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9年 38卷 5期
刊出日期:2019-09-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紫茎泽兰内生真菌及其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周婕, 苗一方, 方楷, 陈林, 杨志平, 董星凡, 张汉波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 系统研究了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不同组织内生真菌及其根际土壤真菌的物种组成差异。培养法选用三种培养基, 从其根、茎、鲜叶、腐叶等组织片段和根际土壤分离获得了140个菌株。这些真菌在97%的ITS序列同源水平下分划为43个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属于5个纲、30个属, 优势纲为Sordariomycetes和Dothideomycetes, 各占总分离菌株数的52.86%和30.00%。前6个优势属分别为Diaporthe(23.57%)、Stagonosporopsis(10.71%)、Phialophora(8.57%)、Colletotrichum(6.43%)、Alternaria(5.71%)、Penicillium(5.71%), 占总分离菌株数的60.71%; 不同植物组织之间以及根际土壤之间的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1.37—2.46之间。高通量测序获得了112802个序列, 在97%的ITS序列同源水平下划分为个4216个OTUs, 前6个优势种属分别为Rachicladosporium(19.81%)、Mycosphaerella(11.18%)、Aureobasidium(5.10%)、Agaricus (4.75%)、Alternaria(3.27%)、Delicatula(2.58%), 占测序数的46.69%, Shannon 指数在0.98—4.84之间。两种方法获得的真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 仅Alternaria为共有优势属,但所揭示的不同分离来源的真菌组成情况是一致的, 即植物根、茎、鲜叶、腐叶之间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具有组织特异性。根际土壤与根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 说明两者之间联系紧密。研究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的内生真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更加全面地反映植物内生真菌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信息。
2019 Vol. 38 (5): 1-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980 KB)  ( 336 )
8 光裸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磷物质释放的影响
李俊伟, 胡瑞萍, 郭永坚, 陈素文, 朱长波, 颉晓勇, 张文文, 陈振国
通过测定养殖箱内(24 cm×17 cm×16 cm))的沉积物管道数量和水体氮磷指标, 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磷物质释放和表层物质迁移的影响。养殖箱底部铺设粗沙(3200 g, 有机质含量27.6 mg·g–1), 上层为细沙(2200 g, 有机质含量11.0 mg·g–1), 星虫密度分别为0条·箱–1(T0))、1条·箱–1(T1))、2条·箱–1(T2))和4条·箱–1(T4)), 各组均设4个重复, 实验时间为11 d。数据显示: 1)方格星虫组沉积物侧面和底部的管道数量增加, 并且表层细沙向下迁移, 方格星虫密度越大, 管道数量越多。实验期间水体悬浮颗粒物无明显变化(P>0.05)), 且处理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 表明方格星虫扰动对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无明显影响。2)实验前3天水体中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总无机氮均无明显增加, 而在第4天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无机氮表现增加趋势, 并且星虫密度越大含量越高(P<0.05))。实验期间, 各组活性磷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并且T0组平均含量低于其他三组。结果表明, 底层有机质含量高于表层时, 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可以促进底层含氮物质的释放, 并且密度越大促氮释放作用越明显; 方格星虫对沉积物含磷物质的释放影响较小, 可能与其含量较低和转化过程有关。
2019 Vol. 38 (5): 8-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2864 KB)  ( 191 )
15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南海浮游介形类斜突浮萤(Proceroecia procera)单倍型与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徐磊, 季莹莹, 黎红, 杜飞雁
介形类是一类小型的双壳甲壳类动物, 其海洋浮游种类就超过200余种, 是海洋浮游动物中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COI)基因为标记, 分析南海浮游介形类中的广布种斜突浮萤(Proceroecia procera)的单倍型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布, 并结合环境选择压力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结构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 38个个体共检出18种单倍型, 广布的单倍型在6个种群中都有分布, 说明P.procera种群可以实现远距离扩散, 最远超过700 km。P.procera种群呈现中度的遗传分化(平均FST = 0.186)。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r=0.17, p=0.15), 种群未呈现空间距离隔离。远距离分布的单倍型并没有带来强劲的基因流, 相邻种群间甚至呈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RDA分析结果显示, 空间与环境并不是决定P. procera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推测历史上种群扩展带来的拓殖隔离可能是主要解释。
2019 Vol. 38 (5): 15-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2174 KB)  ( 155 )
23 外来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3种沉水植物的牧食研究
袁野, 张尹哲, 吕超超, 马徐发, 夏成星
为探讨外来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沉水植物牧食的偏好性和牧食强度, 采用投喂实验的方式, 研究了3种沉水植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适口性。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对轮叶黑藻的取食速率最大(7.24±0.24 mg·d-1), 其次是苦草(3.70±1.14 mg·d-1), 伊乐藻最小(0.60±0.12 mg·d-1), 说明伊乐藻的适口性最差, 轮叶黑藻的适口性最好, 苦草的适口性居中。3种沉水植物的纤维素、多酚含量和氮含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伊乐藻却具有更高的碳(C)含量和更高的碳氮比(C:N)。总体来说, 3种沉水植物的物理结构、碳(C)含量和碳氮比(C:N)在外来种克氏原螯虾对沉水植物的牧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9 Vol. 38 (5): 23-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523 KB)  ( 180 )
30 光照强度与埋深对外来植物曼陀罗幼苗生长的影响
郑伟, 栾志慧, 张红香, 黄迎新,周道玮
光照强度与埋深是诸多环境因素中影响外来植物幼苗出土与生长的主要因素。为了探查外来植物幼苗对光照强度与埋深的生长响应, 以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为实验材料, 分别研究两种光照强度 (100%光照和35%光照)和五种种子埋深 (1、3、5、7和9 cm)处理对曼陀罗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1)100%光照强度处理下曼陀罗幼苗的叶片总生物量、根冠比(R/S)、相对生长速率(RGR)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35%光照强度处理。相反, 幼苗的总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和叶面积比(LAR)和叶片生物量比(LMR) 显著低于35%光照强度处理。(2)曼陀罗幼苗的出土率、首苗出土所需时间、株高、根长、总生物量及相对生长速率(RGR)等指标均在埋深3 cm处理获得最大值, 埋深大于或低于3 cm均导致上述指标下降, 埋深7 cm处理呈现最小值; 埋深对幼苗根冠比(R/S)无显著影响, 但显著增加地下下胚轴长度。这表明曼陀罗幼苗更偏好入侵光照强度较高和较低埋深(≤3 cm)的环境, 遮阴或过深的埋深不利于曼陀罗幼苗出土和生长。因此, 提出曼陀罗入侵农田的防控建议为: 1)在曼陀罗种子结实前进行铲除, 从源头控制曼陀罗蔓延; 2)早春作物播种前进行深耕, 将土壤里的曼陀罗种子翻耕到深层土壤中。
2019 Vol. 38 (5): 30-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1089 KB)  ( 210 )
38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
张芳, 曾馥平, 杜虎,彭晚霞
为了明确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 采用定位观测法, 选择顺坡种植桂牧1号、顺坡种植玉米、封育、刈割除根、火烧、刈割6种喀斯特峰丛洼地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分析了这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区2011—2013年的降水量可分为枯水年(2011年)、丰水年(2012年)和平水年(2013年)三种降水年型。枯水年土壤水分年均含量表现为种植桂牧1号>封育>刈割>火烧>刈割除根>种植玉米, 平水年和丰水年均表现为封育>刈割>种植桂牧1号>火烧>刈割除根>种植玉米。封育和桂牧1号土地利用方式在各降水年型下均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 而种植玉米土壤含水量则最低, 其次为刈割除根。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影响表现为枯水年>丰水年>平水年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枯水年、丰水年和平水年三种降水年型中, 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各有特点, 主要受近期降水和土壤蒸发的影响。封育和桂牧1号土壤水分含量高, 两种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积蓄一定的水分。
2019 Vol. 38 (5): 38-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488 KB)  ( 145 )
44 中国天山花楸适生区预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熊中人, 张晓晨, 邹旭, 赵洋, 陈昕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我国新疆民族药用植物天山花楸为研究对象, 基于69条分布记录和筛选后的7个环境变量, 利用Maxent模型对该物种当前和未来的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 综合应用气候变量的贡献率及置换重要值比较、刀切法(Jackknife)评估制约天山花楸现代分布的主要因子, 并探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该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现代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北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及宁夏、陕西、山西的部分区域; 影响天山花楸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降水和气温, 且降水因子更重要; 未来气候变暖趋势下天山花楸适生区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到21世纪50年代, 天山花楸适生区面积在RCP 2.6、RCP 4.5和RCP 8.5的情景下均有所增加, 到70年代时增幅有所降低, 在中、高浓度情景下减幅更大。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在适生区开展天山花楸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9 Vol. 38 (5): 44-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9335 KB)  ( 117 )
52 海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刘少军, 李伟光, 陈小敏, 佟金鹤
海南是一个相对独立地理单元, 生态环境优越, 植被NPP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2000—2015年海南省MODIS NPP数据集, 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海南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2000—2015年海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呈现整体微弱的上升趋势, 植被年平均NPP变化范围为794.5—998.3 gC·m–2, 年平均值886.2 gC·m–2。(2)从空间分布看, 海南2000—2015年平均NPP分布呈现中高四周低的趋势, 其中年平均NPP>1000 gC·m–2主要分布在海南的中部山区, 年平均NPP<600 gC·m–2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的西部和北部的海岸带附近。(3)其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但在不同区域影响的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以上研究可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和评估提供参考。
2019 Vol. 38 (5): 52-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8479 KB)  ( 79 )
58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
胡其玉, 陈松林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探究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影响成为热点。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展强度指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并基于有无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生态环境效应状况。结果表明:福州市2015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241.53, 2009—2015年变化率0.011, 处于稳定状态, 而各县(市、区)之间呈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 2009—2015年福州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为0.983, 各县(市、区)皆低于但接近1, 表明研究期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有微弱的消极影响。此外, 结合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判定福州市及各县(市、区)生态、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平潭综合实验区在建设扩张中需优先考虑其生态脆弱性
2019 Vol. 38 (5): 58-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1369 KB)  ( 274 )
68 深圳福田红树林弧边招潮蟹的行为习性观察研究
向洪勇, 李昆, 杨海军, 萨依拉姆姑丽·阿布杜木萨, 张振兴
 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是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工程师, 然而我国对弧边招潮蟹的研究相对薄弱。为了研究弧边招潮蟹的行为习性, 作者于2013年7—9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借助望远镜观察了弧边招潮蟹的11种行为。结果表明: 弧边招潮蟹主要栖息于潮沟两侧的林缘生境, 和大多数招潮蟹一样, 弧边招潮蟹的大部分时间(69%)用于觅食(进食+边走边食), 其次是站立(11%), 用于求偶的时间最少(0.23%)。弧边招潮蟹的繁殖期有延长的现象, 观察到的交配时间比以往的研究要短。除记录的11种行为之外, 还观察到弧边招潮蟹的探洞、边走边食边挥舞大螯、“投降”等行为, 表明弧边招潮蟹的行为较复杂。弧边招潮蟹的短距离迁移能力较强, 单次迁移距离可达30 m以上。生境、性别、时间等因素对弧边招潮蟹的行为影响较大, 手性和潮汐的影响较小。污染较严重的生境中弧边招潮蟹用于觅食和洞穴行为的时间均显著减少, 导致其生物扰动作用减弱, 从而不利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丰富了弧边招潮蟹的研究, 对全面、深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 及红树林的管理和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 Vol. 38 (5): 68- [摘要] ( 44 ) HTML (1 KB)  PDF (384 KB)  ( 133 )
78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区域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周梦云, 蔡永立, 张瑞峰, 刘健, 宋雪珺
以宁夏贺兰山为研究对象, 基于VSD模型从暴露、敏感、适应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SERV模型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估, 定量测度了1988和2013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宁夏贺兰山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 保护区建立25年后, 宁夏贺兰山生态脆弱性明显降低, 生态脆弱性分级指数从7.4下降至5.3, 区域生态环境由原先的强度脆弱为主降低为中度脆弱。空间上来看, 生态脆弱性整体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其中极度和重度脆弱区大范围减少, 主要转化为中度和轻度脆弱区, 但仍有部分中度和轻度脆弱区转化为极度和重度脆弱区。本研究有助于全面掌握宁夏贺兰山的生态脆弱程度及时空分异特性, 对识别关键脆弱环境因子、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019 Vol. 38 (5): 78-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2555 KB)  ( 213 )
86 庐江废弃明矾石矿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
左丹丹, 黄金文, 闻高志, 岳梅, 刘盛萍
对庐江明矾石矿区选择排土场废石和冶炼废渣堆废渣中重金属(Cu、Zn、As、Cd)总量和形态分布进行探究, 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冶炼废渣堆土壤中的各重金属总量均高于排土场, 并且As的含量是国家二级标准值的5.8倍; 基于总量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废石废渣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分别为1579.05和2022.25, 均属于很强生态危害程度, 另外, Cd对RI的贡献率均最大, 分别占总量的97%和84%, 其次为As。排土场和冶炼废渣堆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各重金属均以残余态为主, 含量在50%以上; 废石中Cu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比例占整体的11.11%, 对矿区危害性较高, 其余重金属对矿区存在低风险性危害。
2019 Vol. 38 (5): 86- [摘要] ( 52 ) HTML (1 KB)  PDF (4878 KB)  ( 164 )
92 渭南市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赵玉
植被动态监测以及植被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利用渭南市2000—2015年MODIS植被指数数据集以及相关气象资料, 采用Man-Kendell检验、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 揭示渭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渭南市植被覆盖度在2000—2015年间呈显著上升趋势(0.007 a–1)。(2)渭南市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3)渭南市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 2000、2005、2010和2015年所占比重分别为71.31%、68.54%、73.02%和53.07%。(4)年尺度上, 渭南市植被覆盖度与降雨量和气温表现为不显著正相关。月尺度上, 渭南市植被覆盖度与降雨量和气温相关系数较高。相对于温度, 渭南市植被覆盖度对降水量的响应更为敏感, 为水分限制型生态区。
2019 Vol. 38 (5): 92-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36362 KB)  ( 84 )
104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鹏飞, 李红, 李萍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而生态足迹方法作为一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度量方法, 在评价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基于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万元GDP生态赤字、生态协调系数, 分析成都市近8年来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 2008—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年均减少3.64%; 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 年均减少2.29%; 人均生态盈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总体趋势向良好转变, 但本质上生态赤字却越发严重; 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 研究区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年均生态均衡系数为1.2415, 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未来可通过提高生态承载力控制生态足迹, 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9 Vol. 38 (5): 104-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1631 KB)  ( 319 )
111 云南药山黄背栎种群不同海拔空间格局分析
杨靖, 钟乾娟, 王崇云, 何明超, 张天碧, 吴天抗, 彭明春
黄背栎(Quercus pannosa)是硬叶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之一, 具有较强的克隆萌生能力, 影响其种群更新和格局特征。通过对云南药山三个不同海拔(2900 m、3100 m、3300 m)的黄背栎种群分布格局展开调查, 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其不同海拔下克隆株与实生株的格局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克隆株和实生株的种群密度随海拔递减, 实生苗在低海拔地段占优势。黄背栎实生株与克隆株在高海拔地段呈集群分布, 实生株在小尺度下(0—1 m)集群分布, 随尺度的增大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 低海拔处克隆株与实生株的空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高海拔小尺度下二者为正相关, 大尺度下呈负相关。
2019 Vol. 38 (5): 111-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711 KB)  ( 241 )
119 基于Landsat影像的广东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及其变化评价
刘朱婷, 郭庆荣, 刘花, 徐丹
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监测与评价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意义重大。以广东省第一批被纳入生态补偿区域的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 采用2011年至2015年的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 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并结合野外核查及统计资料, 分析了该11个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现状及其变化。结果表明: (1)2015年全部11个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均为优或良级别, 但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生态功能状况指数(FEI)最高的是乳源瑶族自治县, 为71.11, 最低的是南雄市, 为61.20。(2)2015年与2011年相比, 广东省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状况指数变化幅度(ΔFEI)为–0.50—2.50。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南雄市、平远县、蕉岭县、龙川县和连平县等7个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无明显变化(|ΔFEI|<1); 始兴县、兴宁县及和平县等3个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略微变化(1≤|ΔFEI|<2), 其中, 始兴县和兴宁县2015年的生态功能状况略微优于2011年(1≤ΔFEI<2), 而和平县2015年的生态功能状况略微变差(–1≥ΔFEI>–2); 另外, 乐昌市2015年的生态功能状况明显变好(2≤ΔFEI<4)。(3)2011年至2015年期间, 全部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保持稳定, 其变化趋势均不显著(|Rs|≤0.9)。
2019 Vol. 38 (5): 119- [摘要] ( 44 ) HTML (1 KB)  PDF (5277 KB)  ( 147 )
127 四川攀枝花地区印度块菌菌根根际土壤内可培养放线菌功能多样性
王田田, 孟小靖, 马沁沁, 雍彬, 苗玉志
以四川攀枝花地区印度块菌菌根根际土壤为对象, 利用4种放线菌分离培养基筛选其中的放线菌, 采用基于16S rRNA 基因的PCR-RFLP方法结合传统的形态学观察进行鉴定。通过测定各分离菌株摇瓶培养发酵液中酶活性或代谢产物获取各菌株降解碳水化合物以及产促生剂的能力, 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各菌株抗病原真菌活性。结果共分离得到125株放线菌, 经形态学观察去重复得到57株(W1-W57), 经多样性分析将其归于3个属的23个种, 其中以链霉菌属最多(91.3%), 功能分析表明: 有23株、17株、15株和18株放线菌能分别降解1,3-β-葡聚糖、几丁质、纤维素和果胶, 其中有47.8%、26.1%和26.1%的菌株能同时降解4、3和2类碳水化合物; 有19株、3株和2株放线菌分别能产含铁载体、IAA和ACC脱氨酶, 其中有21.7%、56.6%和21.7%的菌株能分别产生3、2和1种根际促生剂; 有10株放线菌表现出对不止一种病源真菌的拮抗能力, 其中菌株W2和W19对4种病源真菌同时具有拮抗活性, 且这2株菌对4种病源真菌抑菌能力比其他菌强; 同时获得了包括W2、W3、W17、W19、W20、W34、W36和W54等在内的多功能高活性菌株, 该研究表明四川攀枝花地区印度块菌菌根土壤内含丰富的多功能放线菌。所获结果可为我国印度块菌人工种植新技术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2019 Vol. 38 (5): 127-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3493 KB)  ( 171 )
138 庐山植物园迁地保育的12种杜鹃观测初探
李晓花,唐山,王凯红,李丹丹,梁同军,单文,张乐华
对江西省庐山植物园杜鹃专类园迁地保育的12种杜鹃进行了3年的物候及开花期与展叶期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1)开花最早的为马缨杜鹃, 开花最晚的为喇叭杜鹃; 杜鹃露蕾时颜色最深、开放后花冠逐渐变大, 但花色慢慢变淡, 至花谢时花冠变小枯萎; 花和果最大的是广福杜鹃, 背绒杜鹃最小。(2)展叶最早的是红色闹羊花, 展叶最晚的为喇叭杜鹃, 白花红滩杜鹃的叶片最大, 背绒杜鹃叶片最小。(3)物候发生时间随年度不同而有波动, 但物候发生次序和开花期与展叶期规律未见随年份而变化。这些物候观测及开花期与展叶期特征为加强杜鹃迁地保育及园林应用提供了参考。
2019 Vol. 38 (5): 138-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3582 KB)  ( 158 )
145 女儿寨小流域3种植被类型林冠层对降水再分配研究
罗佳, 田育新, 周小玲, 曾掌权, 姚敏
对女儿寨小流域3种植被类型林冠层林冠层对降水再分配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观测期内降雨量达到1971.80 mm, 降雨次数为83次。不同植被类型杜仲林、枫樟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林冠截留量分别为289.75 mm、358.78 mm和351.46 mm, 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4.69%、18.19%和18.79%。随着降雨量增大, 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冠截留量也增大,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混交林的穿透雨量和林冠截留量大于纯林, 而纯林的树干茎流量大于混交林; 不同植被类型林冠层对降雨的分配表现为穿透雨最多, 其次是林冠截留, 树干茎流最小。
2019 Vol. 38 (5): 145-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321 KB)  ( 222 )
151 赤水河中上游坡景观特征动态变化研究
林国敏, 蔡宏, 康文华, 吴愈锋, 王跃跃
近十多年来,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喀斯特地区坡地景观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典型喀斯特流域赤水河中上游为研究区, 选用覆盖研究区2003年及2016年Landsat系列数据, 使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等, 分别探讨了研究区的景观组成、景观利用强度及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研究区的坡景观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坡建设用地增加了30 km²。坡耕地转出量为498 km², 其中82.93%转为坡林地和11.85%转为坡灌草, 而仅有5.22%转为坡建设用地, 陡坡耕地减少了40.66%, 其中有36 km²转为陡坡林地, 46 km²转为陡坡灌草; 2)在该时间段, 坡地景观的土地利用强度大于陡坡景观, 且2003年的坡地景观及陡坡景观的景观利用强度均大于2016年; 3)在景观水平上, 陡坡景观及坡景观的邻接性增强, 多样性减小, 陡坡景观连通性增强, 破碎程度减小, 坡景观趋于破碎, 斑块形状复杂。在类型水平上, 陡坡耕地及坡耕地斑块形状变得复杂且破碎, 连通性差, 坡建设用地破碎程度减小, 斑块形状变的简单, 连通性变好。
2019 Vol. 38 (5): 151-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5287 KB)  ( 181 )
160 祁连山东段生态敏感性对景观动态变化的响应
徐亚男, 刘学录, 李晓丹, 李尚泽, 张一达
 基于3S技术, 对祁连山东段2000—2016年的景观动态变化和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草地的面积增加, 斑块数量减少, 形状结构趋于松散且简单化; 森林和冰雪的面积和斑块数量减少, 形状结构趋于紧密但简单化; 灌木的面积和斑块数量增加, 形状结构趋于松散但复杂化; 裸地和水域的面积增加, 斑块数量减少, 形状结构趋于紧密但简单化。(2)景观整体多样性水平增加, 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增大, 各景观要素向着均匀化且分散的趋势发展。(3)景观类型面积指数、破碎度和分离度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平均斑块面积指数。(4)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处于低敏感性水平, 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总的来说, 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造成景观和生态敏感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景观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19 Vol. 38 (5): 160-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4812 KB)  ( 132 )
168 基于均方差决策法的淮北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任彩凤, 程艳妹, 郑欣, 周立志
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支撑力、承载对象压力是生态承载力的三个重要要素, 分析这些要素的变化特征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手段。从生态承载力的三个要素着手, 构建淮北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因子筛选, 定性分析2010—2016年间淮北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淮北市在2010—2016年间, 生态弹性力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指数由2010年的0.2570升高至2016年的0.9126, 2012年以后一直处于中级到较高级的自我维持和调节状态; 承载媒体支撑力整体稳步上升, 指数由0.2592上升到0.7212, 表明淮北市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在2012年以后一直处于中级到高级的水平; 承载对象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承载对象压力的变化趋势相反, 表明承载对象的压力呈先增加后减少而后又迅速增加的趋势; 生态承载力具有波动上升趋势, 2012年后一直处于中到高的承载状态, 表明淮北市生态承载能力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但依赖煤炭开采的发展模式导致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制约着“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
2019 Vol. 38 (5): 168-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965 KB)  ( 201 )
178 美国高校生态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特点
秦钟, 章家恩, 叶延琼, 赵本良, 危晖
生态学现已成为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美国高校的生态学专业注重生态学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实验技能及应用的系统培养, 课程设置也充分体现这一特点。以美国佐治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芝加哥大学的生态学专业为例, 主要表现在:开设的学科交叉复合课程多、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重课程梯度; 研讨类课程较多; 倡导实行主辅修制,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这些做法可为我国高校在生态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参考。
2019 Vol. 38 (5): 178-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3250 KB)  ( 189 )
185 鄂尔多斯市生态弹性力评价研究
郑欣, 程艳妹, 任彩凤, 周立志
生态弹性力是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基础, 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节能力,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要素。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 采用目标分层法从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4方面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和土地生产力7个指标构建生态弹性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生态弹性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 通过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各指标的特征向量确定各主成分及指标权重, 对鄂尔多斯市生态弹性力状况进行评价, 研究2008—2015年生态弹性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市生态弹性力指数整体具有上升趋势, 由2008年的0.372升至2015年的0.401, 但波动幅度较大并呈现阶段性变化, 2011年前基本呈下降状态, 2011年降至研究时段内的最低值0.233, 随后上升, 2013年达到0.737为研究时段内的最高值, 2013年后又呈下降状态。第一主成分整体呈上升趋势与生态弹性力变化趋势相似, 第二、三主成分变化波动强烈且呈下降状态。生态弹性虽有所提高, 但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区域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我调节能力不稳定。水资源供给能力是影响生态弹性力波动的首要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质量的上升是生态弹性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议未来应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增强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继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调整产业结构, 以实现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
2019 Vol. 38 (5): 185- [摘要] ( 44 ) HTML (1 KB)  PDF (465 KB)  ( 171 )
193 朱鹮典型栖息地植被覆盖时空特征研究
王琦,, 张静, 颜文博, 吴洁
植被覆盖的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生境, 进而作用于生物的分布、繁殖和数量等。研究朱鹮典型栖息地的植被覆盖变化对朱鹮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利用2000—2014年的MODIS NDVI数据, 采用最大像元法、线性趋势法和变异系数法, 研究了朱鹮典型栖息地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1)朱鹮典型栖息地植被NDVI呈现波动性微增长的态势, 洋县和研究区呈同步变化特征, 宁陕县微增变化不明显。(2)空间上秦岭中低山和巴山浅山丘陵区植被NDVI有所增长,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3)朱鹮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山地针叶林带, 以低地形和中低地形为主。
2019 Vol. 38 (5): 193-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10031 KB)  ( 48 )
200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生态科学》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蔡卓平, 骆育敏, 段舜山
为了解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生态科学》论文的零被引情况, 减少零被引论文的出现, 该文对《生态科学》2013—2015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2013—2015年《生态科学》共刊登论文508篇, 其中零被引的论文为58篇。论文的零被引率与当年刊登论文的数量关系不大, 而与论文的下载率有正相关关系。研究类论文出现零被引的可能性大于综述类论文, 作者人数为1名的论文和没有项目资助的论文出现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该文最后指出, 论文出现零被引涉及到多种因素, 但与稿件内容质量、期刊影响力、论文可获取性等具有一定。需要结合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共同努力, 减少期刊论文的零被引情况, 提高《生态科学》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2019 Vol. 38 (5): 200-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255 KB)  ( 282 )
       综述
204 芦笋连作障碍中的自毒物质研究进展
尹玉玲, 周劲松, 汤泳萍, 罗绍春
芦笋的自毒作用是导致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芦笋连作障碍中自毒物质的研究, 包括芦笋自毒作用的解读、自毒物质来源、自毒物质种类、及芦笋品种间化感自毒作用差异性存在的研究, 对于这些方面的综述旨在为芦笋化感自毒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并总结了缓解自毒作用的途径, 包括轮作、生物炭、降解菌及其他途径, 以期为解决芦笋连作障碍中的自毒作用提供新思路。
2019 Vol. 38 (5): 204-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305 KB)  ( 383 )
210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袁周炎妍, 万荣荣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及支持服务,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因此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对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区域规划以及管理整治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介绍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及生态系统服务目前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回顾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和物质量评估方法,分别分析了当量因子法、功能价值法、能值法及模型法的利弊及适用范围,并对目前价值量评估忽视生态学机理、物质量方法模型构建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展望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充分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完善、综合利用价值量和物质量评估方法等未来拓展方向。
2019 Vol. 38 (5): 210-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417 KB)  ( 547 )
220 硅藻转换函数的应用研究进展
徐斌, 陈敏, 吴诗勇, 王承涛, 张爱梅, 方琦
 论文简述了硅藻转换函数建立过程及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等基础理论, 同时回顾了国内外近几十年硅藻转换函数的应用。国外转换函数的应用已较为成熟, 目前国内硅藻转换函数在湖泊中应用较为深入, 部分区域湖泊的总磷、盐度数据库已建立。在海洋和河口区中应用尚显单薄, 环境数据库均未建立。今后研究方向为完善各地区环境数据库, 为后续古环境定量研究打好基础。
2019 Vol. 38 (5): 220-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324 KB)  ( 190 )
225 茶树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李艳春, 陈志鹏, 林伟伟, 李兆伟, 林文雄
茶树多年宿根连作后茶园土壤退化严重, 茶叶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 严重制约了我国茶叶的可持续生产。面对如何维持茶树高产高质这一科学难题, 连作障碍机制及其调控措施成为当前茶树栽培中急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据此文章从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根际微生态等方面概述了茶树连作障碍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同时从化学改良、增施有机肥、生物质材料、生物菌肥、茶园多样性栽培等方面介绍缓解茶树连作障碍的主要措施, 并对今后茶树连作障碍形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以期为解决茶树连作障碍问题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2019 Vol. 38 (5): 225-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404 KB)  ( 554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