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生态科学
  研究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刘宁, 杨滨娟, 胡启良, 刘泽琴, 袁嘉欣,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南昌 330045
全文: PDF (401 KB)   HTML (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为探讨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 研究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设计5种当地典型的稻田种植模式, 分别为紫云英-早稻-晚稻(C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和马铃薯-早稻-晚稻(PRR)。结果表明: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和“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在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2020年“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早稻、晚稻和早晚稻两季总产量高出其他处理3.71%—17.55%、6.20%—32.79%和17.26%—26.27%, 2021年“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的早晚稻两季总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25%—14.59%。两年试验后,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最高, 其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较其他处理提高了4.22%—15.63%、14.63%—46.88%和7.24%—35.62%, 全氮、硝态氮与铵态氮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4.10%—18.71%、48.44%—97.96%和42.00%—83.23%; “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氮的积累;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氮比增加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5.00%—21.20%和16.22%—125.29%; 两年试验后, 水稻产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硝态氮以及全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 综合考虑作物的产量效应、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效果, “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和“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较为适宜。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刘宁
杨滨娟
胡启良
刘泽琴
袁嘉欣
黄国勤*
    
引用本文:   
刘宁, 杨滨娟, 胡启良, 刘泽琴, 袁嘉欣, 黄国勤*. 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1): 212-.
链接本文:  
 http://www.ecolsci.com/CN/Y2025/V44/I1/212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