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6年 35卷 1期
刊出日期:2016-01-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密度对三种莎草科植物克隆生长的影响
钟青龙, 戴文龙, 项世亮, 王天厚, 汪承焕
以三种莎草科克隆植物藨草(Scirpus triqueter), 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为研究对象, 通过盆栽受控实验, 探讨三种初始种植密度处理(1 株/盆、4 株/盆和16 株/盆)对个体表现与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种植物种群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适应后均开始加速增长, 生长季后期增长率逐渐降低, 而海三棱藨草种群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生长季中前期藨草在中低密度处理下密度增长率高于高密度和整簇种植处理, 而海三棱藨草、糙叶苔草种群的整体密度增长与初始种植密度成反比。最终收获时, 藨草和海三棱藨草不同处理下的密度、冠层高度、最高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差异, 糙叶苔草在低种植密度下的密度最低, 中等种植密度下冠层高度最高。藨草、海三棱藨草的单株平均生物量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而藨草、糙叶苔草的总生物量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 三种莎草科植物的根冠比都没有随密度发生显著变化。三种莎草科植物在高密度下的种内竞争效应均强于中密度。
2016 Vol. 35 (1): 1-9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733 KB)  ( 487 )
10 宝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蕨类植物研究
宝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蕨类植物研究
通过对宝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蕨类植物的研究, 分析了蕨类植物的物种组成、频度、多度、总优势度, 乔木层、灌木层、气候因子对蕨类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阐明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蕨类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并构建了蕨类植物开发利用潜能评价体系。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该区域有蕨类植物12 科20 属29 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蕨类植物的盖度与灌木层盖度呈显著正相关, 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灌木层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蕨类植物Margalef 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Simpson 优势度指数与日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2016 Vol. 35 (1): 10-16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314 KB)  ( 219 )
17 深圳石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盛萧, 徐海升, 邓培雁, 毛建忠, 刘威
于2013 年5 月至2014 年4 月对深圳石岩水库进行采样, 研究了深圳石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空动态及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以期为该水库水质的保障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石岩水库全年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 门90属, 以绿藻门(41.1%)、硅藻门(30.0%)和蓝藻门(20.0%)为主。浮游植物的种类在9 月份最丰富, 有61 种, 8 月份最少, 仅有18 种。各采样区的浮游植物丰度, 在6 月份达到最大值, 为1.76×108 cells·L–1, 在10 月份出现最低值, 为2.74×106 cells·L–1。绿藻、硅藻和蓝藻的丰度之和在全年所占比例都较高, 变化范围为96.74%—100%, 以蓝藻居多, 占51.55%—92.23%,其中, 绿藻门的优势属为十字藻属(Crucigenia)、栅藻属(Scenedesmus)、小球藻属(Chlorella); 硅藻门的优势属为直链藻属(Melosira)、小环藻属(Cyclotella); 蓝藻门的优势属为假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 全部样品分布在轴1 与轴2 构成的4 个象限内, 轴2 左侧与冬(春秋)季对应, 轴2 右侧与夏季对应; 绝大多数藻类分布在冬(春秋)季对应的象限内, 少数藻类包括硅藻门的卵形藻属(Cocconeis)、蓝藻门的平裂藻属(Merismopedia)、尖头藻属(Raphidiopsis)和鞘丝藻属(Lyngbya)以及绿藻门的衣藻属(Chlamydomonas)分布在夏季所对应的象限内;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石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水温(Temperature, TEMP)、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硝酸盐氮(NO3-N)和总氮(Total Nitrogen, TN)。
2016 Vol. 35 (1): 17-26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928 KB)  ( 518 )
27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
王义祥, 王峰, 叶菁, 黄勤楼, 翁伯琦, 黄毅斌
采用物理和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菌渣施用处理下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 旨在为以提高有机碳固定为目的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大团聚体(>250 m)的含量。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着粒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且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库量表现为随菌渣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短期内施用有机肥并没有显著性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库中大团聚体有机碳的比例。施有机肥处理的柑橘园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分别比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的提高23.77—44.27%和22.78—43.12%、3.67—9.24%和1.80—7.28%, 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2016 Vol. 35 (1): 27-33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628 KB)  ( 445 )
34 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无机氮磷的响应
杨雪, 王朝晖, 马长江, 熊毅俊, 梁建新
为了了解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氮(N)、磷(P)营养盐的响应, 于2013 年6 月、7 月和8 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海水,设置两组N、P 浓度梯度(N1: 35 μmol·L–1, N2: 70 μmol·L–1, P1: 2.2 μmol·L–1, P2: 4.4 μmol·L–1), Si 为35 μmol·L–1, 进行N、P 添加的正交实验, 观察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潜力, 并在实验开始前、实验中期(培养2—4 d)以及实验结束时(培养7—10 d)测定培养液中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和硅酸盐(DSi)含量. 实验结果显, 3 个月份的微表层水样均以高N 高P 的N2P2 实验组生长最好, 而低N 低P(N1P1)、低N 高P(N1P2)、高N 低P(N2P1)组的生长状态相近; 而添加单一营养盐的4 个实验组(N1、N2、P1、P2)不能促进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同时添加N、P 后, 浮游植物能快速生长, 在培养的2—4 d 内达到生物量的最高峰. 与此同时, 营养盐含量也在生长较好的同时添加N、P 组迅速下降, 特别是在N2P2 组中尤为明显, 说明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盐. 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环境中N、P 营养盐的输入能够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加,而单独添加单一营养盐并不能促使浮游植物的生长。
2016 Vol. 35 (1): 34-40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768 KB)  ( 286 )
41 鹿回头多孔鹿角珊瑚与丛生盔形珊瑚性腺组织学研究
张诗泽, 黄晖, 张浴阳, 周国伟, 江雷, 陈标
造礁石珊瑚繁殖生物学是开展珊瑚有性修复技术的基础, 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三亚鹿回头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与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它们性腺特征, 明确多孔鹿角珊瑚与丛生盔形珊瑚有性繁殖类型。结果表明: (1) 多孔鹿角珊瑚是雌雄同体产卵型珊瑚, 丛生盔形珊瑚是假雌全异株产卵型珊瑚; (2) 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的虫黄藻都由后天获取; (3)多孔鹿角珊瑚在其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发育到Ⅳ时相后, 卵巢与精巢之间肠表皮消失, 并在随后的5 d 左右产卵; 丛生盔形珊瑚在其卵母细胞发育到Ⅲ时相后的20 d 左右产卵。本研究结果, 为三亚海域造礁石珊瑚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016 Vol. 35 (1): 41-46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5908 KB)  ( 317 )
47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霖娇, 盛茂银, 李瑞
以中国南方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 运用野外定点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检测方法, 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 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响应及其机制, 旨在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 1)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 三个研究区平均值分别为23.42、25.78 和26.03 g·kg–1; 2)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但土壤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随着石漠化程度增加而一直降低, 而是一个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3)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特性有明显的相关性, 与土壤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上层渗透性存在极显著地正相关, 与总磷、下层渗透性存在显著地正相关, 与容重存在极显著地负相关,而与pH、总钾、有效磷、土壤呼吸、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无明显相关性; 4)土地覆被变化明显影响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 而地貌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不仅对中国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应对全球变化碳循环的减源增汇同样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016 Vol. 35 (1): 47-55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1976 KB)  ( 413 )
56 背角无齿蚌对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
魏小飞, 关保华, 刘正文
通过设置不同生物量的背角无齿蚌, 研究其对再悬浮水体总悬浮质(TSS)、叶绿素a(Chla)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背角无齿蚌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总悬浮质(TSS)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 (2)增大背角无齿蚌生物量可加快水体总悬浮质(TSS)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下降速度; (3)背角无齿蚌在第2 天可降低水体总氮(TN)、总磷(TP)、总溶解磷(TDP)的含量, 升高总溶解氮(TDN)的含量, 但试验结束时, 空白组和有蚌组总氮(TN)、总溶解氮(TDN)、总磷(TP)、总溶解磷(TDP)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 背角无齿蚌可在水体生态修复初期用于快速降低水体悬浮物和浮游藻类含量, 但从长期看, 不能明显改善水体营养盐含量。
2016 Vol. 35 (1): 56-60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376 KB)  ( 342 )
61 徐州城市河流和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分析
李朝, 蔡琨, 杜娟, 杨靖, 李勇, 胡红娟
对徐州市京杭运河市区段和市区湖泊云龙湖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中,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其中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组成主要为水栖寡毛类和软体动物, 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组成为水栖寡毛类和摇蚊幼虫。除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外, 河流与湖泊的其他群落指数相差不大。聚类分析将两类生态系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明显分为两组。CCA 结果显示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是pH 和溶解氧, 京杭运河徐州市区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2016 Vol. 35 (1): 61-66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1190 KB)  ( 288 )
67 荒漠生境拟步甲科指示性昆虫的初步筛选
李迎运, 张大治

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干旱荒漠草原区、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及流沙人工封育区3 类生境共9 个样地, 于2012 年4 月—9 月以巴氏罐诱法对拟步甲科昆虫多样性及其对生境的指示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获得标本3737 号, 计10 属17 种。Rarefaction 曲线接近渐进线, 表明采集强度基本反映了该地区拟步甲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尖尾东鳖甲Anatolica mucronata(占总个体数的29.27%)和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占25.82%)的个体数量最多, 波氏东鳖甲Anutolica potanini(占15.68%)和谢氏宽漠王Mantichorula semenowi(占12.44%)次之, 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1.671), 相应的群落多样性各指数也都最高, 其次是流沙人工封育区, 干旱荒漠草原区最低。利用指示值法筛选了不同生境的特征指示种, 结果显示泥脊漠甲Pterocoma vittata hedini(指示值为98.36%)、突角漠甲Trigonocnera pseudopimelia(指示值为100%)和莱氏脊漠甲Pterocoma reitteri(指示值为85.71%)对干旱荒漠草原区具有指示作用。蒙古漠王Platyope mongolica(指示值为100%)、弯齿琵甲Blaps femoralis(指示值为71.43%)和多毛宽漠甲Sternoplaxsetosa(指示值为91.91%)对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具有指示作用。谢氏宽漠王(指示值为94.41%)对流沙人工封育区具有指示作用。

2016 Vol. 35 (1): 67-74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362 KB)  ( 511 )
75 水体中铁离子和氮磷比对藻类生长影响研究
雷玉新, 刘耀兴, 席银, 李文章
通过配制不同氮磷质量比和铁离子浓度的培养液对蓝藻(微囊藻)进行培养, 测量其叶绿素a 含量, 探究不同氮磷比以及铁离子浓度对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体中氮磷比为40︰1, 铁离子浓度为1.2 mg·L–1 时, 蓝藻的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铁离子浓度为0 时, 藻类基本不生长, 当氮磷比为80︰1 或铁离子浓度为4.8 mg·L–1, 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实验结果表明, 在控制蓝藻生长时, 不仅要控制水中氮磷质量比, 同时需控制铁离子浓度。
2016 Vol. 35 (1): 75-78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483 KB)  ( 435 )
79 基于TM 影像的沈阳市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李晓谦, 周雷, 孙子程, 宋有涛
利用1992 年和2013 年Landsat TM 数据, 在遥感与GIS 平台支持下, 采用景观格局和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沈阳市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1992—2013 年, 沈阳市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明显, 城镇用地增长10.97%, 农业用地减少9.95%, 水体、道路、绿地变化幅度较小。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 斑块密度、边界密度、Shannon 多样性均有所下降, 蔓延度升高。在样带梯度分析中, 以斑块密度为基础的几种景观指数能检测出城市化梯度和程度不断向郊区递减, 在空间上, 呈现出农村-城乡交错带-城市-城乡交错带-农村的变化特征,在时间上, 中心城区的景观破碎化降低, 城乡交错带景观破碎化升高。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为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结构和生态过程提供依据和参考。
2016 Vol. 35 (1): 79-84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293 KB)  ( 302 )
85 不同时间尺度下基于绿量的草地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吴晓霞, 顾祝军

基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土壤侵蚀试验小区连续四年的自然降雨、植被、产流和产沙观测数据, 分析了次降雨、月、季和年这四种时间尺度下草地植被绿量、降雨指标和保水、保土效应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 降雨和植被参数呈现或增或减的变化特征, 保水效应值(RE)变幅较小, 而保土效应值(SE)的变幅则缓慢降低。各时间尺度RE 的均值呈约10%—20%幅度的变化, RE 表征的草地保水效应以季尺度最好, 年尺度最差,而SE 表征的草地保土效应以月尺度最好, 季和次降雨尺度最差且接近。草地植被的保水效应多受制于降雨因素, 次降雨尺度下, RE 与降雨历时和降雨量关系密切, 较长时间尺度下最大30 分钟雨强是主要的控制因子。而保土效应则多受制于植被因素, 在次降雨尺度下, 贴近地表的枯叶层对保土效应的贡献值得重视, 在中等的月和季尺度保土效应同时受降雨和植被的影响, 而在较大的年时间尺度下, 草本植被绿量参数可有效表征植被的保土效应。可见, 在不同的时间尺度, 影响水土保持的诸要素呈现不同的变化和耦合特征, 水土保持效应亦存在差异, 因而在水土保持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应关注时间尺度的影响。

2016 Vol. 35 (1): 85-91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572 KB)  ( 174 )
92 阿尔泰山温泉沟森林公园地衣区系的比较研究
姜泽群, 阿不都拉?阿巴斯, 艾尼瓦尔?吐米尔
为了查明阿尔泰山温泉沟森林公园地衣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 对不同海拔采集的地衣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区系分析, 同时对其他11 个地区的地衣区系进行了比较。不同地区间的地衣种属相似性采用Czehanowski 系数; 地衣的区系丰富性采用左家哺综合系数; 地衣区系地理成分的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阿尔泰山温泉沟森林公园地衣区系中, 单种科和单种属的比例在该地区地衣种类组成中较高, 分别占该地区地衣总科属数的40%和56.52%。属的相似性与额尔齐斯河大峡谷最高为64.15%, 种的相似性与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为33.96%, 与武夷山地衣的属种相似性最低分别为27.12% 和2.27%。地衣科、属、种的丰富度指数, 还是综合性丰富性指数较低, 所比较的12 个地区中排在我国第9 位。地衣区系地理成分中, 环北极成分占优势, 其次为温带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 与高等植物区系特征相符。
2016 Vol. 35 (1): 92-97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365 KB)  ( 285 )
98 武功山退化山地草甸土壤种子库的研究
彭辉武, 刘忠华, 李萍球, 王伯民, 潜伟平, 刘江华, 邓树波
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了武功山重度退化、中度退化和无退化三种类型山地草甸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武功山山地草甸主要建群种为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和毛秆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草甸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 其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菊科>禾本科>唇形科>毛茛科。重度和中度退化草甸上物种数仅占无退化草甸的8.3%和19.4%。重度退化、中度退化和无退化三种类型草甸表层土壤(0—10 cm)种子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 分别为764 粒m–2、1371
粒m–2、2355 粒m–2。三种退化类型土壤种子库在空间垂直分布上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016 Vol. 35 (1): 98-102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301 KB)  ( 297 )
103 低氧条件适用性硅酸盐细菌的分离及对水稻幼苗生长影响
李佳, 袁洪水, 王伟, 朱宝成
从湖南地区水稻田土样中分离适用于水田作物的硅酸盐细菌, 得到在亚历山大罗夫培养基上符合硅酸盐细菌菌落特征的菌株1 株, 编号为菌株s-3。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 菌体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以及16S rDNA 序列分析对菌株s-3 进行菌种鉴定, 初步鉴定菌株s-3 属于硅酸盐细菌的一种——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通过在不同供氧条件下测定菌株s-3 的解钾能力, 发现在微氧条件下菌株s-3 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通过水培试验, 测定菌株s-3 作为生物肥料对水稻植株幼苗的促生长能力, 发现施用菌株s-3 培养液后, 可大幅增加植株的钾总量, 促进植株生长, 具有作为生物肥料进一步研究的潜力。
2016 Vol. 35 (1): 103-108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833 KB)  ( 209 )
109 敦煌市旅游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分析
李彩云, 陈兴鹏, 张子龙, 冯会会
旅游的低碳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 因此对旅游业碳排放的准确估算, 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 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分析方法, 并结合社会调查数据, 初步估算了敦煌市2003—2012 年旅游业的碳排放量, 并选取同期旅游收入数据, 应用脱钩模型对敦煌市旅游碳排放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2003—2012 年敦煌市旅游业年均碳排放量4200 t, 占全市年均碳排放总量的0.36%, 具有低排放的特征。②在敦煌市旅游业碳排放构成中, 旅游交通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 占旅游业碳排放量的77.85%, 旅游住宿与旅游活动分别占旅游业碳排放量的0.05%、22.10%。③敦煌市旅游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弱脱钩为主, 除2002—2003、2007—2008、2010—2011 三个时期处于负脱钩状态, 脱钩弹性值处于0.04—2.22 之间, 旅游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碳排放增加速度, 旅游业发展总体形势比较乐观。因此, 敦煌市具有发展低碳旅游的潜力与空间。
2016 Vol. 35 (1): 109-116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772 KB)  ( 536 )
117 厦门湾海岸带景观格局时空动态演变研究
潘翔, 孙元敏, 吴剑, 陈鹏

以厦门湾海岸带为研究区, 基于1989 年与1997 年Landsat TM、2010 年SPOT5 遥感影像, 在遥感和GIS 技术支持下, 建立了厦门湾海岸带景观类型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类型变化表征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方法, 对近22 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厦门湾海岸带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且降幅最显著, 而城镇用地与建设用地则快速扩展; 其中前者由占总面积的72.75%下降到30.67%,后者由占总面积的4.60%上升到38.97%。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与滨海湿地之间的动态转化频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以农用地和滨海湿地向城镇用地与建设用地转化为主。在1989—1997 年农用地净转出面积为13862.55 hm2, 滨海湿地转出面积为4268.82 hm2; 在1997—2010 年农用地转出达到20910.24 hm2, 典型滨海则转出
5931.64 hm2。在景观水平尺度上, 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景观的异质性增强, 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

2016 Vol. 35 (1): 117-123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2664 KB)  ( 250 )
124 用PCR-DGGE 方法分析渤海原油降解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王大威,张健, 马挺, 吕鑫, 何春百
针对渤海油田原油粘度大、含水上升快、常规措施作用不明显的特点, 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展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 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技术及原油粘度测定分析研究均质、非均质岩心驱替前后稠油采收率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度结构变化、原油理化性质变化, 尝试分析微生物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物模结果表明: 微生物采油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 在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驱替中, 微生物体系可分别提高采收率14.4%、29.4%; DGGE 结果显示: 微生物体系出口端丰度明显高于注入端;原油粘度测定显示: 出口端原油粘度明显下降。三者结合说明微生物体系能够利用稠油作为碳源, 在地层环境中生长,菌种在地层中有较强的适应性, 同时能够降低稠油粘度, 提高其采收率。
2016 Vol. 35 (1): 124-129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1631 KB)  ( 586 )
130 新疆玛纳斯湿地土壤中真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吴梦纤, 章芳, 王晓亮, 张亚平, 孙燕飞
玛纳斯湿地土壤不同土层和不同地区中可培养真菌的筛选和分子鉴定, 对土壤总DNA 的提取后进行PCR 扩增后DGGE 图谱的分析来研究真菌的多样性, 采用了DNA 快速提取法、PCR—DGGE 技术以及blast 序列比对分析, 得到土壤中11 种相似度较低的可培养真菌, 以及对不可培养真菌中22 条不重复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玛纳斯湿地土壤中真菌在不同季节数量有变化, 种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样地间同一季节真菌种类不同, 同一样地不同土层间真菌种类也不是完全相同。不可培养真菌之间的差距要比可培养真菌之间的差距大。
2016 Vol. 35 (1): 130-135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1907 KB)  ( 612 )
136 云蒙湖前置库浅水生态净化区植物对水质净化特征分析
陈景荣, 王立志
原位监测云蒙湖前置库系统浅水生态净化区进出水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总氮(TN)、硝态氮(NO3 – -N)、氨氮(NH4+-N)及主要环境因子pH、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Eh)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并分析了生物量及环境因子和各形态氮磷净化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浅水生态净化区对水中氮磷的净化效率存在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总氮和总磷夏季净化率平均在28.11%—43.42%, 31.00%—48.00%之间, 冬季净化率平均在19.02%—26.36%,21.52%—28.57%之间。植物生长将氮磷富集于体内是对水体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夏季植物旺盛生长冬季植物衰亡是浅水生态净化区净化效率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生植物对环境因子pH 、DO 和Eh 的改变量与各形态氮磷的净化率呈不同程度的相关, 表明浅水生态净化区水生植物通过对环境因子DO、pH 和Eh 的提高来增加底泥对水中氮磷的吸附效率。
2016 Vol. 35 (1): 136-142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653 KB)  ( 346 )
143 环境压力对不同动物脑组织激素水平的影响
俞发荣, 连秀珍, 谢明仁, 张璐, 李登楼, 张诗爽
分别给予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低频电刺激后,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多巴胺(dopamine,DA)、五羟色胺(serotonin, 5-HT)水平。结果发现, 给予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低频电刺激后12 h、24 h、36 h, NA、DA、5-HT 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 电刺激后12 h, NA、DA、5-HT 升高较快的动物依次为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说明不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应激敏感程度不同。
2016 Vol. 35 (1): 143-146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380 KB)  ( 249 )
147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木醋液对牛粪堆制中重金属(Cu、Zn)钝化作用预测模型
周岭, 李治宇, 石长青, 刘飞, 孙金龙, 秦翠兰, 王磊元
为了使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 探讨钝化剂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效果的影响规律。该文利用牛粪进行高温好氧堆肥, 研究棉秆木醋液对牛粪堆肥发酵中重金属Cu 和Zn 形态的影响。由于堆肥过程是多种因素一体的复杂的过程, 因素空间难以穷尽, 运行机制不明确, 又缺乏确定关系的信息, 灰色系统理论描述了系统内部的物理或化学过程的本质, 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棉秆木醋液对重金属Cu 和Zn 的钝化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均高度显著, 对Cu 的钝化能力依次为T4>T3>T4>T2>T1>CK; 对Zn 的钝化能力依次为T4>T3>T5>T2>T1>CK; 其中棉秆木醋液添加比例为0.65%时重金属Cu 和Zn 钝化效果最好的, 其值分别为21.72%和33.11%; Cu 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xˆ(0) (k 1) 116.0547(1 e0.1067 )e0.1067k , 预测模型的精度为Ⅰ级; 而 Zn 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xˆ(0) (k 1) 123.9655(1 e0.1386)e0.1386k , 预测模型的精度为Ⅰ级。
2016 Vol. 35 (1): 147-153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523 KB)  ( 265 )
154 海口城市地表水体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估
傅杨荣, 郭跃品, 马荣林, 董志诚
城市地表水中重金属污染备受关注。通过研究海口市地表水体6 种重金属(Cd、Cu、Ni、Pb、Zn 和As)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采用中国水体环境质量标准对水体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海口城市地表水体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Cu 7.4 μg·L–1、Pb 0.1 μg·L–1、Zn 15 μg·L–1、Cd 0.52 μg·L–1、As 2.6 μg·L–1 和Ni 7.0 μg·L–1。海口市地表水体重金属As、Cu、Ni 的含量受水体pH、温度和电导率的影响。从空间分布来看, 海口市区水体中Cu、Ni 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周边水体, 其他重金属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从水体质量评估结果来看, 海口城市地表水体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中国水质标准(GB 3838-2002)I 类水质的限值规定。
2016 Vol. 35 (1): 154-160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1582 KB)  ( 718 )
161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张光贵
为揭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 分别于2012 年2 月和2013 年4 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9 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 测定了其OM、TN 和TP 的含量, 分析了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 含量在1.48%—4.22%之间, 平均值为2.06%, TN 含量在382—2217 mg·kg–1 之间, 平均值为1340 mg·kg–1, TP 含量在142—716 mg·kg–1 之间, 平均值为294 mg·kg–1, 与国内其它湖泊(水库)相比,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 和TN 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其内源负荷不容忽视;OM 和TN 含量的空间分布相似, 总体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 TP 含量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 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存在较低程度的生态风险, 主要来自TN 和OM。
2016 Vol. 35 (1): 161-166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1211 KB)  ( 551 )
167 树木冠层消光度与三维绿量的关系
吴云霄, 雷忻
利用野外调查和实地测量的方法, 从植物群落和单株树木两个方面研究树木冠层消光度与其三维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冠层消光度与其三维绿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在群落水平上, 群落内的郁闭度和群落面积与冠层消光度之间都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而乔木层的消光度与灌木层的消光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树木在单株水平下,冠层的消光度与树木枝下高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因此, 可用冠层消光作为衡量树木三维绿量的指标。
2016 Vol. 35 (1): 167-171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297 KB)  ( 304 )
       综述
172 云南省金所乡农户沼气使用的人口影响因素研究
刘剑锋, 周常春, 石振杰
鉴于户用沼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国家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建设工程。与国家大力推广形成对比, 所建成户用沼气池废弃率相当高。针对这种矛盾, 很多学者从政策因素、农户观念、家庭结构变动、种养殖业结构变动等因素入手分析户用沼气废弃率高的原因。以农户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入手, 分析家庭总人口数、有无外出务工人口、外出务工人口数、家庭总收入、家庭成员最高教育程度、男性人口数对户用沼气使用率的影响, 发现有无外出务工人口、家庭总收入、男性人口数是影响户用沼气使用的显著因素。
2016 Vol. 35 (1): 172-178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889 KB)  ( 151 )
179 海口城市水体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形态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杨奕, 马荣林, 张固成, 何玉生, 董志诚
分析了海口市19 个水体59 个底泥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形态, 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 海口城市周边水体底泥的Cr、Ni、Cu、Cd 元素含量高于市区底泥; 而Hg、Pb、Zn 元素含量分布则表现出市区高于周边的规律。As 未表现出空间差异。海口底泥中Cu、Pb、Zn 以残渣态为主(占40%左右); Cr、Ni、Hg、As 四种元素以残渣态为主(占60%以上); Cd 元素形态则以离子交换态为主(占30%以上), 除残渣态之外的其余形态所占比例和高于80%。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 海口城市底泥中As、Cd、Cu 三种元素的含量较低, 基本上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一、二级标准。而Cr、Ni 和Hg、Zn、Pb 五种元素含量稍高, 周边底泥中Cr、Ni 两元素含量符合或超过三级标准, 市区底泥中Hg、Zn、Pb 元素含量分别符合二、三或超三级标准。
2016 Vol. 35 (1): 179-188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316 KB)  ( 286 )
189 50 多年来中国民航飞机能耗的生态足迹变化
何吉成
民航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但我国至今尚无民航运输行业能耗生态足迹的研究报道。基于我国民航飞机能耗统计资料, 计算了1960—2013 年我国民航飞机能耗的生态足迹及其强度变化, 并与铁路机车和道路机动车能耗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1)从1960 年至2013 年, 我国民航飞机能耗生态足迹连年增加, 其值由1960年的0.86 万hm2 增加到2013 年的450.97 万hm2, 年均增加8.5 万hm2。(2)从1960 到2013 年, 我国民航飞机能耗的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降低态势, 其值从1960 年的2.09 m2·换算吨公里–1 降至2013 年的0.66 m2·换算吨公里–1, 年均降低0.027 m2·换算吨公里–1。(3)我国民航飞机能耗的生态足迹远低于机动车能耗的生态足迹, 但逐渐接近并超过铁路机车的能耗生态足迹。
2016 Vol. 35 (1): 189-193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407 KB)  ( 856 )
194 基于收入和消费差异的中国城镇居民碳足迹研究
刘晔,刘丹, 张林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消费碳足迹越来越受到重视。综述国内外城镇居民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 并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 深入研究中国1997 年和2010 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碳足迹的特征。结果表明: 2010 年城镇居民直接碳足迹是1997 年城镇居民的2 倍。城镇居民能源利用向着更清洁的低碳消费转变, 另一方面也会引发产业部门更大的碳排放量。与1997 年相比, 2010 年城镇居民消费随着收入水平提高, 生存型消费碳排放比例逐步下降, 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碳排放比例则逐渐升高。中等收入水平居民是未来城镇居民碳排放产生的主体, 应该根据他们的消费特征制定政策实施重点监管。
2016 Vol. 35 (1): 194-199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396 KB)  ( 397 )
200 沉积物再悬浮对浅水湖泊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谷娇, 宁晓雨, 靳辉, 何虎, 朱小龙, 谈冰畅, 李宽意
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其生长和分布受到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文章综述了沉积物再悬浮对沉水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结了沉积物再悬浮对湖泊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存在的影响, 并对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2016 Vol. 35 (1): 200-208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345 KB)  ( 736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