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光照强度和底质营养对三种沉水植物的影响 |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46 |
|
|
摘要 沉水植物的生长不但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密切, 也受底质营养的影响, 因此研究光照强度和底质营养两种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对沉水植物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选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和大茨藻(Najasmarina L.)3 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 设置3 种光照强度(高、中、低)和2 种底质营养(高、低)处理, 通过测定植物生长指标(生物量和叶绿素)及水质指标(水体溶氧量和pH)的变化反映光照强度与底质营养对三类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高底质营养处理促进了三种沉水植物的生长, 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水体溶氧量和pH 均高于低底质营养处理组。(2)高底质营养处理组中, 轮叶黑藻在中光照强度处理下其生物量最高为4.87 g, 苦草在低光照强度处理下生物量最高为3.13 g, 大茨藻在高光照强度处理下生物量最高为4.71 g, 相应的叶绿素含量和水体溶氧量也都达到了最大值。因此根据修复湿地环境中的光照和底质条件, 因地适宜的选择沉水植物必须研究各种沉水植物不同的生态影响因子。
|
|
关键词 :
沉水植物,
光照强度,
底质营养,
生态修复
|
|
[1] |
谭淑娟, 李婷, 余素睿, 蔡水花, 叶万辉, 沈浩. 光照强度对8种红树植物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39-. |
[2] |
王立志, 董彬, 宋红丽, 李宝, 安娟. 衰亡期黑藻与生长期菹草交替生长对水体磷迁移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60-. |
[3] |
康迪, 邹书珍*. 大熊猫栖息地地震受损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9, 38(6): 173-. |
[4] |
袁野, 张尹哲, 吕超超, 马徐发, 夏成星. 外来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3种沉水植物的牧食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5): 23-. |
[5] |
郑伟, 栾志慧, 张红香, 黄迎新,周道玮. 光照强度与埋深对外来植物曼陀罗幼苗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9, 38(5): 30-. |
[6] |
周亮, 王秀丽, 林娴慧, 刘可鑫, 卢昌义. 拉关木小苗在白骨壤林内及林缘生长实验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4): 1-6. |
[7] |
李菲菲,褚淑祎,崔灵周,肖继波. 沉水植物生长和腐解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8, 37(4): 225-230. |
[8] |
赵明, 张红香, 颜宏, 邱璐. 光照强度对六种草地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2): 25-34. |
[9] |
陶燕东, 康银花, 吴建勇, 温文科, 邵留, 于克锋, 何培民. 富营养化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模式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4): 128-136. |
[10] |
关军洪, 郝培尧, 董丽, 李雄.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2): 193-200. |
[11] |
谷娇, 宁晓雨, 靳辉, 何虎, 朱小龙, 谈冰畅, 李宽意. 沉积物再悬浮对浅水湖泊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6, 35(1): 200-208. |
[12] |
叶小齐, 吴明, 邵学新, 李长明.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抑制四种植物扩散的化感潜力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6): 48-55. |
[13] |
左娅, 陈向明, 康德礼, 叶长鹏.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考洲洋生态修复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4): 71-75. |
[14] |
张惠芳, 汪银梅, 黄浩, 韩锡荣, 周大众, 曹文平*, 刘自强, 李睿, 袁朝. 基于竹丝填料的生物膜法修复地表水体的特性[J]. 生态科学, 2015, 34(4): 144-148. |
[15] |
尹传宝, 张敏, 张翠英, 倪振威, 黄燕清, 刘自强. 沉水植物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 生态效应及模型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1): 129-13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