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东中部地区高温季节蔬菜田杂草群落特征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
|
|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田生境呈现深刻的变革, 农田草害不断加剧, 及时掌握农田杂草群落特征, 积累相关数据资料迫在眉睫。于2013 年夏季对广东典型蔬菜种植区的90 块典型菜田杂草群落进行了样地调查, 在90 块菜田记录了82 种杂草, 包括16 种外来入侵杂草; 82 种杂草共涉及27 科54 属, 其中超过5 种的科包括: 禾本科(14 种)、菊科(12 种)、莎草科(8 种)、玄参科(7 种)、蓼科和苋科(5 种)。杂草中频度最高的为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88.9%);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等均超过60%; 频度在10%以上的杂草共26 种, 其中禾草类5 种、莎草类3 种、阔叶类18 种。在所调查田间, 阔叶草种类较多, 且平均发生盖度显著高于禾草和莎草(P < 0.05), 菜心田间禾草类杂草相对盖度显著低于其它作物田, 莎草类杂草显著高于其它作物田; 水旱轮作田间莎草类杂草的盖度显著高于旱连作田(P < 0.05)。对26 种常见杂草与耕作因子间进行RDA 排序, 结果表明, 水旱轮作、种植甜玉米(Zea mays)、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种植丝瓜(Luffa cylindrica)等因子均对田间杂草群落具有显著影响(P < 0.05)。结果和原始数据可为研究华南地区菜田杂草群落及其演替趋势积累第一手资料。
|
|
关键词 :
样地调查,
农田杂草,
盖度,
频度,
轮作,
外来入侵杂草
|
|
[1] |
边慧芹, 王雪梅 . 基于NDVI的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时空演变分析[J]. 生态科学, 2020, 39(3): 80-. |
[2] |
王君, 杨晓梅, 隋立春, 康军梅, 王志华*. 西安市1995—2016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景观格局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6): 81-. |
[3] |
何云玲*, 熊巧利, 余岚, 屈新星, 闫文波. 基于NDVI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6): 165-. |
[4] |
何宏斌, 张钰薇, 程俊康, 贾戌禹, 辛国荣, 陈卫国. 冬闲期种植多花黑麦草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9, 38(2): 155-161. |
[5] |
王磊, 王杰, 付林, 林叶彬. 南充市辖区近15年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J]. 生态科学, 2019, 38(1): 159-167. |
[6] |
田丽, 崔耀平, 秦耀辰, 刘素洁, 李楠. 我国双季稻物候特征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 37(4): 1-15. |
[7] |
梁美霞, 陈志彪, 姜超, 区晓琳. 崩岗区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4): 81-85. |
[8] |
许玉凤, 黄敏, 潘网生, 张永雷, 姚兴, 孙连群. 贵州黔南州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J]. 生态科学, 2018, 37(4): 105-113. |
[9] |
宋三多, 刘汉军, 刘轶豪, 刘武, 谭渊, 董振寰, 唐雪, 余秀梅,陈强,欧阳平. 沼肥施用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土壤及作物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1): 35-41. |
[10] |
肖骁, 李京忠, 韩彬, 逯承鹏, 薛冰. 东北老工业区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城市化关联分析[J]. 生态科学, 2017, 36(6): 71-77. |
[11] |
杨滨娟, 孙松, 陈洪俊, 黄国勤. 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的能值分析和可持续性评价[J]. 生态科学, 2017, 36(1): 123-131. |
[12] |
张玉东, 谭红兵. 黄土高原典型干旱区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1): 139-146. |
[13] |
王刚, 张秋平, 肖荣波, 管东生. 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调控功能研究——以广州为例[J]. 生态科学, 2017, 36(1): 170-176. |
[14] |
刘汉生, 吴宜进, 张永利, 王留林. 湖北省黄冈市欠发达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5, 34(5): 23-28. |
[15] |
潘雪莲1,2,张远2,孙建新1,夏会娟2,3,孔维静2*. 辽宁太子河河岸带草本植物特征研究[J]. 生态科学, 2013, 32(5): 616-62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