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
于金鹏1, 晁赢2, 阎祥慧1, 罗锋3, 杭中桥3, 褚衍旭4, 李旭1, 杨全刚1, 王会1, 潘红1, 娄燕宏1, * , 诸葛玉平 1, *
|
1. 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泰安 271018
2. 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部, 泰安 271000
3. 邹城市农业农村局, 济宁 273500
4. 峄城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枣庄 277020
|
|
|
摘要 如何有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和环境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优质耕地资源短缺与粮食生产需求的突出矛盾背景下, 原位钝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的切实可行, 且能保证作物安全生产的修复措施。文章从钝化剂种类、钝化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研究的现状, 分析了影响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效果的因素, 并对未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 以期为科学、合理、高效使用钝化剂和钝化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实现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
|
|
|
引用本文: |
于金鹏1, 晁赢2, 阎祥慧1, 罗锋3, 杭中桥3, 褚衍旭4, 李旭1, 杨全刚1, 王会1, 潘红1, 娄燕宏1, *,诸葛玉平 1, *.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4, 43(4): 226-.
|
|
|
|
链接本文: |
http://www.ecolsci.com/CN/Y2024/V43/I4/226 |
[1] |
张大治1,*, 马志芳1,2, 赵富强1, 周春梅1. 斑块质量对沙蒿金叶甲种群特征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 |
[2] |
张娜1, 刘茜1, 尹锴2, 王超越1, 郭先华1,*. 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J]. 生态科学, 2024, 43(5): 7-. |
[3] |
宋宏伟, 高忠斯, 李发扬, 邹红菲*. 莫莫格湿地白琵鹭繁殖生态及观赏管理[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5-. |
[4] |
江戈平1, 2, 孟丽红1,*, 刘友存3, 何楷南1, 王宁波1.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22-. |
[5] |
李春霖, 汤萃文*, 卢国春, 王亚宁, 李凡凡, 王蕊. 2002—2020年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J]. 生态科学, 2024, 43(5): 31-. |
[6] |
杨浩1,2,3, 孙建国1,2,3,*, 黄卓1,2,3, 冯春月1,2,3, 杨维涛1,2,3. 基于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甘肃省生态风险变化特征[J]. 生态科学, 2024, 43(5): 43-. |
[7] |
宋洁1,2, 刘学录1,2,*. 基于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比较[J]. 生态科学, 2024, 43(5): 52-. |
[8] |
鲁泽刚1,3, 何澍然1,2, 赵艳2,4, 杨生超2, 4, 龙光强1,2,*. 栽培型和野生型灯盏花对Cd添加的生理响应[J]. 生态科学, 2024, 43(5): 63-. |
[9] |
秦琳1,2, 汪应宏2,*, 郭珊珊1,2, 牛潜1,2, 彭山桂3, 邱国强1,2, 朱迪1,2. 江苏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72-. |
[10] |
常丽芳1,2,3, 王友绍2,3, 赵艳1,*, 程皓2,3,*. 盐胁迫下木榄根系木栓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81-. |
[11] |
贾琦1, 刘毅洁1,张超玉1,尹泽凯2,*. 郑州大都市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转型图谱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24, 43(5): 90-. |
[12] |
胡梦姗, 叶长盛*, 李媛洁, 刘彦. 南昌市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及综合生态效应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02-. |
[13] |
张婷玥1, 辛伟明1, 李金玲1, 刘旭亮1, 郭光耀2, 邱忠平1, 杨柳3, 刘艳秋1,*. 人体排泄物的除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构建与效果分析[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12-. |
[14] |
苟婷, 梁荣昌, 虢清伟, 陈思莉, 赵学敏, 马千里*. 仙女湖重金属污染事件后水体环境质量和藻类水华风险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21-. |
[15] |
侯波, 李倩倩, 杨艳蓉*, 张乐英. 基于MODIS数据的2003—2020年西南地区林火随地形因子的动态变化[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3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