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4年 33卷 6期
刊出日期:2014-11-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0
本期目录
本期目录
2014 Vol. 33 (6): 0- [
摘要
] (
100
)
HTML
(1 KB)
PDF
(2762 KB) (
47
)
1
2014年总目录
2014年总目录
2014 Vol. 33 (6): 1-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421 KB) (
32
)
1041
氮磷负荷比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
吴红飞, 关保华, 姚思鹏, 刘正文
为研究氮磷营养负荷比值(N︰P)的升高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 在种植刺苦草的模拟系统中, 保证磷(P)负荷不变, 不断增加氮(N)负荷, 设置三种N︰P 比(0︰1、20︰1 和40︰1), 比较不同N︰P 负荷条件下, 浮游植物、附着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三种不同的N︰P 负荷条件下, 上覆水中总氮(TN)和硝态氮(NO3 – -N)含量随着N︰P 的升高呈现增加的趋势, 总磷(TP)则下降。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生物量在N︰P 比为20︰1 时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组; 刺苦草的生物量在实验结束时显著增加, 但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 N︰P 升高能够促进浮游植物与附着藻类的生长, 但超过20︰1 会抑制其生长, 而N︰P 的变化对沉水植物没有显著影响。
2014 Vol. 33 (6): 1041-1046 [
摘要
] (
163
)
HTML
(1 KB)
PDF
(513 KB) (
220
)
1047
帽天山、蛟龙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Biolog-ECO 分析
刘云华,吴毅歆,刘春明,何鹏飞,何月秋
利用Biolog-ECO 技术, 研究了澄江县帽天山和蛟龙潭磷矿区修复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 帽天山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明显高于蛟龙潭, 土壤微生物群落种类亦相对较丰富, 而蛟龙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相对较丰富。两地区对6 类碳源的优先利用顺序也不同, 帽天山地区依次为: 氨基酸类、多聚物类、碳水化合物类、胺类、酚酸类、羧酸类碳源; 蛟龙潭地区依次为: 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类、多聚物类、酚酸类、羧酸、胺类碳源。两地区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也存在差别: 帽天山以利用多聚物类, 碳水化合物类, 氨基酸类和胺类为主要碳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为其主要类群; 蛟龙潭以利用多聚物类, 酚酸类, 氨基酸类和胺类为主要碳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为其主要类群。
2014 Vol. 33 (6): 1047-1052 [
摘要
] (
166
)
HTML
(1 KB)
PDF
(538 KB) (
514
)
1053
生境持续和瞬间部分毁坏下外来种入侵动态模拟
齐相贞,林振山,刘会玉
生境毁坏与生物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两大重要原因, 二者结合研究是当前生物入侵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通过外来种入侵干扰模型分析了外来种在生境完好、生境瞬间部分毁坏和生境持续部分毁坏下的入侵动态及其对土著种群的影响, 得出如下结论: 1)生境完好的情况下, 不同迁移能力的外来种会出现四种不同的入侵结果: 入侵失
败、归化、震荡共存和入侵成功; 2)无论生境瞬间部分毁坏或是生境持续部分毁坏, 当外来种的迁移率较弱时, 生境毁坏抑制入侵; 反之, 生境毁坏促进入侵成功; 3)生境毁坏从无-慢-快的变化过程中, 外来种的时滞时间表现出长-短-长的变化动态。当生境完好时, 外来种本身特征及种间竞争决定了时滞时间的长短, 当生境毁坏时, 干扰程度越强, 时滞时间越长, 外来种越需要较长的时间稳定种群。
2014 Vol. 33 (6): 1053-1059 [
摘要
] (
112
)
HTML
(1 KB)
PDF
(623 KB) (
91
)
1060
CCM 在研究园林植物NOX 吸收能力中的应用
李静鹏,孙余丹,陈薇,牛毅,高韶勃,郑志荣,
以湛江市6 种园林植物常绿乔木小叶榕(Ficus concinna)和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常绿灌木龙船花(Ixora chinensis)和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以及落叶乔木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和黄葛榕(Ficus virens)为研究对象, 探讨叶绿素仪(CCM)在研究植物NOx 吸收能力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1)6 种植物的叶片CCI值与全氮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朱槿和人面子表现出最好的线性相关(R2 = 0.70, P < 0.001; R2 = 0.74, P < 0.001),CCI 值可以用于叶片氮含量的预测。2) 植物可以响应不同浓度的NOX 而表现出叶片氮含量的差异, 各树种的叶片CCI值均为污染区显著高于清洁区, 与叶片实测氮含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3)CCI 值在植物生活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宜在物种水平上进行研究; CCI 值同时受叶面积、叶片含水率和叶比重(Leaf mass per area, LMA)等因素的影响。利用CCI值可以快速、无损地测定叶片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同NOX 浓度下叶片全氮的相对含量, 从而判断不同植物的NOX 相对吸收能力, 但这一方法的准确实施, 不仅需要更大的样本建立精准的模型, 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取样, 更为关键的是污染区和清洁区的CCI 差值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转换尺度。
2014 Vol. 33 (6): 1060-1066 [
摘要
] (
137
)
HTML
(1 KB)
PDF
(780 KB) (
165
)
1067
温室甲鱼养殖废水蔬菜浮床处理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重军,张蕊,吴伟祥,韩志英
导读:
null
温室甲鱼养殖业是我国长三角地区村镇经济的重要产业, 但高氮磷含量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的无序排放已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质量与安全。采用静态蔬菜浮床系统处理温室甲鱼养殖废水, 并考察曝气和蔬菜种类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设置空白、空白+曝气、空心菜、空心菜+曝气、根达菜及根达菜+曝气等6 个处理, 经过46 d 的试验, 各系统对NH4+-N、TN、TP 和COD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0%、67.7%、35.3%和87.5%, 对氮素和COD 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 但对TP 的去除率较低, 但系统表现出较强的自净作用。通过曝气, 系统对TP 和COD 的去除能力显著增加, 但未增加对TN 的去除; 同时, 蔬菜种植显著增加了TN、TP 和COD 的去除, 种植空心菜具有更高的TP 和TN 去除效能, 但COD 的去除率却略低于种植根达菜。试验结果为植物浮床处理温室甲鱼养殖废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4 Vol. 33 (6): 1067-1072 [
摘要
] (
97
)
HTML
(1 KB)
PDF
(664 KB) (
200
)
1073
基于DEM 的森林景观空间分布分析
林媚珍, 冯荣光, 刘妍, 谢国文, 纪少婷
在3S 技术的支持下, 通过遥感解译获取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的森林景观数据, 并建立了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DEM), 提取了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在ArcGIS9.3 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 探讨了研究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坡度、坡向)的相关关系, 尝试找出其空间分布趋势。结果表明: 阔叶林种对于环境的适应
性是最好的, 在各级坡度和坡向上均有较大范围、较为均衡的分布; 针叶林、山顶阔叶矮林、采伐迹地趋向于聚集分布; 针叶林景观多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 山地草甸景观倾向于分布在阴坡, 人类干扰所形成的各个景观类型倾向于平坡和缓坡分布。
2014 Vol. 33 (6): 1073-1079 [
摘要
] (
143
)
HTML
(1 KB)
PDF
(6260 KB) (
127
)
1080
三亚两种常见珊瑚健康与白化状态反射率特征分析
陈标, 黄晖, 陈永强, 雷新明, 张诗泽, 周国伟
对三亚海域常见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和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健康与白化状态的反射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健康状态下风信子鹿角珊瑚与疣状杯形珊瑚反射率波形相似, 在575 nm、605 nm、650 nm 处均出现特征波峰; 白化状态下风信子鹿角珊瑚与疣状杯形珊瑚反射率高于健康状态珊瑚反射率, 波形较平缓,其中白化风信子鹿角珊瑚反射率在675 nm 处出现显著波谷, 为叶绿素对光吸收导致。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 6对健康与白化状态珊瑚反射率进行Bray-Curtis 相似聚类(CLUSTER)分析, 显示在80%相似水平上可以对健康与白化状态珊瑚反射率进行区分。一阶导数表明, 风信子鹿角珊瑚敏感波段为490 nm—570 nm, 疣状杯形珊瑚敏感波段为550 nm—575 nm, 不同种类珊瑚敏感波段具有差异性。
2014 Vol. 33 (6): 1080-1084 [
摘要
] (
76
)
HTML
(1 KB)
PDF
(523 KB) (
395
)
1085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景观水体叶绿素a 最佳提取条件研究
程方奎, 严家平, 范廷玉, 谷得明, 沈昊男, 李国瑞
根据水体初级生产力测定常用方法中叶绿素a 测定法, 采用3 因素3 水平的正交法设计试验((L9(34)), 综合探究某喷泉水池景观水体测定过程中滤膜处理条件、浸提试剂和浸提温度等多因素多水平的共同作用下叶绿素a 提取效果的差异, 改进的正交试验设计规避了单因素控制变量实验的片面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喷泉池水的叶绿素a 含量较高,参考湖库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分级标准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提取过程中不同的正交试验组结果存在差异, 其中冷冻处理滤膜、丙酮乙醇混合溶剂、4 ℃条件下提取值最高, 为62.3 μg⋅L− 1。上述景观水体叶绿素a 提取条件组合(A2B3C1) 为正交试验最优水平组合,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探究叶绿素a 提取最佳条件有利于对传统实验方法改进。
2014 Vol. 33 (6): 1085-1090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363 KB) (
104
)
1091
雷州半岛木本植物区系及其驱动力分析
韩维栋, 陈杰, 高秀梅
木本植物区系是支撑雷州半岛区域生态安全的极其重要的森林资源, 调查分析其特征可促进该区域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1 年9 月—2013 年8 月期间采用线路踏查法, 开展了雷州半岛野生木本植物区系标本采集与鉴定。记录雷州半岛野生木本植物区系102 科 317 属 564 种(包括种下等级, 下同), 包括裸子植物3 科3 属4 种和被子植物99 科314 属560 种; 乔木树种有 55 科 118 属 191 种, 灌木种类有69 科 174 属 292 种, 木质藤本有31 科 56属81 种; 热带区系特征显著; 人类开发活动是该区系过去50 年间最主要的驱动力。
2014 Vol. 33 (6): 1091-1094 [
摘要
] (
112
)
HTML
(1 KB)
PDF
(293 KB) (
150
)
1095
线截抽样调查在热带次生林恢复经营中的应用
刘宪钊,周燕华, 陆元昌, 薛杨
整合了线截抽样理论及在热带地区国家森林调查和培育中的经验, 并将其应用于热带次生林植被恢复研究的前期调查中。结果显示, 这种方法能够解决热带植被类型多样性和分布不均匀带来的调查困难, 能够实现林分信息的快速获取, 更重要的是能快速了解研究区目标树种的生长和分布状况, 为次生林的恢复性经营提供直观参考。
2014 Vol. 33 (6): 1095-1099 [
摘要
] (
60
)
HTML
(1 KB)
PDF
(847 KB) (
84
)
1100
基于GIS 的北京市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
时宇, 史明昌
水土流失是一种类型的生态风险, 因此将水土流失与生态风险评价相结合, 定义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 提出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构建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了应用实践。结果表明, 北京市水土流失生态风险等级分布有如下特点: 山区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怀柔与密云交界处、平谷东北部极少部分区域, 面积占0.28%; 中度风险区域主要位于房山、怀柔南部、密云西部和平谷东北部, 面积占6.50%; 剩下大部分区域为轻度风险或较安全, 面积占78.48%; 城区为安全, 面积占14.74%。用典型灾害点对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表明评价模型的可靠性较高, 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2014 Vol. 33 (6): 1100-1105 [
摘要
] (
128
)
HTML
(1 KB)
PDF
(2450 KB) (
342
)
1106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景观综合评价
王颖, 王云, 孔亚平, 王玉滴, 王萌萌, 叶成银, 施耀华
国际大通道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自然景观壮观、人文历史悠久。首先, 依据公路沿线自然、人文属性对公路走廊带进行空间段落划分; 然后, 基于专家法从视觉欣赏、心理感受、文化认知等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计算不同路段的景观质量。结果显示, 红其拉甫国家公园自然景观特色带、洪扎-吉尔吉特人文景观特色带的公路景观质量为很好; 索斯特-洪扎景观过渡带为好, 吉尔吉特-雷克特桥景观过渡带为一般。总体看来, 中巴公路沿线景观质量较高。研究可从宏观层面指导各段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
2014 Vol. 33 (6): 1106-1113 [
摘要
] (
82
)
HTML
(1 KB)
PDF
(5029 KB) (
67
)
1114
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估算
王雪军, 张煜星, 黄国胜, 马炜, 陈新云, 党永峰
基于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三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生长量)扩展方法,估测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和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并利用2012 年三峡库区林地“一张图”更新调查数据,制作森林碳密度等级分布图。同时采用气候潜力模型估测潜在生产力,对比现实生产力,研究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状况。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森林总生物量1.33×108 t,总碳储量0.68×108 t,其中马尾松和栎类碳储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2.1%和12.1%),碳密度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 平均为37.36 t⋅hm–2; 2)2002—2012 年, 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从2002 年的40.51 Tg C 增加到2012 年的68.88 Tg C, 年均净增长2.84 Tg C, 森林的碳汇作用显著, 尤其是在2007—2012 年间的碳汇作用最强。3)三峡库区森林潜在生产力应在13.52 — 21.77 t⋅hm–2⋅a–1 之间, 现在库区林分生产力介于2.85 — 6.19 t⋅hm–2⋅a–1, 平均为4.75t⋅hm–2⋅a–1,仅为潜在生产力的21.8%—35.1%。显然,三峡库区森林碳储总量以及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明显提高,只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加大保护力度, 提高森林生产能力和固碳能力仍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
2014 Vol. 33 (6): 1114-1121 [
摘要
] (
117
)
HTML
(1 KB)
PDF
(4343 KB) (
557
)
1122
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
宣丹娟, 宋思睿, 烟亚萍, 翁俊, 宋新章
土壤酶是土壤组分中最活跃的有机成分之一, 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质循环的速率。日益增强的氮沉降将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但其对毛竹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通过模拟氮沉降方法, 研究了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毛竹林土壤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对4 种水平的模拟氮沉降(低氮30 kg⋅ha–1⋅a–1、中氮60 kg ⋅ha–1⋅a–1、高氮90 kg ⋅ha–1⋅a–1 和对照)的初期响应。结果表明: 模拟氮沉降显著抑制了两种经营方式下毛竹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显著增加了粗放经营毛竹林地的纤维素酶活性。经营方式及其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影响了这4 种酶活性。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认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4 Vol. 33 (6): 1122-1128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419 KB) (
154
)
1129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3 种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
邓小军, 曹继钊,宋贤冲,唐健, 陈风帆,
为了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研究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3 种森林类型土壤pH 值毛竹>杉木>水青冈变化值在4.10—5.32 之间, 随着土层的加深升高; 3 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69—149.39 g⋅kg–1 之间水青冈>杉木>毛竹, 随着土层的加深递减;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全量N、全量P、速效N、速效K 的含量随着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 且水青冈各层次土壤高于杉木和毛竹; 水青冈和毛竹土壤速效P 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递减趋势, 杉木土壤速效P 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不规律变化; 土壤全量K 平均含量杉木>毛竹>水青冈, 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升高。3 种森林类型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N、速效N、速效K 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关系数r≥0.901。
2014 Vol. 33 (6): 1129-1134 [
摘要
] (
118
)
HTML
(1 KB)
PDF
(466 KB) (
328
)
1135
贵州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刘智慧, 周忠发, 郭宾
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重要性, 利用地形、地貌、气候等数据和生态环境状况,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 选择荔波县为研究区, 在GIS 空间叠加技术的支持下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 荔波生态敏感性较高, 其中不敏感区域面积最小, 仅占8.76%, 轻度和中度敏感地区面积总和约占区域总面积1/2, 二者比例分别为25.63%、26.13%, 高度敏感地区占区域总面积的21.15%; 极度敏感区面积较大, 占总面积的18.33%; 荔波生态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石漠化相关。总体上, 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虽然良好, 但在敏感性高的区域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是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的重点地区。
2014 Vol. 33 (6): 1135-1141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4334 KB) (
372
)
1142
海南东北部4 种典型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薛杨, 陈毅青, 刘宪钊, 王小燕, 林之盼
选取大叶相思、木麻黄、桉树和湿加松四个海南东北部沿海平原地带典型的人工林树种进行土壤取样和分析,研究土壤pH 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以及有机碳和全氮的比值(C/N 比)在四种类型林分中的差异, 同时对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森林土壤呈强酸性,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处于中度到中度贫瘠的水平。由于小枝单宁含量高, 阻碍木麻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归还进行, 除有效磷外, 其它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均低于另外三种类型人工林, 过熟阶段的桉树林的有机质、全氮、C/N比高于其他三种林分。除了桉树林土壤C/N 比外, 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上表现为不断减少的趋势, 最后本研究给出提高土壤质量的一些经营建议。
2014 Vol. 33 (6): 1142-1146 [
摘要
] (
99
)
HTML
(1 KB)
PDF
(298 KB) (
207
)
1147
不同营养条件对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李可文, 宋涛, 程小莲
探讨了不同浓度碳源、氮源(N/P)、无机磷源、脲及卤虫干粉(或发酵液)卤水培养基对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的影响, 以期为更好地开发杜氏藻资源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料。结果表明: 通过物理方式直接通入CO2 补充极端嗜盐杜氏藻培养基, 能有效的保障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所需的碳源; 采用尿素作为藻培养基氮源效果较好, 无机磷浓度应维持较低水平; 卤虫发酵液较卤虫干粉能有效延长藻细胞高密度生长期, 极端嗜盐杜氏藻适宜培育浓度范围: 尿素浓度为30.00 mg·L–1—90.00 mg·L–1, N/P 维持在25 左右, NaH2PO4 浓度为2.71 mg·L–1—12.00 mg·L–1, 3.50 mg·L–1 最优; 卤虫发酵液浓度应在250.00 mg·L–1 以上。
2014 Vol. 33 (6): 1147-1154 [
摘要
] (
108
)
HTML
(1 KB)
PDF
(871 KB) (
149
)
1155
潮滩底栖微藻生物量垂直变化对其遥感反演模式的影响
李少朋, 邢前国
遥感信号与潮滩表层沉积物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定量关系, 与定义生物量对应的沉积物深度相关。以叶绿素浓度表征沉积物底栖微藻生物量, 对烟台四十里湾潮滩表层沉积物柱样分别以3 mm 和1 mm 间隔分层, 分析研究其叶绿素垂直分布特征; 模拟、分析以指数衰减曲线斜率表征的叶绿素垂直分布变化对叶绿素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 潮滩表层1 cm 和3 cm 内, 叶绿素浓度均随着深度增加呈指数式衰减; 垂直衰减曲线斜率逐渐变大时, 沉积物表层1 cm 内的叶绿素浓度逐渐降低, 基于叶绿素浓度与光谱指数NDI-MPB 间回归方程的遥感反演模式亦发生变化。
2014 Vol. 33 (6): 1155-1159 [
摘要
] (
128
)
HTML
(1 KB)
PDF
(581 KB) (
143
)
1160
不同海拔高度矮嵩草的光合响应差异
韦玉, 李熙萌, 桑卫国, 周芸芸, 冯金朝
高海拔地区具有强光辐射、低CO2 分压和低温等环境特征。长期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各自形成了其独特的适应特性。为了揭示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对不同海拔的光合生理适应机制, 使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观测了大阪山阴坡生长于3 个不同海拔高度(3000 m、3400 m、3800 m)矮嵩草光响应和CO2 响应曲线。结果显示,在测量温度下, 矮嵩草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合能力随海拔梯度升高而逐渐提高; 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矮嵩草具有较高的羧化效率, 而低海拔地区生长的矮嵩草具有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矮嵩草具较高的光饱和点, 较低的CO2 补偿点和饱和点, 而不同海拔间的光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矮嵩草表现出对高海拔地区环境积极的适应方式。
2014 Vol. 33 (6): 1160-1164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427 KB) (
502
)
1165
土壤水稳定性测试装置的设计
苏赫, 武佩, 韩宝生, 王慧源, 侯鹏程
我国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与水土流失有密切的关系, 团聚体的水稳定性也是评价土壤物理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采用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进行测定, 根据湿筛法原理设计了一种用于在实验室内对土壤进行水稳定性测试的试验装置。土壤水稳定性测试装置是用来测试土壤结构在水冲刷下的抗破坏能力。该装置有以下特点: 一、土壤杯的筛底可以更换不同目数的筛网。二、土壤杯上下往复运动的行程可以改变, 行程范围是:0—13 mm。三、土壤杯往复运动的频率可以改变。频率范围是: 每分钟25—48 次。四、结构紧凑、易操作。
2014 Vol. 33 (6): 1165-1168 [
摘要
] (
103
)
HTML
(1 KB)
PDF
(1031 KB) (
112
)
1169
近30 年长江口崇明东滩植被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于泉洲, 梁春玲, 刘煜杰
在分析近30 年来长江口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基础上, 利用107 景Landsat 系列卫星的TM 和ETM+遥感数据, 计算了1984—2013 年间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并以此为湿地植被活动的指标, 研究植被年际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长江口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为: 年均温显著增加, 日照时数显著下降, 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就各个季节而言, 气温存在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除外), 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对不显著。(2)不同季节植被年际变化特征一致, NDVI 皆随时间增加, 但增加的强度和显著性有所差异。植被NDVI 在冬季和春季增加较大且极显著, 增速分别为0.07·10a−1 和0.06·10a−1; 夏季增速稍低, 为0.04·10a−1; 秋季增加不显著。(3)年内季节变化方面, 湿地植被NDVI 呈现单峰的变化特征, 从春季开始增加, 在夏末(全年的第188 或189 天)达到最大值(NDVImax=0.63), 然后下降在冬季降至最低。植被的年内季节变化特征主要受月均温的控制(R2=0.84)。
2014 Vol. 33 (6): 1169-1176 [
摘要
] (
154
)
HTML
(1 KB)
PDF
(397 KB) (
214
)
1177
红鳞蒲桃幼苗对不同光强的生理生态响应
招礼军, 朱栗琼, 谢伟东, 刘思祝, 欧阳妮, 蒋欣, 李仁山
红鳞蒲桃群落是广西滨海天然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为干扰和天然更新困难, 植被退化严重, 分布锐减。为了解该树种苗木在自然更新中对光照环境的需求, 通过人工模拟与野外苗木生长条件相似的3 种光强处理(分别为100%、24%、6%的全光照), 研究了红鳞蒲桃1 年生幼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光强的降低, 红鳞蒲桃的苗高、地径增长量显著减少; 叶绿素a、叶绿素b 含量显著增加、叶绿素a/b 比值变小; SOD 和CAT 活性显著下降, MDA 含量逐渐上升, 3 个指标在100%光强和不同遮阴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 Pmax、LSP、LCP 和Rd 随着光强的降低呈下降的趋势, 6%与100%光强处理间差异显著, 但24%和100%光强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红鳞蒲桃苗木在更新初期对光照要求较高, 1 年生苗木在全光照下的表现要优于其它遮阴处理。
2014 Vol. 33 (6): 1177-1181 [
摘要
] (
108
)
HTML
(1 KB)
PDF
(332 KB) (
279
)
1182
菹草对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
胡天印, 谢佩君, 晏丽蓉, 李铭红, 乔云蕾
以沉水植物菹草为研究对象, 通过生态缸模拟试验, 研究菹草的种植密度对底泥中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影响, 探索沉水植物菹草对不同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 (1)250 株⋅m–2 密度组的菹草体内Cd、Cu、Pb 元素的平均增量最大, 分别达到30.02 mg⋅kg–1、271.2 mg⋅kg–1、226.48 mg⋅kg–1, 富集效果较好; 167 株⋅m–2 密度组菹草体内Zn元素的平均增量最大, 达到423.08 mg⋅kg–1, 可见该密度下对Zn 的富集效果最好。(2)菹草对四种重金属富集能力而言,在实验的三个密度组中对Zn 的富集效果都是最好的, 生物富集因子BSAF 分别为7.77、9.57、8.16; Cd、Cu、Pb 在250 株⋅m–2(每缸30 株)密度组下BSAF 分别达到最高7.63、6.33、3.93。(3)回归分析的曲线估计, 可知菹草植株中的重金属含量(y)与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x)是一种线性回归的关系。回归方程通式为y= –ax+b, 决定系数R2 都接近1, 回归模型的显著性均达到显著水平。
2014 Vol. 33 (6): 1182-1189 [
摘要
] (
120
)
HTML
(1 KB)
PDF
(499 KB) (
387
)
1189
盐城保护区生境变化与丹顶鹤数量的耦合关系分析
肖洛斌, 张慧, 缪旭波
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为研究区, 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 分析了不同生境敏感因子与丹顶鹤数量的耦合关系, 再根据斜率关联度对生态敏感因子进行了综合排序。结果表明: 丹顶鹤数量与研究区的生境敏感因子密切相关, 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形成了复杂条件下的耦合关系。关联程度的排序为: 碱蓬破碎度指数>芦苇破碎度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年总量>景观破碎度指数>芦苇面积>香农生物多样性指数>碱蓬面积。其中碱蓬破碎度指数、芦苇破碎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与丹顶鹤数量呈负相关关系。碱蓬破碎度指数与丹顶鹤的数量关联度最强, 对该地区的生境状况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2014 Vol. 33 (6): 1189-1193 [
摘要
] (
153
)
HTML
(1 KB)
PDF
(475 KB) (
231
)
1194
广东大鹏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孙芳芳, 叶有华, 喻本德, 谭清良, 吴国昭, 张原, 林石狮
大鹏半岛是我国高度城市化地区典型的半岛, 也是我国经济特区内为数不多的半岛, 对该半岛的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选取社会经济、资源、环境3 大系统的24 个指标, 构建了大鹏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研究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鹏半岛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适度承载状态, 其中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基础较好, 但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滞后, 限制了半岛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基于大鹏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升大鹏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2014 Vol. 33 (6): 1194-1199 [
摘要
] (
77
)
HTML
(1 KB)
PDF
(1166 KB) (
493
)
综述
1200
鱼类寄生虫动态变化相关生态因子的研究进展
潘厚军, 夏润林, 李华, 林文辉, 吴淑勤
寄生虫所造成的疾病给养殖鱼类造成了较大损失, 研究寄生虫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寄生虫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宿主、寄生虫、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 引起养殖鱼类寄生虫的动态变化, 水体环境的各种因子, 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寄生虫。分别从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因子等方面分析其对寄生虫动态变化的影响; 综合其多种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 分析采用数学建模、风险评估方法, 建立寄生虫病害发生预测预报的可能性; 同时提出生态防控技术在鱼类寄生虫疾病防治中具有广阔前景。
2014 Vol. 33 (6): 1200-1207 [
摘要
] (
110
)
HTML
(1 KB)
PDF
(369 KB) (
576
)
1208
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内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陈鹏飞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面自动观测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既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 又为时空异质性数据的管理、分析、展示, 提供了技术手段。它们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综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生态学要素获取、生态健康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生态过程分析和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 期望能对相关领域研究者有所帮助。
2014 Vol. 33 (6): 1208-1212 [
摘要
] (
126
)
HTML
(1 KB)
PDF
(297 KB) (
143
)
1213
生物质锅炉清洁生产技术在中小型毛纺织企业中的应用实践
蔡彬, 檀笑, 叶锦韶, 温勇, 彭香琴, 陈晨
以中小型毛纺织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为基础, 分析中小型毛纺织企业生物质锅炉应用背景及现状, 结合典型案例, 探讨生物质锅炉在实际应用中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论证生物质锅炉作为清洁生产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和阐述其在行业内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014 Vol. 33 (6): 1213-1217 [
摘要
] (
97
)
HTML
(1 KB)
PDF
(291 KB) (
84
)
1218
粘土改性技术用于絮凝除藻的研究进展
侯伟, 孙韶华, 陈求稳, 贾瑞宝
当前, 藻类水花及其带来的藻毒素污染愈演愈烈, 治理藻害成为改善水环境的当务之急。受安全、技术及成本的限制, 人们试图通过改性粘土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藻害去除效果。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 对改性粘土的除藻机理、改性方法及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目前, 改性粘土去除藻害的研究和应用大多局限于海水水体, 很多淡水除藻的研究和实践尚未取得理想效果。今后可以考虑通过有机-无机改性结合的方法或开发新型改性剂拓展改性粘土技术絮凝除藻的应用范围。总之, 开发相对安全、可防止蓝藻泛起、藻毒素释放及底泥营养盐二次污染等问题的改性粘土来絮凝沉降藻类, 是未来利用改性粘土治理藻害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研究方向。
2014 Vol. 33 (6): 1218-1223 [
摘要
] (
99
)
HTML
(1 KB)
PDF
(397 KB) (
291
)
1224
多溴联苯醚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杨志浩, 吴鹏, 吴梅林, 刘基
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作为一种阻燃剂在水体、土壤、沉积物和大气等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原本认为水溶性低而疏水性高的PBDEs 很难被生物所利用, 但近年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是PBDEs 降解的一种重要机制, 部分微生物能参与PBDEs 降解过程。在有氧条件下, 表面活性剂、共代谢基质和初始生长基质等都能影响微生物降解PBDEs; 双加氧酶在PBDEs 降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电子供体和助溶剂等则在微生物厌氧降解PBDEs 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原脱溴作用是微生物对PBDEs 进行厌氧降解的主要机制。筛选PBDEs 高效降解菌以及进一步揭示其降解机理对于修复PBDEs 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4 Vol. 33 (6): 1224-1230 [
摘要
] (
114
)
HTML
(1 KB)
PDF
(392 KB) (
242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