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干旱荒漠草原区、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及流沙人工封育区3 类生境共9 个样地, 于2012 年4 月—9 月以巴氏罐诱法对拟步甲科昆虫多样性及其对生境的指示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获得标本3737 号, 计10 属17 种。Rarefaction 曲线接近渐进线, 表明采集强度基本反映了该地区拟步甲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尖尾东鳖甲Anatolica mucronata(占总个体数的29.27%)和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占25.82%)的个体数量最多, 波氏东鳖甲Anutolica potanini(占15.68%)和谢氏宽漠王Mantichorula semenowi(占12.44%)次之, 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1.671), 相应的群落多样性各指数也都最高, 其次是流沙人工封育区, 干旱荒漠草原区最低。利用指示值法筛选了不同生境的特征指示种, 结果显示泥脊漠甲Pterocoma vittata hedini(指示值为98.36%)、突角漠甲Trigonocnera pseudopimelia(指示值为100%)和莱氏脊漠甲Pterocoma reitteri(指示值为85.71%)对干旱荒漠草原区具有指示作用。蒙古漠王Platyope mongolica(指示值为100%)、弯齿琵甲Blaps femoralis(指示值为71.43%)和多毛宽漠甲Sternoplaxsetosa(指示值为91.91%)对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具有指示作用。谢氏宽漠王(指示值为94.41%)对流沙人工封育区具有指示作用。
基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土壤侵蚀试验小区连续四年的自然降雨、植被、产流和产沙观测数据, 分析了次降雨、月、季和年这四种时间尺度下草地植被绿量、降雨指标和保水、保土效应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 降雨和植被参数呈现或增或减的变化特征, 保水效应值(RE)变幅较小, 而保土效应值(SE)的变幅则缓慢降低。各时间尺度RE 的均值呈约10%—20%幅度的变化, RE 表征的草地保水效应以季尺度最好, 年尺度最差,而SE 表征的草地保土效应以月尺度最好, 季和次降雨尺度最差且接近。草地植被的保水效应多受制于降雨因素, 次降雨尺度下, RE 与降雨历时和降雨量关系密切, 较长时间尺度下最大30 分钟雨强是主要的控制因子。而保土效应则多受制于植被因素, 在次降雨尺度下, 贴近地表的枯叶层对保土效应的贡献值得重视, 在中等的月和季尺度保土效应同时受降雨和植被的影响, 而在较大的年时间尺度下, 草本植被绿量参数可有效表征植被的保土效应。可见, 在不同的时间尺度, 影响水土保持的诸要素呈现不同的变化和耦合特征, 水土保持效应亦存在差异, 因而在水土保持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应关注时间尺度的影响。
以厦门湾海岸带为研究区, 基于1989 年与1997 年Landsat TM、2010 年SPOT5 遥感影像, 在遥感和GIS 技术支持下, 建立了厦门湾海岸带景观类型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类型变化表征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方法, 对近22 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厦门湾海岸带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且降幅最显著, 而城镇用地与建设用地则快速扩展; 其中前者由占总面积的72.75%下降到30.67%,后者由占总面积的4.60%上升到38.97%。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与滨海湿地之间的动态转化频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以农用地和滨海湿地向城镇用地与建设用地转化为主。在1989—1997 年农用地净转出面积为13862.55 hm2, 滨海湿地转出面积为4268.82 hm2; 在1997—2010 年农用地转出达到20910.24 hm2, 典型滨海则转出 5931.64 hm2。在景观水平尺度上, 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景观的异质性增强, 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