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微生物抑制剂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分解过程及水体碳、氮、磷的影响研究 |  
						| 王博*,李法云,范志平 |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抚顺 113001 |  
						|  |  
					
						| 
								
									| 
											
                        					 
												
													
													    |  |  
													    | 摘要 为了解微生物抑制剂对沉水植物衰亡分解以及水体碳、氮、磷的影响,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有无微生物抑制剂 条件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分解过程,以及对水体与底泥碳、氮、磷的影响,并将有微生物抑制剂作为实验组,无微生物抑制剂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实验组沉水植物分解损失量是对照组的2.09 倍。实验组释放的碳、氮、磷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81、1.42、1.11 倍。实验组水体碳、氮、磷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而对照组水体碳、氮、磷达到最大值后,基本保持稳定。水体碳、氮、磷的最大值,实验组条件均大于对照组,微生物抑制剂对沉水植物的分解以及在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对水体营养物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沉水植物模拟实验时需考虑微生物对沉水植物分解的影响。 |  |  
															| 关键词 :
																																																																沉水植物, 
																																																																	微生物抑制剂, 
																																																																	黑藻, 
																																																																	分解, 
																																																																	营养盐 |  
															|  |  
													
														
															| 
																																																																																																										
																					| [1] | 王立志, 董彬, 宋红丽, 李宝, 安娟. 衰亡期黑藻与生长期菹草交替生长对水体磷迁移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60-. |  
																					| [2] | 佘婷, 田野.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过程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0, 39(1): 213-. |  
																					| [3] | 李俊伟, 胡瑞萍, 郭永坚, 陈素文, 朱长波, 颉晓勇, 张文文, 陈振国. 光裸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磷物质释放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9, 38(5): 8-. |  
																					| [4] | 袁野, 张尹哲, 吕超超, 马徐发, 夏成星. 外来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3种沉水植物的牧食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5): 23-. |  
																					| [5] | 孟凡丽, 王立志, 宋红丽, 肖劲松, 邱如稚, 韩洪军. 红枫湖水体营养盐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2): 77-85. |  
																					| [6] | 李菲菲,褚淑祎,崔灵周,肖继波. 沉水植物生长和腐解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8, 37(4): 225-230. |  
																					| [7] | 阿巴斯·吐尔逊, 高杰, 刘艳红. 北京植物园引进植物物候变化随纬度变化的环境解释[J]. 生态科学, 2018, 37(1): 71-77. |  
																					| [8] | 李鹏善, 朱正杰, 严燕儿, 安树青, 冷欣. 不同光照强度和底质营养对三种沉水植物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1): 101-107. |  
																					| [9] | 林秀群, 童祥轩, 梁超. 基于终端消费的云南省碳排放总量测算及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44-151. |  
																					| [10] | 黄亚新, 张小倩, 杨 燕, 孔繁翔, 卢亚萍, 施丽梅. 水华初期蓝藻颗粒有机物在不同菌群作用下分解释放营养盐的过程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5): 55-63. |  
																					| [11] | 张捷骏, 邓亚运, 陈斌斌, 邹定辉. 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不同生长密度下蛎菜生理特性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6, 35(3): 14-21. |  
																					| [12] | 宗刚, 牛钦玺, 迟远英.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J]. 生态科学, 2016, 35(2): 111-117. |  
																					| [13] | 杨雪, 王朝晖, 马长江, 熊毅俊, 梁建新. 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无机氮磷的响应[J]. 生态科学, 2016, 35(1): 34-40. |  
																					| [14] | 魏小飞, 关保华, 刘正文. 背角无齿蚌对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1): 56-60. |  
																					| [15] | 谷娇, 宁晓雨, 靳辉, 何虎, 朱小龙, 谈冰畅, 李宽意. 沉积物再悬浮对浅水湖泊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6, 35(1): 200-20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