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和黧蒴(Castanopsis fissa)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环境,设置三个胁迫强度处理(轻度、中度、重度)、三个胁迫持续时间处理(12h、24h、36h),以不加PEG-6000的1/2Hoagland营养液中的苗木作为对照,对2个树种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这2种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加深及持续时间的延长,2种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出现下降趋势,黧蒴的含水量下降更为显著;2种树种幼苗叶片内相对电导率呈波动性上升,黧蒴在轻度胁迫时相对电导率有大幅增加;2种幼苗的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呈小幅波动,SOD活性先升后降,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波动性上升;山杜英叶片的MDA含量增加较缓慢,而黧蒴叶片的MDA含量大幅度增加。研究表明幼苗山杜英比黧蒴抗旱性强,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可作为评价这2种苗木抗旱性的依据。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4个有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设立8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4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10种,软体动物20种。优势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节蝾螺(Turb articulatus)等4种。以季节和站位为因子对多样性指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夏、秋季丰富度指数(P=0.028)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指数的方差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潮带4个岛屿共12个站位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12个群落可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
利用氧化塘—河道原位生物修复的方法对广州市古廖涌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并对治理前、氧化塘处理、原位生物修复河段上游和下游四个不同治理阶段的水体进行水质和浮游动物的监测,试图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反应河道黑臭水体不同治理程度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指示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修复阶段,水体CODcr、BOD5、氮和磷等污染物逐步得到去除,透明度大大提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浮游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提高,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轮虫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水体修复完成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轮虫由花箧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psuliflorus)转变为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Brachionus rubens,枝角类优势种为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桡足类在数量上以无节幼体(Naupii)占绝对优势;可作为重污染河道水体修复的指示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的花箧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奇异六腕轮虫(Pedalia mira)、胶鞘轮虫(Collothecasp.),桡足类的无节幼体,枝角类的微型裸腹溞。
2007~2008年对浙西南地区的婺江、衢江及瓯江流域沉水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类型及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共有沉水植物6科8属19种,在属水平上可归纳为3个区系类型,在种水平上可分为7个区系类型,并且在属种水平上的主要分布类型不同。(2)9个典型样地的13个群落类型进行了β-、γ-多样性分析。群落间β-多样性Jaccard指数显示89.8%群落间的相似性低于0.5,各样地的y-多样性则在衢江水域为最高(14种),瓯江水域最低(9种),这与不同水域沉水群落分布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并认为该地区沉水植物多样性降低是环境因子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6年5月至2008年7月,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测定了不同年龄、不同种植方式的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幼苗的存活率、株高和基径等指标,以期为国家保护植物广东松的保育提供资料。结果表明,实验期间袋栽苗存活率下降明显,从开始时的100%下降到结束时的50%;裸植苗与移植苗的存活率从100%下降到80%左右。总月均株高、基径的增量,袋栽苗、裸植苗、移植苗依次为1.01、1.39、2.76cm;0.17、0.20、0.64mm。年均株高、基径增值,移植苗、裸植苗、移植苗依次为32.91、17.22、12.77cm;7.64、2.31、2.0mm。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幼苗的株高和基径增长均加快,株高与基径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广东松幼苗至10a生仍属快速生长期。
采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和Levins生态位特定重叠指数公式对皇甫川流域天然草地恢复演替不同阶段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测定,并分析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演替过程中每一群落类型的优势种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在演替序列的动态变化与种群动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生态位重叠越大,种群间的生态相似性越大,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越高,种间竞争可能越激烈;竞争是促使流域内各植物群落向顶级群落演替的一种动力机制。
为了探求叶绿素荧光值与海洋微藻生物量的关系,利用TD-700型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6种典型海洋赤潮藻在不同生长期(指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时的叶绿素荧光值,同时用传统方法测定细胞密度,且利用Leica Qwin软件测量细胞大小。结果显示:微藻在同一生长时期细胞密度与叶绿素荧光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生长时期细胞密度也与单位叶绿素荧光值存在较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快捷方便、灵敏度高、可靠性强的优点。
张氏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 Ye是1985年在广东省植物学年会上以抽印本先行发表的,依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29.1条款,第30.4条款和第31.1条款,根据它刊印在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第三期在发表时间上的说明以及1985年12月20日编印的广东省植物学会1985年年会论文目录,均表明张氏红山茶的学名是一个有效发表和合格发表的名称。C.azalea Wei是张氏红山茶的一个晚出异名,中国植物志合并了C.azalea Wei应是权威的选择,对此应该加以尊重。
对一种进口微囊藻毒素ELISA试剂盒进行应用性能评价。用该试剂盒进行精密度实验,标准品添加回收实验,交叉反应实验以及样品检测比较实验。试剂盒的分析内检测精密度较高,分析间检测精密度偏低,加标回收率在73.5-97.8%之间,试剂盒抗体与MC-LR的交叉反应率很高,但与MC-RR、MC-LW、MC-LF等微囊藻毒素异构体交叉反应率偏低,在水样的测定中,试剂盒检测结果与本实验室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该试剂盒基本能够满足对水体中MC-LR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要求。
2007年4月至8月,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茱萸湾公园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28只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梅花鹿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昼活动节律中,取食和反刍行为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9:30~11:30时间段和12: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及母鹿取食频次与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7:30~8:30和9:30~10:30及12: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通过测定精子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研究了pH、盐度、离子及葡萄糖等因子变化对眼斑拟石首鱼(Csiaenops ocellatus)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眼斑拟石首鱼精液中精子平均浓度为(1.203±0.22)×1010个·mL-1;精子激活与运动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0~35,其中盐度25时精子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分别达94.32%、9.14min及12.55min;精子激活与运动的适宜pH为6.0~8.5,适宜的KCl、NaCl及CaCl2溶液浓度分别为600~700mmol·L-1、600mmol·L-1及400~600mmol·L-1,适宜的葡萄糖溶液浓度为700~900mmol·L-1;精子在缺少HCO3-或Mg2+或Ca2+的人工海水中激活率与在人工海水中的激活率无显著差异,但运动时间和寿命有所缩短。
2008年7月1日到10月7日,使用水文过河缆道及圆锥网接滤过式集苗器进行采样,对青海湖布哈河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青海湖裸鲤的自然繁殖状况,为其资源监测及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性资料。结果表明:布哈河中鱼类早期资源种类单一,主要为青海湖裸鲤,采样期间有多次苗汛,主要苗汛出现于7月份,9月上旬仅有小规模苗汛;鱼苗平均密度3.17ind.·m-3,最高达54ind.·m-3;晚上鱼苗密度(22:00-22:10)与下午鱼苗密度(14:00-14:10)有显著性差异(df=98,P<0.05);青海湖裸鲤的鱼卵在上层平均密度为0.075ind.·m-3,下层平均密度0.175ind.·m-3,两者亦存在显著性差异(df=10,P<0.05);鱼苗的漂流运动主要集中在晚上;总体上看,鱼苗主要分布在河流上层,有近岸分布的趋势,而鱼卵则主要分布在河流下层,接近河流中央位置;鱼苗断面系数为0.43,鱼卵断面系数为2.32。
测定了乐山棒花鱼(Abbottina kiatingensis)繁殖期形态特征包括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吻长、眼后头长、眼径、眼间距、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臀间距、体重和去内脏体重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繁殖期雄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多于雌性个体,雌雄两性个体的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头宽、头高、吻长、眼后头长、尾柄高、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和去内脏体重显著小于雄性个体,其余指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回归分析表明,乐山棒花鱼的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回归关系显著,雌性通过个体大小(体长和体重)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
通过在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养殖水体中施加一定浓度梯度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 Cohns),测定了水化学指标并观察泥鳅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稳定养殖水体的pH值,对CODMn、TN和NO3--N降解极为显著,其降解速率分别为1.2、0.24和2.7g·L-1·d-1,TP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当菌液浓度大于149mL·L-1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停食后的泥鳅体重变化减小,因此,枯草芽孢杆菌对泥鳅养殖池塘水水质改善效果明显。
测定并分析了长江水系汨罗江4尾鳤鱼(Ochetobius elongates)和珠江水系柳江2尾鳤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981bp,发现6个单倍型,其中19个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15个;AT含量和GC含量分别为57.6%和42.4%。在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的邻接树上,汩罗江和柳江鳤鱼各自聚群。汨罗江4尾鳤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7,柳江2尾鳤鱼间遗传距离为0.001,而2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5(0.013~0.017),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表明汩罗江鳤鱼与柳江鳤鱼出现较明显的遗传分化。由于本研究采集地理群体少,分析的样本小,为更好地揭示长江和珠江水系鳤鱼的遗传变异,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分析更多大样本的地理群体加以验证。
以"3S"技术为支撑,利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格法、费用支出法、碳税法、能量替代法和NPP模型,分析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和景观结构,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区域景观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提出了青海湖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的上下限标准。初步分析了青海湖地区生态补偿的上限为841.95亿元,生态补偿的下限为250.73亿元,其结果将为青海湖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2006年7月~2008年5月在流溪河地区采集的106次降雨水样(雨量范围0.7~268.6 mm)进行化学测试,研究了降水中几类主要离子含量与电导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各化学离子含量计算的电导率与对应实测的电导率之间存在-2.94%的平均相对误差。(2)H+离子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水样中pH<5.6时是正相关,在水样中pH≥5.6时呈现负相关规律。(3)电导率随离子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水样的总离子浓度相同或者H+和总离子浓度相同时,由于样品之间存在显著的其他化学组成差异,致使电导率的不一样。(4)将水样分成pH≥5.6和pH<5.6的两组后,每组中各离子浓度与电导率之间存在更好的回归关系,因此可以通过pH值、电导率的测定并利用回归方程来预测水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含量。
对瓜实蝇Bactrocera (Tetradacus) minax (Enderlein)、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和桔大实蝇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的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包括三种实蝇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对寄主选择的差异,各种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和生活史,并对它们的危害状况和防治方法分别作了介绍,可为3种实蝇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球范围内相当一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已经丧失或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近年来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的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以及湿地生态系统胁迫因子研究、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管理,以及恢复湿地有效性的评估体系等4个方面。一些新方法、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除了自然湿地外,人工湿地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因素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加之湿地类型多样性,因此开展更为广泛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特定区域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物种的选择等)的研究、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应用研究也应该在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给予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