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6年 35卷 4期
刊出日期:2016-07-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褐毛鲿早期发育阶段行为选择和游泳能力的研究
区又君, 李加儿, 柳琪
研究了养殖褐毛鲿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行为史和游泳能力。结果显示: 褐毛鲿倾向于白色栖息地底质, 但随着生长, 对黑色栖息地底质的喜好明显增强; 隐匿行为随着生长而越发明显; 顶水行为随体长的增长逐步上升; 有很强的趋光性, 且随着生长, 体长1 cm、2 cm、3 cm 和4 cm 的褐毛鲿在2769—3210 lx 的光照强度下的分布率分别为85.00%、78.33%、6.67% 和0%。游泳能力指数分别为: 27.90, 63.60, 95.10 和194.40, 随着随游泳时间延长, 游泳速度线形下降; 在盐度25—35 范围内, 褐毛鲿巡游速度最大, 且盐度越高对巡游速度的影响越显著; 体长1、2 cm 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加大而增强, 体长3 cm、4 cm 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先增后减; 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 但差异不显著; 在饥饿的前2 天里巡游速度相对对照组有所上升, 但随即下降明显, 再投喂组的巡游速度随补偿的出现相对对照组略有上升。
2016 Vol. 35 (4): 1-11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576 KB)  ( 338 )
12 广东内伶仃岛台湾相思群落在15 年间的演替研究
徐华林, 袁天天, 王蕾, 关开朗, 廖文波
针对1997—1998 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置并调查的5 个台湾相思林固定样地, 15 年后于2013 年再次进行调查并研究群落的演替。结果表明: (1) 经过15 年的演替, 5 个台湾相思群落的优势种群发生明显变化, 少数种群消退, 另又增添了部分优势种群, 并且整体上以中生性树种为主; (2) 在演替过程中, 台湾相思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上升,亦有下降, 但5 个群落其乔木层的物种组成更加丰富, 年龄结构更加复杂; (3) 在5 个群落中, 台湾相思多以第Ⅳ、Ⅴ龄级立木存在, 缺少I、II、III 级立木, 说明其均为衰退种群。总体上, 内伶仃岛的台湾相思群落在后期将演替成为以中生性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群落。
2016 Vol. 35 (4): 12-22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717 KB)  ( 154 )
23 锥状斯氏藻藻华期间群体感应信号菌株的动态变化
吕浩, 周进, 蔡中华
群体感应信号(quorum sensing, QS)是细菌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 它具有调节种群密度、生物膜形成、毒素产生以及色素的形成等多种功能。藻菌关系是藻华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为了探求藻华过程中信号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我们以深圳大鹏湾的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藻华中的QS 菌株为研究对象, 应用报告菌株和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方法, 监测了藻华爆发期间信号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构建了藻类、QS 微生物与其它微生物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在筛选的QS 菌株中经去冗余和重复后成功鉴定了7 种不同的细菌, 分别是冷杆菌Psychrobacter cryohalolentis、普罗维登斯菌Providencia sneeb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 AT1b、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oxytoca、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和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相关性分析发现P.sneebia 的丰度与藻类数量变化呈正相关, 而L. sphaericusP. stutzeri 的丰度与藻类数量变化呈负相关, 其它QS 微生物中未见显著相关性。综合实验的结果来看, QS 微生物在藻际微生物的群体结构中扮演着一定的生态作用, 它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藻华过程中QS 微生物的丰度变化和网络关系, 为认识藻菌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6 Vol. 35 (4): 23-3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2072 KB)  ( 336 )
31 苹果酸和草酸对两种植物吸收土壤中Cd、Zn 的影响
赖彩秀, 潘伟斌, 张太平, 詹淑威, 吴俭
向受Cd、Zn 复合污染土壤中添加5.51、11.0、16.5 mmol·kg–1(干土)苹果酸和草酸, 研究天然小分子有机酸对土壤Cd、Zn 的形态转化及小飞扬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积累Cd、Zn 的影响。结果显示: 添加苹果酸、草酸处理, 土壤中酸提取态Cd、Zn 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0.13%-1.30%、4.25%-13.4%, 有机酸对土壤中Cd 和Zn 有一定的活化作用。苹果酸和草酸促进小飞扬草和三叶鬼针草对目标重金属的积累、强化效果: 苹果酸≈草酸。添加11.0 mmol·kg–1 苹果酸处理使小飞扬草对Cd+Zn 的总积累量达63.9 mg·kg–1, 添加11.0 mmol·kg–1 草酸处理使三叶鬼针草对Cd+Zn 的总积累量达128mg·kg–1。有机酸促进三叶鬼针草向地上部转运Cd 和Zn, 促进小飞扬草向地上部转运Cd, 仅添加11.0 mmol·kg–1 苹果酸、草酸和添加16.5 mmol·kg–1 草酸处理促进小飞扬草向地上部转运Zn。有机酸处理下, 小飞扬草和三叶鬼针草地上部Cd 含量与地上部Zn 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 和0.813。添加一定浓度的有机酸可以活化土壤重金属, 促进植物地上部对Cd、Zn 的富集, 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 加快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2016 Vol. 35 (4): 31-37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767 KB)  ( 296 )
38 珠海横琴红树林区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分布
钟山, 王卉, 方展强*, 罗章凤, 甘为, 张海涛
对珠海横琴岛沿岸次生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比较研究。采集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鱼类共39 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秋季最高(1872.53 ind·m–2), 春季最低(401.60 ind·m–2); 平均生物量也是秋季最高(155.66 g·m–2), 夏季最低(24.43 g·m–2)。各季节不同样地所采集的物种其栖息密度在100 ind·m–2 以上。底内型(IN)及杂食性(O)物种分别超过动物总数的50%。系统聚类显示, 除冬季外, 老鼠簕和桐花树站位的相似性极低, 其余站位居于两者之间。Margalef 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 本调查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并已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2016 Vol. 35 (4): 38-46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826 KB)  ( 385 )
47 蒽和镉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及叶绿素a、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刘易见, 颜韦, 刘春辰, 张明泉, 王仁君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 研究了多环芳烃蒽(anthracene)和重金属镉(cadmium)对该藻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对该藻的生长, 多环芳烃蒽和重金属镉具有抑制作用, 蒽与重金属镉的联合则表现为拮抗作用, 蒽的72hEC50 为29.16 g·L–1, 镉的72hEC50 为27.37 g·L–1。对在毒物影响下藻细胞内的叶绿素a、丙二醛的含量进行实验分析发现, 叶绿素a 的含量随毒物浓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丙二醛的含量随浓度的升高而急剧上升, 抑制了该藻的生长。
2016 Vol. 35 (4): 47-51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512 KB)  ( 215 )
52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可培养富脂海洋微藻的生物多样性
杨晓红, 黄永梅, 兰柳波, 詹静婷, 江黎明, 罗辉
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10′–20°27′N, 109°50′–109°24′E)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泥沙样品, 用f/2-medium 培养液富集培养其中的海洋微藻, 采用基于96 孔板的“稀释分配”结合“微吸管剔除”的方法分离培养海洋微藻, 采用微藻形态学观察、18S rDNA 序列分析及其系统进化树构建的方法分析鉴定分离培养的藻株, 采用尼罗红染色法检测和分析海洋微藻细胞中的脂质。目的就是要分析研究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富脂海洋微藻的生物多样性, 为富脂海洋微藻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结果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18 株海洋微藻(Genbank 登录号为KU561102 ~ KU561219),含48 个种, 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定鞭金藻门(Haptophyta) 3 个门的6 纲、22 目、24 个科、28 个属。其中, 有37 株为富脂微藻, 含22 个种, 分布于硅藻门和绿藻门2 个门的4 纲、11 目、12 个科、16 个属; 优势属为双眉藻属(Amphora), 含22 株,占分离培养藻株的18.6%; 含脂量最高的种群为辐节藻属(Stauroneis), 含Stauroneis anceps,
Stauroneis gracilior, 和2 株Stauroneis kriegeri, 共4 株海洋微藻。这表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富脂海洋微藻的物种丰富多样, 可能是发掘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柴油的理想资源。
2016 Vol. 35 (4): 52-61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2099 KB)  ( 97 )
62 山西太岳山辽东栎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王晶, 毕润成, 张钦弟, 蒋鹏飞, 张文静
采用样方法对山西太岳山七里峪林区辽东栎群落进行群落调查, 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公式对其10 种乔木, 10 种灌木和11 种草本的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Levins 和Hurlbert 两种公式在乔、灌、草各层中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群落中辽东栎、土庄绣线菊和披针叶苔草在各层中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值最大, 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群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棘皮桦、接骨木、水金凤等种群数量相对较少, 生态位宽度较小, 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 2)从乔、灌、草整体的生态位相似性分配格局和重叠格局看, 辽东栎林各种群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重叠程度较小, 群落内种间竞争不激烈, 有利于群落实现长期稳定共存; 3)从对辽东栎群落物种频度、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平均生态位重叠值的相关性分析可知, 除重要值和平均生态位重叠值相关性不显著外, 其余的都呈显著性正相关。研究发现七里峪辽东栎林是七里峪地区的地带性顶极群落, 多数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小, 但仍有少数优势种重叠值较大, 表明在辽东栎群落发展过程中种群间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性竞争不可避免, 所以维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处于动态的稳定状态有利于辽东栎群落的保护和发展。
2016 Vol. 35 (4): 62-70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390 KB)  ( 199 )
71 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邰凤姣, 朱珣之, 韩彩霞, 张弛, 邵华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意大利苍耳水提液(0.025, 0.1 g·mL–1)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意大利苍耳水提液处理使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加, 真菌数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而放线菌的数量则一直低于对照(蒸馏水处理)。Biolog 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处理下土壤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显著低于对照; 对单一碳源的研究发现, 各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为聚合物和酚酸。水提液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 并且增加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 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及细菌数量三者之间呈正相关, 而土壤脲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和细菌数量呈正相关, 速效氮、速效钾与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和真菌数量呈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意大利苍耳水提液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 从而使其更加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和扩张。
2016 Vol. 35 (4): 71-78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524 KB)  ( 603 )
79 新疆石油污染土壤苯并(a)芘降解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曾献春, 郑李娟, 葛风伟, 安登第, 费莹莹
为研究新疆石油开采区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降解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点,采集克拉玛依石油开采区受污染程度不同的土壤样品, 以苯并(a)芘为唯一碳源、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五代富集培养, 采用PCR-DGGE 技术对第五代富集培养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开展研究, 根据DGGE 指纹图谱分析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显示: 三个不同污染样品微生物多样性指数(H) 丰度(S)和均匀度(EH)均有所不同, 重度污染土样降解苯并(a)芘的微生物类群最为丰富, 其次是中度污染土样, 最少的是轻度污染土样; 并且三个样品微生物类群种类差异较大, 菌落相似性低。对 DGGE 的优势条带序列分析, 同源性最高的微生物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研究表明新疆石油开采区污染程度不同土壤中降解苯并(a)芘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 提示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可能蕴藏着高效降解苯并(a)芘的微生物资源。
2016 Vol. 35 (4): 79-85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1164 KB)  ( 483 )
86 不同密度的山杜英幼苗生长分析
董喜光, 张越, 薛立, 胡天成, 胡继文, 卢广超
为了评价密度对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以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 设置4 个种植密度, 即在美植袋中分别种植1、2、4、8 株幼苗(以下简称密度I、II、III 和IV)。2013 年3 月至12 月逐月测定不同密度下山杜英幼苗的地径和苗高生长, 并于2013 年12 月测定幼苗的各器官干重。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I、II、III 和IV 的地径净生长量分别为7.5、6.9、6.0 和5.5 mm, 苗高净生长量分别为13.7、16.8、16.1 和14.7 cm, 单株幼苗的平均干重33、31、29 和21 g。幼苗的平均地径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 平均苗高为密度II>密度III>密度IV>密度I。幼苗平均单株各器官干重(根、干、枝、叶)和幼苗单株干重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每盆幼苗的总干重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各密度的干重为根>干>叶>枝。山杜英苗的冠根比小于1。密度显著影响一年生山杜英幼苗的地径和生物量, 但是对苗高没有显著影响。
2016 Vol. 35 (4): 86-90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402 KB)  ( 126 )
91 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鹏, 胡宜刚, 黄磊, 赵洋, 虎瑞, 刘美玲
植被重建是露天煤矿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植被恢复的最终目的是土壤生境的恢复, 而土壤呼吸是反映土壤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采用LI-8100 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 对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 分析了植被配置、生物、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植被配置类型对土壤呼吸影响显著, 乔-草型和乔-灌-草型配置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接近(平均2.68 μmol CO2·m–2·s–1, P>0.05), 显著高于乔-灌型(2.33 μmolCO2·m–2·s–1, P<0.001), 但都显著低于邻近撂荒地土壤呼吸(3.64 μmol CO2·m–2·s–1, P<0.001)。4 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呼吸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 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土壤呼吸与植被盖度、草本多度、丰富度、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厚度、土壤全氮、硝态氮、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 与灌木盖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容重和铵态氮含量显著负相关。植被重建显著影响矿区排土场土壤呼吸, 植被配置类型、草本盖度多度和土壤碳氮水平是影响土壤呼吸时空变异的关键因子。
2016 Vol. 35 (4): 91-96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401 KB)  ( 161 )
97 五指山市金钟藤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钱军, 邱明红, 杜尚嘉, 刘盛波, 吴挺佳, 苟志辉
在五指山市金钟藤生长区域内选取3 个样地对其分布格局进行野外调查分析。利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计算得到, A1 和A3 样地金钟藤种群呈集群分布, 而A2 样地金钟藤种群呈随机分布。此外, 通过聚集强度指数分析发现, A1、A3 样地金钟藤种群聚集强度指数I、m*/ x 、Iδ对1.0 的偏离程度明显, m*较大, 且K 值较小, 符合种群聚集分布特征。A2 样地金钟藤种群K 值较大, 其种群聚集强度指数I、m*/ x 、Iδ对1.0 的偏离程度不明显, 且m*较小, 符合种群随机分布特征。
2016 Vol. 35 (4): 97-101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350 KB)  ( 142 )
102 温度、光照、盐度与pH 对淡水蓝藻拟柱胞藻生长的影响
聂利华, 李训仕, 刘亚群, 朱兴彪, 余俊, 查广才
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近年来发现能够引起水华的一种优势淡水蓝藻, 可产生蓝藻毒素,由其引发的水质危害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探讨环境因素与拟柱胞藻生长状态的关系, 设计采用温度(25, 30, 35 ℃)、光照(2000, 3000, 4000 lx)、盐度(0, 4, 8)与pH 值(7.2, 8.2, 9.2)四种环境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 分析在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拟柱胞藻的比平均生长速率, 最高藻丝密度, 叶绿素a(Chl-a)及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含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9种环境因子组合中, 除温度25℃、光照4000 lx、pH 9.2 及盐度8, 拟柱胞藻不能生长外, 其余条件均能生长。藻丝生长速率、藻丝密度及光合色素的影响程度上, 盐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pH 和温度, 光照影响最小。拟柱胞藻藻丝最佳生长的环境条件为温度30℃, pH 8.2, 光照4000 lx 及盐度0。
2016 Vol. 35 (4): 102-108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1158 KB)  ( 625 )
109 一株滇池蓝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高晶, 赵三军,
为了解滇池蓝细菌生物多样性, 于2010 年6 月从滇池采集水样, 通过平板分离纯化及液体培养得到一株蓝细菌。该菌在液体培养下呈聚集状态, 显微镜镜检观察显示该菌呈丝状, 并发绿色及橙红色荧光。以该菌总DNA 为模板,用细菌16S rDNA 通用引物进行扩增, 得到长度约1.5 Kb 的序列, 将该序列连接到pMD 18-T 载体后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 比对显示该菌属于颤藻目细鞘丝藻属的一个新种。
2016 Vol. 35 (4): 109-112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1005 KB)  ( 217 )
113 基于温室气体清单的河北省森林碳汇量研究
毕君, 王超, 尤海舟
为考核地方温室气体减排, 国家启动了2005 年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试点工作。依据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和IPCC2006 指南方法, 对河北省2005 年基于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森林年碳汇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河北省2005 年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量年增长碳汇量233.24×104 tC, 折合固定CO2 量855.23×104 t, 主要来源于乔木林的净增长固碳, 灌木林和经济林由于2005 年总面积和生物量呈负增长, 而表现为净碳排放, 分别导致净碳排放1.34×104 tC和22.63×104 tC; 森林转化为非林地引起的碳排放量约1.64×104 tC。二者相抵, 2005 年森林生物量净碳汇量为231.61×104 tC, 折合CO2 吸收量849.22×104 t, 全省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碳吸收汇”的功能。
2016 Vol. 35 (4): 113-118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284 KB)  ( 466 )
119 基于“3S”技术的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李植, 陈文德, 沈梦伟
运用“3S”技术对五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求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的目的。以2013 年Landsat-7 ETM 影像数据、DEM 图、保护区水文图、区位图为基础, 结合保护区植被类型及当地林业工作者的生产实践、研究成果,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影像解译方法, 根据统计所得到的特征指数数据可计算推导出景观异质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 优势度指数, 破碎度指数, 并结合保护区内猕猴的觅食、休憩等活动分析出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自然保护区在封山育林后保护较好, 人为干扰影响较少, 植被是控制保护区环境的主要成分。目前对于保护区来说植被恢复是封山育林后的重要任务。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将有利于促进保护区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 可进一步了解保护区景观格局和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五台山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2016 Vol. 35 (4): 119-124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678 KB)  ( 175 )
125 典型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和环境解释
刘晓, 丛静, 卢慧, 蒋军, 李广良, 宿秀江, 王秀磊, 李迪强, 张于光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 气候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但是对不同气候带内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作者沿不同气候带选择了山西庞泉沟、山西历山、河南龙峪湾、湖北神农架以及湖南八大公山等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阔叶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CA 分析结果表明: 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从暖温带的山西庞泉沟保护区依次向南到亚热带的湖南八大公山保护区, 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呈增加的趋势。CCA 和Partial Mantel Test分析都表明, 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不同气候带上植物分布的显著因子。此外, 影响暖温带庞泉沟和历山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 影响亚热带神农架和八大公山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湿度、pH 和土壤硫。因
此, 不同气候带上水热分配不均以及土壤养分存在的差异是影响不同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2016 Vol. 35 (4): 125-133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372 KB)  ( 515 )
134 宝天高速公路路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
张克弟, 巨天珍, 任艺彬, 惠亚梅, 王继伟, 张建华
土壤微生物生态变化对于监测和分析重大工程之后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治理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宝天高速公路路域与林区(对照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微生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结果如下: 1、路域土壤微生物总量在4.45×106cfu·g–1dw—1.21×1010 cfu·g–1dw 之间, 路域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多于对照区, 而真菌数量少于对照区; 路域土壤细菌和真菌种属组成均少于对照区; 功能菌数量如解钾硅酸盐细菌、有机磷分解菌以及固氮菌数量都低于对照区; 2、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是距离道路路边由近及远, 微生物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呈增加趋势, 真菌数量呈减少趋势;3、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功能菌与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以及海拔相关。
2016 Vol. 35 (4): 134-141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1555 KB)  ( 129 )
142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态敏感性分析
冯舒芮, 郭泺, 才吉卓玛,李芬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黄河源头区, 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 生态恢复能力差, 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区域, 评价该州生态敏感性, 是生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数据基础。以果洛州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 结合实地调查和社会经济等数据, 依据该州独特的生态环境现状, 建立了符合该州特点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 在GIS 支持下, 对该州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生态敏感性为中度敏感水平, 该州西北地区敏感度最高; 其中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14.08%, 中度敏感区域占总面积的35.14%, 轻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30.73%, 不敏感区占19.94%; 依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将玉树州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 分别根据果洛州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将该州分为三个功能分区: 分别为西北部生态保护区、中部草场发展区、东南部生态调节区。研究为该州的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 Vol. 35 (4): 142-147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2690 KB)  ( 96 )
148 柳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杨昆, 贺磊, 许乃中, 周雯, 张玉环
以柳江流域1991, 2002 和2013 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 在调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基础上, 估算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 探讨了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991—2013年期间, 柳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3891.7×106 元, 下降了8.67%; 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年变化率最高,达0.5%。林地、水域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提供食物生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 其他各单项价值都呈减少趋势, 而提供水文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下降速度最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区域(12.5%)大于升高的区域(3.4%)且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城市化水平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递减关系, 优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 充分补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失, 可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6 Vol. 35 (4): 148-156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5519 KB)  ( 280 )
157 海南岛尖峰岭林区近50 年气候突变、异常及变化周期的初步研究
林明献, 周璋, 李意德, 陈德祥, 骆土寿, 许涵
作为中国典型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之一, 海南尖峰岭热带森林长期的气候动态变化对于评价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的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尖峰气象观测场1957—2006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利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 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尖峰岭林区气候突变和气候异常以及变化周期特征, 结果表明: 该区近50 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在1978 年左右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突变; 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水汽压在1988 年左右都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突变; 年蒸发量在1988-1990 年经历由大到小的突变。在1998 年高强度ENSO 事件发生的年份, 气温和地温均出现异常偏高, 表明该林区的气候变化正是对全球气候异常的一次明显响应过程。Morlet 小波分析表明尖峰岭林区气候变化主要存在10~25 年的周期。
2016 Vol. 35 (4): 157-165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3539 KB)  ( 455 )
166 基于GIS 的渭干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王雪梅, 席瑞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对象, 基于Landsat8 遥感数据源, 利用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 以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和土壤盐渍化为评价因子, 通过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以不脆弱、轻度脆弱和高度脆弱为主, 占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5.2%、20.5%和22.3%, 中度脆弱区和极脆弱区的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16.7%和15.3%, 不同区域生态脆弱性程度各有差异, 但脆弱性特征明显。(2)地形起伏度和坡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因素, 而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盐渍化却是主导因素, 对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影响显著。通过人为恢复与保护地表荒漠植被以及防治土壤盐渍化, 阻止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进一步恶化。
2016 Vol. 35 (4): 166-172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4515 KB)  ( 316 )
173 城市植物景观生态恢复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李 军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 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基于对城市退化植物景观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后, 进一步对系统进行了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以检验生态恢复后的植物景观质量, 以期为城市退化植物景观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016 Vol. 35 (4): 173-178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291 KB)  ( 137 )
179 陕西省外来植物初步研究
栾晓睿, 周子程, 刘晓, 岳明
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和多年来在陕西省内的植被和植物调查, 对陕西省外来植物进行了统计分析, 初步认为陕西地区已有外来物种320 种, 隶属于55 个科。其中含有外来植物最多的是菊科含有48 种; 其次是禾本科, 含有40 种;豆科, 含有32 种; 有20 个科仅有一种外来植物。320 种外来植物中有79 个来自美洲, 46 个来自欧洲, 另有161 种来源不明。从引入方式看, 88 个属人类有意引入, 33 个属于无意引入, 还有198 个外来种引入方式不详。陕西省外来植物的区系组成以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 均超过总种数的20%。总体而言, 较高入侵等级(入侵等级1-2 级)的外来植物较少, 约45 种, 并且未造成灾难性后果。
2016 Vol. 35 (4): 179-191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361 KB)  ( 347 )
       综述
192 DNA 甲基化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李亚娇, 郭九峰, 王淑妍, 刘晓婷, 那日
DNA 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一种重要修饰形式,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植物 DNA 甲基化入手, 简要综述近年来 DNA 甲基化与生长发育、逆境胁迫表观遗传调节关系的研究结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旨在进一步理解 DNA 甲基化在植物上的作用, 为植物育种提供指导。
2016 Vol. 35 (4): 192-198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312 KB)  ( 1299 )
199 重金属不同积累型植物品种的根际生态效应分析
于辉, 向言词, 邹冬生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与其根际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根际生态效应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品种积累重金属差异的机理。从根系形态、根际土壤化学特性、根系分泌物及微生物特性等方面对根际生态效应和植物积累重金属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旨在从根际方面诠释植物积累重金属差异的机理, 并为重金属积累典型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2016 Vol. 35 (4): 199-204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280 KB)  ( 296 )
205 中国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和生境破碎化研究
钟明, 侍昊, 安树青, 冷欣, 李宁
生境是生物出现的环境空间, 开展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评价和生境破碎化研究, 有助于濒危动物的保育。随着生态学科的发展, 多元统计分析、景观生态学和3S 技术被用于生境适宜性评价中, 使其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生境质量评估、生境承载力分析、物种潜在分布预测和物种濒危机制评价等方面。然而研究对象基础资料的缺乏和研究时间较短常局限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继续深入。生境破碎化研究常集中在破碎化现状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时空尺度的扩展和研究方向的分化应是今后生境破碎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2016 Vol. 35 (4): 205-209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278 KB)  ( 549 )
210 品质因子及生态因子对凤凰单枞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润泽, 马三梅, 王永飞
对近年来凤凰单枞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凤凰单枞茶的独特香气和滋味是由其含有的如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特殊品质因子决定的。不同品种凤凰单枞茶品质的差异是由品质因子决定的。pH、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是造成品质因子差异的重要原因。并对凤凰单枞茶的种植和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2016 Vol. 35 (4): 210-214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277 KB)  ( 187 )
215 生态学本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李爱芬, 许忠能, 赵建刚, 韩博平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生态学本科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专业教学特色,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2016 Vol. 35 (4): 215-219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258 KB)  ( 186 )
220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农科院校环境学科发展模式探讨
余光伟, 崔理华, 黄柱坚
随着生态学的自然规律对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功能逐渐被发掘, 作为连接生态学与教育学桥梁的教育生态学应运而生。首先, 环境学科在结构和功能上具备明显的生态学特征。其次, 生态学定律对环境学科在社会服务功能、学科交叉、教学规模、教学侧重点、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最后从生态学角度来看, 农科院校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应该立足于“三农”, 以解决“三农”“三废”问题为学科特色, 并促进学科交叉, 同时缩小教学规模以提高学生能动性; 此外, 应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
2016 Vol. 35 (4): 220-224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407 KB)  ( 108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当选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单位理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受邀参加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谈学习贯彻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被评选为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在“绿美广州 科普同行”广州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获奖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科研和科普相融,理论与实践并行,扎实推进科普工作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