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着卧龙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为考察人类活动对卧龙地区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影响,对近十年卧龙两流域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分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卧龙地区两流域及其分区土地覆盖/利用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①寿溪、渔子溪流域虽然林地面积均有所增加,但林地破碎化程度远远高于渔子溪。灌丛在寿溪流域的比重减少而在渔子溪流域增加。②分区比较的结果为,林地的增加主要发生在寿溪保护区的外部和渔子溪保护区内部,草地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两流域保护区内部。③两流域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率随河谷缓冲带的扩张变化趋势相反。④两流域各类型转移概率不同导致未来转移方向的不同。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十年渔子溪流域林地、灌丛的增加和草地的减少仍较明显,寿溪流域林地面积继续增加,农田、灌丛继续减少。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因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中都存在的尺度多样性问题,导致尺度成为理解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但是由于理论和方法的限制,目前对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景观格局对尺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目前GIS与RS技术的发展为不同尺度下的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论文以上海市为背景,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粒度下景观格局特征,同时用半变异函数分析了不同幅度下景观多样性的格局特征。结果显示:(1)不同的指数对粒度的响应不同;(2)空间多样性在小幅度内变化较复杂;(3)不论粒度还是幅度都揭示出景观格局具有尺度依赖性规律。
斑块大小是研究景观要素特征的一个主要参数。物种动态、潜在生境、潜在林产品(木材)、能量、养分和水流以及很多其它参数都受到景观中斑块大小的影响。将研究区域——富阳市富阳镇段滩地划分为6大类81个基本类型,并将其归为低水平斑块(基本类型对应斑块)和高水平斑块(大类对应斑块),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了研究,Kotliar和Wiens提出的斑块结构的等级框架是对斑块意义的更完整的理解,研究过程中对斑块的确定符合Kotliar和Wiens的等级思想。充分考虑了两个水平上的斑块,及它们对应于斑块类型的两个水平,研究表明:低水平的斑块内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而高水平的斑块内部具有较低的同质性;在两种斑块水平上都显示出斑块大小分布是明显右偏的;只有少数类型斑块大小的分布服从负指数分布,而绝大多数斑块大小的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这对斑块内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区域,是广东省天然的绿色屏障。根据在南岭大顶山建立的1hm2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永久样地的调查,对样地所在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应称为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仁昌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gii)-山羡叶泡花树(Meliosma thorelii)群落。该群落结构复杂,各层次的代表种类明显。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特别是乔木层(DBH>1CM)的1hm2物种数达163种,高于亚热带其它地区的森林群落。各个层次中,以层间植物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乔木层次之,草本层最低。究其原因是层间植物的均匀度指数较高。因此,该森林群落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应该加强其物种维持机制的深入研究。
对鸭稻共作生产方式下水稻几个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形态特征指标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生态模式中由于鸭子的活动,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与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相比,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有减小的趋势,而且在有效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鸭子活动对水稻根系生长状况(根/冠比、根系活力)也具有一定作用,与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相比,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根冠比和根系活力有增加趋势,根冠比在幼穗分化期达到显著差异,根系活力在有效分蘖期存在显著差异;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根系总长变化无明显规律,根系表面积与常规栽培方式下相比无显著差异。
为了解某市饮用水处理流程中的藻类状况,对某市饮用水源及自来水厂各主要处理过程中的水样进行藻类检测鉴定。在各水样中共检测到藻类72种,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优势藻群,并检出微囊藻、颤藻和鱼腥藻等潜在产毒的种类,其中微囊藻在源水中的细胞密度为1.9×106cell·L-1。源水中藻类细胞密度为2.8×106cell·L-1,处理后自来水中藻类的细胞密度为4.6×104cell·L-1,藻类总去除率为98.3%,其中滤池对藻类的去除率为82.7%,但其对蓝藻的去除率仅为11.8%。研究结果表明,该市水源可能已受到藻毒素的污染;现有自来水处理工艺中的滤池难以对个体较小的有毒蓝藻有效去除。针对该地区水源藻类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优化过滤工艺的建议。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在剂量防护中是十分重要的。对居民由于食入大亚湾核污染海洋生物所导致的内照射剂量给出一个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对潮流污染扩散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得出放射性核素浓度场的分布,进一步给出一个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根据这一估算方法,可以简便的估算出每个居民由于食入大亚湾海洋生物所致的辐射剂量。估算结果表明,每人每年由于食入大亚湾海洋生物所导致的内照射剂量在10-6~10-9Sv之间,低于人类每年人均受到的本底辐射。
通过野外采样及实验室分析,调查了英德市西南旅游区水源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质状况及浮游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英德市西南旅游区上、中、下游河段亚硝酸盐、氨、硝酸盐、总氮、镉、铅、铬、镍、铜、锌的含量低于国家标准,铝、钙、钴、铁、钼、硒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而总磷、砷、镁、锰的含量在部份区段已超过国家标准;(2)浮游动物种类的个体数在整条河中以桡足类最多,上游通天岩中浮游动物个体数最多,下游碧落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最低;此次调查总共发现68种浮游植物,其中主要集中在下游碧落湖,在中游碧落洞绿藻、蓝藻、硅藻总个体数最低,上游通天岩绿藻及甲藻总个体数最多,而下游碧落湖的蓝藻和硅藻的总个体数最多;(3)总氮、总磷、铅、钙、浮游动物Shannon-Weaver指数与浮游植物Shannon-Weaver指数从上游向下游增加,而锰与镍含量则成相反趋势。文中探讨了水中元素之间、元素与生物之间、浮游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对风景区水源的生态环境的研究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
制备抗麻痹性贝毒GTX2,3单克隆抗体。利用醛化法将GTX2,3与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完全抗原。免疫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GTX2,3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作为检测抗原,用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株。将筛选的阳性细胞株制备腹水。获得三株稳定分泌抗GTX2,3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F4、F10、G9。间接ELISA法检测F10细胞株腹水抗体效价为1.4×10-5。半抗原GTX2,3与载体蛋白偶联后,作为免疫原,可制备高滴度的抗GTX2,3抗血清和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对于藻毒素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可用于污染海产品的麻痹性贝毒的检测。
研究了优美红游动菌(Rhodoplanes elegans)的生长以及类胡萝卜素的产生,通过比较4种广泛采用的细胞破碎方法,对优美红游动菌(Rhodoplanes elegans)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的产生与菌种的生长曲线相符合,菌种活化后培养45h,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趋于稳定;取此时培养液,采用超声波法破碎细胞(破碎功率640W,时间10min),类胡萝卜素提取效果最好,初提液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率约为7.62mg·(g干菌体)-1;酸热法对色素的破坏严重。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天然色素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采用静态实验遴选不同种硅藻土,进而研究其与常用混凝剂的最佳组合及复配比,考察其中几种复配剂在一定条件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硅藻土和混凝剂组成的复配剂具有强化混凝作用;氯化铝、硫酸亚铁和高分子絮凝剂与硅藻土分别在1:9,1:11,和1:9的配比时制备复配剂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最佳。
对大黄鱼、小黄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1140bp的全序列。大黄鱼和小黄鱼的碱基组成相似,前者T、C、A、G含量分别为28.4%、33.0%、23.2%和15.4%,A+T含量为51.6%;后者T、C、A、G含量分别为26.7%、34.1%、23.8%和15.4%,A+T含量为50.5%。大、小黄鱼cytb基因中三联体密码子中碱基的使用频率很相似,第一位较均一,第二位富含T,第三位富含C。大小黄鱼cytb基因存在明显差异,序列相似性仅为88.95%;两序列间具有126个差异位点;碱基转换/颠换率为3.1,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碱基转换中C\T显著高于A\G,表现出转换偏歧。
探讨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HSAAC)吸附水中CODCr时,活性炭用量、pH值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CODCr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SAAC用量越大,去除CODCr效果越好。当HSAAC用量为2.0g·L-1,pH=3时,去除率达到78%以上;在酸性条件下HSAAC对CODCr的去除效果较好;HSAAC对废水中CODCr的吸附发生在前30min;CODCr浓度低于60mg·L-1时,处理后CODCr的残余质量浓度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15mg·L-1)。用碱再生HSAAC,一次再生率达94.22%,二次再生率达到了86.90%。说明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适宜条件下对CODCr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再生效果。
对2株编号为003和004的淡水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sp)的藻蓝蛋白基因间隔序列进行测定,获得长度均为608bp的2条序列。同时从GenBank中获取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NCBI序列号AJ003179)及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NCBI序列号AF385391)的序列。分别运用MEGA3及ClustalX(Version1.83)软件对这4株藻的PC-IGS序列进行碱基组成分析和序列比对。碱基组成的比对结果表明4株藻的G+C含量分别为003(50.5%),004(51.7%),铜绿微囊藻(50.7%),惠氏微囊藻(52.3%),相差范围在0.2%~1.8%之间,其结果不足以区分这四株微囊藻;序列比对则表明003号藻株与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和88.35%,而004号藻株与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的序列相似性比较结果为95.13%和89.04%。此外,文章还探讨了PC-IGS序列作为微囊藻种间鉴定分子标记的可行性。
利用木屑作为载体的固定化微生物QK-1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原油去除率大大高于单纯投加菌液或菌液和木屑的混合物。原油浓度为10.0~30.0g·L-1时,固定化除油菌QK-1的原油去除率为75.5~94.3%,最佳投加量为干重15.0g·L-1。研究表明,除油菌的固定化培养基对其原油去除率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碳源和氮源对其影响较大,pH则不太明显。固定化培养基的优化方案为:蔗糖10.0g·L-1,牛肉膏6.0g·L-1,酵母粉1.5g·L-1,pH8.0。
近年来物种多样性的急剧丧失使得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时间变异性的关系及其机制问题的研究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综述了物种多样性与群落集合性质变异性以及种群性质变异性的关系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1.理论上探讨造成物种多样性与群落集合性质变异性负相关关系的机制包括:抽样效应、资源利用分化假说、统计平均效应、保险假说、种群变异性的均匀度效应等;但实验研究对理论预期的支持并不是普遍的;2.多样性与种群变异性之间的关系主要依赖于均值-方差尺度系数Z;理论上大部分自然群落中种群变异性应该随着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但有研究表明:在变动环境中多样性对单个组分物种的种群水平有稳定性作用;而经验研究并不能得出多样性对种群变异性效应的清晰模式。讨论了目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存在的和今后研究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虾病毒病已严重危害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近几年来对虾病毒病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等几个科15种对虾病毒的特征、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宿主范围和主要检测方法;对病毒病的传播途径、防治措施和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复口吸虫是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区均有复口吸虫的分布。复口吸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复杂过程,分别经过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后囊蚴和成虫阶段,其中间寄主分别为第一中间寄主螺、第二中间寄主鱼和终末寄主鸟。在自然水体里,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水体中,复口吸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能使第二中间寄主鱼产生一系列的病症,严重的能引起寄主鱼的大量死亡。科学家对其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广泛,而本文仅对复口吸虫的分类学、生活史、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最主要的一类非点源污染,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降低环境的质量,已经成为构成目前水质环境恶化的一大威胁。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最佳管理措施通过工程措施、耕种措施和管理措施共同作用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工程措施有梯田与山边沟,草沟与植被过滤带、人工湿地、节水灌溉系统等,耕种措施有保护性耕作、等高线种植、合理轮作等,管理措施包括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综合肥力管理、农田灌溉制度等。最后,本文还对最佳管理措施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河道综合整治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河道治理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的原理和工艺。物理法介绍了调水、机械除藻、底泥疏浚等,该法治标不治本;化学法有混凝沉淀,它易造成产生二次污染;生态—生物法是国外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借助自然界自身的水体自净能力治理受污水体的一类新技术,包括河道曝气法、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技术,土地处理法等。同时也介绍了目前发展起来的最新河道治理工艺,如悬浮填料移动床、曝气生态净化系统和底泥生物氧化等多种方法,这类工艺是将生物法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等特点。
简要论述了由霍华德.汤姆.奥德姆创立的能值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并综述了多年以来中国的能值研究进展。能值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90年霍华德·汤姆·奥德姆第二次访华.在此期间,即1990年8月1日至1990年8月21日他访问了台北、广州、北京和沈阳,并作了多个学术报告,如“自组织与系统生态学”和“能值分析与环境评价”等。从此以后,我国的广州、北京、南京和沈阳、佛山等多座城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先后开展了10多年的能值研究,能值理论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国家、省、市、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评估、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环境与资源、废水处理、生态工程和工业的能值评价。用中文或英文发表关于能值的学术论文60多篇,由霍华德.汤姆.奥德姆所著的3本关于能值的书被翻译为中文,能值概念、理论和方法被10多部中文书刊引用,2本关于能值的中文专著已发表。能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已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有些课题已结题,有些课题正在进行中。能值理论与方法已被许多中国生态学家所接受,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以生物操纵理论为指导,采用水生食物网调控、改善水质、抑制藻类的生物修复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的途径。论文综述了生物操纵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阐述了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和细菌等的作用,并针对当前生物操纵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提出了不同湖泊应根据其特性采取不同的组合技术并重点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