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8年 37卷 4期
刊出日期:2018-07-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我国双季稻物候特征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研究
田丽, 崔耀平, 秦耀辰, 刘素洁, 李楠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 而其又可以有效反映水热气候条件的变化情况。选取我国双季稻(早稻和晚稻)2000—2013 年的物候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 总结了双季稻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 并分析了双季稻各生长期(营养生长期、繁殖生长期、总生长期)与对应水热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物候期呈推迟趋势的站点数往往要多于呈提前趋势的站点数; 有别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早稻晚稻总生长期期间平均温和降水量均无显著性变化, 但各生长期长度普遍与平均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外, 分农业区量化了平均温和降水变化对各生长期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对生长期长度的影响更大。最后, 利用轮作站点探讨了用年值气候数据替代生长期气候数据分析水稻物候对气候的响应特征的合理性问题。
2018 Vol. 37 (4): 1-15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1253 KB)  ( 115 )
16 太湖西岸沉积物中典型挥发性硫化物的分布特征研究
黄鹤勇, 刘宪圣, 许晓光, 赵艳萍, 王国祥

挥发性硫化物是微囊藻死亡分解产生的主要藻源性嗅味污染物, 伴随微囊藻水华的暴发而大量产生, 不仅严重影响了水体的水质状况, 也给沿湖居民以及水生生物带来危害。本研究分析了夏季太湖西岸近岸带上覆水以及沉积物中三种典型挥发性硫化物二甲硫醚(DMS)、二甲二硫醚(DMDS)、二甲三硫醚(DMTS)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挥发性硫化物(VSCs)在沉积物表层含量最高, 其中DMDS 浓度最高达262.25 ng·g–1, DMTS 浓度最高达50.90 ng·g–1。空间分布上: 在近岸带, 表层沉积物(0 cm—4 cm)自然芦苇带内挥发性硫化物的含量低于人工挖掘的漕沟内; 近岸带嗅味物质明显高于湖区内。研究认为, 藻类大量聚集死亡沉积至湖泊底部, 降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 促进了致嗅物质的产生, 为湖泛的暴发留下隐患。建议在近岸带蓝藻聚集区适时打捞, 底泥疏浚等生态治理措施, 降低湖泛风险。

2018 Vol. 37 (4): 16-23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131 KB)  ( 408 )
24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分布差异与微生物活性特征
李艳琼, 沈育伊, 黄玉清, 徐广平, 蒲高忠, 何成新, 王新桂, 莫凌

以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8 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群落土壤含水率、pH、土壤养分(有机碳SOC、全氮TN、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钾AK)和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BR、土壤呼吸势PR、微生物熵qMB 和代谢熵qCO2)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探讨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1)会仙湿地大部分植物群落土壤pH 呈弱碱性, 含水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土壤pH 值和含水量随着群落积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2)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在垂直剖面上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除铺地黍群落外)、土壤基础呼吸和呼吸势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且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 而土壤微生物熵和代谢熵在垂直剖面的分布并无明显规律; (3)8 个植物群落中, 华克拉莎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和呼吸势均最高; 田间鸭嘴草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熵显著高于其它群落(P<0.05); (4)会仙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基础呼吸、呼吸势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 微生物熵和全钾、速效氮均显著正相关(P<0.05), 表明在水位梯度变化的驱动下, 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特征存在差异, 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反映了不同植物群落的环境适应和土壤质量的状况。

2018 Vol. 37 (4): 24-34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1198 KB)  ( 585 )
35 不同火强度对河北平泉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影响
李炳怡, 刘冠宏, 李伟克, 刘晓东
选择河北省平泉县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区, 按照过火林地燃烧状况, 划分轻度火烧(L)、中度火烧(M)、重度火烧(H)3 个强度的林地作为研究样地, 选择相邻未过火林地(CK)作为对照样地。以0—10 cm, 10—20 cm, 20—30 cm 的顺序采集土壤样品。样品用于分析不同火烧影响下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养分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 -N)、全氮(TN)、全钾(TK)、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钾(AK)、速效磷(AP)含量和土壤pH 值变化, 以及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其在火烧之后不同土层深度之间的数值波动。结果表明: (1)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影响显著(P<0.05), 与未过火林地相比, 中度、轻度火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 重度火烧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 (2)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养分中所有指标的差异性显著 (P < 0.05), 不同土层深度之间的数量变化明显。铵态氮含量在各土层均表现为重度火烧后增加, 中、轻度火烧则减少; 硝态氮含量受轻度、中度、重度火烧后在各土层整体增加; 速效氮含量在0—10 cm 土层轻度、中度、重度火烧后增加, 在10—20 cm 土层中度、重度火烧后减少而轻度火烧后增加, 在20—30 cm 土层重度和轻度火烧后增加, 中度火烧后减少。轻度、中度、重度火烧后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在各土层整体降低。速效磷含量在0—10 cm 土层受重度和轻度火烧后增加, 10—20 cm、20—30 cm 土层重度、中度、轻度火烧后含量皆减少。全钾含量在0—10 cm 土层重度、轻度火烧后含量降低, 中度火烧后含量增加, 10—20 cm土层火烧后含量均会增加, 20—30 cm 土层火烧后含量均会降低。速效钾含量受重度、中度、轻度火烧后在各土层含量均会减少; (3) 不同火烧强度与土壤pH 值差异性极显著(P < 0.01), 火烧后pH 值上升。上述结果可为研究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 以及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8 Vol. 37 (4): 35-44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375 KB)  ( 401 )
45 不同灌溉方式下秸秆还田对设施土壤碳、氮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王立革, 郭珺, 韩雄, 武爱莲, 王劲松, 董二伟, 南江宽, 焦晓燕
针对设施土壤C/N 比失调, 蔬菜产量下降的问题, 采用裂区设计大田试验, 研究了秸秆还田(S1)在水肥一体化 (FG)和膜下沟灌(FP)两种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碳、氮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肥一体化 (FG)灌溉方式下的秸秆腐解率相比膜下沟灌(FP)高出10.7 个百分点。在两种灌溉方式下, 秸秆还田均增加了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 FG 灌溉方式下分别增加了14.8%和12.4%; FP 灌溉方式下分别增加了12.4%和2.9%。秸秆还田与FP灌溉方式结合, 增加了0—200 cm 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洗的风险。秸秆还田均降低了0—20 cm 和20—40 cm 层次土壤的pH, FG 灌溉方式下分别降低了0.17 和0.10 个单位; FP 灌溉方式下均降低了0.02 个单位。无论是灌溉方式、秸秆还田还是两者的交互作用, 均极显著提高了黄瓜产量, 其中水肥一体化灌溉方式结合秸秆还田的效果最好。
2018 Vol. 37 (4): 45-51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362 KB)  ( 260 )
52 产碱菌Alcaligenes sp. qz-1 对铬污染土壤中玉米生长和铬累积的影响研究
熊智慧, 朱莹莹, 周清, 王兆成, 傅松玲, 黄胜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铬(Cr2O72-)污染土壤中接种铬耐受细菌Alcaligenes sp. qz-1 对玉米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以及铬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重金属铬(Cr2O72-) 胁迫(50 mg·kg–1, 100 mg·kg–1)下,玉米生长显著受到抑制(P<0.05)。与对照相比, 株高分别减少9.92%和18.97%, 茎粗分别降低了13.36%和14.24%, 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10.46%和13.25%。接种Alcaligenes sp. qz-1, 可以显著缓解重金属胁迫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P<0.05)。铬(Cr2O72-) 胁迫(50 mg·kg–1, 100 mg·kg–1)下, 接种Alcaligenes sp. qz-1 的植株与未接种的玉米植株相比, 株高分别增加了6.36%和10.91%, 茎粗分别增加了10.17%和8.01%, 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16%和2.64%。同时, 接种Alcaligenes sp. qz-1, 可显著提高玉米(尤其是根系部分)对土壤铬的吸收量, 吸收总量较未接种的增加13.9%—36.9%。综上所述, 接种Alcaligenes sp. qz-1 改善了铬(Cr2O72-)胁迫下玉米生长特性, 增加了玉米根部对铬(Cr2O72-)的吸收, 降低了铬(Cr2O72-)对玉米的毒害, 为该菌株进一步应用农田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18 Vol. 37 (4): 52-58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1664 KB)  ( 242 )
59 广东丹霞山乌冈栎群落研究
罗连, 林石狮, 郝大庆, 余意, 凡强, 汤历, 廖文波
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 )植物生长于广东仁化县丹霞山的峭壁上, 是一种适应于干旱、贫瘠环境的重要种群。针对乌冈栎+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枝穗山矾(Symplocos multipes )+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 )群落, 开展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1)群落高6—7 m, 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以乌冈栎、乌饭树占优势, 灌木层高3—4 m,主要有枝穗山矾、狗骨柴等; 草本层稀疏。(2)群落中有种子植物27 科46 属53 种; 群落的种类组成以热带成分主为, 占热带性分布属总数的78.05%; (3)群落的主要优势科为壳斗科(31.28%)、杜鹃花科(17.10%)等, 建群种、优势种为乌冈栎、乌饭树, 重要值分别为87.913 和51.241; 而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84.00%)。(4)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据DBH 起测阶径以上的物种其重要值计算Simpson 指数为0.855, Shannon-Winner 指数为2.354, 种间相遇机率(PIE)为0.85,Pielou 均匀度指数中的Jsw 为0.741, Jsi 为 0.892, Alatalo 均匀度指数为0.619。(5)频度分析显示A 级占优势且A(54.17%)>B(12.50%)>C(8.33%)>D(4.17%)<E(20.83%), 同Raunkiaer 标准频度定律近似。(6)年龄结构图显示群落中两个主要种群均为衰退种群, 但结合频度图及相关研究推测其在演替上仍处于相对稳定状况, 并已达到亚顶级群落。总体看来, 乌冈栎+乌饭树-枝穗山矾+狗骨柴群落是物种多样性、均匀度较高的稳定亚顶级群落, 隶属于典型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
2018 Vol. 37 (4): 59-64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612 KB)  ( 276 )
65 亚致死剂量高效氯氰菊酯对蚯蚓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赵丽倩, 仇爱锋, 纪伟, 陈子雷, 庄惠生
采用接触滤纸法, 测定蚯蚓经亚致死剂量高效氯氰菊酯染毒24 h、48 h 和72 h 后其体内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探讨不同染毒时间和暴露浓度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在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下, 染毒24 h 时蛋白含量在50 mg·L-1 达到最大值, 而染毒72 h 时蛋白含量在5 mg·L-1 达到最大值, 表现为短时间内促进蛋白合成而长时间下抑制。高效氯氰菊酯对SOD 和CAT 活力的诱导作用明显, SOD 活力在低浓度激活, 高浓度抑制; CAT 活力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MDA 含量诱导作用不明显,短时间内随暴露浓度升高而升高, 但随染毒时间延长趋于正常水平。因此SOD 和CAT 可作为蚯蚓受到氧化胁迫的指示指标, 而MDA 无法作为指示指标。此外, 各生化指标对高效氯氰菊酯毒性效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SOD 活力影响最大, CAT 次之, MDA 最小。
2018 Vol. 37 (4): 65-71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597 KB)  ( 206 )
72 G-F 指数测度万朝山兽类物种多样性
李士超, 李亭亭, 汪正祥, 田凯, 陈宇, 彭乾乾, 熊斌梅
2015 年5 月—2016 年7 月, 利用样线法对湖北省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与湖北省内其他5 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G 指数(genus index)、F 指数(family index)和G—F 指数(genus-family inde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兽类7 目25 科69 种, 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 有国家I 级重点保护动物4 种, II级重点保护动物11 种; G—F 指数分析表明, 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兽类G 指数为3.99、F 指数为14.81, G-F 指数为0.73。万朝山与湖北省省内其他5 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G 指数、F 指数和G—F 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特别是万朝山和南河的G—F 指数相当接近, 相似性系数也高, 这可能与万朝山和南河地理位置接近、生境组成相似有关。各保护区的物种分布密度虽然差异不显著, 但南河和漳河源自然保护区因为保护区面积较小, 导致物种分布密度较大。
2018 Vol. 37 (4): 72-8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2165 KB)  ( 435 )
81 崩岗区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梁美霞, 陈志彪, 姜超, 区晓琳
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壤氮素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作为评价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的指标之一。以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中三种不同植被覆盖度的毗邻崩岗为研究对象, 比较其氮素含量的变化及不同部位氮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植被覆盖度的提高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 且与土壤的全氮含量及各部位的全氮含量均达到显著正相关, 但同时也会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流失, 从而导致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反而减少。而这三种不同植被覆盖度崩岗的全氮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集水坡面部位。与裸露崩岗和低覆盖崩岗不同的是, 高覆盖崩岗的硝态氮与铵态氮的最大值也均出现在集水坡面部位。
2018 Vol. 37 (4): 81-85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295 KB)  ( 314 )
86 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类型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
杨帆, 李雁泽, 郭小雅, 于淑亭, 李捷, 黄建涛
通过对Landsat 8 遥感影像的解译, 根据莱州湾滨海湿地特征并结合野外实际调查, 得到2013—2016 年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类型, 并分析景观格局变化与植被及土壤因子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2013—2016 年莱州湾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减少, 人工滨海湿地面积增加。至2016 年莱州天然滨海湿地面积811.41 km2, 人工滨海湿地面积1256.01 km2,分别占39.25%和60.75%, 人工湿地中90%以上为养殖池和盐田; 滨海湿地向建设类转化的趋势明显; 天然湿地植被的变化与滨海湿地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相互作用, 植被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是景观类型演变的驱动力因素, 其变化可以间接反应湿地变化后生态系统的变化。
2018 Vol. 37 (4): 86-96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13776 KB)  ( 90 )
97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川金丝猴通道设计
余小林, 韩文斌, 周友兵, 申国珍, 徐文婷, 谢宗强
旅游公路会带来野生动物致死、生境破碎化、栖息地丧失、基因隔离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设计和修建跨公路的野生动物通道作为缓解旅游公路负面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野生动物通道在国外研究较多, 但在我国实际案例较少。作者针对湖北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被旅游公路隔离的生态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该物种的长期监测结果, 构建了跨公路动物通道的设计方案。神农架川金丝猴通道主要技术参数为: (1) 在遗产地的大龙潭和小龙潭各建川金丝猴上跨式通道1 座, 宽度以80 m 为宜; (2) 通道上铺设土壤, 厚度2.2 m—2.4 m; (3) 通道上种植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长松萝(Usnea longissimi)、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猫儿屎(Decaisnea insignis)、米心水青冈(Fagus engleriana)等川金丝猴喜食的植物, 培育形成郁闭度0.7—0.8 的针阔混交林; (4) 在通道入口和中部设立红外监测系统, 并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实时传输与分析; (5)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如在通道入口两侧设立高2.4 m 的栅栏、通道两侧设立有藤蔓植物覆盖的生态保护墙、树立“注意野生动物”、“前方有野生动物通道”警示牌等。通道建成后, 须加强通道维护管理、持续开展科研监测、积极宣传保护理念, 以期实现川金丝猴通道功能高效持久的发挥。
2018 Vol. 37 (4): 97-104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4156 KB)  ( 491 )
105 贵州黔南州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
许玉凤, 黄敏, 潘网生, 张永雷, 姚兴, 孙连群
基于3S 技术分析了2000—2015 年间黔南州植被覆盖度和不同等级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 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参考。采用2000 年、2005 年、2010 年、2015 年的植被NDVI 遥感影像计算植被覆盖度, 通过图像差值分析和石漠化转移矩阵定量分析研究期间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2000 年黔南州无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1%, 重度石漠化面积占11%, 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是长顺县、惠水县和独山县; 2005 年其无石漠化面积达到研究期间的最大值, 重度石漠化面积达到最小值, 长顺县石漠化较严重; 2010 年无石漠化面积为研究期间的最小值, 重度石漠化面积为最大值, 整个黔南州石漠化程度加深, 面积在扩大, 黔南州各县、市均有较严重的石漠化分布; 2015 年其无石漠化面积在2010 年的基础上有所上升, 而重度石漠化面积在2010 年的基础上有所下降、石漠化程度有所减弱, 黔南州中西部、东南部石漠化较为严重。黔南州生态环境脆弱,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治理模式,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8 Vol. 37 (4): 105-113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3903 KB)  ( 66 )
114 华北农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
张永生, 欧阳芳, 袁哲明
基于华北6 省(市)2000、2005、2010 年三期土地覆盖遥感数据, 通过计算农田景观格局指数和农田景观转移矩阵, 在省域范围的大空间尺度上分析了2000—2010 年农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2000 年至2010年华北6 省(市)的农田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 耕地景观的面积在减少, 破碎化程度在加大, 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园地景观的面积在增加, 破碎化程度在降低, 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耕地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变为城镇, 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水体; 园地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变为耕地, 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 园地景观主要与耕地景观相互转化。城镇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耕地的减少和破碎化, 应加强耕地保护, 特别是耕地的集约化布局, 降低农田破碎化程度, 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2018 Vol. 37 (4): 114-122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9717 KB)  ( 66 )
123 不同竹类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空间分配格局
鹿士杨, 潘丽萍, 彭晚霞, 宋同清, 杜虎, 刘永贤

以胸径为单变量, 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方程模拟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粉单竹(Bambusoideae cerosissima)林各类器官的生物量, 研究比较了3 种不同种类竹林的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所选模型可以很好的估测竹林及各器官生物量。麻竹、毛竹和粉单竹单株平均生物量为18.160、13.736 和4.372 kg, 其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5.124、28.598 和5.102 t·ha-1。竹林单株和林分器官分配一致, 均以竹秆最大, 其次为竹根, 再者为竹枝、竹叶, 但麻竹竹叶>竹枝例外。不同竹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与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变化规律一致, 粉单竹>毛竹>麻竹; 但各层生物量分配不同, 麻竹和毛竹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 乔木层占绝对优势; 而粉单竹表现为草本层>凋落物层>灌木层>乔木层, 且各层次优势不明显。根据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配特征, 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不均, 应适当调整竹林林分密度和制定合理的采伐措施, 提高竹林的生产力水平, 从而增强其碳储存能力。

2018 Vol. 37 (4): 123-129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390 KB)  ( 233 )
130 污泥不同利用形式及利用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薛万来, 李法虎
为评估污泥短期土地利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对比分析了污泥堆肥、生污泥及化肥对照区土壤表层化学性质, 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 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不同处理下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施用污泥堆肥和生污泥可以提高土壤氮磷及有机质含量, 降低土壤pH 值, 对土壤全钾含量和盐分含量影响较小; 与对照区CK 相比, 污泥土地利用各小区仅增加了土壤中汞含量, 其余各重金属元素与CK 差异不大, 各处理重金属含量均在土壤环境质量II 级范围内, 污泥短期土地利用没有显著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 污泥土地利用各小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 在64.63—127.11 之间, 部分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达到中等污染, 镉是主要的污染因子, 其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贡献比例达到31.73%—53.36%, 其余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较低。
2018 Vol. 37 (4): 130-137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303 KB)  ( 215 )
138 重庆主城区不同类型公园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应
李婷婷, 谷达华, 阎建忠, 郑云云, 朱慧
研究选取重庆主城区5 种不同类型的10 个公园为研究对象, 使用Landsat8 遥感影像,采用TIRS 10 单窗算法反演公园周边温度, 并运用三次模型的方法拟合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园周边温度的分布情况, 以探究基于不同类型公园下对周边环境的降温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①一定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公园周边温度随其距公园的距离增大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但均近似于三次多项式函数; ②当公园面积和形状一定时, 研究区降温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社区公园、生态公园、综合公园、文化遗址公园、游乐公园。面积介于50557.77—52687.74 m2 之间时, 降温效应明显的为社区公园; ③当面积介于124236.62—126916.89 m2 时, 以生态公园的降温效应最为显著; ④整体上, 公园对周边的降温效应在特定范围内随面积增大而增加, 在不同的面积范围内, 不同类型公园的降温效应呈现差异化。首次研究公园类型对公园降温效应的影响, 研究结果不仅对重庆市公园规划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还为其他公园类型多样、气温高的城市进行公园规划涉及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18 Vol. 37 (4): 138-146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2314 KB)  ( 253 )
147 浙江缙云县公益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动态分析
王立竹, 于晓鹏, 管杰然, 叶诺楠, 商天其, 伊力塔
根据浙江省缙云县150 个公益林固定监测小班2013 年到2015 年连续3 年的监测数据, 在对主要群落类型,即松林、杉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和灌木林的优势种确定的基础上, 运用Simpson 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 指数(J)评估群落生物多样性并推算了群落生物量。根据连续监测结果表明: 缙云县公益林优势种稳定, 主要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us heterocycla)、木荷(Schimasuperba)、茶(Camellia sinensis)等; 植物多样性在不同层次中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松林的总生物量最高, 灌木林最低。基于此, 可以表明缙云县公益林生长状况良好, 同时也对今后的公益林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①加大对林分的改造, 在持续发挥林分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通过人工措施对林分进行高度集约的改造经营, 在加快针叶林的阔叶化改造的同时, 加大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经营; ②在今后的经营中应该注重对优势种群的抚育, 改造和提升阔叶林及其他林种的质量, 加速群落的正向演替; ③加大对毛竹林的抚育、改造, 不断改善提升毛竹林质量, 从而提升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
2018 Vol. 37 (4): 147-153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657 KB)  ( 200 )
154 惠州沙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演替研究
潘鸿, 杨扬, 唐宇宏
2009 年7 月(丰水期)和12 月(枯水期)分别对沙田水库4 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采集。检测出浮游植物58 种(含变种), 隶属7 门8 纲18 目31 科46 属。丰、枯水期均出现的优势种分别为史氏棒胶藻(Rhabdogloea smithii)、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 pusillum)、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仅在丰水期形成的优势种分别为简单棕鞭藻(Ochromonas simplex)、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针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ciculars)和柯氏并联藻(Quadrigula chodatii); 而枯水期形成的优势种分别为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水溪绿球藻(Chlorococcum infusionum)。丰、枯水期丰度分别为(8.36±1.37)×105 cell·L-1 和(3.60±1.81)×105 cell·L-1; 生物量分别为1.34±0.55 mm3·L-1 和0.43±0.43 mm3·L-1; Shannon-Weaver 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1.25—2.75 之间, 丰、枯水期水质分别为中营养和富营养水平。与2000 年结果比较, 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由绿藻型更替为绿硅藻型, 丰度组成由蓝-绿藻型更替为绿-蓝-甲藻型; 清洁水体的优势种消失/减少, 耐污种类优势种增加, 其中绿藻优势种存在向小型、单细胞种类更替的趋势。
2018 Vol. 37 (4): 154-159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1486 KB)  ( 352 )
160 遮荫和氮养分对三裂叶蟛蜞菊生长、构件生物量分配和叶片PSⅡ功能的影响
陈文, 王桔红, 朱慧, 吴晓蓉, 颜玉娟, 汪翠丽
为探查外来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对遮荫和氮养分的响应及其入侵性,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遮荫(轻度遮荫-相对光强为42%; 重度遮荫-相对光强为12%)和不同氮养分(0、0.1、0.2 和0.4 g·kg–1)对三裂叶蟛蜞菊生长、生物量分配以及叶片PS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1)经轻度遮荫的植物叶片数、分枝数、总生物量、生长速率显著大于重度遮荫; 同一遮荫条件下, 随氮养分的增加, 茎生物量比增加、叶生物量比下降。2)重度遮荫降低了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 对叶片PSⅡ反应中心有一定破坏作用; 对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不显著(除0.2 g·kg–1 氮水平外)。3)氮养分对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随遮荫程度而变化,轻度遮荫下, 氮养分对叶片PSⅡ功能影响较小; 重度遮荫下, 随氮养分的增加, ФPSⅡ和ETR 先上升后下降, Fv/Fm 变化不显著。4)光强和氮养分的交互作用在三裂叶蟛蜞菊种群生长、竞争以及成功入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光照较充足的生境中容易成功入侵。
2018 Vol. 37 (4): 160-167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784 KB)  ( 251 )
168 基于L-V 共生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测度研究
吴艳霞, 姜锟, 冯蕊
区域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根据共生理论, 构建社会经济—自然L—V 共生模型, 运用DPSIR 模型对其基本指数和协同系数进行测算。为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测算中, 用聚类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以及熵权法建立指标体系并赋权重, 使整个测度过程定量化, 同时, 对该模型的稳定平衡点和协同系数进行动态分析, 确定出区域生态安全的判断依据。将模型用于陕西省西安市进行实际应用, 结果表明: 目前西安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并不理想, 自然环境子系统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这一测度结果与西安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该模型在测度区域生态安全具体状况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2018 Vol. 37 (4): 168-177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482 KB)  ( 238 )
178 灾后重建干扰下芦山县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特征
彭勃, 付永胜
运用GIS 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芦山县在灾后重建人为干扰下的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震后灾后重建对景观结构破坏严重, 景观变化和和人为干扰有主要关系, 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与人为干扰强度变化基本一致; (2)2013 年, 沿芦山中北部河谷地带工程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增加, 裸露山体主要集中在中南部, 林地破碎化非常严重, 耕地逐渐向中部和北部河谷地带扩展; 2017 年, 裸露山体大幅减少, 南部耕地大量向中北部扩展,芦山县中南部区域新增大量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 湿地大量减少, 草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高山区域, 林地面积由北到南逐渐减少; (3)2013 年总体干扰度为 0.587, 芦山县中部以重度干扰为主, 穿插一些轻度干扰, 南部则以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干扰为主, 人为干扰对景观格局破坏严重; 2017 总体干扰度为0.425, 干扰分布呈现均匀化特征,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干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 沿河谷平原呈现带状分布; 大量轻度和极轻度干扰区出现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并开始包围极重度和重度区域, 有逐渐“分解”重度和极重度区域的趋势; (4)2013 至2017 年, 景观均匀性减弱,出现不同景观类型相互竞争、相互渗透交错的格局; 优势景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劣质景观要素被包围和分解; 居住用地景观和工程建设用地景观处于景观权重核心地位, 其辐射能力及辐射的稳定性强于其他景观, 为其他景观格局变化提供源动力。
2018 Vol. 37 (4): 178-187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2751 KB)  ( 246 )
188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赵强, 李秀梅, 高倩, 熊丹, 邹春辉

水资源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所能支撑的最大可利用的水资源。在对山东省水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  选取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率、供水模数、降雨量,  人均  GDP、人口密度、人均生活用水量、万元  GDP  用水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  耕地灌溉率、生态环境用水率、森林覆盖率共  13 个主要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山东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a 值在 2001—2009  年间低于 0.6, 2010—2015 年间高于 0.6,  表明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得到了提高;  另外 2001—2015 年间,  大部分年份的 a 值小于 0.6,  个别年份低于 0.4,  年际变化相对较大,  可见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总体较弱,  年际变化较大。

2018 Vol. 37 (4): 188-194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1026 KB)  ( 264 )
195 基于生态足迹的洪雅县生态建设评价
李梦皓, 罗怀良, 胡娟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 通过对洪雅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或盈余的估算, 按照全球标杆生态安全评价等级标准, 以可更新资源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可持续指数、生态占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所构成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洪雅县近10 年(2005—2014)来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 结果表明: 洪雅县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振荡性下降趋势, 人均生态承载力有略微增长, 平均值在0.8 hm2·cap-1 以下, 全县整体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近10 年来该县, 可更新资源生态压力指数从0.46 下降到0.38, 属于很安全状态 ; 生态可持续指数逐年上升, 但值均<0.2, 从强不可持续状态转变为中不可持续状态; 生态占用指数介于1.01—2.00 之间, 属于稍富裕状态; 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后期略有上升(从0.36 上升到0.43), 均<1.00,处于协调性很差; 可持续发展指数略有下降(从0.49 下降到0.43), 跨持续性稍好和较好两个等级。根据评价结果来看, 洪雅县应着力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抚育林木, 实现洪雅县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消耗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 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8 Vol. 37 (4): 195-203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639 KB)  ( 162 )
204 太原市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侯志华, 马义娟, 贾宇平
基于遥感和GIS 技术, 从“地”、“水”、“林”、“人”四方面, 筛选坡度、水体、植被覆盖指数、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五项生态敏感因子, 对太原市域生态敏感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 敏感度高的区域面积782.92 km2, 占总面积的12.11%, 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阳曲县和西北部娄烦县的山地地区, 这些地区山高坡陡, 植被覆盖较好, 有些被划为生态保护区, 受多种敏感类型的影响; 中度敏感区面积2955.07 km2, 占45.69%,主要是沿汾河干支流方向和高度敏感区周边的丘陵低山地区, 水体是最为主要的敏感类型, 此外, 地形、植被及人类的土地利用都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 太原市域生态敏感类型多样, 且在空间上交错分布, 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 能为政府在区域开发中制定科学的生态安全防范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2018 Vol. 37 (4): 204-210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2989 KB)  ( 438 )
211 粤北不同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年均固碳量的影响
田惠玲, 周平, 贾朋, 李树光
基于粤北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人工林调查数据,分析了粤北不同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年均固碳量的影响;并运用代表当地普遍经营水平所模拟的材积生长方程计算得出常规经营模式下的杉木碳储量,与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情景所监测的杉木碳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方式下的试验林的年均固碳量具体表现为VI(1.5667 t·hm-2)<I(1.7663 t·hm-2)<II(2.0676 t·hm-2)<V(2.4101 t·hm-2)<IV(2.5776 t·hm-2)<VII(2.9424 t·hm-2)<III(4.3403 t·hm-2),采用科学合理经营模式下的人工林与采用粗放经营模式下的人工林相比较,年均固碳量相对较高;试验林II、III 和IV 的年均固碳量总体呈III IV II 的趋势,而它们的林分密度总体呈III IV II 的趋势,在当地采用了更高林分密度的杉木人工林,其林分的年均固碳量反而较低;杉木的监测碳汇量与预估碳汇量相比有22%—53%的增长,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杉木人工林碳储量高于当地普遍经营水平的碳储量。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粤北不同经营措施的人工林固碳情况以及促进林业碳汇的发展。
2018 Vol. 37 (4): 211-217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401 KB)  ( 430 )
218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缪建群, 王志强, 杨文亭, 杨滨娟, 黄国勤
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收集文献资料, 综合分析研究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措施来保护梯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景观, 具有较好的景观和文化传承功能。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梯田撂荒、生物多样性和传统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少。综合来看, 对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实施耕种补贴并加强开发, 完善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区, 将对保护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和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 Vol. 37 (4): 218-224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368 KB)  ( 420 )
       综述
225 沉水植物生长和腐解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李菲菲,褚淑祎,崔灵周,肖继波
沉水植物作为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主要高等植物, 在修复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合理利用沉水植物是去除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有效途径。沉水植物对水体氮磷的迁移转化影响包括生长和腐解两个阶段。文章综述了沉水植物生长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和净化机制, 分析了沉水植物腐解对氮、磷迁移转化的持续影响, 并提出了今后沉水植物净化氮、磷的研究方向, 为沉水植物推广应用于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提供理论基础。
2018 Vol. 37 (4): 225-230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281 KB)  ( 463 )
231 甲烷厌氧氧化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吴忆宁, 梅娟, 沈耀良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研究证明甲烷厌氧氧化(AOM)对于降低全球甲烷的排放有着重要意义。参与AOM 反应的最终电子受体可分为三类, 即SO2– 4、NO2 /NO3以及以Fe3+、Cr5+等为代表的金属离子。本文基于甲烷厌氧氧化过程所利用的电子受体的差别, 结合不同类型AOM 反应微生物的基因型分析, 阐述了AOM 过程的反应机理、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代谢途径。其中对AAA(AOM-associated archaea, 属于ANME-2d)的分离培养, 以及其利用硝酸盐、Fe3+、Cr5+等离子氧化甲烷的研究对认识AOM 反应机理和AOM 的实际应用有很大推动作用。本文还介绍了AOM 过程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实际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对AOM 的实际应用及其在节能减排上的价值进行展望。AOM 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对拓宽该过程的工程应用以及对正确认识全球碳、氮、硫循环均有着重要意义。
2018 Vol. 37 (4): 231-240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368 KB)  ( 792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