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6年 35卷 2期
刊出日期:2016-03-25

综述与专论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研究
岳永彧, 王俊峰,俞祁浩, 游艳辉
在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利用土钻对3 个典型热融湖塘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进行取样, 并做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回归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热融湖塘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 在沉积物分布类型上, 以湖心为圆心、半径15 m 的湖心区, 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度为4.46—5.37 Φ, 标准偏差为2.48—2.75, 粒度较细,属于粉砂质砂; 半径15—30 m 的湖滨区, 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度为2.69—3.34 Φ, 标准偏差为1.67—2.22, 粒度较粗, 属于砂质; 半径30 m 至天然地表的过渡区, 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度为3.22—3.44 Φ, 标准偏差为1.93—2.18, 粒度较粗, 属于砂质。不同区域沉积物粒度差异显著, 热融湖塘沉积物的粉砂和黏土含量分布为湖心区>湖滨区>过渡区, 而砂含量的分布特征则相反, 为过渡区>湖滨区>湖心区。热融湖塘沉积物这种粒度分布特征与冻融循环、水力搬运、风力侵蚀以及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是导致热融湖塘不同区域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湖塘周边土壤发生粗砾化的根本动力。
2016 Vol. 35 (2): 1-7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426 KB)  ( 276 )
8 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陈青, 赵辉, 徐春燕, 苏建宇
通过测定采集于贺兰山东麓微生物结皮样品的厚度、微生物生物量和叶绿素a 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持水性和渗水性等指标,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对不同发育程度的微生物结皮样品进行归类, 阐明荒漠微生物结皮的“个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微生物结皮厚度与结皮层微生物量和叶绿素a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随着微生物结皮的发育, 结皮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持水量增加, 水分入渗速率减小; 微生物结皮发育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 可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形成期、初期、中期和成熟期4 个阶段。
2016 Vol. 35 (2): 8-12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386 KB)  ( 459 )
13 象山港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陈启鹏, 焦海峰, 王莉, 刘迅, 孙元, 王一农
2014 年7 月对象山港20 个站位进行取样调查, 共鉴定出14 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 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3.59±11.58) ind·(10 cm2)1 和干重(1355.68±175.64) μg·(10 cm2)1。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港底部向港口部无明显递减趋势, 但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 均表现为支港>主港, 支港丰度分布表现为黄墩港>西沪港>铁港; 主港丰度分布表现为港底部>过渡区>港中部>港口部>白石山人工鱼礁区,象山港从港底部向港口部, 中值粒径呈增大趋势, 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与中值粒径呈极显著负相关, 均与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国内其他海域相比, 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偏低, 生物量小于东海及以北海域, 大于东海以南海域。
2016 Vol. 35 (2): 13-18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499 KB)  ( 242 )
19 喀什市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研究
亚库普.约麦尔, 阿里木江.卡斯木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合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 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 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 分析建设用地、林地、草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和变化过程, 对近20 年来喀什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和生态敏感性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1990—2010 年间喀什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较快的地类分别是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 林地和建设用地每年以1.58%和1.87%的速度在增加。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每年以2.42%、1.36%、1.81%和1.04%的速度在减小。城市高敏感区和不敏感区面积由1990年的22.79 km2、113.76 km2 增加到2010 年的58.40 km2 和125.95 km2, 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反而中敏感区和低敏感区面积由1990 年的30.21 km2、121.76 km2 减小到2010 年的15.54 km2、88.63 km2, 呈现逐年减小的变化特征。
2016 Vol. 35 (2): 19-25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3252 KB)  ( 186 )
26 基于Landsat8 遥感影像和SEBS 模型的呼图壁县蒸散量时空格局分析
张圆, 郑江华, 刘志辉, 姚俊强
利用Landsat8 影像, 采用SEBS 模型, 结合呼图壁县气象站观测的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 对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2013 年4 月22 日、6 月9 日、8 月28 日 10 月15 日的蒸散发量进行了估算。从时间上看, 估算结果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季最大, 春季次之, 秋季最小, 以耕地为例四天蒸散发量分别为: 1.938, 3.136, 2.641 和1.314 mm·day–1。从空间上看, 县域蒸散发量整体变化趋势为: 北部荒漠区<中部平原区<南部山区。四天当中最大值出现在南部山区6 月9 日达到了4.128mm·day–1。对SEBS 的估算结果与呼图壁县气象站的观测结果和利用彭曼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SBES 模型的结果是合理的, 可以在实践中用来反映天山北坡典型县域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2016 Vol. 35 (2): 26-32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6022 KB)  ( 433 )
33 元阳梯田水源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马菁, 宋维峰
近几年云南大部分地区受旱情困扰, 但元阳梯田却未受影响, 这与梯田水源区土壤水分运移特征息息相关。为探究该区土壤水分运移特征, 选取乔木林地、灌木地和坡耕地三个标准径流小区, 测定并分析不同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及不同深度(10 cm、20 cm、30 cm、40 cm、60 cm、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率。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乔木林地、灌木地、坡耕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 雨季差异不显著而旱季差异显著; 乔木林地和坡耕地的储水量以60 cm 为界分为两层, 而灌木地则明显分为10 cm(6 mm—12 mm)、20—60 cm(49 mm—110 mm)、100 cm(169 mm—210 mm)三层, 且土壤储水量与土壤深度的相关度最高; 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层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较大; 越往深层, 林地的保水效果越好。因此, 元阳梯田水源区的森林不仅能为梯田提供长流水, 而且在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维持梯田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2016 Vol. 35 (2): 33-43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1030 KB)  ( 264 )
44 东江流域降水与径流演变趋势及周期特征分析
周平, 陈刚, 刘智勇, 高常军
认识流域水文演变趋势和周期性规律对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基于1989—2011 年东江流域9 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和3 个水文代表站(龙川、河源和博罗)的日径流数据, 分别采用Mann-Kendall 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东江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1 年间东江流域年降水量和春冬季节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 而夏秋季节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 位于上、中、下游水文站点的年径流量和枯水期径流量均呈现不显著的下降趋势; 东江流域的降水和径流趋向于更加不均的时空分布特征,其周期性演变趋势的时空特征较一致; 年径流系数的变化幅度极小(Mann-Kendal 倾斜度接近0)。这项研究也将有益于位于亚热带类似的流域森林植被恢复的政策决定。
2016 Vol. 35 (2): 44-51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7254 KB)  ( 117 )
52 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及再生的研究
叶志强, 刘文华, 叶灵娟, 倪洪斌, 徐大德
研究肇庆地区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和再生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 断尾位置、再生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南滑蜥和南草蜥的尾长均具有显著影响。在自然断尾下, 南滑蜥和南草蜥较多的断尾位置位于近基部(断尾1/2), 断尾个体分别约占29.3%(87/297)和49.2%(29/59)。实验表明, 二者的尾自切处在2 天后开始愈合并长出再生尾, 南滑蜥在远基部(全断尾)的再生速度最高, 而南草蜥则在近基部(断尾3/4), 其尾再生率都明显高于南滑蜥。
2016 Vol. 35 (2): 52-56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366 KB)  ( 239 )
57 南岭森林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红外相机监测
蔡玉生, 龚粤宁, 卢学理, 肖治术, 王新财
从2012 年11 月至2015 年1 月, 利用红外相机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进行连续监测。经鉴定, 红外相机拍摄的哺乳动物有23 种, 隶属4 目 13 科20 属。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准确反映了南岭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和区系的基本特征, 并能记录到珍稀哺乳动物的代表种类。这表明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哺乳动物多样性监测的主要方法。建议建立红外相机监测标准或规范, 开展哺乳动物多样性长期监测。
2016 Vol. 35 (2): 57-61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468 KB)  ( 497 )
62 赣江下游不同样地降雨径流氮磷污染负荷估算
向速林, 陶术平, 王逢武
选择赣江下游地区不同样地类型的径流小区, 遇到大降雨时监测径流水样中的氮、磷含量, 并利用SCS 模型计算降雨径流量, 从而估算不同样地类型降雨径流中氮、磷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氮、磷的输出量差异显著, 其氮、磷的污染负荷均以水田最高, 分别达到10732.91 t·a–1 与1071.65 t·a–1, 而以林地最小, 分别为657.53 t·a–1 与166.70 t·a–1, 反映了降雨径流下水田的溶解态氮、磷流失量最大。因此, 水田的氮、磷流失是赣江下游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016 Vol. 35 (2): 62-65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289 KB)  ( 372 )
66 西沟煤矿煤火废弃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研究
莫爱, 杨建军, 周耀治
采用种子萌发法和地表植被调查法, 研究了西沟煤矿煤火废弃地及留存原有植被的对照山体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表植被分属22 科58 属77 种, 优势科主要为蔷薇科、禾本科、菊科和豆科。地表植被的物种生活型, 以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的多年生草本为主。地表植被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以草本层为最高。研究区土壤种子库中共有40 种物种, 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地表植被具有一致性, 相比地表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化不明显。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共有物种为38种, 二者Sorensen 相似性系数为0.65。表明研究区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间相似性较高, 这与长期煤矿开采和放牧等人为活动有很大关系。
2016 Vol. 35 (2): 66-74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416 KB)  ( 174 )
75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氮磷的季节变化及潜在性富营养化分析
黎慧, 万夕和, 王李宝, 凌云, 沈辉, 高继先, 刘培廷, 张朝晖
根据2011 年5、8、10 月以及2012 年2 月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4 个航次海水水质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 利用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水质营养状况。结果表明, 无机氮年平均浓度为0.476 mg·L1, 春季最高, 平均为0.636 mg·L1。4 个季节中溶解无机氮以硝态氮(NO3—N)为主要存在形式, 占年平均含量的76.6%, 其中以春季比例为最高, 氨氮(NH4—N)占无机氮年平均含量的23.3%, 亚硝氮(NO2—N)含量较低,全年基本未检出。磷酸盐的年平均浓度为0.164 mg·L1, 季节变化呈现春季至冬季递增的分布特征。氮和磷的空间分布基本符合由陆向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本海域春季和夏季属于中度营养水平, 秋季和冬季属于氮限制中度营养水平。
2016 Vol. 35 (2): 75-80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158 )
81 郑州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及动态研究
段彦博, 雷雅凯, 吴宝军, 彭丹丹, 田国行
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指数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和依据2003—2013 年郑州市绿地面积动态变化结果, 选择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吸收SO2、吸收NOX、减噪、滞尘、降低温度8 个生态指标创建郑州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体系, 并且应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分析2003—2013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结果表明: 在2003—2013 年间郑州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总价值由246.77×106 元增至554.27×106 元, 每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历年均值排列次序为: 水源涵养>释氧>减噪>固碳>降低温度>滞尘>吸收NOX>吸收 SO2。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各单项分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固碳价值分指数、水源涵养价值分指数、吸收SO2 价值分指数与同年其他各单项分指数相比数值较大。11 年间郑州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综合指数分别为0、0.002、0.112、0.168、0.246、0.315、0.415、0.479、0.647、0.756、0.811, 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改善。通过对郑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以期为今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规划管理等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2016 Vol. 35 (2): 81-88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2212 KB)  ( 565 )
89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辉, 车高红, 高辰晶, 赵元杰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是目前地理学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河北省是典型的复杂生态区, 资源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且生态问题突出, 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河北省内三个生态区及河北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度量, 结果表明: 1) 2006—2014 年,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差水平, 但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 生态环境状态逐步好转; 2)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 坝上高原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分较高, 山地生态区次之, 平原生态区承受生态压力较大, 人地相互作用强度较高, 生态环境状态最差; 3) 三个生态区生态环境时间特征明显, 从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生物灾害、食物保障度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六个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原因。
2016 Vol. 35 (2): 89-97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614 KB)  ( 219 )
98 几种常见观赏蛇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与繁殖特性比较研究
成钢, 曾婷婷, 田李果, 王京仁, 王文龙, 曾文虎
对几种常见观赏蛇的生长及繁殖情况进行比较, 为观赏蛇人工高效养殖提供科学参考。实验采用室内温度控制个体单独饲养法, 分别对玉米蛇、王蛇、黑眉曙蛇、赤链蛇、王锦蛇、白条锦蛇6 种常见观赏蛇进行饲养与观察, 测量与记录取食、增重、蜕皮、交配、产卵、孵化、子蛇存活、患病及死亡等相关生物学特性指标,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20—32 ℃人工养殖条件下, 大鼠和小鼠的幼鼠是各观赏蛇的主要食物; 王锦蛇在出生重与1—4 龄重等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品种蛇; 进食越多的个体蜕皮次数越多, 3 龄前为各蛇种生长高峰期; 3 龄蛇可达性成熟, 多数在3—5月份交配; 玉米蛇、王蛇的孵化率、成活率较其他四种观赏蛇高。人工养殖条件下, 各观赏蛇生长与繁殖生物学特性不同, 中小规模人工养殖具有可行性。
2016 Vol. 35 (2): 98-103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1151 KB)  ( 1300 )
104 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PM2.5 和PM10 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陈波, 李少宁, 鲁绍伟, 鲁笑颖, 陈军丽, 李辉
对北京南海子公园PM2.5 和PM10 的浓度水平进行了研究, 并讨论了PM2.5 和PM10 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受气象因素的影响, 分析了南海子公园空气质量浓度差异。结果表明: 南海子公园PM2.5 和PM10 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0.22±19.19) μg·m3和(125.58±3.62) μg·m3, 南海子公园大气颗粒物主要是以细粒子为主, PM2.5 超标46.96 %, PM10 未超标; 南海子公园PM2.5 和PM10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以夜间低, 白天高为主, 呈现明显的双峰型, 南海子公园的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变化幅度较大; 从不同月份来看, 南海子公园PM2.5 质量浓度6 月最大、8 月最低; 温度、风和降水与PM2.5 和PM10 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湿度与PM2.5 和PM10 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大风和降雨能有效的清除颗粒物, 特别是细颗粒物。
2016 Vol. 35 (2): 104-11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718 KB)  ( 367 )
111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宗刚, 牛钦玺, 迟远英
京津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近年来的雾霾天气,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大,给京津冀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将京津冀三地区的一次能源消耗量, 利用LMDI 分解法, 将三个地区能源消耗碳排放分解为人口、经济、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耗结构五方面原因。结果表明, 人口, 经济对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能耗强度和产业结构效应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 北京的能耗结构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 天津和河北的能耗结构对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
2016 Vol. 35 (2): 111-117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489 KB)  ( 823 )
118 台风“威马逊”对东寨港红树林灾害程度影响因子分析
邱明红, 王荣丽, 丁冬静, 毛静, 廖宝文
2014 年7 月18 日, 一场自1973 年以来登陆华南沿海的最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海南, 台风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同时也对海岸带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台风后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选取样地, 利用样方法对风灾给红树林不同群落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 了解红树林群落受灾程度的影响因子。调查结果表明, 木麻黄较红树林群落受灾严重; 而红树林群落中, 海莲、无瓣海桑折树与倒树比例较大, 而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较小;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 红树林群落枝叶损失率与其株高、冠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此外, 红树林群落在本次台风中受灾害的程度还与林分密度, 群落结构等存在显著的关系。
2016 Vol. 35 (2): 118-122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489 KB)  ( 495 )
123 黑河流域中游芦苇湿地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
张宏斌, 孟好军, 赵维俊, 高慧娟, 赵永宏
黑河流域是中国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域, 在该流域中游分布的湿地面积有170411.2 hm2, 其中水陆交错带芦苇湿地面积30000 hm2。以黑河流域中游芦苇湿地为例, 探讨了其土壤剖面中碳的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土壤剖面0—20 cm 土层的容重较小, 容重均值为 0.365 g·cm3, 在 20—50 cm 容重均值急剧升高; 50 cm 以下, 容重均值均在1.29 g·cm3 以上, 容重随土壤深度增加呈“S”型增长; 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40 cm 处, 40 cm 以下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 土壤有机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016 Vol. 35 (2): 123-127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363 KB)  ( 236 )
128 庐山地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利用
杜娟, 宋满珍, 李国梁, 高浦新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统计出庐山地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有67 种, 隶属38 科59 属, 并对其种类组成、地理成分及利用价值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亚热带性质, 中国特有属分布最为突出; 且植物具有种类多样、起源古老、孑遗等特征; 这些野生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及科研价值, 据此提出了庐山地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利用对策。
2016 Vol. 35 (2): 128-133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331 KB)  ( 286 )
134 基于LUCC 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林栋, 马晖玲, 任正超, 李元恒

生态脆弱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保育和合理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构建典型生态脆弱型城市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模型, 以兰州城市生态系统为例, 运用GIS 和遥感技术分析LUCC 特征, 计算1989 年、1999 年和2009 年6 类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9 项生态系统服务项目价值。结果表明: 1)20a 间兰州市耕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42.54%, 水体湿地、草地次之。总价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1999 年兰州城市生态服务价值最大为4.4377×108元, 2009 年生态服务价值是1989 年的1.5 倍。2)土壤形成与保护服务功能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最高约20%, 食物生产和娱乐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占总价值比例较低为3.7%、3.4%, 气体调节、娱乐文化和原材料生态服务价值增幅最大。3)各年份林地、草地、耕地和水体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均为总价值构成的主要部分, 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对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城市扩张中应注重林草地的保育与合理规划。4)价值系数敏感性检验表明,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缺乏弹性, 模型能够合理评估该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波动。

2016 Vol. 35 (2): 134-142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3174 KB)  ( 433 )
143 基于熵值法的武陵山片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何伟军, 杨淼, 袁亮, 吕依颖, 崔勇
生态经济评价对于武陵山片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具有重要影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对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25 个县(市, 区)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湖南武陵山片区部分县(市, 区)生态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评价结果显示所选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 生态经济由中心城市向四周逐渐减弱, 生态经济发展受旅游业影响较大等。根据这一现状, 从完善绿色GDP 政绩评价体系, 生态补偿机制和加强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2016 Vol. 35 (2): 143-149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309 KB)  ( 250 )
150 我国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现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蔡卓平, 骆育敏, 吴皓, 刁盼盼, 段舜山
超低温保存在保护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安全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中文期刊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我国近年超低温保存现状, 着重分析文献的所属学科、各年度发表论文数、基金类别、论文作者、论文机构单位、下载和引用情况、发表期刊名称等数据。结果表明, 2006—2014 年间国内各类期刊发表超低温保存相关的学术论文超过200篇; 超低温保存研究分布于众多学科中, 其中以园艺学科为甚, 其次为农作物、水产和渔业等学科。相关论文的资助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等。开展相关研究的主要单位为各地高校及研究所, 如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等。相关研究报道有较高的下载次数(981 次)和引用次数(43次); 报道相关内容较多的期刊包括植物生理学通讯、安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 等。结果可以大致反映出我国超低温保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为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者、管理者和情报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2016 Vol. 35 (2): 150-155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506 KB)  ( 196 )
       综述与专论
156 高寒草甸矮嵩草的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李积兰, 李希来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以自身重要的生态价值、营养价值、耐寒耐牧和高抗逆性, 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长期超强度的放牧压力和啮齿动物的破坏活动, 使矮嵩草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受到了一系列既有的或潜在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从各方面研究矮嵩草及其生态系统, 以期实现矮嵩草草甸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总结了矮嵩草的资源特性、矮嵩草对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环境的适应, 以及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旨在为今后深入开展矮嵩草相关研究, 高寒草甸草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2016 Vol. 35 (2): 156-165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387 KB)  ( 551 )
166 噬藻体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高恶斌, 董一鸣
噬藻体是水体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活性成分, 广泛存在于海洋及淡水环境中, 对蓝藻种群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开展水环境中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噬藻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分子生态学角度, 论文对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基础与分子标记等进行了综述, 并简要概述了相关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状况。从分子生态学与噬藻体多样性研究相结合的层面, 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2016 Vol. 35 (2): 166-173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310 KB)  ( 462 )
174 几种重金属(Pb、Zn、Cd、Cu)的超富集植物种类及增强植物修复措施研究进展
聂亚平, 王晓维, 万进荣, 尹阳阳, 许温蓬, 杨文亭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植物修复技术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正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国内外对利用超富集植物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对超富集植物概念的提出及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 主要就铅、锌、镉和铜四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归纳与总结, 同时还对增强植物修复效果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进一步合理有效利用植物修复土壤主要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16 Vol. 35 (2): 174-182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373 KB)  ( 3551 )
183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贾华丽, 郗敏, 孔范龙, 李悦, 乔婷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中最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的一部分, 是土壤微生物代谢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DOM 的生物降解反映了其稳定性及在物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对土壤的碳循环和大气的温室效应有重要影响。目前, 有关DOM 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解过程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两大方面, 该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表征指标可以归纳为降解率、降解速率、半衰期等矿化动力学指标和光谱指标两大类; 降解过程直接取决于DOM 分子大小、结构和微生物群落、数量和活性等直接影响因素, 而土层深度、土壤湿度、温度、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pH等间接因素通过影响DOM 的组成结构及微生物的性质进而影响DOM 的降解过程。在此基础上, 论文指出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16 Vol. 35 (2): 183-188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309 KB)  ( 1219 )
189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进展
刘玲
中国于2003 年9 月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 该法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国家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 在科学地预见环境问题、有效防止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EIA)体系尚不够完备, 在EIA涉及的范围、时间、内容及导则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的缺失。文章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包括拓展EIA 的范围, 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 统一环评的时间点, 强化EIA 技术导则中的替代方案内容等, 制定更符合我国国情的EIA 技术导则。此外, 根据目前EIA 状况, 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预测。
2016 Vol. 35 (2): 189-194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271 KB)  ( 357 )
195 苯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俞发荣, 李登楼, 谢明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消费者, 在购房、装修、添置家具的过程中,因缺乏相关的预防知识,造成室内空气中苯污染,严重者危害着家人的身心健康, 甚至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悲剧。室内环境中的苯污染主要来自含苯的胶黏剂、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剂或稀释剂。苯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吸收进入机体,引起人体急、慢性中毒。轻度慢性苯中毒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失眠或多梦、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 重度慢性苯中毒引起多发性神经病、脊髓炎、球后视神经炎、癫痫及精神失常, 造成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难以挽回的健康危害,甚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育龄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月经失调, 孕期的妇女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会显著增高, 甚至会导致流产或胎儿先天缺陷。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苯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被医学界公认。通过对苯的成分结构和苯的生殖遗传毒性、神经毒性、血液免疫毒性、致癌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阐述, 为研究预防控制苯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2016 Vol. 35 (2): 195-199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310 KB)  ( 1617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22 2023年CSCD-JCR数据发布,《生态科学》影响因子首次突破1
22 《生态科学》荣获第六届广东省优秀期刊提名奖
22 《生态科学》首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22 《生态科学》入选2023年版“北大核心期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