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7年 36卷 2期
刊出日期:2017-03-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太阳能电池协同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对底泥的修复影响
王健, 李楚浩, 王瑞鑫, 张太平, 李跃林
装置以河道黑臭底泥为底物, 改性后的碳毡为电极, 通过外接不同额定电压的太阳能电池板,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SC-MFC (solar cell-microbial fuel cell) 体系, 太阳能电池的引入对普通MFC 产电性能及底泥污染物去除效率产生了的影响。通过一个周期的运行, 得到如下结论: 在太阳能电池表面辐照强度53 mW·cm–2 的条件下, SC-MFC 系统的最大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密度与普通的MFC 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底泥污染物的去除, SC-MFC 系统随着串联太阳能电池额定电压的增大, 去除效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外接0.5 V、1 V、2 V 太阳能电池时, 底泥对污染物修复效果较好, 并且底泥中有机质、总磷、氨氮、硝态氮的最大去除率为20.88%、32.39%、48.41%、62.66%, 它们分别在串联1 V、2 V、2 V、0.5 V 太阳能电池板时达到。
2017 Vol. 36 (2): 1-8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679 KB)  ( 221 )
9 榕江下游流域夏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粟丽, 黄梓荣, 陈作志
根据2013 年7 月(夏季)和11 月(秋季)的调查数据, 对榕江流域揭阳至汕头段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时间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 门106 种, 其中, 硅藻54 种、绿藻32 种、蓝藻12 种、甲藻和裸藻各4 种, 分别占种类总数的50.94%、30.19%、11.32%和3.77%。浮游植物种类数目秋季(79 种)多于夏季(52 种), 夏季丰度(12571.94×104 细胞·m-3)是秋季(342.30×104 细胞·m-3)的36.73 倍。丰度在空间上表现出夏季呈无规则的变化, 秋季则呈上游站位高于下游站位的变化规律。优势种夏季主要为蓝绿藻类的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月牙藻Selenastrum bibraianum 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等6 种; 秋季主要为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 和胶网藻Dictyosphaerium ehrenbergianum 2 种。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D 在秋季(2.42, 0.60, 2.79)高于夏季(1.46, 0.36, 1.12)。榕江流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显示, 该流域水质总体属于中度污染型, 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2017 Vol. 36 (2): 9-14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465 KB)  ( 533 )
15 安吉毛竹林非生长季CO2通量与其光合响应关系探究
舒海燕, 江洪, 陈晓峰, 孙文文, 马锦丽, 张敏霞
利用涡度相关法和生理生态法(光合)对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非生长季(2014.10—2015.4, 无2 月)的CO2 通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 基于涡度的生态系统净交换量(NEE)和基于光合的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P)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 受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直接影响, 在午间12:00 前后有最大值, 且两者均表现为秋季最大(10 月最高), 春季次之, 冬季最低。就各月而言, 基于光合测定的NEP 日最大值和月总量均低于涡度相关技术白天的测定值, 但均占到后者的40%和65%以上, 在毛竹光合能力比较强的10、11 和4 月, 所占比例更大。表明在白天, 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的NEP 主要取决于毛竹的光合作用。此外, 观测期间, 毛竹林生态系统在的净初级生产力总量为1365.59 gCO2·m–2, 吸收的碳约372.44 gC·m–2, 整体表现为较强的碳汇。
2017 Vol. 36 (2): 15-25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692 KB)  ( 236 )
26 盐肤木对重金属铬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
陈晶, 穆燕, 陈明, 李明浩, 赵薇薇, 汤才国, 黄胜威, 詹福如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金属铬(0、30、50、80 mg·kg–1) 胁迫对盐肤木根长、茎长、地上及地下部分干重,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的影响,探究了铬胁迫下盐肤木对铬的生理生化响应和耐受能力,为应用盐肤木修复重金属铬污染土壤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重金属铬胁迫下,盐肤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略有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当铬浓度低于50 mg·kg–1 时,随浓度升高,盐肤木叶片的脯氨酸含量、SOD 和CAT 活性均升高。当铬浓度为80 mg·kg–1 时,其含量和活性相对下降,但对其正常生长均无显著影响,说明盐肤木耐受铬的能力较强,作为重金属污染地恢复的先锋植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7 Vol. 36 (2): 26-31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502 KB)  ( 160 )
32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回归植株存活及叶片生物学特性研究
汪越, 易慧琳, 邵玲, 陈雄伟, 陈刚, 王俊, 刘楠, 王少平, 任海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 采用原位和异位土壤、异地和增强回归处理, 研究了紫背天葵回归的存活情况及其叶片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增强回归因受啮齿类哺乳动物的取食而失败; 异地回归取得成功, 异位土壤和原位土壤上回归植株的成活率分别为46.7%和83.3%。原位和异位土壤这两种异地回归植株与野生植株相比, 在叶片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特征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其光适应能力减弱、抗寒旱能力降低、光合能力降低、光合产物积累减少; 异位土壤回归的植株比原位土壤回归的植株相比更差。异地回归紫背天葵叶片花青素含量较低, 仅为野生植株含量(2.33μmol·g–1)的16.95%。异地回归植株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可能受回归点与原生境不同微生境(气候和土壤)的影响, 也可能是与组培球茎与野生球茎在表现遗传学上有所差异有关。在开展紫背天葵野外回归实践时, 要充分考虑回归地点的微生境、捕食者和病菌对紫背天葵存活的影响、以及药用有效成分的含量。
2017 Vol. 36 (2): 32-41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4472 KB)  ( 355 )
42 发展一种小体系连续快速测定海洋水体溶解性铵盐的方法
关凤杰, 洪义国, 吴佳鹏, 王岩, 宾丽英, 汤兵, 谢光炎
基于次溴酸盐氧化铵盐(NH+ 4)成为亚硝酸盐(NO2)的原理, 发展了一种小体系连续快速测定海洋水体溶解性铵盐的方法。该方法以圆底旋盖2 mL 离心管为反应容器, 应用次溴酸钠氧化剂氧化铵离子成为亚硝酸根离子, 进一步通过加入Griess 试剂生成有色物质, 然后利用标准酶标板为底板, 采用酶标仪对生成的有色物质进行吸光值测定。此方法空白吸光值低, 标准曲线在0—32 μmol·L-1 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 可批量连续测定样品。对环境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 小体系铵盐测定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与《海洋规范》中标准25 mL 体系法测定的数值具有大于99%的拟合度, 为海洋水体NH+ 4-N 的实地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新方法。
2017 Vol. 36 (2): 42-48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1542 KB)  ( 483 )
49 呼伦湖非冰封期与冰封期水化学特征变化研究
郭金燕, 贾克力, 史小红, 赵胜男, 孙标
选取呼伦湖为研究对象, 利用Gibbs 图分析其主离子组成变化特征, 确定呼伦湖湖泊水体离子类型; 并对冰封期和非冰封期水化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呼伦湖水化学类型为[C]NaⅠ 型水; 非冰封期内湖泊水体总溶解性固体(TDS)值为831.31 mg·L–1, 低于冰封期冰下水体TDS 均值976.57 mg·L–1; 电导率(EC)全年极值为2.120 ms·cm–1 出现在冰封期内的冰下水体; 冰封期内, 冰下水体阴阳离子浓度是冰层中的10 倍以上; 对9 月份水体进行分层研究发现表层水各离子浓度平均值较下层偏大, 分层无明显规律; Gibbs 图显示湖水离子组成受蒸发作用, 与干旱区湖泊特征相似。
2017 Vol. 36 (2): 49-56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1730 KB)  ( 161 )
57 草原矿区排土场恢复重建人工植被变化
珊丹, 何京丽, 刘艳萍, 梁占岐, 荣浩
以典型草原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 研究不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配置形式下排土场人工、半人工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 结果表明, 自然恢复的人工裸露边坡草层低矮、植物种类单一,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进行植被恢复的试验小区植物种类明显增加, 项目实施第三年试验区内共出现23 种植物, 分属10 科22 属, 单种科和单种属占优势; “生态袋一字型布设+撒播种草”试验小区出现的植物种类最多, 植物成活率高、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Margalef 丰富度指数较大, 这一措施配置形式在草原矿区排土场边坡植物群落快速建植和水土流失防治等方面效果均显著; 抗逆性强、具有固氮功能、性状优良的豆科牧草可作为草原矿区人工扰动后植被恢复重建的先锋物种。
2017 Vol. 36 (2): 57-62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316 KB)  ( 306 )
63 食果鸟类对红楠种子的传播作用
潘扬, 徐丹, 鲁长虎, 熊天石, 罗芳, 傅文源
肉质果植物通常依赖食果鸟类等取食果实后经消化道过程传播种子, 以完成种群的更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是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性种类, 其果实具有依赖鸟类等动物取食后传播的特点。2012 年、2013 年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鸟类对红楠果实的取食及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如下: 取食红楠种实的鸟类共计18 种, 其中整吞果实的鸟类12 种,啄取果肉的鸟类5 种, 啄食种子的鸟类1 种。整吞果实鸟类中4 种鹎科和2 种鸦科鸟类访问频次和取食量较大, 是主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主要以呕吐方式传播种子。取食后初停栖点与母树距离及地面种子散布地点的分析结果表明, 鸟类可以远距离扩散种子。地面种实可被啮齿动物或蚁类再次捕食或搬运。研究表明, 红楠可以借助鸟类实现种子传播和种群更新。
2017 Vol. 36 (2): 63-67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299 KB)  ( 256 )
68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石流坡地貌土壤-植物系统分异特征
朱岩, 张华, 朱夏夏, 刘剑刚, 祝业平, 吕蕊, 王颖, 马明军
基于17 块群落样地调查数据, 对辽东山地老秃顶子石流坡地貌土壤-植物系统基本特征及分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石流坡地貌分布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矮曲林和灌丛4 种植被类型, 针阔混交林占优势。(2)石流坡地貌落叶落叶林、针阔混交林、矮曲林、灌丛物种丰富度分别为(33.6±4.7)、(34.6±10.1)、(42.0±0)、(34.8±5.2)。(3)石流坡地貌土层厚度为38.18 cm, 土壤含盐率和电导率均属于中等变异性, 表土层温度为弱变异性, 氧化物含量比较均一。(4)石流坡地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 指数与P2O5 呈负相关(R= –0.549, P<0.05, N=17); 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土壤中CO2 含量呈负相关(R= –0.580, P<0.05,N=17); Shannon-Wiener 与土壤中CO2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 –0.726, P<0.01, N=17), 与土壤中P2O5 含量呈正相关(R=0.496,P<0.05, N=17)。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氧化物CaO 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 –0.635, P<0.05, N=13), 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CaO 呈正相关(R= –0.597, P<0.05, N=13); 草本层Shannon-Wiener 指数与CaO 呈负相关(R=0.554, P<0.05, N=17)。
2017 Vol. 36 (2): 68-75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1159 KB)  ( 165 )
76 珠三角人居绿地木本植物数量特征研究
胡传伟, 赵强民, 孙冰, 甘美娜, 刘欣
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珠三角地区6 市的40 个居住区, 全面分析了使用的园林木本植物种类组成、植物来源和物种多样性等指标, 旨在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 研究地共有木本植物161 种, 其中乔木118种、灌木43 种(含观赏竹类9 种), 分属57 科115 属; 产于中国的种类占62.1%, 国外引进种占37.9%; 乔木类别中以观叶观形树种和观花树种为主, 两者占总种类比例达54%, 灌木类别中以观叶观形的为主, 占总种类的14.9%, 重要值前列的美丽异木棉、细叶榄仁、银海枣、大叶伞、黄花鸡蛋花、凤凰木、大王椰子、桃花心木、簕杜鹃等种类已经在本地区引种多年, 与乡土植物种类无明显差异, 代表了华南地区的植物景观特色, 种植设计时可以优先选用。
2017 Vol. 36 (2): 76-81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406 KB)  ( 228 )
82 桂西南石漠化区蚬木林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研究
申文辉, 郑威, 何琴飞, 何峰
通过对石漠化区蚬木林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的测定和分析, 研究蚬木林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 随取样面积增大, 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系数从25.64%增至48.48%; 土壤呼吸空间变异幅度为46.84%, 高于其他环境因子, 土壤温度和pH 变异幅度最小。土壤呼吸仅与土壤温度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与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在95%置信水平、85%估计精度下, 蚬木林土壤呼吸测定取样需大于37 个, 而土壤温度、土壤pH 仅需1 个取样即可, 样本容量计算可明显降低取样工作量。
2017 Vol. 36 (2): 82-86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327 KB)  ( 182 )
87 基于PSR 模型的上海市雾霾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
盛小星, 叶春明
首先阐述城市雾霾影响因素的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概念系统, 然后将PSR 框架引入到城市雾霾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中,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 对上海市7 个区的雾霾影响因素空间差异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①上海市雾霾影响因素得分有两个明显的区域差异, 区位人口、经济压力、绿地覆盖率造成的浦东新区与其余6 个区之间的差异大以及黄浦区的SO2、NO2、PM2.5 的日均浓度比除浦东新区之外的其余5 个区少; 同时得出状态层以及响应层中的PM2.5、SO2 和绿地覆盖率指标对城市雾霾影响显著; ②利用SPSS17.0 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出上海市雾各区霾影响因素与其PSR 系统协调度呈正相关。说明各地区的影响因素对各地区的影响越大, 其协调度基本也越高。
2017 Vol. 36 (2): 87-92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340 KB)  ( 171 )
93 乐山市动物类产品水足迹测算分析
赵锐, 李红, 贺华玲, 周晓, 刘丹
产品水足迹能反映人类活动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对水资源的消耗情况, 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乐山市为例, 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 测算了动物从出生到出栏过程中的虚拟水量以及出栏后加工成肉类产品期间的生产用水量。结果显示: 乐山市动物产品总水足迹在2000—2011 年呈上升趋势, 2011 年较2000 年总水足迹增加了22.23 亿立方米。比较不同种类动物产品水足迹, 由大到小为牛肉>羊肉>猪肉>其它禽肉>兔肉>水产品>禽蛋>奶类。从水足迹构成看, 年虚拟水量占总水足迹的比重在56.03—60.70%之间。动物产品的耗水环节主要为饲料用水以及出栏后动物产品的加工过程, 建议采取改善饲料成分、改变养殖模式以及加强虚拟水贸易等措施, 从而有效降低动物产品的水足迹。
2017 Vol. 36 (2): 93-99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341 KB)  ( 227 )
100 45 份木豆种质资源物候期及形态多样性分析
高桂娟, 李志丹
对收集的45 份木豆(Cajanus cajan)种质资源进行物候期和形态性状指标的观测,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各指标的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分析木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 木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丰富, 45 份种质资源的8 个数量遗传性状变异系数为3.73%—17.84%, 花轴长度与中央小叶宽、中央小叶叶长、旗瓣大小相关性显著(P<0.05)。基于8 个形态指标的聚类分析将45 份种质划分为三大类群, 各类群间形态性状差异明显, 群体表现跟地域来源间没有直接关系, 第一、第二类群可以进一步考察作为育种材料。
2017 Vol. 36 (2): 100-106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327 KB)  ( 528 )
107 荔枝园养鸡配套技术及效益分析
向慧敏, 章家恩,李宏哲, 叶延琼, 赵本良
果园养鸡是果园立体农业的重要生态模式之一, 其一方面可提高果园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可利用鸡的活动减少果园的病虫草害, 并利用鸡粪作为有机肥, 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从而提高果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论文选取华南地区典型的荔枝园养鸡立体农业生态模式为对象, 研究了华南地区荔枝园养鸡模式的配套技术及其效益。结果表明, 荔枝园养鸡可明显地降低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成本, 同时该种模式中所增加的鸡收入, 促使整个立体模式经济收益增加, 与传统荔枝园的单一种植相比, 荔枝园养鸡年利润可达到95355 元·hm–2, 约是普通荔枝园经济收益48900元·hm–2 的2 倍。因此, 果园养鸡是一种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017 Vol. 36 (2): 107-112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3715 KB)  ( 274 )
113 面向贵州省南部新城规划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陈志芬
论文建立了普适的新城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此确定新城建设用地选址范围, 建议新城建设用地选址, 避开生态高敏感区, 优先选择生态敏感性较低和中等区域。针对贵州南部某新城规划区面积较小、区域潜在生态问题凸显等特点, 聚焦在生境敏感性和土壤侵蚀敏感性两类指标, 选取坡度、高程、坡向、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水系防护等影响因子。通过GIS 空间分析, 基于5 m×5 m 栅格, 精细表达各因子的敏感性等级分布, 并采用综合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新城规划区生态敏感性分布。结果表明, 新城规划区87.85%的区域生态敏感性高或较高。通过选址优化, 最终新城建设用地选址范围内, 生态敏感性高的区域仅占0.25%, 生态敏感性较低和中等的区域达到47.57%。
2017 Vol. 36 (2): 113-118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3120 KB)  ( 446 )
119 广西都安地区5 种森林类型土壤机械组成及其肥力比较
谭长强, 彭玉华, 申文辉, 何琴飞, 郑威, 何峰
研究珠江流域中上游广西都安地区5 种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为进一步探讨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森林植被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理化性质, 结果表明: 珠江流域都安地区5 种森林类型土壤机械组成砂粒变幅在3.63%—23.15%; 粘粒变幅在11.62%—56.61%; 细粉粒变幅在30.07%—54.34%; 粗粉粒变幅在1.84%—10.90%。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对各森林类型土壤A 层(0—15 cm)减去D 层(45—60 cm)化学性质的比较, 各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积累大小顺序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青冈栎林>马尾松林>任豆林>桉树林; 土壤全N 积累大小顺序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青冈栎林>任豆林>马尾松林>桉树林。综合来看, 在都安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保育功能提高上, 5 种森林类型影响大小顺序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青冈栎林>任豆林>马尾松林>桉树林。
2017 Vol. 36 (2): 119-125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1188 KB)  ( 262 )
126 猫儿山荷木林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的降雨响应
李海防, 史梅容, 王金叶, 赵连生, 王绍能, 叶建平
以漓江上游猫儿山林区典型荷木林(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 对0—20 cm, 20—40 cm, 40—60 cm, 60—80 cm等4 个层次的土壤进行土壤含水量定位监测, 分析各层次土壤含水量的降雨响应。结果表明: (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 4 个层次土壤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 年均值分别为: 50.66%, 41.71%, 47.23%, 34.92%, 垂直变化复杂, 降雨与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2)4 个层次土壤含水量上升拐点出现的时间依次滞后, 随着深度的增加, 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变慢; (3)在前期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 土壤含水量都会出现一个“平台”期, 然后迅速升高, 达到最高值; (4)深层土壤对降雨的响应与产生饱和界面, 地下水位抬高有关; (5)在大雨和暴雨条件下, 60—80 cm 深层土壤由于初始含水量低, 随降雨增速很快; 降雨结束后, 该层次的土壤含水量下降最快。为揭示漓江上游森林植被对降水径流的调节作用, 客观评估漓江上游水资源潜力、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2017 Vol. 36 (2): 126-134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677 KB)  ( 437 )
135 基于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
查爱苹, 邱洁威, 后智钢
通过假想市场的构建, 可以利用条件价值法对旅游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而支付意愿的导出技术是条件价值法研究的重要手段。合理选用导出技术, 可减小条件价值法的导出偏差, 提高非使用价值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个案, 选用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对其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2012 年西湖风景区非使用价值为1277.81 亿元, 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分别为325.84 亿元、491.96 亿元和460.01 亿元。保护费用的支付意愿与游客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年收入等显著相关, 与性别相关关系不显著; 浙江本省, 特别是杭州市的游客, 意愿支付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保护费用的支付意愿与游客的总体感知、景区拥挤度、游客满意度等显著相关, 与景区替代性相关关系不显著。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围绕导出技术、游览经验、具体国情及旅游消费行为及意向等方面展开, 以求对条件价值法评估非使用价值的信度和效度有所裨益。
2017 Vol. 36 (2): 135-143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1051 KB)  ( 272 )
144 GIS 支持下北京市海淀区生境服务制图研究
刘文平,宇振荣
定量化识别生境服务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论文从生境斑块质量和生境格局两方面构建了生境服务的量化指标及其方法框架, 并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研数据利用GIS 工具对北京市海淀区进行了生境服务制图研究。结果显示,生境服务供给能力最高值主要分布于海淀区西部山区和中部圆明园、颐和园一带以及北部翠湖湿地附近的零星区域, 占全区总面积的16.54%。海淀区北部农村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区域生境服务供给能力次之, 分散分布于西部山前地带及北部农村村庄外围的人工林地和园地区域, 占全区总面积的32.44%。海淀区南部城区及中部城乡交错区的生境服务供给能力最低, 占全区总面积的24.68%。海淀区大部分农村居民点所提供的生境服务也较弱, 占全区总面积的26.34%。生境服务制图结果可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制定提供一个定量化且直观形象的参考依据。
2017 Vol. 36 (2): 144-151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3751 KB)  ( 98 )
152 盐胁迫对红叶石楠红罗宾生理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
谷月, 宋盈颖, 方敬雯, 周曼舒, 姬芬, 张雨婷, 张饮江
在NaCl 盐胁迫环境下, 以50 mmol·L–1 为浓度梯度, NaCl 浓度分别为0、50、100、150、200 mmol·L–1, 研究红叶石楠‘红罗宾’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等生理特征。结果表明: 叶片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NaCl 浓度的升高先增大, 后降低; 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随NaCl 浓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 膜相对透性随NaCl 浓度的升高持续增大, 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NaCl 浓度的升高则先升高后降低, 超过一定浓度后又升高。根据结果显示, 红叶石楠‘红罗宾’具有一定耐盐性, 可在适当盐碱地地区的环境绿化建设中推广应用。
2017 Vol. 36 (2): 152-157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415 KB)  ( 175 )
158 接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对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再生及土壤的影响
郭健桦, 韩涛, 彭雪, 胡文武, 何宏斌, 辛国荣
研究主要探讨了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对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再生以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 (1)接种AMF(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能够显著提高地毯草的生物量、绝对再生高度和根系活力; (2)接种处理对地毯草地上部和地下部总N 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但接种处理地毯草地上部总P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3)接种组的土壤pH 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9.1%和114.5%。可见,菌根真菌能够有效促进地毯草的生长, 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改良。
2017 Vol. 36 (2): 158-163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462 KB)  ( 203 )
164 塔里木河中游胡杨胸径生长量与气候因子和NDVI 的关系研究
林家煌, 黄铁成, 陈蜀江, 贾翔, 来风兵
以塔里木河中游胡杨胸径生长量为研究对象, 运用地学统计软件的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分析了胡杨胸径生长量与气象因子和NDVI 的关系。结果表明: 采集的样木胸径大小主要集中在5—25 cm, 占总数的86.35%, 胡杨在2001—2006 年、2006—2011 年这两个时期胡杨胸径生长率分别为6.02%、7.08%; 固定样木的胡杨胸径生长量的增长表现为: 2001—2006 年较2006—2011 年差, 小直径>中直径>大直径, 高密度林>中密度林>低密度林>疏林; 胡杨胸径生长量与温度呈强正相关, 与降水量呈弱负相关; 胡杨胸径生长量与年均NDVI 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542, 且平均NDVI 变化百分比有增长趋势, 表明2001—2011 年间研究区胡杨林长势总体趋于良好方向发展。
2017 Vol. 36 (2): 164-170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462 KB)  ( 266 )
171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张佩佩, 董锁成, 李泽红, 马蓓蓓, 李飞
运用生态足迹的各种计算模型和评价指数, 对甘南藏族自治州2000—2015 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情况进行动态测算, 并且利用回归分析对2016—2025 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00—2015 年甘南州人均生态足迹由1.2 hm2·cap–1 上升到2.2 hm2·cap–1, 万元GDP 生态足迹逐年下降, 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 呈微减趋势; 整体上处于生态盈余状态, 但盈余在逐年递减;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0.63—0.71 之间平稳波动,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呈快速上升趋势; 生态环境由2000 年的生态很安全强可持续性状态逐渐变为2015 年的较安全弱可持续性状态; 预测显示甘南州自2018 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 未来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若不采取有效措施, 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017 Vol. 36 (2): 171-178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1194 KB)  ( 222 )
179 博斯腾湖湿地沉积物颗粒组成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李波, 迪丽努尔·阿吉
选取博斯腾湖湿地为研究对象, 将博斯腾湖湿地分为大湖区、小湖区、黄水沟区3 个区域, 采用竖管实验法、颗粒分析法对博斯腾湖湿地的渗透系数与沉积物颗粒粒径进行测定, 结合地统计学软件和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 博斯腾湖湿地沉积物颗粒粒径普遍偏小, 以砂土、粉砂和黏土为主, 砾石含量极小, 3 个区域沉积物平均粒径大小依次为大湖区>黄水沟区>小湖区。博斯腾湖湿地渗透系数与沉积物颗粒粒径、砂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与黏土含量、粉砂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渗透系数、黏土含量、粉砂含量、砂土含量、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都小于25%, 三者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针对渗透系数的空间插值得知, 博斯腾湖湿地的渗透系数空间变异表现为自东南部向西部递减, 其最大值出现在大湖区东南部区域, 最小值出现在小湖区西部。
2017 Vol. 36 (2): 179-185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1332 KB)  ( 170 )
       综述
186 生态系统灾难性突变研究进展
刘书敏, 刘亮, 王强
生态系统灾难性突变是指一个具有多稳态的生态系统, 当驱动因子临近临界点时, 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微小改变生态系统则产生剧烈响应, 使生态系统从原有稳态转变为另一种生态效益大大降低的稳态。灾难性突变的前提是多稳态的存在, 多稳态是生态系统在相同条件下, 存在结构和功能截然不同的稳定状态。文章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灾难性突变的概念, 综述了灾难性突变在湖泊、海洋、森林等生态系统中的存在性和突变的研究现状, 对灾难性突变过程中的多稳态、恢复力、迟滞效应和灾变的预警现状进行了探讨, 并对灾变的产生机制、恢复力的定量研究、生态系统修复的实践和预警信号的深入研究方面进行了展望。大量的理论研究证实灾难性突变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但从实验角度来看研究成果较少且需不断完善。
2017 Vol. 36 (2): 186-192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353 KB)  ( 602 )
193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关军洪, 郝培尧, 董丽, 李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已成为各国共同研究的热点。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理论、修复技术、修复生态效益及修复质量评价这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 并对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1)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过程中, 更应关注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最佳结合;(2)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尚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生态修复技术需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协作实现进一步创新;(3)需要建立较为一致且完善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质量评价体系; (4)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过程中, 利用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行景观营造, 实现矿山废弃地重建和景观化。
2017 Vol. 36 (2): 193-200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321 KB)  ( 1376 )
201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放牧干扰的响应研究进展
张亮, 韩静艳, 王道涵, 王凯, 蒙洋, 邱月, 张学耀
草地占地球陆地总表面积的40%, 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草地生态系统碳贮量大, 土壤呼吸又是陆地生态系统将碳释放到大气的重要环节, 这类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不可忽视。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对于估算未来碳循环前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放牧是人类对草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利用和干扰方式,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 近年来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放牧干扰的响应成为碳循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有研究结果显示, 土壤呼吸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原因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复杂机制有关。这些机制包括: 放牧改变了植物凋落物的产量和质量、植物同化产物的分配和根系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多样性、与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土壤养分状况、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等。对于土壤呼吸及其组分而言, 上述机制有的具有促进作用, 有的具有抑制作用, 且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起主导作用的机制各不相同, 从而在放牧干扰的作用下, 土壤呼吸会呈现出升高、降低或无反应等多种结果。由于根据现有这些不一致的结果, 无法精确估算人类的放牧干扰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因此, 今后要从土壤呼吸各个组分的区分入手, 量化解析放牧干扰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机制过程及构建机理模型等方面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2017 Vol. 36 (2): 201-207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308 KB)  ( 269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