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3年 32卷 1期
刊出日期:2013-02-25

论文
 
       论文
1 海南岛主要水系枯水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区系分析
陈秋菊, 夏伟, 唐红渠, 姜仕军*

以海南岛主要水系的30个样点的河流底栖硅藻为对象, 分析了其枯水期的群落组成, 并探讨了群落的地理分布特征。在鉴定出的55属174种底栖硅藻中, 曲壳藻属是优势属, 占52.3%。聚类分析及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 底栖硅藻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可划分为西部坝王岭、西部尖峰岭、中部的鹦哥岭和五指山以及东部的吊罗山4大群系。其中西部山区昌化江水系的硅藻多样性最低, 中部山区为昌化江水系和南渡江水系的发源地, 其硅藻多样性最高, 东部山区硅藻也表现出一定独特性, 说明本研究中底栖硅藻群落分布很可能受季风及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样点的优势种为清洁指示种, 少数样点出现了Gomphonema parvulumAulacoseira ambigua等高营养盐指示种, 表明大部分河流水质良好, 仅少部分河流由于人类活动而出现了富营养化趋势。

2013 Vol. 32 (1): 1-7 [摘要] ( 450 ) HTML (1 KB)  PDF (338 KB)  ( 448 )
8 南海北部表层硝酸盐浓度反演研究
林立, 王友绍*, 李楠, 吴鹏, 孙翠慈, 吴梅林, 宋晖

研究首次利用南海北部船基观测数据资料建立硝酸盐和海表温度的关系, 然后通过MODIS-SST资料与现场海表温度比较后进行了订正。利用订正后的数据表明南海北部的表层硝酸盐和海表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7126)。结合海表硝酸盐和海表温度的关系式, 利用遥感海表温度的8 d平均值和月平均值估测了南海北部的表层硝酸盐浓度, 8 d平均海表硝酸盐浓度值范围为0~3.3167 μM, 月平均值为0~2.0590 μM, 该值与现场监测数据及历史资料均一致。

2013 Vol. 32 (1): 8-13 [摘要] ( 549 ) HTML (1 KB)  PDF (722 KB)  ( 502 )
14 珠江口桂山岛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栾磊磊, 谷阳光, 王庆, 吴志辉, 杨宇峰*

于2011年8月采集了珠江口桂山岛海域12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 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桂山岛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国内外港湾相比属于中等水平, Pb、Cr、Ni、Cu、Zn、Mn平均含量分别为40.06、31.29、14.17、30.67、100.18、599.76 mg/kg。富集系数法和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明:桂山岛沉积物各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顺序为Cu﹥Pb﹥Zn﹥Mn﹥Cr﹥Ni, 其中Cu、Pb、Zn和Mn富集系数大于1;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上处于低水平, 从空间上看, S11危害最为严重。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 发现前2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4.38%、42.61%, 表明重金属主要有2个来源: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岩石的自然风化与侵蚀过程。

2013 Vol. 32 (1): 14-21 [摘要] ( 425 ) HTML (1 KB)  PDF (358 KB)  ( 350 )
22 4株海洋酵母菌胞外酶活力及其对水产养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戴顺珍, 夏新建, 许忠能, 林小涛*

研究利用平板鉴别培养基法观察比较4株海洋酵母菌生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胞外水解酶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测定其酶活性。结果表明, 圆丘假丝酵母菌 (Candida.colliculosa)DY11-1能产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 其酶活力分别为181.4 U/mL、123.1 U/mL和36.7 U/mL;毕赤酵母(Pichia sp)DY11-6和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DY07-1都能产生淀粉酶和蛋白酶, 它们淀粉酶的活力分别为108.1 U/mL和96.5 U/mL, 蛋白酶的活力分别是35.1 U/mL和128.4 U/mL;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DY02-3四种胞外酶皆无。以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饲料浸出液作为养殖有机污染物, 分析比较4株酵母菌对其的降解率。结果显示, 圆丘假丝酵母DY-11-1菌株对饲料浸出液的COD、总氮、总磷降解能力最高, 9 d后分别由27.60 mg/mL、12.22 mg/mL和2.67 mg/mL下降到15.73 mg/mL、7.59 mg/mL和1.40 mg/mL, 降解率分别为43.0%、37.8%和47.5%。表明DY11-1菌株对养殖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分解作用, 在改善养殖水质方面具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3 Vol. 32 (1): 22-26 [摘要] ( 519 ) HTML (1 KB)  PDF (283 KB)  ( 343 )
27 生长阶段及环境因子对东海原甲藻氨基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静雅, 赖海燕, 徐宁*, 段舜山

以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以及温度、光照和氮源对其氨基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缺氮条件下东海原甲藻显示较高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在15-30℃温度范围均检测出氨基酸氧化酶活性, 较低温度下(15-20℃)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高温处理组(25-30℃)(p<0.05), 其中20℃时的酶活最高。在50-100 μmol/(m2·s)的光强下, 氨基酸氧化酶活性较高(0.38-0.47 fmol/(h·cell)), 而在2 μmol/(m2·s)的低光强下, 虽然酶活受到显著抑制, 但仍达到0.28 fmol/(h·cell)。氮源组成对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 以丙氨酸为唯一氮源时的酶活最高(0.44 fmol/(h·cell)), NH4++丙氨酸为氮源时的酶活最低(0.22 fmol/(h·cell))。研究显示, 光照、温度和氮源是东海原甲藻氨基酸氧化酶活性的关键调控因子。东海原甲藻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游离氨基酸, 而且适应较广的温度和较低的光照条件, 这可能是东海原甲藻赤潮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2013 Vol. 32 (1): 27-33 [摘要] ( 417 ) HTML (1 KB)  PDF (294 KB)  ( 198 )
34 可调式沉水植被网床对泥沙型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研究
康银花, 何培民*, 李娟英, 吴海龙, 温文科, 邵留, 张饮江

分别采用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2种可调式沉水植被网床对临港新城环湖流动泥沙型河道进行修复, 通过4个月连续跟踪测定修复河道总氮(T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总磷(TP)、活性磷酸盐(PO4-P)的含量变化以及水体透明度(SD)变化以评价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生态修复效果。结果显示, 沉水植物网床对流动泥沙型河道透明度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中, 水花生网床和狐尾藻网床对TN、NO3-N、NO2-N、TP、PO4-P的削减率分别为69.58%、67.91%、84.48%、62.26%、82.61%和45.48%、58.32%、76.56%、43.12%、73.68%, 且分别对泥沙型河道透明度提高了18%和26%。可见, 水花生网床对营养盐的削减效果优于狐尾藻网床, 而狐尾藻网床对透明度改善效果优于水花生网床。因此把这2种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结合起来, 对流动泥沙型富营养化河道具有更好去除富营养物及泥沙的生态修复效果。

2013 Vol. 32 (1): 34-39 [摘要] ( 507 ) HTML (1 KB)  PDF (632 KB)  ( 511 )
40 红树林湿地烷烃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李玫*, 廖宝文

从受石油污染的红树林湿地土样中分离筛选对烷烃具较高降解能力的细菌菌株, 以期应用于被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生物修复。采用富集培养方法, 富集、分离和筛选烷烃降解菌;观察各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测试菌株Z2的生理生化特征, 并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该菌种鉴定。分离筛选得到Z1、Z2和Z3这3个能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 其降解率依次为63.4%、82.5%和78.3%, 其中菌株Z2的降解率最高。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 菌株Z2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

2013 Vol. 32 (1): 40-43 [摘要] ( 455 ) HTML (1 KB)  PDF (274 KB)  ( 278 )
44 黄颡鱼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于波, 张其中*

在前期研究克隆得到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全长cDNA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研究黄颡鱼免疫球蛋白M(IgM)重链的生物学功能, 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编码成熟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编码序列。将该基因编码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 构建黄颡鱼IgM重链的重组表达质粒IgM-pQE30。该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 转入表达宿主大肠杆菌M15中诱导表达, 在30℃下, 经0.2 mmol/L IPTG诱导表达8 h, 可获得大量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黄颡鱼IgM重链蛋白, 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 分析表明, 新增的62 kDa蛋白条带与预期值相符, 且能与鼠源抗6×His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 证明黄颡鱼IgM重链基因获得了高效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纯化该蛋白制备特异抗体, 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3 Vol. 32 (1): 44-50 [摘要] ( 367 ) HTML (1 KB)  PDF (7056 KB)  ( 1563 )
51 通入CO2和补加氮源对紫球藻生长和代谢物质积累的影响
韩娟, 王江宏, 李爱芬*, 张成武

论文研究了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CO2浓度和氮源添加模式等培养条件对紫球藻(Porphyridium sp.UTEX 637)生长和主要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入CO2能显著促进紫球藻的生长及胞外多糖、水溶性蛋白和总脂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 其中1%的CO2浓度对紫球藻的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最有利, 该条件下紫球藻的最高干重可达到8.14 g/L, 是对照组的4.93倍;胞外多糖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最高可达到238.8 mg/L;补加氮源KNO3对紫球藻生长及胞外多糖、水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最高干重、胞外多糖含量可分别达到对照组的1.5倍和1.25倍, 但不利于总脂的积累。

2013 Vol. 32 (1): 51-56 [摘要] ( 380 ) HTML (1 KB)  PDF (322 KB)  ( 290 )
57 东江外来齐氏罗非鱼个体繁殖力初步研究
何耀升, 林小涛*, 孙军, 张鹏飞

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逐月在东江采集齐氏罗非鱼样本, 研究其个体繁殖力。结果表明, 齐氏罗非鱼属于多次产卵类型, 在东江的繁殖期约为5月初到10月底。个体绝对繁殖力(F)在4913~13129粒之间, 平均为7991粒;一次产卵量(Fb)在1997~6369粒之间, 平均为4114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在49~83粒/mm之间, 平均为62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W)在66~154粒/g之间, 平均为98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及一次产卵量与体长(L)呈幂函数相关, 与体质量(W)及净体质量(Wn)呈线性相关。相关回归式分别为:F=2.186L1.6886 ;Fb =0.7243L1.7796;F=50.184W + 3627.3;Fb=25.008W + 1952.2;F=58.783 Wn + 3553.4, Fb=28.939 Wn +1942。

2013 Vol. 32 (1): 57-62 [摘要] ( 637 ) HTML (1 KB)  PDF (332 KB)  ( 409 )
63 东昌湖水质动态变化与富营养化评价
王东丽, 翟胜*, 王巨媛, 赫刚, 张秀新, 李正斌, 肖栋梁, 亓桂秀

根据东昌湖水环境监测资料, 采用单因子指数、内梅罗指数法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东昌湖各监测点2004-2011年的水质变化和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酸碱度(pH)、溶解氧(DO)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但均符合IV类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TN)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下降趋势, 总磷(TP)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且三者单因子指数均较高, 以总氮(TN)对水质影响最大。南关桥、西关桥内梅罗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表明水质趋于恶化。北关桥、东关桥内梅罗指数呈波动中下降趋势, 表明水质趋于好转。2004-2010年各监测点处于轻-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截至2011年各桥均达到中营养水平。东关桥、北关桥富营养化水平高于西关桥、南关桥。

2013 Vol. 32 (1): 63-67 [摘要] ( 407 ) HTML (1 KB)  PDF (599 KB)  ( 478 )
68 重庆市涪陵区春季城市园林鸟类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曹长雷*

2009年2月至4月, 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重庆市涪陵区城市园林的鸟类及其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涪陵区城市园林春季共调查40次, 记录鸟类37种, 2245只, 隶属于2目、17科、30属, 其中26种鸟类物种被列入“三有”名录, 1种列入CITES名录;从区系类型看, 东洋种25种、古北种8种、广布种4种;从居留类型看, 留鸟31种, 夏候鸟4种, 冬候鸟2种;从多样性分析看, 太极森林公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大(2.3239, 0.6974), 易家坝广场园林则最小(1.0307, 0.4691), 其与堡子城公园的相似程度最高(63.16%);涪陵区城市园林鸟类G-F多样性指数为0.5100。

2013 Vol. 32 (1): 68-72 [摘要] ( 360 ) HTML (1 KB)  PDF (222 KB)  ( 287 )
73 采砂迹地型湿地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崔丽娟, 李伟, 赵欣胜, 朱利, 张曼胤, 王义飞

用定量分析法对采砂迹地型湿地恢复过程中植被优势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北京西卓家营采砂迹地型湿地植被21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野艾蒿、旋覆花、朝天委陵菜、茵陈蒿、鬼针草等中生群系物种占据较宽的生态位, 分布范围较广。芦苇、针蔺等湿地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略小, 而香蒲、小香蒲、茭白、千屈菜等湿生植物占据较窄的生态位。在优势种构成的136个种对中, 有78个种对有生态位重叠数值, 占整个种对的57.4%, 说明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现象较为普遍, 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植物种群在利用资源上有相似性。总体上, 生态位较宽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大, 有较多相似生态特性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也较大。其研究结果, 将为采砂迹地型湿地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2013 Vol. 32 (1): 73-77 [摘要] ( 486 ) HTML (1 KB)  PDF (294 KB)  ( 259 )
78 大亚湾大辣甲水域叶绿素a及营养盐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变化
于锡军, 黄道建, 郭振仁, 綦世斌

为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大亚湾水域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垂直分层状况, 并为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的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于大亚湾大辣甲和桑洲之间连线的中间点附近海域选点, 在2007年~2008年进行了4个季度的垂直采样监测。本次研究分析了大亚湾大辣甲水域叶绿素a及营养盐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变化, 并分析了叶绿素a与DIN、PO4-P和SiO3-Si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监测时段内, 叶绿素a和DIN、PO4-P、SiO3-Si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50~5.80 mg·m-3、0.023~0.159 mg·L-1、1.606~19.69μg·L-1和0.065~1.13 mg·L-1, 营养盐和叶绿素a在4个季度里的垂直变化趋势各有不同;在季节变化上, SiO3-Si与DIN比较相似, 总体呈现夏、冬、秋季高, 春季较低的特征, PO4-P恰好相反, 夏季的浓度最低, 叶绿素a总体呈现夏、春、冬季高, 秋季较低的特征;在整个垂直水柱内, DIN和SiO3-Si对叶绿素a的影响相对较小, PO4-P和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013 Vol. 32 (1): 78-83 [摘要] ( 480 ) HTML (1 KB)  PDF (266 KB)  ( 197 )
84 基于SVR算法的林地土壤氮含量高光谱测定
刘彦姝*, 潘勇

提出了一种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杉木林土壤全氮测定的新方法。以FieldSpec®3地物光谱仪采集杉木林土壤148份, 随机分成校正集(100份)和检验集(48份)。以不同方法实现了土壤光谱的预处理, 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PLS)建立土壤氮含量估测模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小波除噪结合多元散射校正能最有效地消除原始光谱的噪声与背景信息, 此时PLS模型校正集与预测集R2分别为0.891与0.885。为进一步优化模型, 对经小波除噪结合多元散射校正处理后的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降维, 以前4个主成份为输入变量, 采用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LS-SVR)建立了土壤氮含量估测模型, 其校正集与预测集R2分别提高至0.921与0.917, 具有比PLS算法更高的精度。结果表明:以高光谱技术进行林地土壤氮含量快速监测是可行的, 其中小波去噪结合多元散射校正系光谱预处理的优选方法, 而LS-SVR则是建模的优选方法。

2013 Vol. 32 (1): 84-89 [摘要] ( 351 ) HTML (1 KB)  PDF (257 KB)  ( 264 )
90 太子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郦威, 卢振兰*, 孔维静, 张远

根据太子河河岸带69个样点的土壤分层调查, 研究了太子河河岸带土壤特征、空间格局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垂直剖面自上而下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率、总磷、有机质和总氮含量显著减少, 容重、pH和有效磷在层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土壤理化性质, 将样点分为2类, 一类主要分布在太子河上游及某些支流上游, 该类土壤呈弱酸性, 有机质和总氮含量高, 另一类主要分布在太子河中下游, 该类土壤呈弱碱性, 有机质和总氮含量较低。利用冗余分析(RDA)识别影响土壤性质的环境因子, 结果表明海拔、年降水、年均温和距离河口的距离是影响土壤空间差异的主导因子。

2013 Vol. 32 (1): 90-97 [摘要] ( 566 ) HTML (1 KB)  PDF (2342 KB)  ( 796 )
98 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
杨一鹏, 郭泺*, 黄琦, 李冬冬

以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结合统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格局的空间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趋势, 探讨了导致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斑块密度变化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类型的镶嵌格局在空间和时间上均有变化。占据优势的草地生态系统20 年来遭受不同程度破坏, 黄河源区的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研究区域土地覆盖类型空间结构变化明显;高寒环境和气候演化趋势对土地覆盖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2013 Vol. 32 (1): 98-103 [摘要] ( 465 ) HTML (1 KB)  PDF (273 KB)  ( 197 )
104 气温对出蛰期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日间活动的影响
魏洁, 曾夏招, 徐安利, 范海红, 樊晓丽, 丁国骅, 林植华*

以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为模型动物, 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碧山镇涂厂村农田生境, 通过近1个月时间的野外活动数量调查, 检测出蛰期时间尺度和气温变化对白天泽陆蛙野外活动数量及活动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显示:(1)月周期调查中泽陆蛙个体大小在不同采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 气温与个体大小相关亦不显著, 气温与白天活动个体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2)持续4天的泽陆蛙的活动数量的调查显示, 上下午间差异显著, 上午的活动数量显著少于下午, 个体大小在上下午间差异不显著, 气温与个体大小相关不显著, 与白天活动个体的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3)3月份时间推移的温度和数量的数据和4月初上午和下午数据的单因子协方差分析显示, 两者回归关系具有平行性, 但截距差异显著。据此我们推断气温是影响野外出蛰期泽陆蛙活动数量的重要的生态因子。

2013 Vol. 32 (1): 104-109 [摘要] ( 490 ) HTML (1 KB)  PDF (288 KB)  ( 309 )
110 凤眼莲种植对滇池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吴富勤, 申仕康, 王跃华*, 冯秀彦, 王茜, 王祖涛, 和树庄

利用凤眼莲进行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恢复已经成为水生生态系统修复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探明凤眼莲在净化水质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于2010年4月-2011年3月对滇池凤眼莲种植区域水体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 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凤眼莲种植降低了水体pH值、透明度、光照强度和溶解氧含量, 与对照区相比, 凤眼莲种植增加了水体中硫化物的含量, 凤眼莲种植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呈一定的月份波动, 推测认为这与凤眼莲本身的生长特性相关。研究结果为大面积种植凤眼莲进行水质净化和水体修复时生态安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3 Vol. 32 (1): 110-114 [摘要] ( 474 ) HTML (1 KB)  PDF (285 KB)  ( 237 )
115 磷和铁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生长的影响
刘海陆, 徐颖*, 刘建辉, 李芸

以有机磷(β-甘油磷酸二钠盐)为磷源, 通过添加的不同营养物质(高浓度铁、厌氧底泥浸出液、微量元素), 比较螺旋鱼腥藻的生长差异, 找寻洋河水库限制螺旋鱼腥藻最大生物量的营养因素, 进而评价磷和铁对螺旋鱼腥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和铁同时限制了螺旋鱼腥藻的生长, 且磷的促进作用大于铁;螺旋鱼腥藻在磷浓度为0.1 mg/L, 添加高铁条件下获得最大生物量。添加磷浓度为0.02 mg/L时, 磷和铁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而当添加磷浓度>0.02 mg/L时, 磷和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而加磷的同时添加厌氧底泥浸出液及微量元素对螺旋鱼腥藻生长则有抑制作用。

2013 Vol. 32 (1): 115-119 [摘要] ( 462 ) HTML (1 KB)  PDF (356 KB)  ( 214 )
120 广东省农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市场开发策略
罗宇萍, 叶延琼, 章家恩*

随着“三农”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我国农民旅游的规模也日益扩大, 且将在今后的旅游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农民旅游市场也将会得到快速发展。文章在分析中国农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借助统计资料以及对广东省7市14镇 1 120户农民的问卷调查结果, 运用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广东省农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为加快广东省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措施, 主要包括加大宣传, 引导消费、构建网络, 组团旅游、产品开发, 量体裁衣以及用心服务, 提高质量。

2013 Vol. 32 (1): 120-125 [摘要] ( 427 ) HTML (1 KB)  PDF (204 KB)  ( 255 )
126 能值理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应用与展望
薛冰, 李春荣, 任婉侠, 耿涌, 刘祚希, 王美玲, 于晓曼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紧密嵌合而成的特殊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 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也是关于现代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主体之一。文章论述了能值理论内涵与方法, 基于CNKI与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的文献分析表明, 能值理论在中国农业生态经济领域研究具有普遍的认可度;能值研究在基础理论阐释、指标体系开发、案例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主要包括农业能值流程图的绘制, 农业能值强度的区域适用性, 农业能值计算的时空比较研究等三个方面。

2013 Vol. 32 (1): 126-132 [摘要] ( 344 ) HTML (1 KB)  PDF (345 KB)  ( 330 )
133 浅议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策略
李菁, 骆有庆, 石娟*, 张军生

人工林的增加大大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但也同时增加了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风险。生态调控技术克服了传统控制策略的不足, 是目前森林有害生物管理的最佳策略之一。论文回顾了森林有害生物的管理策略思想的发展历程, 简述了生态调控(Ecological regulation)策略与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in forest, SPMF)的理念与核心原则。通过对有害生物的实例研究的概括, 从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特征、调控对象有害物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综述了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相应策略。文章也指出了该策略的发展前景及不足之处。

2013 Vol. 32 (1): 133-136 [摘要] ( 502 ) HTML (1 KB)  PDF (196 KB)  ( 300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当选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单位理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受邀参加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谈学习贯彻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被评选为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在“绿美广州 科普同行”广州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获奖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科研和科普相融,理论与实践并行,扎实推进科普工作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