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FLUS模型的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模拟分析 |
刘艺璇1, 杨玉筝1, 黄浩1, 郭先华1,2,*, 詹惠文1, 张子薇1, 刘倩辰1
|
1. 重庆三峡学院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4100
2. 日本北海道大学环境科学系, 北海道 060-0808
|
|
|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保护。以大理市为研究对象, 采用2000、2010、2020年等3期遥感数据,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FLUS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 对大理市2000—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 (1)大理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草地面积逐年递减, 其中耕地减幅16.91%, 面积减少67.48 km2, 水域和农村居民点较为稳定, 林地、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 其中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为明显, 增加了52.11 km2。(2)模拟结果显示到2030年, 耕地、林地、草地和农村居民点将持续减少, 面积分别减少13.41、1.98、7.60和3.94 km2, 水域将持续保持平稳, 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 面积分别增加5.49和21.24 km2。(3)2000—2020年, 城镇用地显现较强聚合性, 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呈上升趋势, 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力争经济生态共赢; 2020—2030年, 林地、草地重心往海拔更高、生态更为良好的西南和东北方向迁移, 需加强对洱海西岸和南岸的生态保护, 加强监管力度。
|
|
|
引用本文: |
刘艺璇1, 杨玉筝1, 黄浩1, 郭先华1,2,*, 詹惠文1, 张子薇1, 刘倩辰1. 基于FLUS模型的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模拟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212-.
|
|
|
|
链接本文: |
http://www.ecolsci.com/CN/Y2025/V44/I3/212 |
[1] |
张文文1,2, 李俊伟2, 李婷2, 朱长波2, 张博2, 苏家齐2, 陈素文2,*. 紫外线照射培养用水对海萝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 |
[2] |
唐勇波1,*, 丰娟2,龚国勇2, 彭涛3. 非负矩阵分解的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生态科学, 2025, 44(3): 63-. |
[3] |
刘延国1, 李景吉2, 邹强3,*,逯亚峰3. 地形急变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12-. |
[4] |
李金桓1,2,3, 刘守江1,2,3,*, 余宇首1, 王自豪1,2, 陈曦1,2. 安宁河谷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及点格局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35-. |
[5] |
葛晓敏, 周旭, 陈水飞, 胡亚萍, 郑笑, 丁晖*.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61-. |
[6] |
姜晓彤1, 徐智广1, 刘婷2, 严芳1,*. 温度和硝氮浓度对漂浮型铜藻的生理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69-. |
[7] |
李金婕1, 陈扬1, 和育超2,*, 张彩彩1,3,*, 黄志旁1,3,4. 镰果杜鹃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78-. |
[8] |
马智媛1, 祝明建1,*, 栾博2. 基于ESV和电路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网络搭建[J]. 生态科学, 2025, 44(3): 8-. |
[9] |
曾怡娟1, 向昆仑2,*, 王刚3, 张柳红4, 李俊杰5, 邓玉娇2, 徐杰2. 2000—2021年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74-. |
[10] |
祁闻1,2,3, 陈克龙2,3,*, 李琳2,3, 李炎坤1,2. 模拟增温对青海湖高山嵩草夏季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97-. |
[11] |
罗赵慧1, 2, 王一超1, 2, 朱璐平1, 2, 张晓君1, 2, 裴金铃1, 2, 杨晓1, 2, 王欣1, 2, . 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40-. |
[12] |
张蔷1,2, 李令军1,2,*, 鹿海峰1,2, 刘保献1,2, 赵文慧1,2, 李琪1,2, 秦丽欢1,2, .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北京城市绿地动态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51-. |
[13] |
刘杰1,3, 汲玉河2,3,*, 周梦子2,3, 周广胜2,3, 李成龙1,3. 基于TEM的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J]. 生态科学, 2025, 44(3): 95-. |
[14] |
于童洲1, 周立业1, 徐振朋2, 温校一1, 安海波1, *. 不同施氮水平对饲用燕麦产量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04-. |
[15] |
许静1,*, 廖星凯2.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2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