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双季稻物候特征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研究 |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41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开封 475004 |
|
|
摘要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 而其又可以有效反映水热气候条件的变化情况。选取我国双季稻(早稻和晚稻)2000—2013 年的物候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 总结了双季稻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 并分析了双季稻各生长期(营养生长期、繁殖生长期、总生长期)与对应水热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物候期呈推迟趋势的站点数往往要多于呈提前趋势的站点数; 有别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早稻晚稻总生长期期间平均温和降水量均无显著性变化, 但各生长期长度普遍与平均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外, 分农业区量化了平均温和降水变化对各生长期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对生长期长度的影响更大。最后, 利用轮作站点探讨了用年值气候数据替代生长期气候数据分析水稻物候对气候的响应特征的合理性问题。
|
|
关键词 :
水稻,
物候期,
气候变化,
轮作,
中国农业
|
|
[1] |
张娟, 李剑萍, 王誉陶, 张翼, 井乐, 李建平. 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生产潜力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82-. |
[2] |
肖海龙, 盛茂银. 陆地森林植被植物细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0, 39(2): 199-. |
[3] |
王明, 桑卫国. 暖温带乔木和灌木物候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科学, 2020, 39(1): 164-. |
[4] |
崔克蓉, 向平安. 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生态科学, 2020, 39(1): 176-. |
[5] |
何云玲*, 熊巧利, 余岚, 屈新星, 闫文波. 基于NDVI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6): 165-. |
[6] |
熊中人, 张晓晨, 邹旭, 赵洋, 陈昕. 中国天山花楸适生区预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科学, 2019, 38(5): 44-. |
[7] |
王惠明, 林小兵, 黄欠如, 刘晖, 俞莹, 武琳, 郭乃嘉, 张鸿燕,周青辉, 周利军. 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及糙米重金属积累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9, 38(3): 152-158. |
[8] |
何宏斌, 张钰薇, 程俊康, 贾戌禹, 辛国荣, 陈卫国. 冬闲期种植多花黑麦草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9, 38(2): 155-161. |
[9] |
杨俊, 王星, 付丽娜, 汪娅婷, 刘棋, 苗新利, 王凡, 魏兰芳, 姬广海. 水稻条斑病抗感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1): 17-25. |
[10] |
王鹏赫,赵成义,王丹丹,马晓飞 . 气候变化对叶尔羌河流域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6): 1-8. |
[11] |
郭兵, 孔维华7, 姜琳, 范业稳.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J]. 生态科学, 2018, 37(3): 96-106. |
[12] |
李强, 李建国, 张忠启. 滨海盐渍土地区水稻田C、N 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模拟与应用[J]. 生态科学, 2018, 37(3): 148-158. |
[13] |
宋三多, 刘汉军, 刘轶豪, 刘武, 谭渊, 董振寰, 唐雪, 余秀梅,陈强,欧阳平. 沼肥施用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土壤及作物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1): 35-41. |
[14] |
赵本良, 沈启斌, 章家恩, 王秋爽, 汤薇. 根区施加鸭排泄物对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6): 1-7. |
[15] |
杨滨娟, 孙松, 陈洪俊, 黄国勤. 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的能值分析和可持续性评价[J]. 生态科学, 2017, 36(1): 123-13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