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榕江下游流域夏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
|
|
摘要 根据2013 年7 月(夏季)和11 月(秋季)的调查数据, 对榕江流域揭阳至汕头段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时间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 门106 种, 其中, 硅藻54 种、绿藻32 种、蓝藻12 种、甲藻和裸藻各4 种, 分别占种类总数的50.94%、30.19%、11.32%和3.77%。浮游植物种类数目秋季(79 种)多于夏季(52 种), 夏季丰度(12571.94×104 细胞·m-3)是秋季(342.30×104 细胞·m-3)的36.73 倍。丰度在空间上表现出夏季呈无规则的变化, 秋季则呈上游站位高于下游站位的变化规律。优势种夏季主要为蓝绿藻类的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月牙藻Selenastrum bibraianum 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等6 种; 秋季主要为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 和胶网藻Dictyosphaerium ehrenbergianum 2 种。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D 在秋季(2.42, 0.60, 2.79)高于夏季(1.46, 0.36, 1.12)。榕江流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显示, 该流域水质总体属于中度污染型, 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
|
关键词 :
榕江,
浮游植物,
丰度,
生物多样性
|
|
[1] |
佘婷, 田野.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过程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0, 39(1): 213-. |
[2] |
何林, 郭水良*, 熊源新. 应用MaxEnt模型预测濒危植物虾藓Bryoxiphium norvegicum在中国的分布范围[J]. 生态科学, 2019, 38(6): 46-. |
[3] |
曹文钟, 孙玉凤, 杨双, 盖延军, 刘江红, 范亚文. 大庆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2): 206-211. |
[4] |
孙鑫, 李兴, 李建茹. 乌梁素海全季不同形态氮磷及浮游植物分布特征[J]. 生态科学, 2019, 38(1): 64-70. |
[5] |
于佳骏, 段钰涵, 刘科赛, 刘细霞, 侯建军, 李运涛. 湖北黄石典型水域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1): 137-142. |
[6] |
余小林, 韩文斌, 周友兵, 申国珍, 徐文婷, 谢宗强.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川金丝猴通道设计[J]. 生态科学, 2018, 37(4): 97-104. |
[7] |
王立竹, 于晓鹏, 管杰然, 叶诺楠, 商天其, 伊力塔. 浙江缙云县公益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动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8, 37(4): 147-153. |
[8] |
潘鸿, 杨扬, 唐宇宏. 惠州沙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演替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 37(4): 154-159. |
[9] |
尼玛曲珍, 张玺, 谭坤, 鲁闯, 王国严, 徐阿生, 罗建. 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生态位特征[J]. 生态科学, 2018, 37(3): 51-58. |
[10] |
赵轻舟, 王艳芬, 崔骁勇, 郝彦宾, 余志晟. 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8, 37(3): 204-212. |
[11] |
王超, 尹炜, 贾海燕, 雷俊山, 徐建锋. 滨岸带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8, 37(3): 222-232. |
[12] |
魏洪祥, 石俊艳, 王晓光, 王兴兵, 寇凌霄, 肖祖国, 宣明春, 刘勇. 卧龙湖浮游生物群落的演替、影响因子及其水质评价[J]. 生态科学, 2018, 37(1): 55-61. |
[13] |
冯胜, 袁斌, 王博雯. 湖泛发生过程中水体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变化[J]. 生态科学, 2017, 36(6): 25-34. |
[14] |
李俊伟, 朱长波, 颉晓勇, 郭永坚, 陈素文, 常华, 张宁, 曾林, 胡瑞萍. 池塘分区养殖系统对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6): 114-124. |
[15] |
王首吉, 杜虹, 张清芳, 陈洋, 梅志平, 陈伟洲. 龙须菜养殖对深澳湾表层水体pCO2 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52-15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