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5年 44卷 2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方雪纯1, 刘蕾1,2,*, 周国逸1,2, 李琳3, 韩诗慧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我国南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南方两种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磷脂脂肪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 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我国南方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不显著, 但两种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的真菌含量(36.315 nmol·g–1)显著高于常绿针叶林的真菌含量(27.802 nmol·g–1)。同时, 两种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均表现为: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此外, 常绿阔叶林的乔木层香农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常绿针叶林(P<0.05), 而常绿针叶林的灌木层优势度指数则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P<0.05)。两种林型的真菌生物量均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及总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此外, 常绿针叶林的真菌生物量还与有效钾、铵态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025 Vol. 44 (2): 1-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5317 KB)  ( 5 )
13 湘西两熟制地区冬种多花黑麦草引种研究
曹孟岩, 项瑶, 何宏斌, 张楚婷, 何春桃, 辛国荣*
 为了提高两熟制地区冬闲稻田利用率, 构建两熟制地区冬种黑麦草生产技术体系, 研究通过系统比较冬种国内外7个不同品种的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雷鸟、大老板、特高、邦德、宽叶、长江2号、川农1号)的生产性能和土壤理化性质, 筛选适宜在湘西两熟制地区种植的多花黑麦草品种。结果表明, 雷鸟品种的鲜重、干重均在各品种间最高, 分别达75800 kg·ha–1、11130 kg·ha–1, 显著高于其他6个品种(P<0.05); 雷鸟品种的粗蛋白、粗纤维、钙和磷的品质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个品种(P<0.05), 分别达到1660.90 kg·ha–1、569.86 kg·ha–1、43.59 kg·ha–1以及30.56 kg·ha–1; 冬种黑麦草可以缓解稻田土壤酸化, 对土壤全氮、有效氮和全钾具有积极的影响, 种植雷鸟品种黑麦草后土壤全氮、有效氮、全钾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使用模糊隶属函数对不同黑麦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雷鸟品种的综合评价最高, 且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最好。综上所述, 雷鸟具有最佳的生产性能, 是湘西两熟制地区冬种黑麦草的首选品种, 适合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2025 Vol. 44 (2): 1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403 KB)  ( 3 )
20 基于地理统计与系统动力学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模拟研究
俞阳1, 闵雪峰1, 赵锐1,2,*, 孟祥连3, 李传松4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 冻土退化问题日趋严峻, 潜在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和寒区基础设施安全。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ALT)精准模拟有助于制定缓解气候变化对冰冻圈的影响方案。通过耦合地统计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ALT计算模型, 突破了SD与GIS在广域范围内的数据桥接问题, 同时实现了ALT计算精度的提高和时空可视化。以青藏铁路可可西里-安多站沿线为研究区, 模拟结果表明ALT模拟精度达95%以上, 该区域ALT的年增幅为0.005 m·a–1, 同时指出气候变化和人为扰动均是引起冻土活动层退化的决定因素。
2025 Vol. 44 (2): 2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23889 KB)  ( 0 )
31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种间联结性研究
拜合提妮萨·依明, 艾尼瓦尔·吐米尔*
为了查明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各不同地衣种类间的相关性, 根据75个岩面生地衣群落样地的野外调查数据, 采用方差比率法和基于2×2列联表的χ2 检验, 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方法, 对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主要物种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物种的总体联结性为正联结(VR =1.286), 大多数种对种间关联性显著(W > χ20.05Np< 0.05), 地衣物种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性。30种岩面生地衣的435个种对中, 呈极显著正联结性的种对有30对, 占种对总数的6.89 %; 呈显著正联结性的种对有119对, 占种对总数的27.3 %。通过本研究认为, 对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 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物种间的协调进化, 将对该地区岩面生地衣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与地衣资源的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 Vol. 44 (2): 3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102 KB)  ( 1 )
41 利用高频监测数据分析千岛湖溶解氧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孙婷1,2, 王裕成3, 兰佳3, 罗纯良4, 罗潋葱1,2,*, 吴志旭3, 李慧赟5, 李加龙1,
 水质高频监测手段能有效捕捉水质参数在小时尺度上的快速变化信息。为深入了解千岛湖近年水质变化, 基于2015年12月—2019年11月千岛湖湖心表层溶解氧(DO)及其他环境因子的高频监测数据, 分析了千岛湖DO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 并用随机森林(RF)和相关性分析(CA)甄别了影响DO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千岛湖表层DO各季节均呈明显昼夜变化规律。秋冬季节, DO最大值出现在18:00左右, 尔后下降, 次日9:00达最小值后再上升, 呈正弦形峰谷交替模式; 春夏季与秋冬季相反。水温(WT)、叶绿素a(Chl-a)、大气复氧速率(F)、浊度(TURB) 、藻蓝蛋白(PC)和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是影响DO变化的主要因子。除Chl-a和PC外, 其余因子均与DO呈负相关。利用RF对DO及其影响因子的逐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各因子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WT(31.6%)> Chl-a(15.8%)> FDOM(9.9%)> TURB(9.3%)> PC(8.4%)> F(7.8%)。不同季节上述因子的贡献率略有差异, 春夏秋冬各季最大贡献率因子分别为FDOM(30.9%)、PC(25.4%)、Chl-a(20.5%)、F(28.8%)。2015—2019年间, DO季节均值呈现“春(9.9 mg·L–1)>冬(9.8 mg·L–1)>夏(8.6 mg·L–1)>秋(8.4 mg·L–1)”的模式。RF方法在千岛湖的成功应用, 能为其他类似环境数据挖掘的研究提供借鉴, 所得结论能为千岛湖水环境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 Vol. 44 (2): 4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137 KB)  ( 0 )
54 陕西省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黄丽洁1,2,3, 王晓峰1,2,*
旅游生态安全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旅游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其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和增强回归树模型, 对陕西省2010—2019年的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2010—2019年陕西省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安全等级从敏感级上升为临界安全级;(2)驱动力系统贴近度呈现波动下降态势, 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和影响系统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响应系统贴近度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W”形变化;(3)陕西省各市旅游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特征, 但逐渐显现出空间负相关趋势;(4)不同因素对陕西省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差异显著, 其中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人口密度、游客接待量与人口比例、单位面积2排放量、森林覆盖率是主要影响因素。
2025 Vol. 44 (2): 54-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4371 KB)  ( 4 )
65 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叶冷水花在中国的适宜生境动态
王世雄1, 2, *, 马玉萍1, 马晓丽1, 张广奇2
外来植物的分布动态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对这些物种进行早期监测和快速反应的基础信息。研究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 对正则化乘数(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 RM)和特征组合(Feature combination, FC)进行优化, 预测了在中国成功归化的外来植物小叶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潜在的生境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当正则化乘数为0.1, 特征组合为线性(L)和乘积型(P)时, 模型复杂度相对较低, 遗漏率最小, AUC值达0.95以上, 模型构建的效果很好。(2)限制小叶冷水花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和降水两个维度。其中, 昼夜温差月均值、年温变化范围和年平均气温是气温维度的主要限制因子, 而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方差是降水维度的主要限制因子。(3)当代气候模式下, 小叶冷水花分布范围较广, 主要集中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地区。未来气候情景下, 小叶冷水花的中、高度适宜生境和总的潜在生境面积均增加, 潜在适宜生境有进一步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小叶冷水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为其他外来物种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2025 Vol. 44 (2): 6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872 KB)  ( 0 )
77 藏东南山地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机制
陈卓1, 2, 黄汐月2, 张鸿南2, 王国严2 4, *, 罗建3, 石松林2, 4, 张晓超4, 唐晓鹿4, 裴向军4, 印大秋1, 李进1, 王世军1
植物生活型作为植物功能性状的组合反映了植物生态位和生活史策略的差异, 因此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构建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解耦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在不同海拔上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对进一步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藏东南山地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通过β多样性和零模型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群落构建确定性过程沿海拔的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两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均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趋势, 木本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74—0.36, 草本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84—0.40; 在木本植物群落的构建中, 确定性过程的相对作用随海拔上升而增加, 这主要受降水因素的影响; 对草本植物群落而言, 确定性过程的相对作用随海拔上升而减小, 这主要受气温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藏东南高山环境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由于生活史对策不同所导致的群落构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有助于加深对物种分布规律与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
2025 Vol. 44 (2): 7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384 KB)  ( 1 )
86 城市工业用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以上海宝钢厂区为例#br#
吴晖1, 武彩燕1, 孟陈2,陶育忠3, 舒怡3, 李俊祥1,*
城市土地利用既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也为植物多样性提供支撑。城市工业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是工业区绿地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然而, 城市工业用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承载能力却知之甚少。基于宝钢厂区内分层随机取样的84个植物群落样地的野外调查数据, 对厂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其空间格局开展了研究, 结果表明: (1)宝钢厂区记录到维管植物物种286种, 属于90科204属, 其中木本植物119种, 草本植物167种, 本地野生种占比61.8%, 非参数估计模型估算的潜在植物物种丰富度可达394种, 对比分析表明, 宝钢厂区是目前上海市拥有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 也是乡土物种比例相对较高的绿化类型; (2)宝钢厂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以及香浓-威纳多样性和皮洛均匀度的整体空间分布均呈现厂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存在局部高-高和低-低的聚集分布; (3)宝钢厂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其空间格局受乔灌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共同影响, 其中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草本层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在城市绿化中被长期忽略, 应予以足够重视。上述结果对城市工业区物种多样性承载力的认识、绿地系统的优化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具有参考意义。
2025 Vol. 44 (2): 86-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987 KB)  ( 1 )
97 有机肥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br#
撒春宁1, 李永康1, 王星1, 宋珂辰1, 许冬梅1,2,*
为明确有机肥施入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选取以牛粪为底肥的蚯蚓粪肥为材料, 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分别设置施入量为2.0×104 kg·hm–2·a–1(F2)、1.0×104 kg·hm–2·a–1(F1)和0 kg·hm–2·a–1(CK)3个处理, 通过撒施, 探究0—40 cm土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稳定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 有机肥施入改善了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状况。不同处理草地0—40 cm各土层均以<0.25 mm粒径团聚体为主, 有机肥施入显著提高了5—7 mm、0.25—0.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及>2 mm、0.25—0.5 mm粒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0—30 cm各土层, 有机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 而团聚体破坏率(PAD)、可蚀性K值、分形维数(Dm)则显著降低(P<0.05); 在30—40 cm土层, 不同处理草地之间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机械稳定性可蚀性K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 有机肥施入显著提高了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 随施入量的增加, 荒漠草原抵抗侵蚀的能力增强。
2025 Vol. 44 (2): 9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4818 KB)  ( 10 )
105 不同盐度对波吉卵囊藻附生菌群的影响#br#
李洁仪, 罗智深, 钱祖渊, 胡章喜, 杜振雄, 李峰, 黄翔鹄, 张玉蕾*
 为研究波吉卵囊藻 (Oocystis borgei) 及其附生细菌群落对盐度的响应, 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 对4种盐度条件下 (0、15、30和45, 分别记为S0、S15、S30和S45) 培养7 d的波吉卵囊藻培养系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比较各盐度组间波吉卵囊藻附生细菌群落及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S0组中, 形成了以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为主的群落结构, S15、S30、S45组代表物种相似, 相对丰度较高的种类均为海杆菌属 (Marinobacter)、大洋柄菌属 (Oceanicaulis) 和沟鞭藻玫瑰杆菌属 (Dinoroseobacter)。α多样性分析显示, 在盐度为15–45条件下波吉卵囊藻附生细菌的生物多样性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FAPROTAX功能预测显示, 有盐环境下附生菌群的化能异养作用、好氧化能异养作用的相对丰度高于S0组, 脱氮作用和氮呼吸作用的相对丰度低于S0组; BugBase表型分析显示, S0组的附生菌群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好氧性及潜在的致病性, 而其它3组的附生菌群具有更多的兼性厌氧菌、可移动元件、易于形成生物膜。环境因子分析表明, 盐度与藻生物量对S0组物种影响呈负相关, 与其它3组呈正相关。盐度对波吉卵囊藻附生细菌群落影响显著, 使群落指示物种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研究可为波吉卵囊藻藻际环境菌群功能的阐明和特定微生物的挖掘提供重要参考。
2025 Vol. 44 (2): 10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3454 KB)  ( 1 )
114 枯草芽孢杆菌联合生物炭施用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及油麦菜生长的影响
林倩茹1,2,3, 聂呈荣1, 2,*,阮博3,4, 陈雅玲1,2, 赵阳1,2, 关开阳1,2, 林剑文1,2
为了解决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 促进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枯草芽孢杆菌与生物炭联合施用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油麦菜(Lactuca sativa 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用量复合调理剂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 升高范围在0.37—1.37之间。同时, 复合调理剂对重金属有固定和转化作用, 使土壤中镉、铬含量控制在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5.5<pH≤6.5, Cd=2 mg·kg–1、Cr=850 mg·kg–1)以下。实验中设置了5种处理, 分别是CK(0 g·kg–1)、T1(2 g·kg–1)、T2(4 g·kg–1)、T3(8 g·kg–1)、T4(16 g·kg–1)。其中T2(4 g·kg–1)处理组对重金属镉含量降低效果最好, 较对照组下降了0.1625 mg·kg–1。施加调理剂后, 可以有效降低油麦菜地上和地下部的重金属含量, 油麦菜可食部各重金属指标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污染物限量值(Cd=0.2 mg·kg–1、As=0.5 mg·kg–1、Pb=0.3 mg·kg–1)。其中油麦菜可食用部分镉含量降低最为显著, 与对照组含量相比降低了68.10%。根据油麦菜地上可食用部分重金属的降低幅度, T3(8 g·kg–1)处理组综合效果最优。上述结果表明, 枯草芽孢杆菌联合生物炭可以有效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 提升油麦菜品质。
2025 Vol. 44 (2): 114-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72 KB)  ( 4 )
122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宿碧云1,2, 肖鲁湘1,*, 王德2, 田信鹏2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对土壤水盐运移、地表植被生长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 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键环境因素。进行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开发、盐渍化灾害预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黄河三角洲16口地下水观测井监测结果, 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一个水文年电导率分异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1)时间上,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电导率呈现春夏季节数值较小变化起伏较大, 秋冬季节数值较大变化趋于稳定的状态。(2)空间上, 电导率高值区域分布在研究区东南和北部沿海, 黄河淡水区附近以及西南区域电导率值较低。(3)浅层地下水电导率单因子分析中高程解释度最大, 其次是距海距离和距黄河距离; 交互分析结果均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作用, 其中埋深的交互作用解释度最大, 其次是距黄河距离、高程、距海距离和降水, 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年尺度上地理空间位置对浅层地下水电导率的解释度大于降水。
2025 Vol. 44 (2): 12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3095 KB)  ( 0 )
131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力分析#br#
李桥1,2, 李贺1,*, 黄翀1, 刘庆生1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城市群的典型代表,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 从生态、资源、人文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因子构建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利用熵权耦合灰色关联度法计算权重, 结合综合评价、空间探索分析等方法, 对大湾区1980—2020年的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评价, 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影响大湾区生态安全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1)大湾区生态安全在时间上呈现“缓慢—快速—缓慢”降低趋势, 以2000—2010年降幅最大; 在空间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态势。(2)大湾区生态安全空间自相关程度高, 高高聚集主要集中在肇庆西北部、惠州东部和北部、广州东北部等地区, 以上区域含有大量林地及自然保护区, 应当重点保护; 低低聚集分布在佛山、东莞、深圳、广州西南部及中山北部等地区, 以上区域人类活动密集, 应当合理规划用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1980年以来, 大湾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渐降低, 主要受到人为干扰、土地利用、区域开发、生物丰度、林地覆盖和生态弹性的影响。
2025 Vol. 44 (2): 13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1494 KB)  ( 0 )
143 城市多维空间格局对PM2.5浓度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广州深圳为例#br#
林锦耀1,*, 杨柳1, 胡悦1, 温宥越2,3, 肖钺1
揭示 PM2.5 浓度与交通、人口、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关系对突破PM2.5 管理难题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往研究大多仅考虑单类影响因素, 忽略多类因素的综合作用, 且相关研究主要从二维尺度分析城市发展与 PM2.5 的关系, 较少关注三维格局的影响。为解决上述不足, 基于广州、深圳的 PM2.5 监测数据分析 PM2.5 浓度总体概况和时空分布, 进而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剖析交通、二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三维空间格局等因素对 PM2.5 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当道路交通为研究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时, PM2.5 浓度变化曲线主要呈双峰状, 在中午及晚高峰后两个小时左右达到峰值; (2) 二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中的的结构特征与破碎度对PM2.5浓度影响显著, 其中不透水面的ED、LSI作用明显; (3) 三维空间格局主要通过影响气流运动影响 PM2.5 的传播, 各影响因素与PM2.5 浓度呈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辅助规划部门针对 PM2.5 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关政策, 提高城市环境舒适度, 缓解城市发展与污染的矛盾。
2025 Vol. 44 (2): 14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2962 KB)  ( 0 )
154 广东阴那山森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朱明勇1,3, 熊永柱1,3, 刘友存1,3, 董志成1,3, 陈燕奎1,3, 张全发4, 何文鸣2,3,*
调查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对于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 取样测定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潜在生态风险状况, 并对这二者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表层(0—20 cm)土壤As、Cu、Pb、Cr、Zn平均含量均超过广东省表层土壤元素背景值。各采样区土壤中重金属超标率排序为Pb>As>Zn>Cu, Cr没有超标。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As、Cu、Pb、Zn表现出单峰分布特征, Cr分布较均匀。Pb、As属于轻度污染, Zn、Cu、Cr属于清洁。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As>Pb>Cu>Cr>Zn。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总体污染等级为轻度, 存在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阴那山地区土壤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025 Vol. 44 (2): 154-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3314 KB)  ( 6 )
164 外来植物薇甘菊入侵扩散过程中叶片能量利用与建成成本的变化
刘傲, 周国豪, 张海杰, 陈宝明*
建成成本是反映植物生物量建成所需能量的重要指标, 反映了植物的能量利用策略, 较低的建成成本可能会增加外来植物的入侵优势。外来入侵植物成功建群后会逐渐扩散, 入侵植物扩散中心的种群密度和种内竞争通常比扩散边缘的高, 这可能会引起入侵植物的能量利用与建成成本的改变。沿着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扩散路径选择了14个种群, 采集每个种群的薇甘菊种子, 同时测定种群盖度; 采用同质园种植实验, 探究了薇甘菊在入侵扩散进程中能量利用与叶片建成成本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薇甘菊从中心向边缘扩散, 其种群密度逐渐下降, 薇甘菊叶片建成成本逐渐升高, 而比叶面积、光合速率、叶片氮含量在其扩散过程没有出现显著变化。随着薇甘菊的扩散, 叶片碳含量随着种群盖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 = 0.003), 叶片灰分含量则随着种群盖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P = 0.024)。进一步分析发现叶片建成成本与叶片灰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与叶片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薇甘菊入侵扩散过程中叶片建成成本的逐渐升高主要与扩散过程中叶片碳含量的升高和灰分含量的降低有关。
2025 Vol. 44 (2): 164-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872 KB)  ( 1 )
171 柠檬酸钠对艾蒿修复镉污染稻田土壤的影响研究#br#
张泽1, 陈心胜2, 3,*, 黄颖3, 许超3, 黄道友3, 闫兴富1,*
 艾蒿(Artemisia argyi)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植物, 文献报道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为验证艾蒿对镉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能力并强化修复效果,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柠檬酸钠(CK: 对照, T1: 37.5 g·m–2, T2: 75 g·m–2, T3: 112.5 g·m–2和T4: 150 g·m–2)对艾蒿生长、镉富集特征及土壤减量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T2处理下, 艾蒿茎部镉含量达到9.08 mg·kg–1, 显著高于CK(6.51 mg·kg–1); 艾蒿茎和叶的富集系数分别为26.58和18.68, 显著高于CK(18.12和14.39); 转运系数为3.51, 显著高于CK(2.45); 地上部对镉的提取量为1.99 mg·m2, 高于CK(1.68 mg·m–2)。艾蒿修复后, 土壤镉含量下降, 在T2处理下, 土壤Cd的降低率最大(19.4%)。但是, 高用量的(超过T3处理)柠檬酸钠抑制艾蒿的生长, 并影响艾蒿对镉的富集和转运能力, 降低土壤中镉的移除效果。因此, 由于较大的生物量以及对镉的高富集和转运能力, 艾蒿可用作轻度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植物。在利用艾蒿进行轻度镉污染稻田修复时, 可以通过施用适量的柠檬酸钠提高艾蒿对镉的移除效率, 并通过对艾蒿茎叶的多次收割移除更多的镉。
2025 Vol. 44 (2): 17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43 KB)  ( 1 )
179 几种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对灰胡杨的适用性分析
张丹丹1, 王雨晴1, 应瑶琳1, 王海珍2,*, 韩路3
植物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 温度不仅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地理分布, 还影响了对光、水分、土壤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Li-6400气体交换测量系统测定灰胡杨叶片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响应曲线, 选取4种光响应模型对灰胡杨的光响应过程进行拟合比较和精度评定, 筛选出5个温度下灰胡杨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 灰胡杨是耐干旱却不耐高温的高光效植物, 最适生长温度为25 ℃。通过模型拟合优度分析, 4种光响应模型拟合精度存在差异, 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无法直接估算Pnmax和LSP, 二次项回归拟合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大, 且有违背常识错误,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很好体现灰胡杨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响应过程, 且拟合得到的各项光合参数均接近实测, 为最优模型, 可作为荒漠地区灰胡杨的最优光响应曲线模型。
2025 Vol. 44 (2): 179-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874 KB)  ( 1 )
186 滇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生态管理分区
陈相标, 丁文荣*
 为揭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和耦合协调关系。以滇中地区为研究单元, 在测算和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基础上, 利用象限匹配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和耦合协调性, 进而通过空间叠置分析综合划定生态管理分区, 并提出生态管控措施。结果表明: (1)2000—2020年间, 滇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呈现出“增加—降低—增加”的态势, 总体增幅为0.3%,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总体从西向东减少。(2)滇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各州市的主城区, 需求低值区主要集中于研究区西北和西南部人口密度较低的山地丘陵区。(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类型中有45.24%的区县出现不匹配现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49, 表现为基本协调。(4)综合分析将滇中地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涵养区、生态重塑区和生态修复区, 并针对不同片区提出相应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将为滇中地区生态管理与调控提供参考。
2025 Vol. 44 (2): 186-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9090 KB)  ( 5 )
197 珠江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变化特征#br#
彭帅1,2, 王雪辉2,3,4,5,6,7,8,*,杜飞雁2, 黄德练2, 宁加佳2, 邱永松2
导读:  
根据1973—2021年珠江口及邻近水域的14个航次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 结合鱼类营养级, 对珠江口鱼类优势种组成、群落平均营养级和渔业均衡指数等的长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珠江口鱼类资源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从1973—1975年的665.65 kg·km–2下降至2020—2021年的376.92 kg·km–2。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 呈现出高营养级鱼类向低营养级鱼类的转变, 同时高营养级鱼类的优势种数量和总渔获量占比也呈下降趋势。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 从1973—1975年的3.74下降至2020—2021年的3.22, 下降速率为0.11 a–10。自1999年实施伏季休渔等海洋渔业管理措施以来, 2006—2007年高营养级鱼类的优势种数量和总渔获量占比增加, 从而引起了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的大幅回升, 随后又逐步降低。渔业均衡指数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 并与群落平均营养级和渔业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1986—1987年、2012年和2020—2021年, 渔业均衡指数随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和资源密度的降低而下降, 1991年和2006—2007年反之。此外, 1998—1999年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大幅上升, 而渔业均衡指数和资源密度却大幅下降, 可能由于1997—1998年高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和1999年重油外泄事件的干扰。研究表明, 珠江口渔业资源已被过度捕捞。
2025 Vol. 44 (2): 19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780 KB)  ( 0 )
207 县域生态源地适宜性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br#
李语旻1, 万懿2,3, 乔伟峰2,3,*, 樊欣1, 顾余庆1, 林彤2,3, 何天祺2,3, 刘战笑4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 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 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 并划定等级分区; 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生态阻力因子进行组合赋权, 从土地利用类型、自然环境属性和人类建设活动3个方面搭建复合型阻力面;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三级生态廊道, 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显示: (1)高淳区生态源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38.27 km2, 主要分布于石臼、固城两湖以及区境东北部的林地、重要水库湿地;  (2)最终识别生态源地规模80.20 km2, 占全域面积的10.15%, 总体呈现“东密西疏”和“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  (3)整合后生态廊道全长710.37 km, 其中主要廊道135.76 km、次要廊道180.56 km、一般廊道394.05 km, 建议宽度分别为200—300 m、100—200 m和60—100 m。与南京市现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对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源地识别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了相关工作效率,可为区县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2025 Vol. 44 (2): 207-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24229 KB)  ( 5 )
219 基于“三生”功能的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br#
周敏1, 2, 孙朋1, 3,*,王钰1
为探究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 促进地区经济和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三生”功能分类,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宿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并借助面积加权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各功能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 量化分析宿州市基于“三生”功能土地利用模式的时空格局以及功能转变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1)1980—2018年间, 宿州市三大功能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以生活用地增加(356.51 km²)和生产用地减少为主线(351.54 km²), 生态用地变化甚微(5.33 km²)。(2)研究区各功能用地面积在年代际尺度上增减起伏波动较大, 总体为“四减两增”趋势。(3)宿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体为农业生产用地和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地, 二者互有转入转出, 以农业生产用地转出为主体, 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地转入次之。(4)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沿主城区呈“蔓延式”向周边扩张, 沿交通要道呈“廊道式”分布。(5)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但下降指数较为微弱, 研究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分别为0.292、0.289、0.286,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相并存在, 改善趋势增强, 但整体仍以恶化方向为主。
2025 Vol. 44 (2): 219-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546 KB)  ( 0 )
       综述
230 水生植物释放的脂肪酸类化感物质抑藻研究进展#br#
钱燕萍1, 田如男2,*, 彭颖1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并有效控制水华是目前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利用植物释放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物质抑制水华藻类的生长是一种优良的生物性抑藻措施。目前已分离并鉴定出水生植物释放的多种化感物质。脂肪酸作为主要的化感物质之一, 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文章从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释放的脂肪酸种类, 以及从选择性抑制、单一作用与联合作用、构效关系和有效抑藻剂量等方面总结了脂肪酸的抑藻特性。从生理生化的角度介绍了水生植物释放的脂肪酸类化感物质抑藻机制研究进展, 指出化感物质可能存在的抑藻机制, 包括: 破坏藻细胞光合系统, 产生活性氧对藻细胞造成氧化损伤, 破坏细胞膜及形态结构, 抑制蛋白质合成等。并总结了脂肪酸抑藻的生态安全性。开展野外试验、开发高效化感抑藻剂、深入研究联合作用模式和抑藻机理等将是今后脂肪酸类化感物质抑藻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5 Vol. 44 (2): 23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336 KB)  ( 3 )
240 Cr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王靖雯, 李玉双*, 侯永侠, 王程, 宋雪英, 魏建兵
 随着工业的发展, 由冶金、电镀、染业以及制革工业产生的Cr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 Cr污染的治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微生物修复具有适应性强、处理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将高Cr效降解菌与传统的物理、化学和植物修复法结合起来可以显著提高Cr污染的修复效率。这种联合修复方法在土壤Cr污染的治理上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土壤Cr修复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修复机理, 以及微生物与生物炭、零价铁、微生物燃料电池和植物修复等多种治理体系联合治理Cr污染的研究现状, 并针对目前Cr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对Cr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5 Vol. 44 (2): 24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360 KB)  ( 2 )
248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综述
童安琪, 徐丽华*, 马淇蔚, 施益军, 陆张维, 吴亚琪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提升密切相关, 但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目前对两者关系的梳理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此, 借用Citespace等计量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网络结构分析, 依据计量可视化结果, 系统分析相关研究的主题、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与梳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 对未来人类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对居民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性。主要通过防灾减灾、营造空间安全感以降低城市犯罪率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心理安全的影响。(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对居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具有提升作用。其通过改善环境品质、营造邻里社交环境等提高居民生理素质、保障精神健康。(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在满足居民健康与安全的基础上, 为居民提供舒适度高的居住环境及满足居民需求, 以保障居民幸福感。基于上述分析, 可为进一步提升人类福祉提供决策参考。
2025 Vol. 44 (2): 248-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2700 KB)  ( 0 )
260 森林生态系统根系分泌物介导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br#
刘雅静, 邢华, 吴宪, 刘宇*
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s, REs)是从植物根部主动或被动释放的一组化合物, 持续给根际土壤提供养分和能量, 进而改变了土壤营养环境并吸引特定微生物在根际富集。这些化合物不仅能辅助根系定植, 而且也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互利共生或竞争的关系, 体现了两者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资源获取策略。REs启动和调节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对话, 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回顾影响REs的潜在因素, 对REs组成种类和调节功能进行归纳总结, 并剖析了REs介导的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了REs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此外, 进一步以REs介导的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为主题展开论述, 以期为全面理解REs对植物和土壤群落间动态反馈作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进而有助于深入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地下过程以及全面揭示土壤微生物对森林树种多样性的维持作用。
2025 Vol. 44 (2): 26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344 KB)  ( 2 )
271 我国南方农田土壤酸化现状和危害及防治措施综述#br#
陶荣浩, 胡婧怡, 鲍广灵, 鲁洪娟, 叶文玲, 马友华*
近年来, 随着化肥不合理的施用和大气酸沉降不断加剧, 导致土壤酸度加速提高、造成大量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下降, 进而导致土壤贫瘠化和供肥保肥的能力的下降, 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增强, 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的提高与品质提升, 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当前我国南方农田土壤酸化现状梳理, 简析了农田土壤酸化的成因, 阐述了农田土壤酸化的危害, 概述了相应的农田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以期为我国南方农田土壤酸化改良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2025 Vol. 44 (2): 27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347 KB)  ( 2 )
280 作物青枯病发生与生态防控研究进展
张晨宁1,2, 杜甜甜1,2, 诸卫平3, 梁小敏1,2, 舒迎花1,2, 王建武1,2, 冯远娇1,2,*
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 危害严重, 会造成作物大量死亡。常规的化学防治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防治效果不明显。而生态防控作为一种环保、高效、安全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系统地概述了青枯病病原菌概况和分类情况以及青枯病致病因子、发生和流行情况, 综述了青枯病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该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以期为深入研究青枯病发生机制和生态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5 Vol. 44 (2): 28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381 KB)  ( 1 )
289 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微塑料的特征及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综述#br#
黎馨月, 张珣*, 王百羽, 武轶
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药性污染和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残留日趋严重。微塑料的存在加剧了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的迁移和分布, 二者通过微生物群落生态及食物链等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畜禽粪便作为残留抗生素的重要直接载体通过回田施肥促使大量含有ARGs和抗生素耐药菌(antibiotic resistance bacteria, ARB)进入土壤环境。ARGs不仅可以通过施肥或入渗进入土壤, 还可以在不同物种和环境之间的转移。文章对土壤环境中ARGs和MPs的主要来源、影响因素和迁移特征, 以及MPs作为ARGs的载体之一可能在土壤中的迁移分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述。ARGs和ARB在MPs上的选择性富集已经被证实, 然而二者的复合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被充分探索, 因此仍需要研究MPs和ARGs产生的影响来克服或尽量减少抗生素耐药性这问题。
2025 Vol. 44 (2): 289-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291 KB)  ( 3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