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影响 |  
						| 高健1,周敏1,闵婷婷1,刘正文1,2* |  
					| 1.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态学系、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广州 510632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  
						|  |  
					
						| 
								
									| 
											
                        					 
												
													
													    |  |  
													    | 摘要 】该文于2010 年5 月—2011 年3 月对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修复区和未修复区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共计 21 个,其中修复区R1和R2分别有20 个和21 个,未修复区UR有18 个。在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清水态、较低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为主,而在未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浑水态、较高营养盐水平的功能类群为主;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适应生长在清水态、较低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与沉水植物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关系;相反,适应生长在浑水态、较高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与沉水植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总氮、总磷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营养盐的降低和沉水植物的出现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发生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  |  
															| 关键词 :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 
																																																																	沉水植物, 
																																																																	生态修复 |  
															|  |  
															| 基金资助: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6100);国家水专项东江项目(2008ZX07211-00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2C31611);惠州市政府环保 项目
 |  
															| 通讯作者:
																刘正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域生态学研究,E-mail:zliu@niglas.ac.cn |  
															| 作者简介: 高健(1981—),男,博士研究生,从事水域生态学与生态修复研究,E-mail: jgao13@hotmail.com |  
													
														
															| 
																																																																																																										
																					| [1] | 王立志, 董彬, 宋红丽, 李宝, 安娟. 衰亡期黑藻与生长期菹草交替生长对水体磷迁移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60-. |  
																					| [2] | 康迪, 邹书珍*. 大熊猫栖息地地震受损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9, 38(6): 173-. |  
																					| [3] | 袁野, 张尹哲, 吕超超, 马徐发, 夏成星. 外来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3种沉水植物的牧食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5): 23-. |  
																					| [4] | 李菲菲,褚淑祎,崔灵周,肖继波. 沉水植物生长和腐解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8, 37(4): 225-230. |  
																					| [5] | 李鹏善, 朱正杰, 严燕儿, 安树青, 冷欣. 不同光照强度和底质营养对三种沉水植物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1): 101-107. |  
																					| [6] | 陶燕东, 康银花, 吴建勇, 温文科, 邵留, 于克锋, 何培民. 富营养化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模式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4): 128-136. |  
																					| [7] | 关军洪, 郝培尧, 董丽, 李雄.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2): 193-200. |  
																					| [8] | 谷娇, 宁晓雨, 靳辉, 何虎, 朱小龙, 谈冰畅, 李宽意. 沉积物再悬浮对浅水湖泊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6, 35(1): 200-208. |  
																					| [9] | 叶小齐, 吴明, 邵学新, 李长明.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抑制四种植物扩散的化感潜力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6): 48-55. |  
																					| [10] | 左娅, 陈向明, 康德礼, 叶长鹏.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考洲洋生态修复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4): 71-75. |  
																					| [11] | 张惠芳, 汪银梅, 黄浩, 韩锡荣, 周大众, 曹文平*, 刘自强, 李睿, 袁朝. 基于竹丝填料的生物膜法修复地表水体的特性[J]. 生态科学, 2015, 34(4): 144-148. |  
																					| [12] | 尹传宝, 张敏, 张翠英, 倪振威, 黄燕清, 刘自强. 沉水植物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 生态效应及模型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1): 129-134. |  
																					| [13] | 胡天印, 谢佩君, 晏丽蓉, 李铭红, 乔云蕾. 菹草对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J]. 生态科学, 2014, 33(6): 1182-1189. |  
																					| [14] | 吴红飞, 关保华, 姚思鹏, 刘正文. 氮磷负荷比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4, 33(6): 1041-1046. |  
																					| [15] | 王博*,李法云,范志平. 微生物抑制剂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分解过程及水体碳、氮、磷的影响研究[J]. 生态科学, 2013, 32(6): 673-67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