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5年 44卷 1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覆盖经营对毛竹林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曾嘉慧1, 张华锋2, 马秋慧1, 顾志康3, 吴志庄4, 李全1, 宋新章1,*
 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提高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竹笋的产量和效益, 但随着覆盖年限增加引起了竹鞭上浮和出笋期天数减少等竹林退化问题。研究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有助于了解土壤的养分循环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从而为解决竹林退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往大量研究主要探讨了覆盖经营对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影响, 然而对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仍较少。基于此, 探讨不同覆盖年限(0年、1年、2年和4年)对毛竹林表层土(0—20 cm)和深层土(20—40 cm)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与对照相比, 短期覆盖经营(1年和2年)显著增加了表层和深层土中的有机碳(SOC)(15.1%—104.7%)、总氮(TN)(7.8%—106.6%)、总磷(TP)(48.9%—119.1%)、微生物量碳(MBC)(2.1%—58.6%)、微生物量氮(MBN)(3.0%—23.0%)和MBC/MBN(15.1%—29.3%)(P<0.05)。长期覆盖经营(4年)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和深层土中SOC(8.42%—89.2%)、TN(4.3%—109.9%)和TP(42.1%—165.9%)含量, 但降低了MBN(31.8%—64.4%)、C/P(23.6%—28.8%)、N/P(21.1%—26.5%)和微生物熵(qMBC)(30.1%—47.8%)(P<0.05)。在对照和覆盖经营处理下, 表层土中的SOC、TN、TP、MBC和MBN含量以及C/P、N/P和MBC/MBN高于深层土。 而在对照处理下C/N表层土显著高于深层土(P<0.05), 在覆盖处理下表层土和深层土C/N无显著差异。MBC/MBN与C/P和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研究发现长期覆盖经营(4年)造成竹林退化。因此, 为了实现毛竹林可持续经营, 连续覆盖经营时间不宜超过3年。
2025 Vol. 44 (1): 1-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2295 KB)  ( 59 )
10 铜锈环棱螺和椭圆萝卜螺对丝状绿藻和沉水植物的牧食选择研究
康玉辉1,*, 胡胜男2, 高健3, 周驰1, 苗滕1, 冯智4
沉水植物重建初期水绵等丝状绿藻易大量孽生, 影响沉水植物的恢复效果甚至导致其再次消亡。淡水螺类一般既能牧食藻类又能牧食沉水植物, 而其是否优先牧食丝状绿藻进而有利于沉水植物的恢复尚存在争议。基于此选择前鳃亚纲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肺螺亚纲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 比较研究二者对浅水湖泊常见的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以及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和刚毛藻(Chladophora sp.)的牧食选择。结果表明, 铜锈环棱螺和椭圆萝卜螺对两种丝状绿藻均具有主动牧食选择性, 对三种沉水植物有牧食回避性, 丝状绿藻的鲜重减少量也均显著高于其他沉水植物。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沉水植物, 铜锈环棱螺和椭圆萝卜螺更喜爱牧食水绵和刚毛藻。
2025 Vol. 44 (1): 1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547 KB)  ( 43 )
19 西北地区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以青海省为例
陈巧丽, 殷颂葵, 姚红义*, 王子月
 农牧业绿色发展的研究对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省2011—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障碍度模型对青海省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青海省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综合评价指数从2011年的0.22增加至2020年的0.71, 绿色发展水平由良好上升至优异; 驱动力、压力和影响子系统权重得分增长较为迅速, 有力的拉动了整体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2)前期青海省农牧业绿色发展主要障碍因子为污水治理率, 但其障碍作用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后期草场危害防治率的障碍作用上升, 在2019年后成为最大的障碍因子。
2025 Vol. 44 (1): 19-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718 KB)  ( 48 )
28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敏感性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陈艳君, 谢炳庚*, 李俊翰, 黄军林
为探究生态敏感性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个方面共选取12个因子, 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生态敏感性聚类, 结合随机森林算法与SHAP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 量化因子总体重要性程度, 并探究每个生态敏感性类的主要驱动因子及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长株潭城市群可分为环境质量敏感类、远离水源敏感类、土壤–林地敏感类、土壤–农田敏感类和人类活动敏感类共5个生态敏感性类型区; PM2.5含量、土壤容重、距河流距离、GDP以及生态环境质量为最重要的5个影响因子。(2)各生态敏感性类的主要驱动因子具有一定差异且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整体上自然要素对社会经济要素有增强贡献的效果, 环境质量敏感类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生态环境质量和PM2.5含量; 远离水源敏感类主要受制于距河流距离的影响; 土壤–林地敏感类与土壤–农田敏感类均受土壤容重和PM2.5含量的影响较大, 但土壤–林地敏感类还受距河流距离的影响, 土壤–农田敏感类对土壤酸碱度更为敏感; 人类活动敏感类主要受社会经济要素影响, 驱动因子为PM2.5含量和GDP。研究可为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精细化国土空间规划及治理提供借鉴。
2025 Vol. 44 (1): 28-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24374 KB)  ( 181 )
40 快速城镇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的影响及其因素研究
曾梓瑶, 吴卓*, 朱玲珑, 黄晓澄
快速城镇化给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也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胁迫。生境质量作为区域生态健康的直接反映, 其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探究成为揭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机制的关键, 但目前关于城镇化驱动因素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和定量解释仍不够全面。利用InVEST模型, 定量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特征, 并综合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方法试图在空间和定量解释上识别关键城镇化驱动因素, 进一步揭示快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 (1)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 2000—2020年间, 平均生境质量由0.78下降至0.72, 整个大湾区生境质量呈退化趋势。(2)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所选的城镇化因子对于生境质量解释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夜间灯光的解释力最高。(3)生境质量与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和PM2.5以负相关关系为主, 与主要道路、中心城市距离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为缓解粤港澳大湾区生境退化问题, 快速发展的城市区域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 结合关键影响因素的空间格局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工程, 提升城市地区生态环境安全。
2025 Vol. 44 (1): 4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9464 KB)  ( 123 )
51 浙江遂昌花臭蛙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生育力
樊晓丽1, 毛岳松2, 鲁成朴1, 成金强1, 李金阳1, 林植华1,*
测量了栖息在浙江遂昌山涧溪流生境中的200只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的14个形态特征的性别间差异和雌性个体怀卵量。结果显示, 繁殖期花臭蛙雌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少于雄性个体, 雌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单因素协方差分析表明, 特定体长雄蛙的眼径、耳径和前臂宽均显著大于雌蛙, 特定体长雌蛙的前肢长和后肢长均显著大于雄蛙, 其他局部特征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所检测花臭蛙雌性个体30只, 其中怀卵个体16只, 怀卵数量在1119-2636粒之间, 平均为1665粒。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花臭蛙雌性个体的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回归关系显著。进一步偏相关分析表明, 花臭蛙雌性个体的怀卵数量与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 与体长相关不显著。花臭蛙属于个体大小偏向雌性的两性异形, 是生育力选择和生活史策略综合影响所致; 雌蛙和雄蛙有选择性地驱使四肢长度、感觉器官和前臂宽等关键局部形态特征向大方向进化, 这是对山涧溪流繁殖场选择的适应。
2025 Vol. 44 (1): 5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379 KB)  ( 19 )
58 快速交通对河南旅游碳排放的减排机制及影响效应
李亚茹, 白洋*, 谭李娜, 刘晓燕, 黄丽君
 旅游碳减排是实现旅游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归纳快速交通影响旅游碳排放的减排机制, 结合河南2007—2020年市域面板数据, 利用旅游碳排放测算模型与多期DID模型测度并探究快速交通对旅游碳排放的影响效应, 并建构快速交通系统与旅游碳排放的互动模式。结果表明: (1)河南旅游碳排放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与“豫西>豫北>豫中>豫南>豫东”分布特征, 高值扩散与低值收缩趋势并存; (2)高铁开通显著促进旅游碳排放, 航线开辟显著抑制旅游碳排放; (3)高铁开通与航线开辟对旅游碳排放的影响效果互为部分中介效应; (4)在旅游碳排放强度较低区域, 高铁开通具有更强烈的促进效应, 航线开辟仅在低旅游碳排放强度区域显著发挥减排作用; (5)人均旅游碳排放随快速交通发展呈现“二元协调>三维融合>单一驱动”模式特征; (6)提炼快速交通系统“线路→廊道→网络”的架构升级与人均旅游碳排放“提→控→降”的趋势变动, 快速交通系统与人均旅游碳排放关系形态具有“扩张性脱钩→增长连接→弱脱钩→强脱钩”的演变路径。该研究结果为今后优化交通布局驱动旅游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2025 Vol. 44 (1): 58-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5276 KB)  ( 46 )
70 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及耦合协调性研究
唐顺琦, 郭亚科, 钱会*, 徐盼盼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对于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针对关中地区6个市(区)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4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运用组合权重—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 定量评价该地区2012—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以及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 从时间上看, 2012—2020年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先缓慢增大再减小后增大趋势, 处于临界状态(Ⅲ级), 趋向良性发展; 从空间上看, 中西部市(区)水资源承载力偏高, 但均没有达到可承载水平; 从子系统差异性看, 各子系统间差异较小, 生态系统评价值最低; 从耦合协调度看, 关中地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状态, 除杨凌外, 其他市(区)耦合协调度都逐渐向中级协调过渡。研究结果对促进关中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为区域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5 Vol. 44 (1): 7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4738 KB)  ( 43 )
80 植物功能性状、萌发率及出苗率对高寒人工草地单播植株密度的影响
张子杨1, 2, 李永慧1,3, 叶琼丹1, 2, 樊娜1, 2,余钱雯2, 李希来1, 2, 李兰平1, 2, *
 为了研究植物功能性状及萌发率与出苗率对单播植株密度的影响, 对12种植物进行单播试验、盆栽试验及萌发试验, 在此基础上测定包括百粒重、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株高(H)、地上生物量(AGB)在内的功能性状, 并对植株密度与功能性状及萌发率、出苗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植株密度与萌发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与百粒重、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与出苗率、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株高、地上生物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植株密度与萌发率、百粒重、叶面积、比叶面积之间存在极显著非线性关系(P<0.01), 与株高之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P<0.05), 与出苗率、叶干物质含量、地上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关系。因此, 萌发率和植物功能性状中的百粒重、叶面积、比叶面积、株高对高寒人工草地单播植株密度有较大影响, 萌发率、百粒重与叶面积可用于预测人工草地单播植株密度, 而萌发率、百粒重、叶面积、比叶面积及株高可较好地解释高寒人工草地单播植株密度的变异。建议在研究区域建植人工草地时优先选择高萌发率、低百粒重、小叶面积、低株高与中等比叶面积性状的物种以在相同播种量下获得较高的植株密度。
2025 Vol. 44 (1): 8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526 KB)  ( 34 )
88 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力时空演变与预测——以焦作市为例
白帅1, 崔许锋1, 吴金华2,*, 王祯2
良好的生态系统弹性力是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实现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尤其是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至关重要。在Fragstats、IDRISI等软件的技术支持下, 采用生态系统弹性力模型综合分析了1990—2018年焦作市生态系统弹性力的时空分异特征, 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焦作市2026年生态系统弹性力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①研究期内焦作市的生态系统弹性强度、弹性限度及生态系统弹性力均表现为趋于改善的态势, 但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波动; ②预测至2026年, 焦作市生态系统弹性力状况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中等弹性力区及强弹性力区空间分布进一步扩张, 弱弹性力区空间分布进一步缩减。不合理的发展方式给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也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动经济转型是焦作市等资源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2025 Vol. 44 (1): 88-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830 KB)  ( 51 )
100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河套灌区湖泊MNDW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王成坤1, 李瑞平1,3,*, 王秀青2, 闫志远1, 苗庆丰1
为了探究河套灌区湖泊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取的MNDWI遥感数据, 采用趋势分析法探讨了2000—2019年河套灌区湖泊MNDWI时空变化特征, 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套灌区湖泊MNDWI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2000—2019年河套灌区湖泊MNDWI呈增加态势, 平均上升幅度为0.006/年, 季节变化特征明显。(2)近20年来面积呈增加趋势的湖泊超过半数, 占比高达68.5%, 主要分布在乌梁素海和河套灌区的西部。(3)河套灌区湖泊MNDWI空间差异主要受引水量、地下水埋深、人口分布、年平均气温、土地分类、年平均降水量和高程等因素影响, 其因子解释力均超过30%, 这表明这些因子是影响该区域内MNDWI空间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 而坡度和GDP对湖泊水体指数的解释力相对较弱; 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趋势为主, 其中地下水埋深∩土地分类解释力最高, 为0.746。
2025 Vol. 44 (1): 1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4102 KB)  ( 55 )
108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的盐城滨海湿地恢复区互花米草制图
唐希颖1, 窦志国1, 赵欣胜1, 王俊杰2, 翟夏杰1, 李伟1,*
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是湿地植物物种识别和分类的重要手段, 且基于湿地植物光谱特征差异的采用高光谱遥感影像实现对入侵物种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恢复区为研究区, 采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 结合野外调查获取采样点位的原始光谱曲线, 并作一阶微分和连续统去除处理, 通过求算均值置信区间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特征波段和特征植被指数。组合光谱特征和植被指数特征构建特征集,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最大似然比(MLC)、马氏距离(MD)方法实现对研究区内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长面积的提取。结果表明, 利用变换后的光谱特征和植被指数特征的差异能够较好地实现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恢复区内入侵物种的实时监测; 整体上, 互花米草分布从海水区向半围封区表征为由广密到稀疏, 其中, 采用SVM、MLC更能较好地实现对研究区内互花米草生长面积的提取, 识别精度均为0.89。研究可为利用无人机高光谱实现滨海湿地入侵物种分布监测和制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5 Vol. 44 (1): 108-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5126 KB)  ( 34 )
119 华南地区3种屋顶绿化植物的适应性和降温效果研究
杨建峰 1, 唐凌3, 5, 黎宝宁1,*, 邓铭3, 5, 邵泉2, 4, 张巨明3, 5
选择适应屋顶严酷环境条件的绿化植物是屋顶绿化能否成功的关键。以铺地锦竹草(Callisia repens)、佛甲草(Sedum lineare)和细叶结缕草(Zoysia tenuifolia)作为试验材料, 在广州真实屋顶环境条件下开展适应性评价试验, 并通过测定屋顶绿化试验区房屋各部位的温度变化分析屋顶绿化的降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铺地锦竹草生长迅速, 建植2个月盖度达78.75%, 连续6个月无养护也正常生长, 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且盖度、均一性和颜色均优于佛甲草和细叶结缕草; 佛甲草不耐高温, 夏季生长十分缓慢, 建植2个月盖度仅22.50%; 细叶结缕草建植2个月盖度达77.50%, 但无养护6个月后盖度仅存7.50%, 不耐长时间干旱。高温季节屋顶绿化可降低屋顶楼面温度9.78 ℃, 天花板温度2.73 ℃, 室内温度0.87 ℃。综上, 在华南地区屋顶绿化当首推铺地锦竹草, 佛甲草和细叶结缕草不适合使用。研究结果将为华南地区屋顶绿化提供参考。
2025 Vol. 44 (1): 119-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2157 KB)  ( 34 )
127 广州市主干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
许泽嘉, 陈晓越*
河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进行城市内部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 有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为探究不同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关系, 以珠江流域下游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 基于2016—2020年广州市水质监测数据与Landsat 8 OLI数据, 分析各站点的氨氮、溶解氧、总磷及化学需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利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 研究区的整体水质较差, 多数站点水质长期为劣Ⅴ类; (2) 水质参数季节性变化明显, 丰水期优于枯水期; (3) 不同尺度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参数影响有所不同, 500 m、1000 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对水质参数解释率较高; (4) 土地利用与水质参数相关性上, 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与NH3-N、TP、COD显著正相关, 林地与DO显著正相关。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对水质有一定负面影响, 林地对水质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控制生产与生活污染物排放, 并合理保护林地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方法。
2025 Vol. 44 (1): 12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6380 KB)  ( 44 )
136 四川盆周山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研究——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
曾帆1*,梁丹2
四川盆周山区地貌类型复杂, 长期面临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威胁。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空间脆弱性矛盾加剧, 亟待解决。研究以雅安市为例,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20年雅安市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1) 雅安市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化水平受区域地貌类型、生态脆弱区分布影响, 呈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2) 根据2010—2020年评估数据, 雅安市城镇化水平逐年递增,而生态韧性水平逐年降低,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韧性水平呈负相关; 就空间分布而言, 区域内东部城镇化水平高而生态韧性水平低, 中部、南部城镇化水平较低而生态韧性较高; (3) 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生态韧性协调度是四川盆周山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调控指针, 提高区域生态韧性水平是促进区域城镇化与生态韧性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是降低类似生态脆弱地区自然灾害风险威胁的前提和基础。据此,研究提出雅安市城镇化和生态韧性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25 Vol. 44 (1): 136-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7807 KB)  ( 111 )
148 中国三省沿海地区养殖菊花江蓠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徐瑞1,2, 陈素文1, 王芸1,*, 王珺1, 周传朋1, 林黑着1
为评估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养殖种群的食用价值和养殖开发前景, 采用国家标准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对福建、广东和海南省6个养殖种群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1)海南省2个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P<0.05), 且海南省陇南村菊花江蓠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P<0.05); (2)不同养殖种群菊花江蓠的氨基酸总量(Total amino acid, TAA)和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含量差异显著(P< 0.05), 其中海南省陶沙村养殖种群的含量最高, 分别为2.397%和0.814%, 福建省西高村养殖种群的含量最低, 分别为0.820%和0.343%。(3)不同地点养殖种群的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 UFA)含量差异显著(P<0.05), 其中黄花村养殖种群和西高村养殖种群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综合评价, 黄花村菊花江蓠养殖种群的营养价值相对更高。
2025 Vol. 44 (1): 148-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332 KB)  ( 13 )
156 加拿大一枝黄花瘦果萌发对干旱胁迫响应研究
黄孟秋1, 李景吉1,2,3,*, 陈欣1, 王思睿1, 王国严2,3,4, 王吉鹏1,3, 王娟3,4, 彭培好3,4
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对干旱环境响应策略是影响其种群分布和繁殖的重要因素, 可为预测其分布范围、为干旱环境下种群生长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为探明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 SC)瘦果萌发和胚轴生长对干旱胁迫响应策略, 以SC连萼瘦果为萌发材料, 采用不同渗透势(φ值分别为: 0 MPa、–0.1 MPa、–0.2 MPa、–0.3 MPa、–0.4 MPa)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条件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 (1)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对SC瘦果发芽的抑制强度不同, 强度干旱对SC瘦果发芽的抑制作用更强; (2)SC瘦果发芽对干旱胁迫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 随干旱强度增加(φ值降低), 这种“滞后效应”更为明显; (3)瘦果萌发对干旱胁迫响应表现出“K”策略, 渗透势φ=<–0.35 MPa时, SC瘦果很少萌发或不再萌发。(4)胚轴生长较瘦果萌芽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更为敏感, 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对胚轴生长影响差异较大。
2025 Vol. 44 (1): 156-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930 KB)  ( 19 )
165 1990—2020年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翟梦飞1,2, 高凡1,2,*, 徐燕3, 王翠1,2
为研究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以5期Landsat影像(1990、2000、2010、2015和2020年)为基础数据, 计算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时空动态变化, 结合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演变驱动力。结果表明: (1)1990—2020年, 科克托海湿地景观类型趋势主要特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 草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 林地、水域面积分别呈现波动减少和波动增加趋势; (2)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来看, 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是科克托海湿地的主要景观类型; 除林地外, 其余各景观类型NP、PD、AI均呈增加趋势, 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破碎化程度与空间分布离散程度增加; LSI、SHDI与SHEI趋势增加而CONTAG减少, 景观类型水平上景观丰富与多样性增加、景观连通性与蔓延性降低。(3)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在2005年后, 人类活动逐渐成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2025 Vol. 44 (1): 165-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0547 KB)  ( 42 )
177 大别山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时空动态
薛捷中1,2, 周立志1,2,*, 孟磊1,2, 夏启梁1,2, 吴迪1,2
啮齿动物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区农田生物群落受地形地貌等地理因素以及植被等生态因子和人为活动等经济因素影响, 群落结构更具复杂性。为了解大别山农田中不同耕作模式下的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群落对时空变化特征, 于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不同海拔区间内的农田中, 共选择22个地点, 布设有效铗数17925铗, 获取啮齿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数据, 进行群落多样性研究。共捕获啮齿动物362只, 分属1目2科6属8种。优势科和属为鼠科和姬鼠属(Apodemus), 黑线姬鼠(A. agrarius)为农田优势种, 占捕获总数的51.94%。喜湿型占99.45%, 是大别山农田啮齿动物的主要生态型。农田啮齿动物群落主要由黑线姬鼠和中华姬鼠(A. draco)组成, 啮齿动物群落组成表现耕作模式间的差异, 人工茶园捕获率最高, 其群落组成种类也最多(8种)。人工茶园啮齿动物群落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均最高, 菜地丰富度指数最高, 菜地和人工茶园相似性程度最高。随着海拔上升, 黑线姬鼠优势种地位逐渐被大足鼠(Rattus nitidus)取代。作物生境下啮齿动物群落会受作物季相和海拔影响, 不同季节及不同海拔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不同, 秋季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余季节, 中海拔农田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耕作模式、海拔和作物季相会影响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组成, 研究结果为农田啮齿动物的管理累积基础数据。
2025 Vol. 44 (1): 177-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3096 KB)  ( 28 )
188 大别山森林啮齿动物时空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夏启梁1,2, 周立志1,2,*, 薛捷中1,2, 孟磊1,2, 吴迪1,2
啮齿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消费者, 认识其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对于理解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铗夜法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对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竹林中的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 运用群落多样性指数、Whit-taker群落相似性指数、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变异系数法(CV)分析不同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时空生态位特征、种间联结性以及群落稳定性。共捕得啮齿动物8种558只, 隶属于2科6属; 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在不同季节都是该地区啮齿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仅在灌丛生境中为优势种, 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和黄胸鼠(Rattus tanezumi)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少; 灌丛生境中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 针叶林中最低; 阔叶林和针叶林群落相似度最高, 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聚为一类, 其余生境各为一类; 中华姬鼠在以季节和生境为资源等级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高, 黑线姬鼠的季节生态位宽度最大, 而生境生态位宽度较小; 小泡巨鼠季节和生境生态位宽度最小; 啮齿动物种群在生境和季节资源等级上的生态位重叠有意义的比例较高; 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总体联结性检验结果为显著正联结, 其余生境均为不显著正联结; 针叶林以不显著负联结为主, 其余生境中的正负种对关联比大于1, 以不显著正联结为主; 灌丛和针阔混交林的个体数和物种数变异系数最小, 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相对较高, 针叶林的个体数和物种数变异系数较大, 群落稳定性较差。总体而言, 优势种具有较宽的时空生态位, 物种在时空资源上的竞争强度较大, 大部分物种种间关联不显著, 啮齿动物群落在整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
2025 Vol. 44 (1): 188-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2793 KB)  ( 31 )
200 闽南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长泰区为例
涂旖瑶1, 郭青海1,2, *
准确识别重点修复区域是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提, 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识别和量化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有助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识别、诊断和修复单元的划分。以长泰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2010、2015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 采用ArcGIS软件和MCR模型构建土地利用冲突评价方法, 从县域尺度上量化土地利用冲突程度, 提取土地利用冲突程度严重的类型, 探讨其时空变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0年, 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整体分布不均匀, 较严重冲突处于首位, 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 极严重冲突主要分布在坂里乡和岩溪镇南部、枋洋镇和武安镇西部、陈巷镇西部和北部以及古农农场。(2)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变化显著, 极严重冲突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呈面状和组团式分布, 整体减少10.75 km2; 严重冲突和较严重冲突面积先减少后增加, 呈条带式和环状分布, 分别增加5.06 km2和2.3 km2。(3)长泰区土地利用冲突斑块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破碎度降低,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程度增强, 不同等级土地利用冲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增强。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聚集性和高发地区比例呈现降低态势。该研究结果为地方开展生态修复识别关键治理区提供参考, 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2025 Vol. 44 (1): 2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6706 KB)  ( 53 )
212 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刘宁, 杨滨娟, 胡启良, 刘泽琴, 袁嘉欣, 黄国勤*
为探讨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 研究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设计5种当地典型的稻田种植模式, 分别为紫云英-早稻-晚稻(C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和马铃薯-早稻-晚稻(PRR)。结果表明: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和“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在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2020年“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早稻、晚稻和早晚稻两季总产量高出其他处理3.71%—17.55%、6.20%—32.79%和17.26%—26.27%, 2021年“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的早晚稻两季总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25%—14.59%。两年试验后,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最高, 其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较其他处理提高了4.22%—15.63%、14.63%—46.88%和7.24%—35.62%, 全氮、硝态氮与铵态氮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4.10%—18.71%、48.44%—97.96%和42.00%—83.23%; “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氮的积累;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氮比增加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5.00%—21.20%和16.22%—125.29%; 两年试验后, 水稻产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硝态氮以及全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 综合考虑作物的产量效应、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效果,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和“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较为适宜。
2025 Vol. 44 (1): 212-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401 KB)  ( 15 )
221 珠三角景观格局变化对生境及碳储量的影响
张若琪1, 张琼锐2, 王晨茜1, 孙学超1, 莫小璇1, 徐颂军1,*
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保障性服务, 对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景观格局与二者的关系, 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Fragstats软件及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珠三角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 并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索景观格局与二者的相关关系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 (1)珠三角总体景观格局较为稳定, 仅中部及南部城市群变化较为显著, 呈斑块类型增多、边界趋于规则、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的特点。(2)2000—2020年, 珠三角整体生境质量、碳储量逐年降低, 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环状分布, 主要原因为生境破碎、建设用地扩张。(3)珠三角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与边缘密度(ED)、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分割度指数(DIVISION)呈中等负相关, 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呈中等正相关, 与聚集度指数(AI)呈弱正相关。(4)珠三角生境质量、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特征具备空间关联性,但呈减弱趋势,以中部低值区集聚效应减弱最为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景观格局与生境及碳储量的空间关联规律,可为珠三角的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025 Vol. 44 (1): 22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3602 KB)  ( 40 )
232 广东省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变化及其耦合特征
黄丽萍1,2,3, 陈荣清1,2,3*
种植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 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为促进区域种植业的净碳汇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发展, 揭示一定区域内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耦合程度是精准调控农业发展的必要之举。综合考虑种植业碳吸收与碳排放双效应, 借助Arcgis10.2软件, 对广东省2012—2020年的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与净碳汇量进行测算与可视化, 分析了种植业净碳汇与总产值的时空分布特征, 基于地理联系率, 重心模型, 地理集中度和耦合指数, 分析探讨2012—2020年的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研究表明: 2012—2020年广东省种植业净碳汇盈余, 大多数城市种植业净碳汇有所回落, 个别城市有所提升, 整体有所下滑。所有城市种植业总产值均呈上升趋势。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地理联系率较高, 2012—2020年的地理联系率均在0.6以上, 两者重心位置接近, 但重心移动轨迹不一致。广东省2012—2020年“碳平衡型”的市域有所增加, 但大多数市域都在处于未耦合状态, 主要以“净碳排放型”为主, 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有待提升。
2025 Vol. 44 (1): 23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8659 KB)  ( 39 )
241 基于中文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的福寿螺研究现状与展望
姚富成1, 陈映僮1, 秦钟1,2,*, 章家恩1,2,*, 陈琪1
为了解我国在福寿螺研究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对相关的中文期刊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利用CNKI及其文献计量工具, 借助VOSviewer软件, 采用数据统计与共现聚类等分析方法, 对国内有关福寿螺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机构、主要作者、关键词等方面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 福寿螺研究的中文期刊发文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 2013年后发文量下降至平均水平。发文量前五的机构分别为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中山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有关福寿螺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危害与防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生物学特性、生物入侵机制、养殖与饲养等方面。现阶段研究趋势主要集中福寿螺的危害与防治、生物学特性及入侵机制等方面。结合热点研究的基础上, 对福寿螺的入侵适应机制、防控关键点、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2025 Vol. 44 (1): 24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5768 KB)  ( 61 )
252 甲哌鎓对中国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抗旱性的诱导
冯柳俊1,2, 陈志强1,2,*, 陈志彪1,2, 罗立津3, 王健1,2
全球气候变暖使干旱胁迫愈发严重, 生态环境因此面临挑战。芒萁是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植物, 增强其抗旱性以覆盖环境恶劣区域是该区的治理关键之一, 而甲哌鎓能够促进植物抗逆性。因此, 选择了南方红壤侵蚀区典型代表长汀县为样地, 从形态性状、养分和逆境生理三个方面探讨甲哌鎓喷施对芒萁抗旱性的诱导。结果表明, 甲哌鎓使干旱胁迫下芒萁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率变小, 而叶组织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增加, 叶厚度基本不变; 甲哌鎓喷施显著促进芒萁N和P的积累, 最终使干旱胁迫样地和对照样地芒萁N含量无显著差异; 甲哌鎓喷施促使脯氨酸含量增加但未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00 mg•L–1浓度的甲哌鎓喷施对芒萁抗旱性的诱导效果较好。综上, 甲哌鎓能够通过影响叶片形态性状和养分吸收与积累以提高芒萁抗旱性, 并一定程度上诱导芒萁抗旱生理。
2025 Vol. 44 (1): 252-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563 KB)  ( 19 )
       综述
260 基岩岩性对植被特征及其恢复的影响机制综述
张瑜1,2,3, 董丽1,2,3,*, 范舒欣1,2,3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生态环境建设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地球关键带”科学的提出与确立为植被恢复环境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了革命性的视角。作为地球关键带的两个重要组分, 植被与基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受足够的重视, 基岩岩性也应成为植被恢复动态研究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综述基岩对植物生长、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等植被特征的影响; 并从基岩矿物成分、基岩营养元素丰度、基岩潜在有毒金属含量、基岩裂隙特征等几方面阐述了基岩影响植被的潜在机制; 最后从生态环境敏感性、植被恢复限制性因子、植被恢复方式等角度论证了基岩可能成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未来研究中, 建议分区域研究岩性对植被的影响;并在“地球关键带”科学的研究框架下, 完善岩性对植被影响的理论机制; 同时充分与全球变化结合, 研究基岩在植被恢复动态中发挥的作用。
2025 Vol. 44 (1): 26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343 KB)  ( 39 )
269 降水变化对草原灌丛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卫洁1,2, 陈清1,*
草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但近年来, 由于气候变化(干旱和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和人类对草地的过度利用, 草原植被退化和灌丛化严重。降水是影响草地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首要限制因子, 降水变化对草原灌丛化影响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总结了国内外不同草原生态系统草本-灌木对水分的利用策略, 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降水变化对草原灌丛化的影响, 深入理解降水变化对于草本-灌木竞争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生长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减少、高强度降水能够降低草原草本植物生物量和相对丰度, 促进灌木扩张, 非生长季降水对草原灌丛化影响的研究仍然欠缺。降水变化是草原灌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作为灌木入侵的一个预测因子。
2025 Vol. 44 (1): 269-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312 KB)  ( 45 )
278 精明增长视角下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优化研究综述
刘崇刚1,2,3, 孙伟1,2,*, 张落成1,2
 乡村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性, 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快速城镇化背景下,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 加强乡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并提出优化路径, 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从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和乡村精明增长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借鉴乡村精明增长理念, 从“理论借鉴、过程分解、目标展望”等方面提出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优化路径及研究展望。研究发现, 作为控制建设用地无序蔓延、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 以达到土地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 精明增长理念可以从生态宜居、空间优化、产业兴旺和社区参与等不同方面为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优化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据此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三方面提出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优化路径, 包括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和产业支撑三方面提出乡村经济生产质效提升路径, 从公共服务、环境质量和乡贤文化三方面提出乡村社会生活质量提升路径, 从权衡内容、权衡要点和权衡支撑三方面提出乡村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路径。未来关于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中, 应更多关注乡村多要素耦合协调模式和机理、复合生态系统优化决策模型构建、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权衡等方面。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乡村复合生态系统治理路径的认知, 为乡村振兴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一定参考。
2025 Vol. 44 (1): 278-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129 KB)  ( 59 )
288 斑马鱼氧化损伤模型在农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吴元钊, 王嘉雯, 夏玉美, 汤开钦, 徐金城, 王斌杰, 姚伟宣, 王继业*
斑马鱼(Danio rerio)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模式动物, 因其具有实验周期短、通量高、与人类基因高度同源性等优势,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氧化损伤是指外来毒物入侵机体而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超出了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而对机体产生的有害损伤, 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等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等指标就可以衡量机体受到氧化损伤的程度。利用斑马鱼氧化损伤模型对农药等毒物的毒性进行评价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利用斑马鱼氧化损伤模型评估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氮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等农药进行毒性评估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 以期为常见农药的毒理学研究以及斑马鱼氧化损伤模型在药物毒理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 Vol. 44 (1): 288-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800 KB)  ( 47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