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
刘宁, 杨滨娟, 胡启良, 刘泽琴, 袁嘉欣, 黄国勤* |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南昌 330045
|
|
|
摘要 为探讨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 研究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设计5种当地典型的稻田种植模式, 分别为紫云英-早稻-晚稻(C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和马铃薯-早稻-晚稻(PRR)。结果表明: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和“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在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2020年“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早稻、晚稻和早晚稻两季总产量高出其他处理3.71%—17.55%、6.20%—32.79%和17.26%—26.27%, 2021年“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的早晚稻两季总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25%—14.59%。两年试验后,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最高, 其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较其他处理提高了4.22%—15.63%、14.63%—46.88%和7.24%—35.62%, 全氮、硝态氮与铵态氮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4.10%—18.71%、48.44%—97.96%和42.00%—83.23%; “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氮的积累;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氮比增加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5.00%—21.20%和16.22%—125.29%; 两年试验后, 水稻产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硝态氮以及全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 综合考虑作物的产量效应、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效果,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和“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较为适宜。
|
|
|
[1] |
方雪纯1, 刘蕾1,2,*, 周国逸1,2, 李琳3, 韩诗慧1. 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科学, 2025, 44(2): 1-. |
[2] |
俞阳1, 闵雪峰1, 赵锐1,2,*, 孟祥连3, 李传松4. 基于地理统计与系统动力学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模拟研究[J]. 生态科学, 2025, 44(2): 20-. |
[3] |
拜合提妮萨·依明, 艾尼瓦尔·吐米尔*.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种间联结性研究[J]. 生态科学, 2025, 44(2): 31-. |
[4] |
孙婷1,2, 王裕成3, 兰佳3, 罗纯良4, 罗潋葱1,2,*, 吴志旭3, 李慧赟5, 李加龙1, . 利用高频监测数据分析千岛湖溶解氧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J]. 生态科学, 2025, 44(2): 41-. |
[5] |
王世雄1, 2, *, 马玉萍1, 马晓丽1, 张广奇2. 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叶冷水花在中国的适宜生境动态[J]. 生态科学, 2025, 44(2): 65-. |
[6] |
撒春宁1, 李永康1, 王星1, 宋珂辰1, 许冬梅1,2,*. 有机肥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br#[J]. 生态科学, 2025, 44(2): 97-. |
[7] |
曹孟岩, 项瑶, 何宏斌, 张楚婷, 何春桃, 辛国荣*. 湘西两熟制地区冬种多花黑麦草引种研究[J]. 生态科学, 2025, 44(2): 13-. |
[8] |
黄丽洁1,2,3, 王晓峰1,2,*. 陕西省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2): 54-. |
[9] |
陈卓1, 2, 黄汐月2, 张鸿南2, 王国严2 4, *, 罗建3, 石松林2, 4, 张晓超4, 唐晓鹿4, 裴向军4, 印大秋1, 李进1, 王世军1. 藏东南山地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机制[J]. 生态科学, 2025, 44(2): 77-. |
[10] |
吴晖1, 武彩燕1, 孟陈2,陶育忠3, 舒怡3, 李俊祥1,*. 城市工业用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以上海宝钢厂区为例#br#[J]. 生态科学, 2025, 44(2): 86-. |
[11] |
林倩茹1,2,3, 聂呈荣1, 2,*,阮博3,4, 陈雅玲1,2, 赵阳1,2, 关开阳1,2, 林剑文1,2. 枯草芽孢杆菌联合生物炭施用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及油麦菜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2): 114-. |
[12] |
宿碧云1,2, 肖鲁湘1,*, 王德2, 田信鹏2.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子研究[J]. 生态科学, 2025, 44(2): 122-. |
[13] |
李洁仪, 罗智深, 钱祖渊, 胡章喜, 杜振雄, 李峰, 黄翔鹄, 张玉蕾*. 不同盐度对波吉卵囊藻附生菌群的影响#br#[J]. 生态科学, 2025, 44(2): 105-. |
[14] |
张泽1, 陈心胜2, 3,*, 黄颖3, 许超3, 黄道友3, 闫兴富1,*. 柠檬酸钠对艾蒿修复镉污染稻田土壤的影响研究#br#[J]. 生态科学, 2025, 44(2): 171-. |
[15] |
张丹丹1, 王雨晴1, 应瑶琳1, 王海珍2,*, 韩路3. 几种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对灰胡杨的适用性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2): 17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