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5年 34卷 5期
刊出日期:2015-09-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0 目录
2015 Vol. 34 (5): 0-0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207 KB)  ( 159 )
1 皇竹草的分株构件及其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性研究
易自成, 黎俏文, 高嘉乐, 骆世明, 黎华寿
为了解在亚热带地区人工栽培条件下皇竹草(Pennisetum hyardum)生物量构件随生长时间的变化, 于广州地区无人工施肥和灌溉且肥力偏差的典型赤红壤土旱地上, 分别对种植后4、6、12、18 和24 个月的皇竹草地典型样方进行了生物量构件调查分析。皇竹草在分株生长过程中, 叶片生物量呈线性或幂函数规律增长, 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R2为0. 279—0.995; 茎秆生物量呈线性或幂函数规律增长, 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较高, R2 为0.89—1, 茎秆生物量增长规律更为稳定。随着分株总生物量的增长, 6 个月生长期茎秆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增长速率高于12 个月生长期。枯叶生物量在6 个月生长期有着较为稳定的增长规律, 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R2 为0.818—0.989。
2015 Vol. 34 (5): 1-7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306 KB)  ( 532 )
8 大沙河水库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特征
郭菲菲, 李慧明, 顾杨亮, 林秋奇, 韩博平
于2010 年1 月至12 月对广东大沙河水库的三个典型水域(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进行逐月采样, 共检出浮游甲壳类动物15 种, 其中枝角类10 种, 桡足类5 种, 多为广温性和嗜暖性种类。全年出现的种类有: 象鼻溞(Bosmina spp.), 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bopingi)和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在丰度上无节幼体占优势, 枝角类的优势种以小型种类(象鼻溞、微型裸腹溞、角突网纹溞)为主, 枯水期的优势种为象鼻溞, 在丰水期优势种为角突网纹溞, 形成象鼻溞(1—4 月)—角突网纹溞(5—9 月)—象鼻溞(10—12 月)的季节更替结构。浮游甲壳类总丰度和总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58.73—231.89 ind·L–1 和224.36—986.03 μg·L–1, 季节波动都比较明显, 丰水期浮游甲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枯水期; 高峰值均出现在捕食压力相对较低而生长期开始的丰水早期(4 月)。浮游甲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在三个采样水域之间的时空差异性不明显, 群落结构主要受水库的水温、营养水平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2015 Vol. 34 (5): 8-15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721 KB)  ( 503 )
16 基于16S rDNA 和COI 基因序列初步探究角壳网纹溞的分类地位
王文平, 邓道贵, 张坤, 徐敏, 张晓莉, 刘飞
在安徽升金湖中首次发现了角壳网纹溞。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 对角壳网纹溞的16S rDNA 和COI 基因进行了PCR 扩增和测序, 并进行了相关的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角壳网纹溞的16S rDNA 和COI 基因中A+T 含量均超过60%, 明显高于C+G 的含量。角壳网纹溞不仅在形态上与其他同属种类相差校大, 在分子进化中也与其他同属种类的遗传距离相差较大。通过K—2P 双参数模型计算, 角壳网纹溞COI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高达20%, 种间遗传距离的范围为16.7%—23.9%。因此, 结合其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特征暗示角壳网纹溞的进化地位应为网纹溞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2015 Vol. 34 (5): 16-22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730 KB)  ( 527 )
23 湖北省黄冈市欠发达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分析
刘汉生, 吴宜进, 张永利, 王留林
运用黄冈市2000、2005 和2010 年3 期的 LandsatTM 和LandsatETM+遥感数据, 采取像元二分模型, 进行植被覆盖度计算并分析其时空特征, 同时将植被覆盖度与坡向、坡度、高程进行叠加, 进一步探讨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 (1)2000—2010 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呈现出先上升后退化趋势, 植被状况整体上表现为趋向恶化; (2)东部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较高, 中南部植被覆盖状况较稳定, 而北部和中西部植被覆盖状况相对较低; (3)植被覆盖度在阴阳坡分布较稳定, 植被覆盖度分布密集区域主要集中在高程为300 米、坡度为15-25的区域内。研究结论对推进黄冈市植被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5 Vol. 34 (5): 23-28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450 KB)  ( 206 )
29 西藏纳木错高寒草原豆科与非豆科优势植物群落碳氮储量及收支的对比研究
代冬雪, 旭日, 徐兴良, 王迎红
豆科植物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广泛分布, 有离散和集中两种分布格局。集中分布格局中, 豆科植物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30%以上; 离散分布格局中, 豆科植物生物量一般不足总生物量的10%。在西藏纳木错高寒草原, 选取豆科植物集中分布区和典型紫花针茅草原作为豆科和非豆科优势植物群落的代表, 测定和分析两群落土壤碳氮储量、温室气体通量及生态系统CO2 净交换(NEE)的区别, 以初步研究两群落在碳氮储量和收支中的差异, 为深入研究豆科植物集中分布的形成机制提供最基本的数据支持。结果表明, 与非豆科优势植物群落相比, (1)豆科优势植物群落土壤氮储量增加不显著, 土壤氮含量和N2O 排放通量增加不显著, 非豆科植物的氮含量显著增加。(2)豆科植物优势群落土壤碳储量增加不显著, 非豆科植物地下部分碳含量显著增加, 生态系统呼吸(ER)显著增加的同时光合固碳总量(GEP)也显著提高, 但光
合固碳总量(GEP)显著大于生态系统呼吸(ER), 使CO2 净交换(NEE)显著增加, CH4 吸收显著降低。
2015 Vol. 34 (5): 29-37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836 KB)  ( 369 )
38 广州公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陈雷, 孙冰, 谭广文, 李子华, 陈勇, 黄应锋, 廖绍波
通过对广州城区10 个公园中92 块样地进行调查, 旨在探讨不同公园中植物群落物种构成及其多样性。调查显示: 样地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共出现维管植物275 种, 以被子植物为主; 样地中乔木共计143 种; 在乔木层中, 有6个树种出现频度超过50%, 8 种灌木频度超过50%, 12 种草本植物频度超过50%; 而不同公园间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差异较小, 但是, 越秀公园、雕塑公园和天河公园等面积较大的公园乔木多样性较低; 与乔木层相比, 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普遍偏低在乔木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景观植被中灌木植物的配置, 进而提升城市公园森林美景。
2015 Vol. 34 (5): 38-44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291 KB)  ( 922 )
45 重庆市道路网络影响景观破碎化的阈值分析
潘丽娟, 张慧, 刘爱利
路网的不断扩张是导致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研究路网密度影响景观破碎化的阈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KDE 法确定反映路网密度分布的最佳带宽, 以此带宽分析重庆市路网空间格局, 进一步利用缓冲区法得到路网影响景观破碎化的最大范围, 在该范围内计算路网叠加前后的景观指数变化率, 分析影响景观破碎化的路网密度阈值。结果表明: 3 km 的带宽很好的反映了重庆市路网密度分布; 重庆市路网密度空间分布不均匀, 路网发达区主要位于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 路网稀疏区主要位于东北部和东南部; 路网对景观破碎化的最大影响范围为1000 m; 道路密度等级7 级是路网密度影响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的阈值, 而道路密度等级8 级是路网密度影响聚集度指数的阈值。
2015 Vol. 34 (5): 45-51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603 KB)  ( 312 )
52 深圳市观花植物资源调查及观赏特性研究
廖绍波, 陈勇, 孙冰, 陈雷
为了掌握深圳市观花植物应用情况, 采用典型样地法, 对深圳市城市森林观花植物的种类、习性以及其观赏特性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 深圳市城市森林观花植物有60 科131 属171 种, 以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茜草科(Rubiaceae)、樟科(Lauraceae)、苏木科(Caesalpiniaceae)和马鞭草科(Verbenaceae)植物为主。深圳市观花植物以乔木类和灌木类占优势, 分别有66 种和57 种, 分别占总物种数的38.60%和33.33%; 而藤本类和草本类分别有22 种和26 种,占总物种数的12.87%和15.20%。深圳市城市森林观花植物花色有红色、黄色、蓝紫色和白色, 其中红花系列37 种, 黄花系列55 种, 蓝紫花系有14 种, 白花系列有65 种, 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1.64%、32.16%、8.19%和38.01%。深圳市观花植物全年开花不断, 主要集中在 4-8 月份; 观花植物花期较长, 绝大多数种类的花期在1 个月以上。
2015 Vol. 34 (5): 52-57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361 KB)  ( 634 )
58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分布规律研究
岳玮, 刘讯, 刘姜艳
以2 mm 为粗、细根的划分界限, 采用根钻法对黄土高原安家沟流域油松、白杨、山杏、刺槐、沙棘和柠条6 个主要造林树种细根分布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测定不同树种林地下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 在垂直方向上, 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 细根生物量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 在水平方向上, 油松细根生物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二次多项式分布, 其余5 个树种细根生物量均呈现对数分布, 并且水平根系发达, 细根主要分布在冠幅半径2—3 倍左右的范围内,表明各植被通过水平扩张来获取土壤浅层的大气降水。各造林树种样地土壤含水量由生长季初期到末期呈现降低的趋势, 土壤含水量决定着细根生物量的大小和分布。
2015 Vol. 34 (5): 58-65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747 KB)  ( 518 )
66 底泥曝气扰动对金鱼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王乐阳, 张翠英, 贺凤至, 蔡浩, 戴青松, 王同勋
以金鱼藻为试验材料,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强度底泥曝气扰动对金鱼藻POD、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强度曝气扰动下, 金鱼藻的POD、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波动式下降, 其中2 m3·h–1 曝气强度下变化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 叶绿素a 与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极显著正相关(P<0.01), 曝气扰动后, POD 与类胡萝卜素显著正相关(P<0.05), 而无曝气时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曝气扰动对水生植物特性有一定影响, 可以为水体修复调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015 Vol. 34 (5): 66-70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539 KB)  ( 183 )
71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蒋仁菲, 徐成东, 冯建孟
利用大尺度的蕨类植物分布信息和野外考察资料, 探讨了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结果表明, 滇西北地区分布有蕨类植物50 科, 136 属, 624 种, 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蕨类植物的优势科主要包括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 等; 优势属主要包括鳞毛蕨属Dryo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 和铁角蕨属Asplenium 等。在科、属、种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表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的区系起源可能与热带蕨类区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从科水平到属和种的水平, 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有所降低, 这可能与不同分类阶元所代表的地质历史和研究区域的地壳抬升历史有关。研究区域内分布着中国特有蕨类植物物种205 种, 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地区, 这暗示着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云南地区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科和属的层次上,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地质历史有关。
2015 Vol. 34 (5): 71-76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273 KB)  ( 278 )
77 扰动对三种典型藻类生长的影响
王艺兵, 储昭升, 曾清如, 刘建辉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 研究不同扰动条件对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gii)、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菱形藻(Nitzschia sp. )三种藻在对数时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pH≤8.3 碳源充足的时候, 扰动本身对蓝藻和绿藻生长影响不大, 仅在扰动速度为0.1 m·s–1 的时候有微弱的促进作用, 对硅藻在0.2 m·s–1 和0.5 m·s–1 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pH>8.3 碳源不足的时候, 扰动速度为0.5 m·s–1 扰动下三种藻生长均加快, 增加碳源是扰动有利于藻类生长的原因
之一。水动力因素本身对蓝藻生长的影响不大, 而水动力降低引起的其他因素改变可能是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诱因。
2015 Vol. 34 (5): 77-83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579 KB)  ( 353 )
84 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田润炜, 蔡新斌, 江晓珩, 买尔燕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林宣龙
湿地生态旅游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湿地进行合理利用, 因此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对湿地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新疆赛里木湖的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 确定湖泊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得分66.88 分。结果表明: 赛里木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属三级旅游资源, 适宜加大旅游开发投入, 且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价值是赛里木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点。
2015 Vol. 34 (5): 84-89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339 KB)  ( 336 )
90 寒害及适应处理下黑皮果蔗幼苗不同器官抗氧化生理机制
朱俊杰, 李杨瑞, 谭宏伟
为揭示黑皮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cv Badila)不同器官在寒害低温和适应条件下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机制, 对其幼苗进行直接低温(4 ℃)、亚适温(15 ℃)、低温加亚适温(15 ℃ +4 ℃)处理, 测定其根系(R)、老叶(OL)、成熟展开叶鞘(FS)和叶片(FB)、幼嫩-1 叶鞘(NS)和叶片(NB)的细胞外渗电导率(IL)、H2O2 含量、花青素(Anth)含量及经典抗氧化物质含量(或活性)。结果表明: (1)低温处理后, 所有器官IL 随H2O2 呈抛物线增加, 增幅以NB 最高, OL 最低; NB 和FB 中除抗坏血酸外, 其它经典抗氧化物质含量(或活性)均明显增加, NB 增幅低于FB, 但NB 合成更多Anth;OL、FS 和NS 主要经典抗氧化物质含量(活性)变化不明显, 但Anth 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明显高于其它器官; 根系主要抗氧化物质含量(或活性)处于中等水平, 但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最高; (2)适应处理后, 各器官花青素和经典抗氧化物质含量(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尤以叶片最明显。研究认为, 黑皮果蔗幼苗不同器官抗氧化御寒能力和御寒机制差别明显, 其抗氧化系统对适应处理的响应机制也明显不同。
2015 Vol. 34 (5): 90-98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958 KB)  ( 290 )
99 复合人工湿地净化抚仙湖入湖河水的效果研究
侯长定, 柯凡, 侯易辰
通过构建复合人工湿地处理抚仙湖窑泥沟入湖河水, 对其净化效果进行了一周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窑泥沟复合人工湿地利用各类型湿地的特点进行有机组合, 年清除漂浮垃圾869.7 t, 年清淤600 m3, 年净化入湖河水118.9 万m3,对河水中SS、BOD5、COD、TN、TP 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5%、83.8%、82.1%、36.4%、45.6%。生物氧化塘没有进行及时清淤, 形成了湿地系统最大的内源释放库, 是影响复合人工湿地去除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为高原湖泊应用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入湖河水提供理论依据。
2015 Vol. 34 (5): 99-104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489 KB)  ( 404 )
105 津河水质现状分析与富营养化评价
杨帅, 孙力平, 钟远, 杜金山, 胡鑫
对津河进行了调查监测,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污染现状, 分别以熵权法、综合定权法和改进AHP 定权法优化的海明距离模糊法对其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 并与模糊评价法和海明距离模糊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津河中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溶解性无机磷(DIP)分别是氮和磷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6—8 月水质较差, 7—9 月暴发水华,总体处于中营养或轻富营养状态。海明距离模糊法在城市景观河流水质评价中是可行的, 并且具有简洁和可以表征同一水质级别中污染程度大小的优势。以熵权法和综合权重法改进的海明距离模糊法具有更好的区分度, 改进AHP 定权法适于评价水质变化较大的水体。
2015 Vol. 34 (5): 105-110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438 KB)  ( 329 )
111 中华麝凤蝶生物学特性研究
汤静, 虞蔚岩, 宋东杰, 李朝晖
以野外观察、实验地饲养等方法, 详细记述了中华麝凤蝶 Byasa confusa (Rothschild)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在南京地区该蝶1 年发生2 代, 幼虫5 龄, 以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 为食, 卵期8—10 d, 幼虫期23—29 d。老熟幼虫在枝条上化蛹。该蝶以蛹滞育越冬。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4 月中旬至5月中旬; 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7 月下旬到9 月上旬, 存在世代重叠现象。
2015 Vol. 34 (5): 111-114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449 KB)  ( 531 )
115 广东中部地区高温季节蔬菜田杂草群落特征
陈国奇, 冯莉, 田兴山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田生境呈现深刻的变革, 农田草害不断加剧, 及时掌握农田杂草群落特征, 积累相关数据资料迫在眉睫。于2013 年夏季对广东典型蔬菜种植区的90 块典型菜田杂草群落进行了样地调查, 在90 块菜田记录了82 种杂草, 包括16 种外来入侵杂草; 82 种杂草共涉及27 科54 属, 其中超过5 种的科包括: 禾本科(14 种)、菊科(12 种)、莎草科(8 种)、玄参科(7 种)、蓼科和苋科(5 种)。杂草中频度最高的为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88.9%);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等均超过60%; 频度在10%以上的杂草共26 种, 其中禾草类5 种、莎草类3 种、阔叶类18 种。在所调查田间, 阔叶草种类较多, 且平均发生盖度显著高于禾草和莎草(P < 0.05), 菜心田间禾草类杂草相对盖度显著低于其它作物田, 莎草类杂草显著高于其它作物田; 水旱轮作田间莎草类杂草的盖度显著高于旱连作田(P < 0.05)。对26 种常见杂草与耕作因子间进行RDA 排序, 结果表明, 水旱轮作、种植甜玉米(Zea mays)、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种植丝瓜(Luffa cylindrica)等因子均对田间杂草群落具有显著影响(P < 0.05)。结果和原始数据可为研究华南地区菜田杂草群落及其演替趋势积累第一手资料。
2015 Vol. 34 (5): 115-121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433 KB)  ( 412 )
122 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益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王亮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盐城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益和分解因素进行分析, 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为本区域有针对性的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合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和协调区域人地关系,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果表明: 盐城市土地利用总体上为碳源区, 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净碳排放总量从2002 年的474.45 万吨增加到到2012 年的980.64 万吨, 排放总量合计增加了506.19 万吨, 增长了1.07 倍, 年均增长率为9.72%; 其中建设用地为主要的碳源, 占总碳排放总量均在90%以上, 林地是主要的碳汇, 占总碳排放总量均在40%—50%之间波动; 在研究时段内, 盐城市的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 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将更加艰巨; 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原因, 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 根据LMDI 模型对盐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发现,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盐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正效应, 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土地利用效率因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盐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最后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利用和能源效率等角度, 提出减少碳排放的
途径。

2015 Vol. 34 (5): 122-128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349 KB)  ( 373 )
129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
代雪玲, 董治宝, 蔺菊明, 赵庭伟, 吴翠霞, 党晶晶, 何凯俊, 谢建平
研究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内湿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给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采用野外调查结合TWINSPAN 数量分类法和DCA 排序方法对阳关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多元分析, 结果表明: TWINSPAN 分类将阳关保护区湿地的 29 种植物种划分为8 个主要植物群落, 且各群落内的植物种之间具有相似的生境; DCA 排序图第1 轴明显反映了土壤含水量梯度, 而植被群落类型在DCA 第2 轴上变化所指示的环境特征不如第1 轴明显; TWINSPAN 分类与DCA 排序结果基本吻合, 同时DCA 排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TWINSPAN 分类结果的合理性, 能够有效地解释阳关保护区湿地植物种分布的稀疏性。
2015 Vol. 34 (5): 129-134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2277 KB)  ( 308 )
135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盐影响下灌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刘加珍, 李卫卫, 陈永金, 刘亚琦, 徐梦辰, 王成祥
采用样地调查方法, 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灌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湿地灌草可划分为5 种群丛类型, 分别为(A)碱蓬+芦苇群丛, (B)柽柳-碱蓬群丛, (C)芦苇+碱蓬群丛,(D)芦苇群丛, (E)蒙古鸦葱群丛; 其中, 芦苇+碱蓬群丛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 而柽柳—碱蓬群丛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相对较低; 回归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土壤全盐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物种多样性为增长趋势, 反之随着土壤全盐量的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 可用多元线性回归表明三者的关系为y=0.122+0.005X1-0.001X2。
2015 Vol. 34 (5): 135-141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258 KB)  ( 290 )
142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评价
陈传明
在GIS 软件支持下提取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周长等信息, 运用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 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 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生态脆弱性等7 项指标对该自然保护区进行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表明: 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且破碎化程度低, 植被的保护较完整; 居民点、农田和人工植被景观的斑块数多, 面积小, 破碎化程度高, 对景观类型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48475, 景观总体的异质性较低, 景观生态结构呈现出不合理性和简单化。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9195, 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好, 保护价值高。
2015 Vol. 34 (5): 142-146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280 KB)  ( 458 )
147 徐州市贾汪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李保杰, 渠爱雪, 顾和和, 纪亚洲
以徐州市贾汪矿区4 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 在结合研究区特点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 对贾汪矿区1983—2013 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ESV 的影响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983—2013 年间矿区ESV 增加了287.72 万元, 动态度为0.06%, 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是区域ESV 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从单项ESV的变化来看, 提供美学景观、水文调节功能等增幅较大; 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可知, ESV 对VC 缺乏弹性, 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因此, 在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区域ESV 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 使矿区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2015 Vol. 34 (5): 147-153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520 KB)  ( 402 )
154 不同色型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巢址选择比较
赵世烨, 唐思贤, 丁志锋, 胡慧建
2008 年2—6 月, 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棕背伯劳棕色型(normal morph)、黑色型(dark morph)及其不同杂交型的巢址选择及巢的生态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野外观察发现棕背伯劳不同色型间未有生殖隔离; 2)对59巢15 个巢址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 巢址选择均主要受5 个主成分的影响(5 个主成分中, 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 巢位高、水源距离、巢下方郁闭度、巢枝分叉级数和巢树隐蔽度), 累计贡献率达70.18%。三种交配型(黑色型-黑色型, 黑色型-棕色型和棕色型-棕色型)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不同交配型在巢材选择上取材均较为广泛, 但差异不显著, 巢的生态测量值亦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认为, 棕背伯劳不同色型在巢址生态位尺度上未出现明显分化。
2015 Vol. 34 (5): 154-158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323 KB)  ( 827 )
159 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
廖承清, 徐家生, 戴小华, 赵小林
在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 分别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对潜叶类铁甲及其寄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铁甲多样性非常丰富, 世界共计24 族185 属3273 种, 其中中国分布的共10 族32 属272 种, 占世界铁甲的8.3%;世界已报道的潜叶铁甲共383 种, 约占全部铁甲的11.7%, 主要集中在Chalepini 族和Hispini 族。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共涉及35 目80 科443 属, 其中以禾本科最多, 其次为菊科、豆科、棕榈科、锦葵科、壳斗科和蔷薇科等。不同潜叶铁甲类群的寄主谱差异明显: 在族级水平, Chalepini 族和Hispini 族的寄主范围最为广泛, 而Hispoleptini族和Prosopodontini 族寄主类群则比较单一; 在属级水平, 以趾铁甲属Dactylispa 寄主植物最多。研究发现, 铁甲在族级和属级阶元的种数与其寄主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表明铁甲的种类越丰富, 所需要的寄主植物范围就越广泛, 反之则越狭窄; 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潜叶铁甲多样性也有明显不同, 单子叶植物上寄生的铁甲明显多于双子叶, 在科级水平上, 禾本科上潜食的铁甲种类最多, 其次为棕榈科、豆科、姜科以及蔷薇科。
2015 Vol. 34 (5): 159-166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1633 KB)  ( 619 )
167 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多样性及其对区域环境的指示
李志刚, 曾焕忱, 叶静文, 李军, 韩诗畴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南部沿海重要的经济区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亟待维护。蝶类对环境细微变化敏感, 常作为指示生物用来监测和评价区域环境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的蝶类多样性, 探讨蝶类群落多样性对区域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 东莞、广州、深圳和珠海等珠三角核心区域的蝶类种类和数量均明显低于肇庆、韶关、英德等珠三角外围或周边区域, 说明核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蝶类群落的栖息环境恶化, 其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珠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价值, 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015 Vol. 34 (5): 167-171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1307 KB)  ( 522 )
172 彭阳县2000—2010年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环境胁迫分析
曹园园, 璩向宁, 卫萍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 地球上各类生态系统都难以保持其原始的自然状态,从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胁迫。选取彭阳县为研究对象, 构建该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胁迫指标体系,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彭阳县11 年间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状况。结果表明: 彭阳县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胁迫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 对人类活动胁迫指数贡献率为48.7%, 为第一主控因子; 彭阳县2000—2010 十一年间生态环境胁迫程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06 年人类活动胁迫指数最大, 其数值为2.02, 2000 年最小为–3.98。
2015 Vol. 34 (5): 172-177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387 KB)  ( 190 )
178 庐山野生观赏灌木植物组成及景观应用
宋满珍, 杜娟, 聂宏, 蒋波, 鲍海鸥
通过多年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探讨庐山野生观赏灌木的组成。并统计整理出野生观赏灌木199 种,隶属于43 科、93 属, 提出了庐山观赏灌木的优势科、属; 按植物观赏部位的不同将观赏灌木划分为4 种类型。根据性状、观赏价值、适应能力、景观应用等特征, 筛选出105 种园林应用较好的野生观赏灌木, 并就该地野生观赏灌木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
2015 Vol. 34 (5): 178-186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357 KB)  ( 525 )
187 高铁运营前后海南省生态环境效益及其演变研究
余中元
高铁助推旅游业发展, 然而其生态效应却往往被忽略。利用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和既有研究文献资料, 通过各县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计算和罗伦兹曲线分析, 对高铁运营前后海南省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铁运营下, 海南省(1)废弃物排放量增加; (2)污染物相对集中; (3)个别县市污染严重。在此基础上对高铁的生态效应机制进行了分析, 认为(1)游客量倍增, 旅游景区承载力遭受挑战; (2)滨海区域功能过度集中, 沿海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旅游服务基础薄弱, 环保设施严重不足; (4)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旅游地产畸形发展; (5)产业结构低端,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重要因素。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2015 Vol. 34 (5): 187-195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1295 KB)  ( 777 )
196 明溪县鸟类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
郭宁, 肖书平
选取明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013 年8 月至2014 年7 月的监测数据, 分析鸟类组成及多样性情况, 对鸟类多样性的时间格局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共记录到鸟类121 种, 分属15 目42 科; 分布型以东洋界为主,居留型以留鸟为主; 冬春季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E)均大于夏秋季, 尤其是春季最高。根据分析结果及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并提出保护对策。
2015 Vol. 34 (5): 196-204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495 KB)  ( 621 )
205 基于“结构—过程—功能”一体化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评价指标研究
张红玉
对中国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评价, 是实现“人—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 首先分析了生态系统演化特点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一体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为驱动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新途径。即通过丰富系统要素, 加强各要素与多元化生态过程的耦合, 驱动退化生态系统的自调控等内在机能的恢复, 最终促使生态系统回复到自维持的动态平衡。其次, 以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特点和影响恢复的主导因子为基础, 结合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特殊性, 初步筛选出指示生态恢复的4 类要素共11 项指标, 可用于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评价和管理。
2015 Vol. 34 (5): 205-210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348 KB)  ( 379 )
211 旅游水足迹评价初探
黄郸, 符国基, 施润周, 陈键, 王木齐
对旅游活动过程的水资源综合影响进行科学评估是制定旅游业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提升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丰富和发展旅游业水资源影响的评价方法, 提出了旅游水足迹的概念, 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娱、购各环节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所消耗的水资源量。旅游水足迹评价则是对旅游水足迹各环节进行量化和分析的过程。进而分析了旅游水足迹的内涵, 确立了旅游水足迹评价的系统边界是以旅游六大要素直接相关的旅游活动过程产生的水足迹。在边界范围内从交通、住宿、餐饮、游览、购物五个方面构建了核算框架和核算方法。最后, 从旅游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四个层面分析了旅游水足迹评价的应用, 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2015 Vol. 34 (5): 211-218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365 KB)  ( 361 )
       综述
219 动植物在陆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王利民, 翁伯奇, 罗涛, 黄东风, 罗旭辉, 李卫华
生态系统退化导致了生物生境丧失、多样性下降和生产力降低, 所以, 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阐述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并分析了其退化的人为和自然原因; 比较分析了植物恢复、动物恢复及动植物联合恢复等生态恢复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局限性及恢复机制, 得出以下结论: 动、植物恢复首先应通过生态势和基础生态位等的分析, 筛选出较为适宜的本土生物, 这些生物的引入主要是通过收集种源、改善生境和构建生物廊道等途径进行; 引进外来物种进行生态恢复, 须评估外来种的入侵风险、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同时注意利用植物和植物、植物与动物间的生态位、化感作用和互惠共生等互作关系, 并结合生态记忆的方法, 进行动植物的合理组合, 形成系统的生态恢复技术, 进而实现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
2015 Vol. 34 (5): 219-227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378 KB)  ( 694 )
228 光合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孙明星, 吕永康, 刘玉香
光合细菌生物产氢技术能够将有机废水处理和氢气制备有效结合起来。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在形成生物膜后变强, 这有利于实现光合细菌的工业化应用。介绍了光合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和对光合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模拟研究, 综述了光照、流速、载体等对光合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产氢性能的影响。借鉴免疫学对生物膜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并深入对光合细菌生物膜形成机理的全面认识, 提高光合细菌生物膜的性能, 是光合细菌生物膜研究的重要方向。
2015 Vol. 34 (5): 228-232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278 KB)  ( 490 )
233 荧光定量PCR 方法及分子标志物在海洋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车志群, 莫祖英, 孙仁杰, 阎冰
荧光定量PCR 作为一种核酸定量技术, 可在PCR 扩增时在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基团, 实时监测荧光信号从而对PCR 扩增产物进行实时准确定量, 技术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通过对荧光定量PCR 的原理、分类、优缺点及几种定量分析方法对比进行简述, 并对其在国内外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广泛应用和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 从而对荧光定量PCR 和分子标志物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做进一步的展望。
2015 Vol. 34 (5): 233-240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849 KB)  ( 779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