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5年 34卷 6期
刊出日期:2015-11-25

综述与专论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0 目录
2015 Vol. 34 (6): 0-0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200 KB)  ( 52 )
1 斑块大小对油松授粉期花粉量以及结实的影响
鲍蕾, 杨明博, 王红芳
景观破碎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而日益严重, 因此理解其对物种的影响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选取北京城市种植的14 个不同大小和隔离度的油松斑块, 通过斑块内花粉量观察、结实量分析并佐以自交率的分析, 回答斑块大小和隔离度对花粉量的影响, 以及花粉量对结实和自交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花粉量随着斑块增大而显著升高, 但与隔离度没有显著关系。花粉量大的斑块中每个球果得到的总种子数和饱籽率趋于更多。5 个斑块的自交率分析表明大斑块具有很低的自交率, 而小斑块的自交率取决于花粉量, 花粉量大的斑块具有较高的自交率, 而花粉量小的斑块以异交以及斑块间花粉流为主。研究表明小斑快具有花粉量限制和自交率升高的双重风险, 并因此导致繁殖适合度的下降。在森林物种保护和管理中, 这些小斑块值得特殊关注。
2015 Vol. 34 (6): 1-8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491 KB)  ( 363 )
9 四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马帅, 曲良, 李晓红, 唐学玺, 肖慧
研究了4 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DL、GZ、WP 和 GM 4 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 96 h EC50 值分别是 0.0722、0.1852、0.1889 和 0.7198 g·L–1; 对小新月菱形藻的 96 h EC50 值分别是0.0511、0.2592、0.2939 和 0.5816 g·L–1。对青岛大扁藻的 96 h EC50-chl-a 为 0.0433、0.1325、0.1517 和 0.5121 g·L–1, 96 h EC50-chl-b 为 0.0503、0.1719、0.1212 和 0.3091 g·L–1; 对小新月菱形藻的 96 h EC50-chl-a 为 0.0425、0.1365、0.1470 和 0.4215 g·L–1。随溢油分散剂浓度的增加, 2 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 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半数抑制浓度值, 4 种溢油分散剂的毒性大小为DL> GZ>WP> GM。与细胞密度相比, 2 种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对4 种溢油分散剂更敏感, 更适于作为评判溢油分散剂毒性大小的指标。
2015 Vol. 34 (6): 9-15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1044 KB)  ( 548 )
16 江苏东台滩涂垦区植物群落演替及多样性梯度变化研究
公慧珍, 李升峰
基于野外调查数据, 应用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生长特征, 结合时空代替法分析了江苏东台沿海滩涂2005—2013 年垦区植物群落演替及植被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主要优势物种互花米草和盐地碱蓬, 主要分布于2013 年垦区内, 且二者重要值此消彼长; 2009 及2005 年垦区内物种间重要值差异较大。(2)物种多样性受围垦年限及离海距离共同影响, 总体上, 物种丰富度随围垦年限及离海距离增加而增加; 2013 及2009 年垦区内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离海距离增加整体增加; 2005 年垦区内自然植被较少, 无明显规律。(3)2013 年垦区内互花米草群落存在单峰现象, 群落中部长势最好, 盐地碱蓬于近光滩处株高及冠幅最大, 远光滩处盖度及株数最大, 总体随着围垦年限增加呈变差趋势, 这一变化特征与水盐条件变化密切相关。
2015 Vol. 34 (6): 16-21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2858 KB)  ( 250 )
22 大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钱军, 李洪武, 王晓航, 朱潜, 刘建根
通过2013 年3 月、6 月、9 月、12 月对大洲岛近岸海域的水温、盐度、透明度、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DIP、无机氮(DIN)进行了测定, 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 富营养化指数, 有机污染指数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了该海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大洲岛海域前港、湾内、后港均有利于珊瑚的生长、繁殖。风向季节性转移引起的人为活动规律的变化和研究区珊瑚覆盖率的高低对大洲岛各研究区水质相互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影响, 春季为大洲岛珊瑚礁海域污染最为严重的季节, 夏季次之, 秋冬两季水质较好, DIN 为主要污染物,过多的DIN 不应被视为可以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条件。珊瑚月平均增长覆盖率与COD、DIP、DIN 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适宜珊瑚生长和繁殖的水质应为国家二类水质以上。
2015 Vol. 34 (6): 22-29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985 KB)  ( 358 )
30 水东湾红树林不同生长位置生长差异性研究
成家隆, 吕瑜良, 陈玉军, 廖宝文, 丁冬静, 邓智泓, 魏军发
通过对茂名水东湾近岸岛屿试验区现有红树林资源的调查, 对比研究红树林在不同的滩面高程、林中位置和波能区的生长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 (1)红树植物在不同滩面高程中的生长表现具有显著差异性, 不同的红树植物所适合生长的滩面高程也不尽相同, 最适合生长的滩面高程范围拉关木为平均海平面以上(下同)0—10 cm, 白骨壤为15—25 cm, 红海榄为0—20 cm; (2)红树植物在林中不同位置的生长表现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位于林分边缘的无瓣海桑和拉关木明显优于林分内部; (3)红树植物在不同的波能区生长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背风的低能区更加适合红海榄和拉关木的生长。研究结果对认识红树林生长发育规律和指导红树林人工种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5 Vol. 34 (6): 30-35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433 KB)  ( 278 )
36 转基因番木瓜PCR 快速检测体系的优化
罗琪宇, 方扬, 张定鹏, 朱鹏, 谈凤笑, 王建武
随着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 转基因番木瓜的快速检测技术成为关键问题。优化了番木瓜总DNA的提取方法, 选用木瓜蛋白酶基因(Papain)作为内源参照基因, 建立了转基因番木瓜GM YK 和华农一号的双重PCR定性检测方法。通过对广州市超市和批发市场222 个样品的检验, 并与SN/T 2653—2010 行业标准对比, 证明该方法具有污染少、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
2015 Vol. 34 (6): 36-41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2134 KB)  ( 405 )
42 标准化测试中不同食物浓度对大型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陈进林, 梅承芳, 高亮, 梁笑婷, 林振姗,曾国驱, 许玫英, 孙国萍
在标准化的大型溞繁殖试验中探讨食物浓度的合适表征指标和研究不同食物浓度对大型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分别采用细胞计数法、光密度法和总有机碳分析法测定的斜生栅藻液细胞数量、吸光度和总有机碳浓度三者两两之间的线性方程相关系数r 均大于0.917(P<0.01), 线性相关性显著, 三个指标有明显的可比性。从操作的角度考虑,光密度法最为简便, 然而为体现不同种类食物提供的能量水平差异, 以总有机碳浓度表征食物的浓度最为合适。幼溞的数量是反映亲溞繁殖能力的主要指标, 设置的0.01、0.05、0.10、0.15、0.20 和0.30 mg C·(溞·d)–1 食物浓度组所产幼溞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3、6810、11816、16415、20522 和23120, 表明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 亲溞繁殖幼溞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且在不同食物浓度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当喂食浓度达到0.05 mg C·(溞·d)–1 时, 亲溞繁殖幼溞数量的平均值即能达到60 只(大型溞繁殖试验的质量控制要求之一), 因此, 对于易吸附于藻细胞或被藻细胞降解的化学物质, 大型溞繁殖试验中可调整食物浓度为0.05—0.1 mg C·(溞·d)–1, 有利于受试物暴露浓度的维持。
2015 Vol. 34 (6): 42-47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380 KB)  ( 489 )
48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抑制四种植物扩散的化感潜力研究
叶小齐, 吴明, 邵学新, 李长明
为评估湿地芦苇植物通过化感抑制非芦苇湿地植物扩散的能力, 运用实验室生物活性测试的方法, 比较了杭州湾湿地围垦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与其他6 种主要禾本科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田菁(Sesbania cannabin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和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等研究区域扩散植物种为受体, 研究了芦苇水提取液对上述物种种子萌发影响。结果表明: (1)除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外, 7 种本地禾本科植物水提液浓度(0—2.50 g·100mL–1)均和萝卜幼苗胚根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 芦苇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2)芦苇根、茎和叶水提液 (0、2.5、5.0、10.0 g·100mL–1)作用下, 不同物种和不同浓度处理下种子萌发指数差异显著(p<0.001), 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苣荬菜和小飞蓬3 种植物对芦苇水提液较为敏感, 而田菁敏感程度较弱。种子萌发指数表现出低浓度(2.5 g·100mL–1)促进和高浓度(5.0 g·100mL–1 和10.0g·100mL–1)抑制的“低促高抑”效应特征。除田菁外, 种子胚根长一般随浓度增加而降低。芦苇不同组织部位水提液对4 种植物抑制程度按大小依次为叶>茎>根, 叶片可能是芦苇化感物质主要来源。芦苇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 其化感作用可能是抑制其他植物扩散的重要机制之一。
2015 Vol. 34 (6): 48-55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466 KB)  ( 429 )
56 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健康评价指标研究分析
王勤花, 尉永平, 张志强, 唐霞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也是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 对这一地区河流健康的研究, 可为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因此, 确定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健康的主要因素、制定可快速监测与检测其健康状况的生态指标,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诊断与预测, 随时采取可行的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以河流健康的定义与评价内涵、评价指标研究态势为根本, 在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的生态系统特征、河流关键生态环境机理及表现、社会-生态-文化系统长期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从水资源、植被、物理化学特性、社会经济等方面出发, 提出了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健康评价的关键控制性指标。
2015 Vol. 34 (6): 56-63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1429 KB)  ( 259 )
64 大亚湾鱼类群落格局分析
王雪辉, 杜飞雁, 邱永松, 张衡, 孙典荣, 贾晓平
根据2007 年12 月和2008 年5 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2 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 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 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2 个群落, 分别为咸淡水湾内鱼类群落(群落Ⅰ, 以稜鳀类、前鳞骨鲻和斑鰶等鱼类为代表)和海水广布湾口鱼类群落(群落Ⅱ, 代表种有带鱼、刺鲳、黄吻稜鳀、竹荚鱼和二长棘鲷等)。ANOSIM 检验表明, 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春季: R=0.803, p<0.001; 秋季: R=0.855, p<0.001)。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鱼类群落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pH 和溶解氧等)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盐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2015 Vol. 34 (6): 64-70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1721 KB)  ( 437 )
71 一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垃圾渗滤液
李红, 任相浩, 寇莹莹, MINSU BAE
利用BM 复合微生物在非曝气和曝气两种条件下, 添加不同量的菌剂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COD、氨氮和总磷,考察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1)在曝气条件下, 菌剂投加量为0.5%和1%的实验组COD 去除效果最好, 与对照组相比去除率各提高了13.46%和10.14%; (2)在曝气条件下, 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菌剂投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在2%投加量作用下氨氮去除率相对于对照组增幅达到了29.94%; (3)在曝气条件下, 菌剂投加量为0.5%和1%的实验组总磷去除效果最好, 去除率比对照组提高了6.23%和8.44%。
2015 Vol. 34 (6): 71-74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457 KB)  ( 337 )
75 重金属Cd2+和Cu2+对一种曲壳藻生长情况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杨雨嘉, 支崇远, 李培林, 易婷婷, 董万鹏
以淡水底栖硅藻曲壳藻(Achnanthes kryophila Petersen)为毒理试验材料, 研究了重金属镉、铜对曲壳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镉和铜胁迫96 h EC50 分别为: 0.984 mgL–1 和1.589 mgL–1。藻生长量总体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然而镉(0—0.1 mgL–1)、铜(0—0.02 mgL–1)暴露组表现出明显的毒性兴奋效应。曲壳藻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镉和铜胁迫浓度增加先升高后下降, 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胁迫浓度增高逐渐增大, 镉和铜变化趋势大体相同, 但是变化幅度不同。高浓度重金属胁迫诱导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破坏了曲壳藻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平衡, 加剧了膜脂过氧化作用, 影响藻细胞的生长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015 Vol. 34 (6): 75-80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557 KB)  ( 335 )
81 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田丰, 吴华静, 田华丽, 桂凌健, 梁士楚
基于野外实际调查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对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及其区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 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有36 科63 属77 种, 含2 变种, 其中引种或栽培的5 科5 属5 种, 相比其他省份种类相对较少。(2) 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热带性质明显, 科的分布有4 个类型和2 个亚型, 属的分布有7 个类型和3个亚型。(3) 草本植物发达, 红树林植物及其伴生种为重要组成部分。(4) 单种科、单种属多, 无特有现象。
2015 Vol. 34 (6): 81-85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298 KB)  ( 233 )
86 对虾养殖池塘内混养鲻鱼和罗非鱼对水环境及对虾生长的影响
李俊伟, 朱长波, 颉晓勇, 郭永坚, 陈素文, 张文文
通过比较对虾—鲻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 研究了鲻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 实验期间SM 和ST 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在实验中后期,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4+—N、NO3 —N)低于ST 组, 然而TN 含量却高于ST 组, 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同时,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 表明SM 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 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 μg·L–1 和4.35—15.32 μg·L–1, 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 鲻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 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 鲻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 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鲻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2015 Vol. 34 (6): 86-92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508 KB)  ( 234 )
93 猫儿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宋贤冲, 曹继钊,唐健, 邓小军, 覃祚玉
运用BIOLOG 技术研究了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但AWCD值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对6 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基本一致, 排序为: 氨基酸类>酯类>胺类>酸类>醇类>碳水化合物类, 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 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氨基酸类、酯类和胺类为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Weinner 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从31 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 分别能解释总变异的33.32%和23.14%, 在主成分分析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碳水化合物类、酯类和胺类碳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总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是造成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5 Vol. 34 (6): 93-99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439 KB)  ( 229 )
100 入侵植物肿柄菊叶片凋落物化感潜力的研究
李军, 王瑞龙
外来入侵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为明确肿柄菊叶片凋落物的化感作用, 研究不同浓度肿柄菊叶片凋落物水提液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elata)和高丹草(Sorghum sudanense)幼苗生长的影响, 同时结合盆栽试验研究了肿柄菊叶片凋落物在入侵地土壤中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肿柄菊凋落物水提液对3 种受体植物的生长具有显著地化感作用, 低浓度水提液对3 种受体植物的幼苗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而随着水提液浓度的增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当水提液浓度为0.1 g·mL–1 时, 肿柄菊对高丹草幼苗根长和黑麦草幼苗茎高的抑制作用最强, 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52.2%和–33.9%。同时, 肿柄菊凋落物与土壤混合比例为30 g·kg–1 和50 g·kg–1 时可显著减低3 种受体植物的生物量, 进一步证实肿柄菊叶片凋落物在土壤中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 肿柄菊可通过其叶片凋落物在入侵地土壤中分解, 释放化感物质, 从而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 为其进一步入侵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2015 Vol. 34 (6): 100-104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355 KB)  ( 217 )
105 水体化学要素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室内养殖种群密度的影响
王凯, 李坤明, 洋雯, 李敏, 吕德亮, 林强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研究对象, 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差异, 并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分叉小猛水蚤较小拟哲水蚤种群密度优势明显(P<0.01), 更适合北方室内养殖, 盐度可能起主要作用; 水体亚硝态氮最为重要, 在桡足类种群的快速增长期, 其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水体磷酸盐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通过部分换水的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可持续培养, 换水量不要超过水体总量的1/3; 本研究所采用复合饲料和养殖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北方室内大规模、高密度和可持续养殖。
2015 Vol. 34 (6): 105-110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646 KB)  ( 368 )
111 南亚热带六种典型人工林碳收支研究
周平, 林雯, 符式培, 李威, 李吉跃
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有效整合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地表过程、植被冠层过程、植被物候和植被动态,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碳收支情况。在采集研究区域气象数据、植被功能型和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各植被类型枯落物月分解比例、土壤参数的基础上,运用IBIS 模型对广州市六种林分的总生产力(GPP)、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E)进行了预测,结合每种林分碳储量、年固碳量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模型的运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阔叶林的GPP 和NPP 均高于针叶林;从时间序列来看,NPP 和NEE 月变化数据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而夏季较少,这可能与夏季的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高有关。该研究有助于理解位于南亚热带植被的碳动态规律。
2015 Vol. 34 (6): 111-117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508 KB)  ( 333 )
118 银川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李永红, 刘小鹏, 裴银宝, 安琼, 韩文文
运用物质流分析法对银川市2006—2012 年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不含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总量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物质输入以气体和固体为主, 其中固体物质主要以化石燃料、矿物和建筑材料的增加最为明显; 物质输出端主要以气体为主, 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在总气体排放中所占的量最多。固体废弃物的增加, 也加大了研究区的环境压力。(2)水输入量波动下降, 水输出量不断上升。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98%, 农业用水量在不断下降, 工业用水量和生态用水量在不断上升; 废水排放以工业污水为主。(3)从整体来看, 物质利用强度和输出强度在缓慢降低, 银川市经济发展一方面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 环境污染的压力在迅速减轻; 单位产值的物质消耗量在减少, 废弃物的输出效率明显提高, 银川市资源利用效率在稳定提高。
2015 Vol. 34 (6): 118-123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618 KB)  ( 137 )
124 湄洲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研究
孙元敏, 朱嘉, 黄海萍
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是评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基于现场调查与调研资料, 对湄洲岛2012年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 2012 年湄洲岛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510 hm2, 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016 hm2, 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0494 hm2, 反映出湄洲岛的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对其它区域的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旅游距离和交通方式是决定湄洲岛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素。应鼓励短途旅游和低碳出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 确保海岛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
2015 Vol. 34 (6): 124-129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288 KB)  ( 268 )
130 生境共生与产业融合复合视角下的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与实践研究
贺坤,李小平
休闲农业园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其规划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分析现代休闲园区规划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多学科交融、多目标指向的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理念。以浙江万家丰现代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为例, 从生态和产业发展两个核心功能出发, 以生境共生网络结构和产业融合、互动格局的构建为目标,通过复合视角下的系统化整合, 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形式和功能区划结构, 做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
2015 Vol. 34 (6): 130-137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5786 KB)  ( 222 )
138 基于3S 技术的文昌市铺前镇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与评价
邱彭华, 杜娜,曹瑞, 徐颂军, 谢跟踪, 符英
以海南文昌市铺前镇为小尺度研究对象, 在生态环境问题实地调查基础上, 运用3S 技术与敏感性指数模型,从单一类型和多类型综合两方面进行了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区当前存在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气象灾害、特殊生境5 大生态环境敏感性类型; (2) 在单一类型生态环境敏感性中, 土壤侵蚀敏感性较突出, 其极度、高度和中度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1%、56.54%和41.25%, 其中, 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 土地沙化敏感性共分不敏感、轻度和中度敏感3 个级别, 其中, 中度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68%,集中分布于镇域东部滨海地带;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共有4 个敏感级, 其中, 中度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镇域西部与北部滨海地带; 气象灾害敏感性共分5 个敏感级, 其中, 中度以上敏感区均分布于镇域西南部珠溪河入海口北岸; 生境敏感性仅有不敏感和中度敏感2 个级别, 其中, 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镇域西部红树林区; (3) 多类型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指数共分不敏感、轻度敏感与中度敏感3 个级别, 其中, 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地带; (4) 中度及以上敏感性分布区意味着其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应受到必要关注和重视。文章为铺前镇合理布局城镇、防治生态环境指供了有益指导。
2015 Vol. 34 (6): 138-147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8139 KB)  ( 95 )
148 城镇宗地绿化差异定量评价
张锦辉, 张绍良, 贾蓉, 赵金梅, 侯湖平
城镇宗地绿化是城镇生态建设挖潜的主要途径, 宗地绿化差异则是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的基础信息。以宁夏平罗县城为例, 综合城镇地籍数据、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 采用多因素分析法、离散度分析法和变异函数分析法, 定量评价平罗县2390 宗居住、商业和事业单位用地的绿化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宗地绿化利用水平差异显著, 绿地利用程度、效果和效率均较低, 绿化潜力大, 可通过旧城改造, 加大绿地管理, 建立专业队伍, 改革附属绿地管理体制等来挖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自然制约因素、宗地使用者的绿化意识以及宗地面积的制约。空间变异函数分析还表明, 绿化差异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是空间非平稳过程, 表明这种差异主要是人为造成的。
2015 Vol. 34 (6): 148-156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2504 KB)  ( 214 )
157 基于GAP 技术的我国生态监测网络构建研究
于洋, 何立环, 李亚飞, 刘海江, 董贵华, 齐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生物物种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系统分析整理国内生态/生物监测网络现状基础上, 以生物物种资源为研究目标, 总结了国内现有生物监测站点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综合运用GIS、RS 和GAP 多种空间分析技术,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已有网络进行叠加, 找出空缺区域并进行补充布点, 建立覆盖我国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监测网络。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站1417 个, 需新建站52 个; 已有草原生态系统监测站49 个,需新建站52 个; 已有农田生态系统监测站27 个,需新建站48 个; 已有荒漠生态系统监测站44 个,需新建站14 个; 已有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站294 个,需新建站110 个; 已有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点位349 个, 无新增监测点位。
2015 Vol. 34 (6): 157-162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2019 KB)  ( 149 )
163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烟台市东部海洋经济新区起步区生态规划研究
何舸
城市新区是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其生态环境面临着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威胁。城市生态规划是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重要途径。以烟台市东部海洋经济新区起步区为例, 利用RS 和GIS 技术, 对沿海新区城市生态规划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敏感性因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对区域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 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高度、中度和轻度敏感区, 分别占总面积的48.1%、7.4%和44.5%。在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构建“一核、四心、多廊”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 并将全区划分为5 个生态功能区, 分别提出相应的发展指引, 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5 Vol. 34 (6): 163-169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6326 KB)  ( 361 )
170 浙江省1995—2013 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探析
李正泉, 马浩, 肖晶晶, 郁珍艳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了浙江省1995—2013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并对浙江生态承压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解析。结果表明: 浙江省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载状态, 2006 年后一直出现严重超载现象, 全省消费约2倍自身生态系统供给能力。1995—2013 年浙江省生态承载力在1.11—1.32 ghm2·cap–1 之间小幅波动, 而生态足迹则呈快速增加, 增加速率约每年0.083 ghm2·cap–1。生态足迹随人们富裕程度升高呈显著性对数增长, 随社会技术水平提高呈显著性负指数下降。因人们膳食结构变化, 粮食消费在减少、肉蛋类及水产类消费在增多, 使得耕地足迹以每年0.009 ghm2·cap–1 的速率在降低, 而草地和水域足迹则分别以每年0.003 ghm2·cap–1 和0.002 ghm2·cap–1 的速率在升高。2004 年前浙江消费足迹以生物类资源为主, 能源消费次之; 其后能源消费占主导地位, 能源消耗是近些年浙江生态环境出现严重超载的主因。
2015 Vol. 34 (6): 170-176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527 KB)  ( 197 )
       综述与专论
177 旅游扰动下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王立龙, 晋秀龙, 陆林
湿地公园的生态脆弱区特性与保存湿地原生境矛盾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 使其未来可能成为人类扰动下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模式基地。植物是湿地公园承受旅游活动等干扰的积极响应者, 已有研究多关注旅游对园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等层面上的单一尺度影响, 忽视了其多尺度性, 使得植物在公园关键生态过程及整体功能发挥中的作用存争议。未来的工作中, 应注重开展多重时空格局下旅游扰动对自然湿地公园植物的物种、群落及景观等尺度多样性的独立和耦合影响研究, 筛选出驱动湿地公园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变化响应的关键环境因子, 阐明其关键生态过程,探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对旅游扰动的多尺度响应机理, 构建湿地公园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也将丰富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体系。
2015 Vol. 34 (6): 177-181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279 KB)  ( 591 )
182 粘细菌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应用前景研究进展
原红娟, 谭志远, 朱红惠
粘细菌是一类具有复杂的多细胞群体行为, 属 peoteobacteria 的δ 分支, 能够产生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 为第二类药源微生物新类群。由于粘细菌的捕食性, 及产生的活性物质结构新、种类多、作用机制新颖多样, 使得粘细菌作为重要的药源开发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粘细菌的活性物质主要在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药研的应用, 特别是抗肿瘤活性甚至高于紫杉醇, 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利用溶藻粘细菌可以缓解形成水华的有害藻类危害; 农业上可开发除草剂、杀虫剂、粘细菌菌肥, 有利于发展生态有机农业, 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 粘细菌做为纤维素生物燃料可以缓解燃料危机, 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5 Vol. 34 (6): 182-187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328 KB)  ( 335 )
188 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
孙志伟, 邱丽华, 段舜山, 蔡卓平, 李卓佳, 文国樑
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方法具有生态安全性好、快速高效等优点, 为有效控制有害藻类的爆发提供了新思路。论文从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抑藻机理、陆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对植物化感作用抑藻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提出对化感物质在环境中的降解特性、化感物质选择性抑藻机理及具有活性的化感物质的人工合成等方面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2015 Vol. 34 (6): 188-192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322 KB)  ( 855 )
193 城镇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研究进展
余兆武, 郭青海, 曾瑜皙, 何志超
城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土地利用变化, 并引起了各类生态环境效应。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压力驱动机制与模型, 水环境效应、土壤环境效应、景观格局效应、碳排放效应及生态系统服务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发现现有研究对城镇化压力及驱动机制探讨、个案分析较多, 内在机理分析不足。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状态效应研究较多, 但尺度单一; 也存在具体案例分析多, 内在机理规律总结少的问题; 长时间序列、多因素、多尺度耦合研究相当缺乏。文章最后提出在“时-空-量-序-构”各层面与城市区域独有特性相结合的以远程耦合(Tele-coupling)方法开展可持续性的城市土地变化科学(URB-LCS)研究。
2015 Vol. 34 (6): 193-200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317 KB)  ( 706 )
201 水电开发对河岸植被影响研究进展
邓伟琼, 孙荣,李修明, 王星, 颜文涛
河岸植被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河岸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水电开发影响下河岸植被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种间关联等几方面日益受到关注, 是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热点。文章阐述了水电开发后河流水文、河岸生境、繁殖体扩散、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下河岸植被的响应机制。探讨了河岸植被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提出了今后河岸植被与水电开发相互作用机制, 及水电开发的正负生态效应综合影响研究。
2015 Vol. 34 (6): 201-208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293 KB)  ( 251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当选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单位理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受邀参加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谈学习贯彻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被评选为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在“绿美广州 科普同行”广州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获奖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科研和科普相融,理论与实践并行,扎实推进科普工作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