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7年 36卷 1期
刊出日期:2017-01-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附着基材质对鼠尾藻幼苗附着及生长的影响
刘玮, 吴海一, 周健, 丁刚, 徐智广, 刘梦侠
附着基是影响幼苗人工繁育的重要因素。为了选择有利于鼠尾藻幼苗附着和生长的附着基, 该研究利用六种不同材质的附着基(水泥块、砖块、岩块、扇贝壳、化纤布、尼龙绳)分别进行了人工采苗、车间培育及野外增殖等实验并测定了附苗效率、附苗密度、出苗率及相对生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 静水采苗条件下, 各种附着基上受精卵附着效率为60.3% ―73.6%, 采苗期附着基材质影响不显著; 流水暂养20 d 后, 扇贝壳附着基的附苗密度明显下降(32±10 ind·cm
–2
, p<0.05), 其它附
着基的附苗密度变化不明显; 野外移植30 d 后, 不同附着基上出苗率和幼苗长度变化显著(p<0.05), 其中化纤布附着基上出苗率和幼苗长度值最高(60.6±19.7 %, 7.3 ± 2.6 mm), 扇贝壳附着基上出苗率和幼苗长度值最低(6.5±11.3 %, 2.8 ± 1.6 mm)。因此,附着基材质对鼠尾藻受精卵附着影响不显著, 但附着基表面的特殊结构很可能会影响幼苗固着和生长。实验表明, 使用化纤布、水泥块、砖块附着基培育幼苗效果较好。
2017 Vol. 36 (1): 1-8 [
摘要
] (
121
)
HTML
(1 KB)
PDF
(2958 KB) (
264
)
9
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瘿椒树群落研究
张记军, 陈艺敏, 刘忠成, 王蕾, 杨书林, 廖文波
瘿椒树(
Tapiscia sinensis
)属于中国特有科、特有属, 也是第三纪孑遗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对研究瘿椒树科(Tapisciaceae)的系统发育及其区系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瘿椒树优势群落进行样地调查, 并对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134 种, 隶属于64 科90属, 其中蕨类植物6 科10 属16 种, 种子植物58 科80 属118 种; 种子植物组成其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属占优势, 为52.00%,温带分布属亦较丰富, 占48.00%, 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山地性质。(2)群落垂直结构明显, 乔木层可分为三个亚层, 以中华槭(
Acer sinense
)、瘿椒树、薄叶润楠(
Machilus leptophylla
)和灯台树(
Cornus controversa
)为主要优势种, 其重要值依次为: 67.85、37.86、18.54 和16.93; 灌木层以蜡莲绣球(
Hydrangea strigosa
)、格药柃(
Eurya muricata
)和尖叶连蕊茶(
Camellia cuspidata
)为优势种, 重要值分别为79.98、32.23 和31.87。(3)群落各频度级分布规律为A>B>C=D<E, 与Raunkiaer 频度定律A>B>C≥D<E 几乎一致, 表明该群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但从优势种群中华槭、瘿椒树、灯台树、海通的年龄结构分析, 其皆为倒金字塔形, 即为衰退种群, 仅薄叶润楠为增长种群, 表明该群落是一个成熟群落, 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演替上属于顶级、亚顶级状态。(4)群落的Simpson 多样性指数
E
=0.92, Shannon- Wiener 多样性指数
H
=3.06, pielou 均
匀度指数
EH
=0.84。通过比较显示, 该群落的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与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当。
2017 Vol. 36 (1): 9-16 [
摘要
] (
104
)
HTML
(1 KB)
PDF
(621 KB) (
321
)
17
广东沿海地区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和双顺反子病毒-1 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申亚阳, 杨铿, 马红玲, 冯娟, 苏友禄, 郭志勋
运用双重巢式PCR 方法于2014 年10 月和11 月份对广东省阳江市、台山市、中山市、惠州市(大亚湾地区、惠东地区)、汕尾市(东涌地区、红海湾地区)等主要拟穴青蟹(
Scylla paramamosain
)养殖地区的青蟹呼肠孤病毒(mud crabreovirus, MCRV)和青蟹双顺反子病毒-1(mud crab discistrovirus-1, MCDV-1)流行情况进行检测调查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地区中, 60%—100%的拟穴青蟹至少携带一种病毒。10 月份阳江地区、台山地区、中山地区、汕尾东涌和汕尾红海湾地区拟穴青蟹MCRV 携带率分别为71.42%、68.97%、70%、72.41%和64%, MCDV-1 携带率分别为61.29%、24.14%、63.33%、13.79%和12%; 各地区两种病毒双重感染率均在50%以下。11 月份阳江地区、台山地区、中山地区、惠州大亚湾地区和惠州惠东地区拟穴青蟹MCRV 携带率分别为50%、95.65%、100%、93.1%和82.76%, MCDV-1携带率分别为10%、100%、93.1%、37.93%和27.59%, 台山和中山地区地区两种病毒双重感染率均在90%以上, 惠州、汕尾地区以单独感染为主。五个地区获得的27 株MCRV 序列中, 各个地区内获得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9.2%—100%之间, MCRV 序列遗传进化基本无地域差异; 获得35 株MCDV-1 序列中, 各个地区内获得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1.4%—100%之间, MCDV-1 序列遗传进化出现一定的地域差异。
2017 Vol. 36 (1): 17-24 [
摘要
] (
122
)
HTML
(1 KB)
PDF
(1715 KB) (
430
)
25
粤东沿岸生态系统对夏季沿岸上升流响应的生态模型初探
江睿, 王友绍
粤东上升流是出现于汕头沿岸直至福建沿岸南日群岛附近季节性上升流, 通常发生于6-9 月, 七月中旬最强。利用物理耦合生态动力学模型(ROMS-NPZD), 可以较好地模拟出粤东沿岸生态系统对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响应。根据模拟结果, 由于沿岸上升流的影响, 粤东沿岸海域在此期间表层海水会出现低温、高盐现象, 营养盐和高浮游植物最大浓度分布水层会出现上移, 但是浮游植物最大生物量出现时间会比粤东上升流最强的时期晚10 天左右。
2017 Vol. 36 (1): 25-34 [
摘要
] (
135
)
HTML
(1 KB)
PDF
(6002 KB) (
652
)
35
怀洪新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周彦锋, 宋江腾, 刘凯, 蒋书伦, 尤洋
为研究怀洪新河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别于丰水期(2014 年6 月)和枯水期(2014 年12 月)在怀洪新河进行采样分析, 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 CCA)。结果表明, 共发现浮游植物7 门45 属83 种, 种类绿藻门最多。怀洪新河水域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为1.96×106 ind. ·L-1, 生物量平均为1.71 mg·L-1。利用生物学指标对湖泊进行营养状况评价, 怀洪新河属于中营养型湖泊。PCA 分析表明, TN 和NH3-N 是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Chl-a、NH3-N、T、TN、DO、水深和浊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
2017 Vol. 36 (1): 35-42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2049 KB) (
397
)
43
低温状态下潜流湿地的氮磷去除效果
魏佳明, 崔丽娟, 李伟, 雷茵茹, 平云梅, 孙宝娣, 于菁菁
以汉石桥潜流湿地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2014 年10 月-次年5 月中水出水水体氮磷元素去除率分析, 研究潜流湿地对水中氮磷元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 TN、NH
4
+
、NO
2
–
、NO
3
–
、TP、PO
4
3–
平均去除率为23.09%, 47.68%, 39.66%,29.96%, 23.79%, 29.73%, 且各个指标去除率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整体去除率均为正值, 说明该潜流湿地在秋冬春季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 pH 与温度为制约该潜流湿地氮元素去除的重要因素, 而磷元素去除受到温度影响较小;虽然冬季潜流湿地仍有一定的去除氮磷的效果, 但去除率过低, 应注重保温, 才能使潜流湿地更有效率的全年运行。
2017 Vol. 36 (1): 43-47 [
摘要
] (
119
)
HTML
(1 KB)
PDF
(656 KB) (
263
)
48
基于双分界二分式的莫莫格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评价
李伟, 孙宝娣, 崔丽娟, 赵欣胜, 马琼芳, 雷茵茹, 康晓明
正确认识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 对于避免在保护和利用湿地过程中存在的盲目和短视、保持生物多样性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湿地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吉林省莫莫格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进行定量评价。运用支付意愿函数影响因素模型, 构建了双分界二分式CVM 数据分析模型, 建立具有受访者社会、经济属性变量的支付意愿函数, 通过线性回归方程, 得出2014 年莫莫格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的人均支付意愿为100.73 元, 莫莫格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为20.62 亿元。该结论可为政府湿地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017 Vol. 36 (1): 48-54 [
摘要
] (
110
)
HTML
(1 KB)
PDF
(345 KB) (
194
)
55
三峡库区汛期浮游藻类与水质特征研究
张洁, 杨娟
三峡水库建成后, 库区内长江流速减缓、自净化能力降低, 影响了藻类演替及水域水质。研究三峡库区重庆至三斗坪地区汛期浮游藻类及水质特征, 依据水体生物、化学特征评价污染状况、划分水质类别, 并根据当地情况提出保护水质的建议。调查期间, 共鉴定藻类6 门49 属, 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主, 其中蓝藻占主要优势; 多样性指数普遍在1—2 之间。库区水环境中酸碱度(pH)、溶解氧(DO)、营养盐均适宜藻类生长, 已具备了藻类爆发式生长的条件。由生物评价法和多种水质评价方法分析表明: 汛期库区水体属富营养化水平, 呈中度污染, 水质主要受控于总磷(TP)、溶解性总固体(TDS)、透明度、pH, 且总磷影响最为严重。生物和化学水质评价方法均反映出库区水体自上游至下游水质污染程度加剧的趋势。
2017 Vol. 36 (1): 55-63 [
摘要
] (
119
)
HTML
(1 KB)
PDF
(593 KB) (
528
)
64
京津冀地区自然植被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布局研究
周鑫, 黄治昊, 张孝然, 邢韶华
京津冀一体化, 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 而促进该区域自然植被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布局的优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文章以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基础信息、植被类型信息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为基础数据, 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 利用GIS 的叠加分析功能, 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植被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 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分布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植被分布与海拔梯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类型为主, 其次是内陆湿地类型; 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草原草甸植被的保护需要加强; 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植被类型的分布在海拔梯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在海拔800—1200 m 内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 也是森林植被类型数量与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段。因此, 加强河北省西北部的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有助于弥补京津冀地区自然植被保护的不足; 加强河北省涞源县-阜平县, 井陉县-赞皇县等西部太行山海拔800—1200 m 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有助于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构建由太行山和燕山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生态屏障。
2017 Vol. 36 (1): 64-71 [
摘要
] (
122
)
HTML
(1 KB)
PDF
(1346 KB) (
315
)
72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草地蒸散发特征及蒸发皿系数研究
高云飞, 赵传燕, 马文瑛, 王清涛, 袁亚鹏, 高婵婵
选择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 利用Lysimeter 蒸散仪和蒸发皿, 对亚高山草地蒸散发和水面蒸发进行实际观测。结果表明: 在月尺度上, 从4 年的平均看, 6 月最大, 其次是8 月, 7 月最小; 6、7 和8 月的日均蒸散发量都是在2013年最大, 其次为2011 年, 然后是2014 年, 2012 年最小; 2011 和2012 年中, 每月的日均蒸散发量大小顺序为6 月>8 月>7 月;在2013 年中, 8 月份日均蒸散发量最大, 其次为6 月份, 7 月份的日均蒸散发量最小; 但在2014 年中, 7 月份的日均蒸散发量最大, 8 月份和6 月份的相对较小。草地日均蒸散发量成波动状态, 与降雨有一定的关系, 降雨在一天内出现的时间不同, 对蒸散发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日蒸散发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为: 风速>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净辐射, R
2
分别为0.4174、0.3598、0.3461 和0.3322, 四个气象因子对日蒸散发量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典型晴天下小时尺度实际蒸散发量与蒸发皿蒸散发量的关系的分析, 将蒸发皿系数分为8:00—14:00 和14:00—20:00 两个时间段和8:00—20:00 整个时间段来计算, 8:00—
14:00 和14:00—20:00 时间段的蒸发皿系数分别大于1 和小于1, 而8:00—20:00 整个时间段蒸发皿系数小于1。
2017 Vol. 36 (1): 72-79 [
摘要
] (
133
)
HTML
(1 KB)
PDF
(2083 KB) (
192
)
80
1940s 以来中国大陆岸线变化的趋势分析
毋亭, 侯西勇
基于1940s—2014 年六个时相的中国大陆岸线数据, 利用基于剖面计算的岸线变化速率, 在全国、省域与区域三个尺度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岸线变化的时空特征, 结论如下: 1)1940s 以来, 中国大陆岸线总体以扩张趋势为主; 大规模扩张趋势主要发生于淤泥质海岸, 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和连续, 而后退趋势主要表现为砂砾质海岸的侵蚀后退, 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2)在10 省市区层面, 岸线均是扩张与后退并存, 但以扩张趋势为主, 其中, 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岸线的不稳定性最高; 3)在32 个区域层面, 除海州湾至江苏废黄河口岸段, 绝大多数区域的岸线均以扩张趋势为主;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江苏废黄河口至长江三角洲岸段岸线动态度较高; 4)近70 年来, 辽河三角洲至莱州湾南岸岸线持续向海扩张, 1990年后, 虽然扩张规模有所减小, 强度却显著增加; 长江三角洲至杭州湾岸段, 岸线扩张势头强劲且1990 年后更趋增强; 杭州湾以南岸线, 扩张强度始终较为平稳。总的来说, 从位移方向的角度分析中国大陆岸线变化的时空特征, 尤其是对扩张与后退热点区域的识别, 将有助于海岸带区域环境与生态问题的防治、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7 Vol. 36 (1): 80-88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2690 KB) (
297
)
89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生地衣群落生态位研究
靳文婷, 艾尼瓦尔·吐米尔
为了查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面生地衣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梯度分布规律, 采用样方法进行不同资源位群落调查, 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测试了12 个岩面生地衣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结果表明, 丽石黄衣(
B
i
=0.6057;
B
a
=0.5804)、包氏微孢衣(
B
i
=0.5488;
B
a
=0.5374)、硬袋衣(
B
i
=0.4825;
B
a
=0.3825)、双缘衣(
B
i
=0.4615;
B
a
=0.3756)、皮果衣(
B
i
=0.4302;
B
a
=0.2682)等5 个种群的Shannon-Wiener 和Levins 生态位宽度最大, 广泛的分布在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各个样点, 地衣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随着生态位宽度的增加而上升。从生态位重叠指数可知, 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现象较普遍, 但重叠值较低。说明在托木尔峰国家级然保护区岩面生地衣优势种群间因利用相同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较低, 群落稳定性较高。
2017 Vol. 36 (1): 89-94 [
摘要
] (
110
)
HTML
(1 KB)
PDF
(302 KB) (
158
)
95
芘对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曾小康, 董明杰, 杨磊, 雷安平, 李凤兰
研究了一种典型多环芳香烃—芘处理(浓度为20 mg·kg
–1
)及不同处理时间对红树植物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L)
Blanco)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芘处理显著提高了桐花树的株高(7.43%)和生物量(38.55%),而对地径和叶数无显著影响; 随生长时间延长, 芘处理植株和对照(CK)植株的株高、地径、叶片数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芘处理对桐花树的叶绿素(Chl)含量不产生影响; 但随生长时间延长, Chla 和Chla/b 显著降低, 而Chlb 和Chl(a+b)显著下降后在150 d 时又恢复至最初水平。芘处理对桐花树的净光合速率Pn 和气孔导度Gs 影响不大, 却显著提高了其蒸腾速率E 和胞间CO2 浓度Ci。添加芘显著提高了桐花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 使其分别提高了9.23%, 94.30%, 70.09%和27.40%。随生长时间延长, SOD、GST 和POD 显著升高, 而MDA 含量在第50 天时显著升高后在第100 天和第150天又相继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 添加浓度为20 mg·kg
–1
的芘处理不会对桐花树的光合作用产生显著影响, 而显著促进其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此浓度下的芘处理提高了桐花树的抗氧化酶活性, 说明桐花树对芘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2017 Vol. 36 (1): 95-101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529 KB) (
542
)
102
黄渤海典型海岛的石莼属绿藻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余秋瑢, 杨革, 刘正一
对黄渤海典型海岛的石莼属绿藻进行了调查和采集, 共采集到110 株石莼属样品。对所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观察, 就
ITS
、
rbcL
、
tufA
、
LSU
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 受海流条件影响较为相近的南隍城岛与獐子岛上石莼属绿藻种类组成较为相似, 都分布着孔石莼(
Ulva pertusa
)、缘管浒苔(
Ulva linza
)、浒苔(
Ulva prilifera
)、扁浒苔(
Ulva compressa
)、肠浒苔(
Ulva intestinalis
)、石莼(
Ulva lactuca
)六种石莼属绿藻; 而受海流条件影响差异较大的刘公岛上主要分布着孔石莼(
Ulva pertusa
)、缘管浒苔(
Ulva linza
)、浒苔(
Ulva prilifera
)、肠浒苔(
Ulva intestinalis
)、裂叶石莼(
Ulva fasciata
)五种石莼属绿藻。综合分析实地采样时观察到的石莼属形态及生境的区别, 探讨受海流条件影响不同的3 个海岛上石莼属的差异, 为石莼属绿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017 Vol. 36 (1): 102-110 [
摘要
] (
128
)
HTML
(1 KB)
PDF
(5060 KB) (
148
)
111
我国茶叶产业生态效率与生产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 方法的实证分析
刘志成, 张晨成
生态效率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测度,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基于DEA 模型的实证研究, 分析了我国18 个产茶省份2004—2013 年的生产效率与2009—2013 年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茶叶产业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但茶叶产业的生态效率较低, 存在从事茶业劳动力冗余较多,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资源消耗过大, 利用效率不高, 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因此强化茶业劳动人员的技术知识, 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提升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是改善我国茶叶产业生态效率, 使我国茶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7 Vol. 36 (1): 111-117 [
摘要
] (
102
)
HTML
(1 KB)
PDF
(499 KB) (
248
)
118
剪叶和取食刺激对油松体内几种防御酶的活性及其动态的影响
张斌, 高宝嘉, 刘洋
为研究油松受人工剪叶和松毛虫取食刺激后, 诱导因素与油松诱导抗性的相关性, 揭示油松的诱导防御机制,以油松和松毛虫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油松体内防御酶系的变化。在河北平泉县选择油松-山杏混交林, 以无任何处理的油松为对照、设定剪叶、10 头和30 头油松毛虫取食处理, 测定各酶在2014 年6 月(取食中期)、7 月(取食后期)、8 月(取食结束后一个月)的活性。结果表明, 各处理均能诱导油松抗虫性的产生。剪叶处理刺激能引起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高效表达; 10 头松毛虫取食处理刺激能引起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显著增高; 30 头松毛虫取食处理刺激能诱导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显著增高, 其中SOD 有明显的滞后诱导效应。说明对油松的不同处理在不同酶的活性上产生的诱导效应不同。
2017 Vol. 36 (1): 118-122 [
摘要
] (
102
)
HTML
(1 KB)
PDF
(370 KB) (
478
)
123
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的能值分析和可持续性评价
杨滨娟, 孙松, 陈洪俊, 黄国勤
构建可持续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南方双季稻区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在长期水旱轮作的基础上, 通过连续2 年田间定位试验, 采用能值分析理论评价水旱轮作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 稻田水旱轮作4 种模式的总能值投入和总能值产出大小均表现为油菜-早稻-晚稻→油菜-早稻-玉米‖花生>黑麦草-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玉米‖大豆=混播绿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紫云英-早稻-晚稻→紫云英-早稻-晚稻。混播绿
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的系统可持续能值指数最高, 为0.0315, 而油菜-早稻-晚稻→油菜-早稻-玉米‖花生最低, 为0.0148。各模式可持续发展指数均为1 以下, 表明4 种种植系统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量较大, 造成了环境负载率较高, 导致可持续发展指数较低, 其中“混播绿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2017 Vol. 36 (1): 123-131 [
摘要
] (
104
)
HTML
(1 KB)
PDF
(373 KB) (
577
)
132
几种多样性指标在森林群落分析中的应用比较
苏宇乔, 张毅, 贾小容, 薛跃规
为检验多样性指标对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的效应和敏感性, 以广东东莞银瓶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计算每个样方单元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其他6 种多样性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 在样方尺度上, Berger-Parker 指数作为反映群落优势度的指标, 对群落多样性变化最为敏感, 而Simpson 指数最不敏感; 与丰富度(即物种数)变异程度最接近的为Menhinick 指数及Margalef 指数, 而Berger-Parker 指数其变化与样方单元总个体数的变化最接近; Shannon-Wiener 指数和Simpson 指数相关性最强, 而与Menhinick 指数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在样方单元组合的丰富度梯度下, Berger-Parker 指数、Margalef 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及Simpson 指数均表现出显著差异, 而Pielou 指数和Menhinick 指数则对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不敏感。依据这些结果, 对开展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时如何合理选用恰当的指标, 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2017 Vol. 36 (1): 132-138 [
摘要
] (
127
)
HTML
(1 KB)
PDF
(627 KB) (
751
)
139
黄土高原典型干旱区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张玉东, 谭红兵
以MODIS NDVI 为数据源, 选择退耕还林意义最为典型的甘肃省会宁地区为示范区, 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该地区2000—2010 年11 a 的植被覆盖度, 分析了退耕还林后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 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 会宁县植被覆盖度虽然年际间有较大波动, 但总体上呈微弱的增加趋势, 并以低植被覆盖度类型和中低植被覆盖度类型为主, 11 a 监测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达到70.60%, 且植被覆盖度主要向10%—45%范围内转化。空间上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大, 南部高、中部和北部显著偏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7 Vol. 36 (1): 139-146 [
摘要
] (
98
)
HTML
(1 KB)
PDF
(3459 KB) (
261
)
147
洱源西湖底质中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研究
朱自忠, 王彦芳, 林燕云, 王廷平, 杨力权, 肖文, 杨晓燕
捕食线虫真菌是环境中线虫密度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 目前对水生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我们对大理州洱源县西湖不同样点底质中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并对底质中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与线虫密度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从78 份底质中分离到135 株捕食线虫真菌菌株, 初步鉴定有3 属23 种捕食线虫真菌, 待定种3 种。捕食线虫真菌总检出率为85.90%, 其中
Arthrobotrys oligospora
和
Arthrobotrys conoides
的物种优势度Y 值分别为0.091 和0.023, 检出率分别为31.35%和12.71 %, 为优势种。在所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中, 产黏性菌网的种类占86.44%。表明西湖底质中存在丰富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 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为优势种群。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与线虫密度呈负相关关系(r=–0.957, P<0.01), 负相关性极显著, 即捕食线虫真菌种群对线虫密度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2017 Vol. 36 (1): 147-152 [
摘要
] (
114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469
)
153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柽柳灌丛的格局及结构动态研究
刘亚琦, 刘加珍, 陈永金, 靖淑慧, 冯若昂, 毛甘霖
采用聚集度指标与种群结构动态量化法,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柽柳灌丛的分布格局与结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在潮间带, 柽柳种群从幼苗、小灌木至中灌木都服从集群分布, 大灌木为随机分布; 柽柳个体幼苗多生长在母体周围, 以母体为中心进行繁衍, 随着径级的增加, 种群个体间的竞争增加, 聚集度减小, 逐渐呈现随机分布。(2)柽柳种群结构呈纺锤型; 高度级失稳率指数显示幼苗和小灌木有很高的衰退速率, 随着群落的演替发展, 龄级较大的柽柳优势地位将被削弱。(3)种群动态预测表明, 种群明显处于衰退的早期阶段, 中小灌木的个体数量减少, 大灌木个体数增加,达到数量高峰; 虽然群落在短时期内会保持稳定, 但大灌木(或老龄个体)的数量大幅减少后, 柽柳种群将面临重度衰退。
2017 Vol. 36 (1): 153-158 [
摘要
] (
106
)
HTML
(1 KB)
PDF
(1604 KB) (
384
)
159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后鱼类种类组成分析
李俊, 刘梅群, 高健, 赵以军
大九湖湿地是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源头,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1986 年以来大规模开挖人工沟渠、疏通落水孔、排干沼泽等活动导致大九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和湖泊消失。在2005 年开始实施“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公园建设工程”至今, 为了解湿地恢复工程中引种放养的鱼类现状, 2014 年11 月通过刺网和电捕的方式在大九湖湿地开展了鱼类种类特征的野外调查, 结果表明: 大九湖湿地共采集到2 目2 科9 种鱼, 其中鲤形目鲤科有8 种, 鲈形目塘鳢科1 种; 鲫数量过半, 生物量占近30%; 鲢生物量最大, 占46.29%, 数量占2.11%; 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鲫是优势种, 其他种类均为稀有种。
2017 Vol. 36 (1): 159-164 [
摘要
] (
124
)
HTML
(1 KB)
PDF
(717 KB) (
668
)
165
核桃叶水浸提液对棉花生长及棉花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
张琴, 刘占文, 李艳宾, 潘继声
研究了不同浓度核桃叶水浸提液对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核桃叶水浸提液对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均体现出抑制效应, 且抑制作用整体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强。浸提液对棉花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的影响要大于对发芽率的影响, 20 mg·mL
–1
以上浸提液浓度处理的棉花种子发芽势与发芽指数显著(P<0.05)降低, 而30 mg·mL
–1
的浓度下对种子发芽率的抑制仍不显著。浸提液浓度大于20 mg·mL
–1
时, 棉花幼苗根的生长及根系活力开始受到强烈抑制, 当浸提液浓度大于30 mg·mL
–1
时, 幼苗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 导致幼苗的鲜、干重减少。同时, 在高浓度浸提液胁迫下(>30 mg·mL
–1
), 还会造成棉花植株体内MDA 含量急剧增高。不同浓度浸提液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0 mg·mL
–1
浓度浸提液的抑菌率达到最高, 为47.9%。
2017 Vol. 36 (1): 165-169 [
摘要
] (
109
)
HTML
(1 KB)
PDF
(323 KB) (
300
)
170
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调控功能研究——以广州为例
王刚, 张秋平, 肖荣波, 管东生
以Landsat 8 为数据源, 基于遥感和GIS 技术研究了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湿度指数(NDMI)、以及绿地形态结构(包括周长、面积和周长面积比等)对绿地内部及其周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植被覆盖度、NDMI 与地表温度之间具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性; 城市绿地对周边区域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 但距离城市绿地边缘超过400~500 m 之后,地表温度的下降趋势明显减弱; 城市绿地面积、周长均与累计降温幅度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即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与周长可以提高绿地对周边地表温度的调控作用; 总体上, 城市绿地对应的地表温度与公园面积、边界长度呈负相关,与周长面积比呈正相关, 具有较好非线性拟合关系, 说明绿地形态结构对地表温度调控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
2017 Vol. 36 (1): 170-176 [
摘要
] (
87
)
HTML
(1 KB)
PDF
(3515 KB) (
458
)
177
型框喷播技术与植生喷播技术优势对比研究
潘秀雅, 陈文, 邸利, 郭和蓉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二种不同生态护坡工法对边坡绿化效果的影响, 得出应用型框喷播技术进行坡面绿化有更好的景观效果。二组试验坡面分别采用植生喷播技术(Hydromulching System)和型框喷播技术(Soil Create System)进行了绿化, 对2005 年、2009 年和2014 年的植物总盖度、生物量、物种密度、pH 值、基材厚度等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从1999年开始试验, 应用此两种生态治理工法的四个坡面经过十五年的自然演变, 均保持良好的植被覆盖率, 最低为80.6%; 型框喷
播比植生喷播技术更具优势, 坡面基材流失较少, 植被覆盖率较高, 是一种更能长期保持边坡美化效果的治理方法, 由此总结出利用工程措施防止基材流失是维持客土喷播边坡长期性绿化效果的关键因子。
2017 Vol. 36 (1): 177-184 [
摘要
] (
100
)
HTML
(1 KB)
PDF
(4629 KB) (
299
)
185
粤东铅锌尾矿区四种莎草的重金属富集特性研究
杨期和, 张映菲, 麦嘉杰
从梅州丙村铅锌尾矿区近污水排放区采集了土壤与四种优势植物样品, 分别测定和分析了Zn、Pb、Ni、Cu、Cr、Cd、Mn 七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 该矿区土壤污染严重且为强酸性。Cd、Pb、Zn、Mn、Cu 的污染指数均大于3, 且综合污染指数为319.16, Zn、Pb、Cd 均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 也远超过广东土壤背景值, 有很大的潜在生态风险, 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指数大小排序为Cd>Pb>Zn>Mn>Cu>Ni>Cr。两歧飘拂草(
Fimbristylis dichotoma
)、细辐射枝藨草(
Scirpus filipes
)、多枝扁莎(
Pycreus polystachyus
)地下部分的Pb 含量均超过超富集植物临界含量标准, 因此这三种植物有作为Pb 富集植物的潜力。贝壳叶荸荠(
Heleocharis chaetaria
)对镍的富集系数超过1, 细辐射枝藨草对Mn 的转移系数大于1。这四种植物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有很强的耐性, 与非矿区土壤中生长相比, 长势并无显著差异, 且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都很高, 说明对它们土壤中的重金属有一定的固定作用, 可作为这些区域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
2017 Vol. 36 (1): 185-192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464 KB) (
256
)
193
基于土地分类利用下伊犁河谷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高亚鸣, 孙慧兰
依据新疆2001—2012 年12 期土地分类利用影像, 整理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数据, 以2015 年更新的生态服务当量价值表评估伊犁河谷生态服务价值, 并结合当地经济、人口等数据, 对土地利用和生态安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 1.由于地区的政策及自然因素, 十二年间林草地总面积扩大了12%, 耕地增长近55%, 荒漠和冰川分别缩减35%、34%; 2.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减→增→减”波动, 首末期数量相差不大, 分别为836 亿元和828 亿元, 生态服务的主要支持是草地,耕地生态效用在增加, 荒漠在改良; 3.人均GDP 提升15982 元, 但人均生态服务价值下降5999 元, 生态经济发展协调度EEH 指数半数属不均衡; 4.耕地需水、冰川缩减、人口压力都对本地未来水供给形成隐患; 5.林草面积整体扩大, 但高生态服务效率的林草类在退化, 生态建设向集约化发展的潜力较大。
2017 Vol. 36 (1): 193-200 [
摘要
] (
98
)
HTML
(1 KB)
PDF
(2327 KB) (
533
)
201
阜新市PM2.5 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贺, 王道涵
运用阜新市2014 年PM2.5 质量浓度和气象数据, 经过整理分析及量化计算, 得到阜新市的PM2.5 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阜新市PM2.5 污染在时间序列上呈季节性变化, 冬季均值最高为76.4 μg·m
–3
, 夏季最低为41.8 μg·m
–3
, 春季和秋季分别为53.6 μg·m
–3
和52.9 μg·m
–3
, 一天中9 点、20 点为PM2.5 浓度值高峰时段。空间上, 阜新市自东向西PM2.5 污染逐渐加重, 但位于主城区的“长青街”点位附近PM2.5 质量浓度值均较高; 通过多因素相关分析可知PM2.5 污染分布及变化趋势是污染源排放及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影响PM2.5 质量浓度的气象因素中, 相对湿度和气压与PM2.5 质量浓度正相关, 气温、风速和降水与PM2.5 质量浓度负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气压外, 各气象要素间相互影响, 因此可通过建立气象要素与PM2.5 质量浓度估算模型在低浓度区估算PM2.5 质量浓度。
2017 Vol. 36 (1): 201-208 [
摘要
] (
119
)
HTML
(1 KB)
PDF
(4122 KB) (
305
)
209
聊城市水岸带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罗庆芳, 张菊, 蒋磊, 鲁长娟, 郭娜, 张泉翔, 李汪洋
为了解聊城市水岸带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染状况, 于2015 年1 月采集了58 个水岸带土壤样品, 分析了土壤中Cr、Cu、Pb、Zn、Hg 和As 的含量以及土壤的pH 值和有机质,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水岸带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 并采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的解析。结果表明, 聊城市水岸带土壤的pH 值为7.21—9.98, 呈碱性; 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13.10 g·kg–1; Cr、Cu、Pb、Zn、Hg 和As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8.2 mg·kg
–1
、
31.6 mg·kg
–1
、44.2 mg·kg
–1
、391.9 mg·kg
–1
、0.162 mg·kg
–1
和10.58 mg·kg
–1
, 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相比, 除Zn 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均可达标, Zn 平均含量约为二级标准值的1.3 倍。以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为评价标准, 水岸带土壤重金属总体表现为重度污染和较高的生态危害, 其中Hg 和Zn 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和生态危害因子, Hg 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平均贡献率为80.3%。源解析的结果表明, 水岸带土壤重金属的含量主要受到人为源的影响, 人为源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地表径流、农药肥料、垃圾和工业废气等。
2017 Vol. 36 (1): 209-214 [
摘要
] (
107
)
HTML
(1 KB)
PDF
(603 KB) (
601
)
215
北长山岛人工林健康状况评价
池源, 郭振, 石洪华,高莉媛
人工林对维护海岛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恶劣的环境条件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海岛人工林健康状况受到较大威胁。以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岛为研究区,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GIS 技术, 评价其人工林健康状况。结果显示: (1)北长山岛树木总体死亡率达31.4%, 黑松和刺槐是人工林建群种, 二者死亡率分别为33.5%和29.8%, 北长山岛人工林健康状况已经面临严重问题。(2)树木死亡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 随着胸径的增大, 黑松死亡率总体上升, 刺槐则逐渐减小; 海拔、坡向、坡位对树木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 坡度与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 (3)风电场对海岛人工林健康状况未见直接影响。
2017 Vol. 36 (1): 215-223 [
摘要
] (
144
)
HTML
(1 KB)
PDF
(1521 KB) (
152
)
224
森林声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钟乐, 王伟峰, 龚鹏, 古新仁
森林声景资源是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关系到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 也对森林公园景观规划及景观林的科学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森林声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包括声景资源旅游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2 个因素23 个指标, 明确了各指标的内涵,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参照国家标准和现有旅游资源评价、生态评价等相关研究成果, 建立了森林声景资源评价体系的评分标准。根据不同指标的特性与评价依据来源, 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并制定了评价结果对应的评价等级。
2017 Vol. 36 (1): 224-230 [
摘要
] (
117
)
HTML
(1 KB)
PDF
(280 KB) (
136
)
综述
231
蓝藻水华对水产养殖业影响的研究进展
孙志伟, 邱丽华, 曹煜成, 李卓佳, 胡晓娟, 苏浩昌, 蔡卓平, 文国樑
近些年蓝藻水华的大规模爆发是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蓝藻水华形成的原因、蓝藻水华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蓝藻水华的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比较了不同防治方法的优劣。结合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提出在水产养殖业中可以考虑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联用使蓝藻的浓度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动态平衡, 从而有效防止蓝藻的过度繁殖。联用方法在蓝藻水华的防控工作中有着巨大的潜力, 若能深入挖掘其中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机制, 并应用指导于实践, 将对水产养殖业以及水生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2017 Vol. 36 (1): 231-235 [
摘要
] (
123
)
HTML
(1 KB)
PDF
(328 KB) (
830
)
236
贺州市城乡交错区的生态功能、生态模式与生态建设对策
陈宇锋, 钱久李,黎华寿, 张文元
城乡交错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与城市之间在资源上有互补性、生态上有共生性、经济上和发展上有相依性,是城市生态的稳衡器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贺州作为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的全国“多规合一”规划试点市县之一,要用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市域城乡交错区的建设, 在系统和整体的层次上构建一系列优化的生态结构模式, 形成绿色林地农田、绿色街道及居住小区为基质, 以特色建筑、基塘、湖泊、街区绿地为镶嵌体, 以道路及其绿化带、河涌、溪流沟渠为廓道, 谐调有序、持续高效的生态景观格局。应采取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严格环境管理, 加快推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等一系列对策措施, 确保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
2017 Vol. 36 (1): 236-243 [
摘要
] (
133
)
HTML
(1 KB)
PDF
(1738 KB) (
395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2025—2026年度CSCD核心数据库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