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土区排土场复垦初期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王东丽1,2, 徐源1, 于百和1, 赵晓亮1,*, 连昭1, 谢伟1,3, 郭建军3, 胡澍4 |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阜新 123000
2. 矿山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协同创新中心, 阜新 123000
3. 内蒙古神东天隆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鄂尔多斯 017000
4.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069
|
|
|
摘要 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 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竹柳(Bamboo willow)和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6种植被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以新排土为对照, 研究其土壤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变化在2.83—4.52 g·kg–1、0.13—0.21 g·kg–1和0.05—0.17 g·kg–1, 除苜蓿土壤全氮和苜蓿、刺槐土壤全磷外, 其余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新排土; 其中土壤有机碳在刺槐和苜蓿模式下较高, 在沙棘模式下较低, 而全氮与全磷均反之, 各恢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均较低; 各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聚现象, 而土壤全磷在垂直土层变化不明显。各恢复模式下土壤C/N、C/P和N/P分别变化在13.68—30.69、19.30—106.60和1.13—3.61; 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下的土壤C/N、C/P和N/P整体表现为高于其他模式且在垂直土层变化差异较大。研究区复垦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整体与土壤各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紧密相关, 土壤C/N、C/P更易受土壤有机碳影响, 土壤N/P更易受土壤磷的影响。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低, 受磷限制性大, 需及时补充磷肥, 而新疆杨恢复模式需补充氮肥。
|
|
|
引用本文: |
王东丽1,2, 徐源1, 于百和1, 赵晓亮1,*, 连昭1, 谢伟1,3, 郭建军3, 胡澍4. 黄土区排土场复垦初期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科学, 2024, 43(4): 166-.
|
|
|
|
链接本文: |
http://www.ecolsci.com/CN/Y2024/V43/I4/166 |
[1] |
张大治1,*, 马志芳1,2, 赵富强1, 周春梅1. 斑块质量对沙蒿金叶甲种群特征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 |
[2] |
张娜1, 刘茜1, 尹锴2, 王超越1, 郭先华1,*. 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J]. 生态科学, 2024, 43(5): 7-. |
[3] |
宋宏伟, 高忠斯, 李发扬, 邹红菲*. 莫莫格湿地白琵鹭繁殖生态及观赏管理[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5-. |
[4] |
江戈平1, 2, 孟丽红1,*, 刘友存3, 何楷南1, 王宁波1.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22-. |
[5] |
李春霖, 汤萃文*, 卢国春, 王亚宁, 李凡凡, 王蕊. 2002—2020年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J]. 生态科学, 2024, 43(5): 31-. |
[6] |
杨浩1,2,3, 孙建国1,2,3,*, 黄卓1,2,3, 冯春月1,2,3, 杨维涛1,2,3. 基于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甘肃省生态风险变化特征[J]. 生态科学, 2024, 43(5): 43-. |
[7] |
宋洁1,2, 刘学录1,2,*. 基于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比较[J]. 生态科学, 2024, 43(5): 52-. |
[8] |
鲁泽刚1,3, 何澍然1,2, 赵艳2,4, 杨生超2, 4, 龙光强1,2,*. 栽培型和野生型灯盏花对Cd添加的生理响应[J]. 生态科学, 2024, 43(5): 63-. |
[9] |
秦琳1,2, 汪应宏2,*, 郭珊珊1,2, 牛潜1,2, 彭山桂3, 邱国强1,2, 朱迪1,2. 江苏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72-. |
[10] |
常丽芳1,2,3, 王友绍2,3, 赵艳1,*, 程皓2,3,*. 盐胁迫下木榄根系木栓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81-. |
[11] |
贾琦1, 刘毅洁1,张超玉1,尹泽凯2,*. 郑州大都市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转型图谱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24, 43(5): 90-. |
[12] |
胡梦姗, 叶长盛*, 李媛洁, 刘彦. 南昌市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及综合生态效应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02-. |
[13] |
张婷玥1, 辛伟明1, 李金玲1, 刘旭亮1, 郭光耀2, 邱忠平1, 杨柳3, 刘艳秋1,*. 人体排泄物的除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构建与效果分析[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12-. |
[14] |
苟婷, 梁荣昌, 虢清伟, 陈思莉, 赵学敏, 马千里*. 仙女湖重金属污染事件后水体环境质量和藻类水华风险研究[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21-. |
[15] |
侯波, 李倩倩, 杨艳蓉*, 张乐英. 基于MODIS数据的2003—2020年西南地区林火随地形因子的动态变化[J]. 生态科学, 2024, 43(5): 13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