)达里诺尔湖西部、中部和东部HEA模型模拟值与实际监测值之间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0、0.62和0.75, 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8、1.62和1.09 mg· m–3; (3)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和阈值条件下, 叶绿素a浓度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生化需氧量(BOD5)、铵态氮(NH4_N)和水温(WT)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与水深(WD)、透明度(SD)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与pH相关性不明显。研究显示, HEA算法较好地解释并模拟了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 模型总体精确度较高, 可为达里诺尔藻华早期的预测预警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2024 Vol. 43 (4): 140-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3156 KB) (
63
)
149
考虑下垫面影响的海南岛干旱区昌化江流域旱涝时空分布规律
邹艺1, 朱丽蓉2, 林尤文3, 李旦1, 叶长青1, 4, *
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 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20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 结合遥感提取的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 应用降水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运用下垫面数据修正分析结果, 评估流域旱涝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分别划分流域的易旱、易涝区。结果表明: 流域冬春季节干旱问题较其它季节突出, 但整体上干旱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 流域内夏秋季雨涝问题较为严重, 且总体雨涝面积呈上升趋势。全年干旱易发区与秋季雨涝易发区较为集中分布于流域下游; 总体昌化江流域旱涝灾害有逐年缓解趋势。
2024 Vol. 43 (4): 149-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10008 KB) (
93
)
159
科尔沁区异色瓢虫色斑多型现象季节性发生研究
赵圆飞1,3, 石凯1,*, 董永义2, 兴安1, 柴畅1
对2018和2019两年通辽市科尔沁区异色瓢虫(共计3582头)进行色斑多型现象的季节性发生研究, 共发现105类色斑变型, 具体为黄底型变型96类, 黑底型9类, 其中当地新记录色斑变型78类。从季节分布看, 夏季具色斑变型49类, 秋季有87类, 所有变型中以十九斑变型个体数量最多。黄底型高斑类型(16—19斑)占比在夏秋两季均显著高于低斑(0—7斑)和中斑类型(8—15斑); 同一类型中低斑、中斑类型在夏季占比明显较高, 高斑类型则在秋季占比显著高于夏季。黄底型异色瓢虫鞘翅各斑点出现概率在秋季均高于夏季, 但概率大小顺序在夏秋两季大体相同, 均以斑点3出现概率最大, 斑点1/2出现概率最小。
2024 Vol. 43 (4): 159-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410 KB) (
55
)
166
黄土区排土场复垦初期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王东丽1,2, 徐源1, 于百和1, 赵晓亮1,*, 连昭1, 谢伟1,3, 郭建军3, 胡澍4
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 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竹柳(Bamboo willow)和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6种植被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以新排土为对照, 研究其土壤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变化在2.83—4.52 g·kg–1、0.13—0.21 g·kg–1和0.05—0.17 g·kg–1, 除苜蓿土壤全氮和苜蓿、刺槐土壤全磷外, 其余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新排土; 其中土壤有机碳在刺槐和苜蓿模式下较高, 在沙棘模式下较低, 而全氮与全磷均反之, 各恢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均较低; 各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聚现象, 而土壤全磷在垂直土层变化不明显。各恢复模式下土壤C/N、C/P和N/P分别变化在13.68—30.69、19.30—106.60和1.13—3.61; 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下的土壤C/N、C/P和N/P整体表现为高于其他模式且在垂直土层变化差异较大。研究区复垦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整体与土壤各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紧密相关, 土壤C/N、C/P更易受土壤有机碳影响, 土壤N/P更易受土壤磷的影响。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低, 受磷限制性大, 需及时补充磷肥, 而新疆杨恢复模式需补充氮肥。
2024 Vol. 43 (4): 166-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679 KB) (
103
)
176
高铁驱动下的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杨小飘1,2, 赵宇鸾1,3,*, 吴强1, 王华飞1, 刘艳1,4
高速铁路开通对推动沿线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高铁对山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影响, 为优化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土地利用格局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利用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影像, 基于空间重构定量测度、GIS空间分析和地形梯度分析等方法, 研究贵广高铁开通前后肇兴侗寨“三生”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 结果如下: 1)从“三生”空间数量变化来看, 2010—2020年肇兴侗寨“三生”空间演变趋势与城镇化扩张趋势相似, 生产空间面积减少3.62%, 分别向生活和生态空间转移1.72%和1.9%。 2)从演变特征上看, 肇兴侗寨“三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显著, 生活空间呈现从核心向外围扩张的边缘化特点, 其蚕食生产空间现象突出, 生态空间面积先减后增, 共增加34.3794 hm2。3)从地形分布指数上看, 坡度、高程和地形位对肇兴侗寨“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和时空演变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三生”空间地形位指数、分布优势地形位和演变优势地形位均呈现规律性分布, 生产和生态空间具有在低地形梯度上向生活空间转变的显著特征。
2024 Vol. 43 (4): 176-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8016 KB) (
314
)
187
基于MODIS-EVI的四川省2000—2020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
朱林富1, 谢世友2,*, 杨华3, 马明国2,4, 夏军1
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MODIS-EVI数据, 在ArcGIS中运用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在植被覆盖变化中, 增加类型的面积占46.35%, 减少类型的面积占45.81%, 不变类型的面积占7.84%; 植被覆盖减少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小于500 m、3000—4500 m, 坡度小于5°, 平地、南坡、西南坡, 平原、台地等区域, 以灌丛和草地为主; 植被覆盖增加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500—3000 m, 坡度5—15°, 东北坡、东坡、东南坡, 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等区域, 以耕地和林地为主; 植被覆盖不变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大于4500 m, 坡度大于15°, 北坡、西坡、西北坡, 大起伏山地、极大起伏山地等区域, 以建设用地和高山植被为主。研究结果从宏观上揭示了四川省近20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 可以为四川省在未来的生态植被恢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2024 Vol. 43 (4): 187-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4394 KB) (
60
)
196
毛竹扩张过程中竹与树空间关系的点格局分析
宋述灵1,2, 文仁权1,2, 宋庆妮1,2, 栾丰刚2, 方熊3, 刘骏2, 杨清培1,2,*
毛竹与树木相互作用关系是解释毛竹扩张的关键。在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竹阔界面样地(50×100 m)调查样地内毛竹和树木的植株空间分布距离, 采用Programita软件对树木与毛竹、毛竹母竹与新竹的空间关联性进行O-ring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1) 0—100 m的整个界面区域, 毛竹与树木在0—10 m任何尺度都是负关联。由毛竹纯林向混交林过渡, 毛竹与树木的负相关距离加大, 由2—3 m增加到2—9 m; (2) 毛竹与不同生态型树木的空间关联性表现出较大差异, 无论在任何区域, 从0—10 m尺度上毛竹与落叶树都无关联, 但在0—100 m整个界面区域, 除<1.0 m尺度外, 毛竹与常绿树是负关联; 扩张前期(前沿区)毛竹与乔木的负相关距离比与灌木树的大; (3) 毛竹母竹与新竹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空间关联性有较大差异, 在0—40 m区域内, 仅2013年在1 m尺度下母竹与新竹呈正关联, 在40—80 m区域内, 随扩张年份增加, 母竹与新竹关联尺度距离由2007年的6—7 m下降到2013年1 m和3—6 m。结果表明毛竹与树木间存在明显的相互排斥作用, 竹与树的作用强弱与树木的生态型特征、扩张阶段和二者相对密度有关。毛竹扩张方式可表现为前期远距离放置新竹, 扩张后期进行密度填充。研究结果可为竹子扩张程度判定及扩张预测、防控提供参考。
2024 Vol. 43 (4): 196-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2635 KB) (
69
)
204
氨氮胁迫下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质量研究
计红1,3, 林育青2,*, 陈诚2, 何梦男2, 于道平1, 3, 余世金1, 万安1,3
为定量揭示氨氮浓度对鱼类栖息地质量的影响, 以淮河干流鲁台子至窑河闸段为研究区域, 选择典型土著洄游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 耦合研究区域内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了含有氨氮指标的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栖息地模型。假定入流边界氨氮浓度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1.0 mg·L-1), 选取栖息地面积、栖息地斑块数和栖息地连通性指数三个景观生态学特征指标, 定量评估了高、中、低三组代表性流量下氨氮对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考虑氨氮指标情况下的洄游通道质量相比, (1)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下降1.6%、6.7%和3.4%, 氨氮对洄游通道适宜生境面积的影响较小。(2)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斑块数分别增加4.5%、28.7%和3.6%, 在原本具有较高破碎度的情况下氨氮影响最大, 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和协同效应。(3)鲢幼鱼下洄游通道连通性分别降低54.3%、34.6%和24.8%, 连通性下降幅度与入流边界流量成反比。研究结果可为鱼类栖息地指标体系构建和基于水质需求的生态流量调度提供依据。
2024 Vol. 43 (4): 204-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212
不同亚热带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韩柱1,4, 程然然1,4, 周卫荣2, 林怀桑1, 薛玉洗1, 陈立新3, 杨波1,4,*
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 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 目前对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尤其是针对原生天然林及皆伐后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景德镇地区典型亚热带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常绿阔叶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土钻法对0—30 cm土壤层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176.98 g·m2)显著高于人工林(99.88 g·m2)和次生林(94.35 g·m2)(P<0.05); (2)0—15cm土层是细根的主要分布区, 该土壤层细根生物量均占总细根生物量的70%以上, 相同森林类型中, 0—15 cm土壤层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15—30 cm土壤层, 在相同土壤层, 天然林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人工林和次生林。(3)与人工林相比, 天然林细根有向土壤深层发展的趋势。(4)森林类型和土壤深度对活细根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亚热带森林保育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4): 212-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372 KB) (
74
)
综述
219
声景数据采集技术与模式的研究综述
王静怡1,2, 李春明1,*, 林婴伦3, 翁辰1,2, 焦亚冉1,2, 李大锋4
声景包含来自生物、地理和人类社会的丰富信息, 可以作为反映生态系统特征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声景的监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的重要一环, 其产生的声景数据已逐渐在声环境质量主观评价、声景规划、物种识别、生物多样性评估、人体身心健康评价等方面得到应用, 数据价值日益凸显。目前市场上能进行声景数据采集的设备技术参数各不相同, 设备的使用方式也多样, 不利于研究结果的对比。文章详细梳理了声景数据采集设备的关键指标, 包括传声器的灵敏度、频率响应、采样率等。总结了开放空间的人工调查、大尺度的参与式感知和固定站点的长期监测三大常用的声景数据采集模式的实践方法与应用场景对比。面对日益丰富的声景大数据, 急需从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方式和元数据信息等入手实现数据采集的标准化, 从而完善声景大数据的管理和共享, 针对生物发声的特殊性, 还需要充分考虑其生物生理等特征。同时对未来声景监测网络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期待推动我国声景数据采集技术的完善。
2024 Vol. 43 (4): 219-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389 KB) (
506
)
226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于金鹏1, 晁赢2, 阎祥慧1, 罗锋3, 杭中桥3, 褚衍旭4, 李旭1, 杨全刚1, 王会1, 潘红1, 娄燕宏1, *,诸葛玉平 1, *
如何有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和环境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优质耕地资源短缺与粮食生产需求的突出矛盾背景下, 原位钝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的切实可行, 且能保证作物安全生产的修复措施。文章从钝化剂种类、钝化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研究的现状, 分析了影响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效果的因素, 并对未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 以期为科学、合理、高效使用钝化剂和钝化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实现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
2024 Vol. 43 (4): 226-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318 KB) (
141
)
234
国际工业碳排放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王新平 1,*, 王亚宁1, 魏秋实1,2
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1991—2021年发表的8985篇与工业碳排放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以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及进展, 为国内工业碳排放后续研究提供前瞻性参考。结果表明: (1)自1991年起, 国际工业碳排放研究经历了萌芽、稳步提升、爆发增长三个阶段, 该领域研究热度持续上升, 近五年年度发文量的环比增速维持在6.01%—19.70%之间。在国际上, 美国最早开始进行工业碳排放研究, 我国发文量位居第一, 但研究起步较晚, 且我国与除澳大利亚外的国家合作较弱。(2)研究内容聚焦于“二氧化碳排放”、“大气二氧化碳”、“生态系统”、“能源消耗”等方面, “工业生态学”、“黑碳”、“可再生能源”、“城镇化”等关键词突现强度大, 预计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趋势。(3)研究热点包括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研究、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主题, 体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应用的演进过程。综上, 国内学者应借鉴国际研究相关经验, 在把握整体研究脉络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重点、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从工业碳排放角度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4): 234-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2986 KB) (
170
)
245
基于文献计量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骆新燎1,2, 赵海霞1,2,*,顾湘3, 朱天源1,2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之一, 已成为景观生态、环境管理等学科关注的热点与前沿。以绿色基础设施文献为对象, 运用CiteSpace软件, 从研究基础与特点、研究方向与热点和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演变趋势等方面, 分别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1362篇文献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547篇文献进行梳理。结果显示: (1)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国外研究体系相对完善; (2)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正沿着“格局-过程-服务-优化”的方向发展, 其核心议题始终是提高区域或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3)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澳洲、东亚等地区, 其中,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更关注生态系统服务, 而国内侧重其实践研究; (4)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多尺度综合研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空间格局优化等会成为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2024 Vol. 43 (4): 245-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4412 KB) (
287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