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抑制四种植物扩散的化感潜力研究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 浙江富阳 311400 |  
						|  |  
					
						| 
								
									| 
											
                        					 
												
													
													    |  |  
													    | 摘要 为评估湿地芦苇植物通过化感抑制非芦苇湿地植物扩散的能力, 运用实验室生物活性测试的方法, 比较了杭州湾湿地围垦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与其他6 种主要禾本科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田菁(Sesbania cannabin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和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等研究区域扩散植物种为受体, 研究了芦苇水提取液对上述物种种子萌发影响。结果表明: (1)除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外, 7 种本地禾本科植物水提液浓度(0—2.50 g·100mL–1)均和萝卜幼苗胚根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 芦苇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2)芦苇根、茎和叶水提液 (0、2.5、5.0、10.0 g·100mL–1)作用下, 不同物种和不同浓度处理下种子萌发指数差异显著(p<0.001), 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苣荬菜和小飞蓬3 种植物对芦苇水提液较为敏感, 而田菁敏感程度较弱。种子萌发指数表现出低浓度(2.5 g·100mL–1)促进和高浓度(5.0 g·100mL–1 和10.0g·100mL–1)抑制的“低促高抑”效应特征。除田菁外, 种子胚根长一般随浓度增加而降低。芦苇不同组织部位水提液对4 种植物抑制程度按大小依次为叶>茎>根, 叶片可能是芦苇化感物质主要来源。芦苇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 其化感作用可能是抑制其他植物扩散的重要机制之一。 |  |  
															| 关键词 :
																																																																化感潜力, 
																																																																	芦苇群落, 
																																																																	生态修复 |  
															|  |  
													
														
															| 
																																																																																																										
																					| [1] | 康迪, 邹书珍*. 大熊猫栖息地地震受损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9, 38(6): 173-. |  
																					| [2] | 李菲菲,褚淑祎,崔灵周,肖继波. 沉水植物生长和腐解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8, 37(4): 225-230. |  
																					| [3] | 李鹏善, 朱正杰, 严燕儿, 安树青, 冷欣. 不同光照强度和底质营养对三种沉水植物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1): 101-107. |  
																					| [4] | 陶燕东, 康银花, 吴建勇, 温文科, 邵留, 于克锋, 何培民. 富营养化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模式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4): 128-136. |  
																					| [5] | 关军洪, 郝培尧, 董丽, 李雄.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2): 193-200. |  
																					| [6] | 左娅, 陈向明, 康德礼, 叶长鹏.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考洲洋生态修复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4): 71-75. |  
																					| [7] | 张惠芳, 汪银梅, 黄浩, 韩锡荣, 周大众, 曹文平*, 刘自强, 李睿, 袁朝. 基于竹丝填料的生物膜法修复地表水体的特性[J]. 生态科学, 2015, 34(4): 144-148. |  
																					| [8] | 高健1,周敏1,闵婷婷1,刘正文1,2*.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3, 32(5): 540-546. |  
																					| [9] | 苗滕, 高健, 陈炳辉, 刘正文*.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 2013, 32(3): 324-330. |  
																					| [10] | 康银花, 何培民*, 李娟英, 吴海龙, 温文科, 邵留, 张饮江. 可调式沉水植被网床对泥沙型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研究[J]. , 2013, 32(1): 34-39. |  
																					| [11] | 章铭1, 于谨磊2, 何虎3,4, 李宽意3, 陈非洲3, 关保华3, 胡耀辉3, 苏雅玲3, 杜瑛珣3, 刘正文1,2,3*. 太湖五里湖生态修复示范区水质改善效果分析[J]. , 2012, 31(3): 240-244. |  
																					| [12] | 方磊1, 刘健2, 陈锦辉2, 吴建辉2, 徐嘉楠2, 郑跃平2, 陈诚1, 郑培1, 张饮江1, 沈和定1*. 中华鲟养殖池背角无齿蚌和鲢鳙鱼生态修复效果比较[J]. , 2011, 30(3): 288-294. |  
																					| [13] | 刘玉超1,2, 于谨磊1, 陈亮1, 刘正文1,3*. 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大型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影响[J]. , 2008, 27(5): 376-377. |  
																					| [14] | 钟萍, 李丽, 李静媚, 徐凤英, 刘正文*. 河流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J]. , 2007, 26(2): 181-185. |  
																					| [15] | 段舜山, 徐景亮. 红树林湿地在海岸生态系统维护中的功能*[J]. , 2004, 23(4): 351-35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