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若尔盖高原沼泽N2O排放能量,测定期为该地植物生长期,即2004年4月末至10月初。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平均值为0.010mg·m-2h-1,最大值为0.079mg·m-2h-1,最小值为-0.051mg·m-2h-1。高峰排放期为5月,最低排放期为地表水深最大的6月。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沼泽湿地水深呈负相关关系。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日变化与大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排放高值出现在午后。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在植物生长期的年排放总量约为0.159Gg·a-1。
2004年4月-5月,利用样带法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5种主要生境类型中冬春季鸟类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mith相关性系数分析了这5种生境类型中冬春季鸟类的生物多样性、区系、鸟类的群落组成、群落间的相似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古北界鸟类是组成达赉湖鸟类群落的主体(约占冬春季鸟类的86%);芦苇湿地的鸟类多样性接近于芦苇甸的2倍:芦苇湿地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为1.3001),而芦苇甸中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低(Shannon-Wiener指数为0.6629);芦苇湿地和芦苇甸两鸟类群落组成的相关性指数仅为0.038;从具有共同物种的多少考虑,典型草原和芨芨草原鸟类群落之间的关联较大。
人类活动改变景观格局多样性,同时又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采用1986年和2001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泰山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泰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弱与景观的破碎化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的地区景观斑块面积较小,作用弱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大。人为活动改变了荒山荒地,生态恶化受到一定的遏止,但是人类活动的经济目的性较强,道路、居民地、旅游景点等人为景观的出现越来越影响着区域内的景观生态格局,表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测的人为影响将进一步威胁人类对景观的管理成果。
采用遥感技术对最新卫星图象数据进行解译,分类统计广东全省湿地面积。结果表明,广东湿地类型丰富,有五类20型,包括了中国湿地所有的类、80%的型;湿地总面积1864101.3hm2,占广东陆地总面积的10.4%,高于全国和全世界的相关比例。同时近海近岸湿地面积有1081988.3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58.04%,显示了广东是海洋大省的特征。此外,广东湿地分布有丰富的湿地植物,湿地动物和湿地鱼类以及众多珍稀濒危和国家保护物种,显示出保护广东湿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佛山市的有毒植物以被子植物占有绝对优势,分别占科、属、种的95.7%、98.0%和98.4%,其中又以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从习性方面来说,又以木本植物占优势,占总数的51.4%,草本和藤本分别占总数的33.9%和14.8%。佛山市计有有毒植物69科148属183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66科145属180种;木本94种,草本62种,藤本27种;剧毒4种,大毒21种,中等毒35种,小毒121种。文章分析了这些有毒植物资源的特点,并就其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2003年1-12月调查了疏浚后杭州两湖(小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四个采样站(Ⅰ-Ⅳ)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研究包括优势种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叶绿素a、有机物耗氧量、总氮和总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疏浚后,Ⅲ-Ⅳ站原生动物第一优势种由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sp.)变为筒壳虫(Tintinnidium sp.);Ⅲ-Ⅳ站轮虫第一优势种由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变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Ⅰ站的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Ⅲ站的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分别取代了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第一优势种的地位;桡足类中,剑水蚤优势种为粗壮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dybowskii),哲水蚤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疏浚后,西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增加了80.5%,其中原生动物密度增量贡献57.3%。平均生物量增加了49.7%,其中轮虫生物量增量贡献36.5%。西湖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叶绿素a、有机物耗氧量和总磷含量之间均呈垃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采样站中,以Ⅳ站环境生态因子与浮游动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Ⅲ站、Ⅰ站和Ⅱ站,水体环境生态因子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程度与其优势利演变的体现相一致。在不同浮游动物类群中,枝角类生物量与水质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轮虫、桡足类和原生动物。
综述了巴江渔业资源状况和雨石得电站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巴江共有鱼类60种,其中土著鱼类47种。有16个水生动物新种(其中鱼类新种14个),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瘰疣螈。屯站建成后将对巴江急流鱼种及洄游鱼种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当前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生态措施,以保护巴江特有的生物资源。
在11000m2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乔木种群的重要值、群落外貌、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计有维管植物223种,隶属于80个科159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80.5%,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种数的85.2%。重要值高的乔木种群是格氏栲、木荷、米槠、马尾松、刮槠和山黄皮。主要乔木种群均服从聚集分布。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
酚类化合物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酚废水在我国水污染控制中被列为需要重点解决的有害废水之一。本文通过对本钢焦化厂含酚分废水处理工艺中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所含未知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经过对酚的耐受性实验和降解率实验,得到处理酚的高效菌株。通过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细胞个体形态和菌群形态特征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确定筛选出来的7株能高效降解盼的菌株为假单胞菌。本文的实验结果将有利于今后对含酚废水的处理。
斑鳠是珠江四大名鱼之一,目前资源量急剧下降,种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测定了斑鳠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该序列全长1137bp,其中T、C、A、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31.6%、25.7%、29.6%、13.1%,A+T的含量(61.2%)显著高于G+C的含量(38.8%)。将测定序列(序列自编号:MGGD)与GenBank中的2个斑鳠序列(序列自编号:MGZJ、MGFJ)进行了比较,3个序列之间的序列差异为0.005-0.017,转换后的氨基酸序列间差异位点都仅为2个,反应出细胞色素b基因作为功能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相对比较保守。鳠属鱼类线粒体Cytb基因的转换大于颠换。研究为斑鳠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遗传方面的资料,斑鳠的群体结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自然光照条件下云斑尖塘鳢仔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和在夜间增加不同强度外光源条件下仔鱼的摄食发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仔鱼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晚上摄食发生率是著高于白天,其摄食主要集中在光线较弱的16:00~00:00;5日龄仔鱼在100~500Lx,8日龄和12日龄仔鱼在10~100Lx光照条件下的摄食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黑暗或更高光照条件下的摄食发生率。
对不同温度下黄颡鱼仔鱼的摄食强度及抵达不可逆点(PNR)时间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仔鱼抵达PNR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4~28℃下,仔鱼的PNR点出现在出膜后的7~8d。实验结果显示,28℃是比较适宜黄颡鱼仔鱼生长的水温。
介绍了利用便携式调制荧光仪PAM-2100在线监测叶绿素荧光的技术。该技术不影响植物的自然光合状态,可以在线监测Ft、Fm'、Y、rETR、qP、qN或NPQ、PAR和叶温等指标。以凤眼莲为例进行了在线监测,每隔5min监测一次,共进行了225min的监测。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依赖于PAR的变化。Ft、rETR、qN和NPQ的变化与PAR的变化趋势一致,Fm'、Y和qP的变化与PAR的变化相反。通过对凤眼莲的在线监测,说明该技术是可靠的,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等特点。随着新型调制荧光仪的出现,该技术可能在植物生态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是对同一主题下多个独立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方法,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数量综合方法,其统计量为效应值,反应比(InR)和Hedges'd值是生态学应用中最常用的两个效应值。以综合植物生理生态学指标对大气CO2浓度倍增响应为实例,比较这两种效应值的不同之处。采用两种效应值指标会对同一个生理生态指标产生不同的总效应值大小,有时甚至会改变效应值的方向;InR相对Hedges'd更易产生正效应值;Hedges'd较InR可拉大不同生理生态指标之间总效应值的差异;Hedges'd具有正负效应对称性,而InR却具有正负效应的不对称性。
分析了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广州市龙洞79次降雨的化学组分及其各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1)观测期间总降雨量1359.8,单次降雨的pH值在3.22-7.29之间,平均4.83;以pH<5.6为酸雨的临界值,则酸雨频率占降雨次数的77.2%或占降雨量的81.5%;(2)广州降水的化学组成以SO42-、Cl-和NO3-为主要阴离子,阳离子中以Ca2+、NH4+、Na+所占比例较大;(3)广州地区酸雨属硫酸型,降雨中的SO42-、NO3-、PO43-、Cl-、NH4+、K+、Na+、Ca2+、Mg2+离子浓度分别为0.150,0.045,0.002,0.163,0.058,0.006,0.013,0.083和0.007mol·L-1,单次降雨的SO42-/NO3-比值在0.42-17.6之间,年平均为3.33,该值比西南地区相应值低许多,而且与同一地点5年前测定的结果相比较,SO42-/NO3-比值有变小的趋势,说明广州地区NOx排放量高逐渐增加;(4)广州地区酸雨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夏、秋季酸雨比较严重,冬季酸雨较少出现,这与西南地区的重庆(冬季酸雨较春季严重)酸雨季节规律相反;(5)通过SPSS统计分析得出,雨量与各化学组分含量成负相关,说明雨量对大气污染物质的稀释作用;酸雨各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如SO42-与Ca2+,NO3-与NH4+,K+与Na+、Mg2+离子,Na+与Mg2+等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利用这种相关可以建立某些酸雨成分的预测模型。
近江牡蛎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其养殖历史约两个世纪,但是,一直缺乏该牡蛎的养殖技术规范(标准)。为了近江牡蛎优质高产,特制定了该牡蛎吊养技术标准。该标准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养殖条件,包括养殖环境、海水温度范围(6-32℃)、海水深度(低潮线以下2-8m)、盐度(8‰-30‰),吊养设施结构,吊养方法,饲养过程中的管理和起捕条件与方法等等。
运用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与产权等理论,结合天然湿地的一些经济属性,对湿地退化的经济学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为湿地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湿地的“准公共资源性”决定了在湿地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不能排除他人使用这种财产的权利,以至造成对湿地的抢先使用和过度开发;从外部性理论的角度分析,湿地保护的正外部性行为未得到应有补偿,湿地破坏的负外部性行为未付出应有代价,缺乏正反两种外部性的补偿与制约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资源的特点决定其产权不完整,湿地保护者无法完整拥有湿地带来的所有收益或无法控制湿地收益的稳定,故而对湿地保护不足;湿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但由于其许多效益缺乏市场或湿地资源价格偏低,使得市场无法真实反映湿地资源的价值,造成湿地资源退化或丧失。
陆生植物的起源与演化与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利用植物气孔参数(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来指示或重建古大气CO2浓度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就陆生植物气孔参数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作了简要探讨,并对植物生物学方法在定量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分析。
概括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开发和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研究主要包括对旅游环境概念和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的探讨,旅游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旅游对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研究及旅游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等;国内的有关科研工作滞后于国外,但是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受到重视。由于国内研究者广泛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起点较高,使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还介绍了旅游对生态系统组成和景观的负面影响研究,如旅游对植被的局部性破坏,造成土壤侵蚀和理化性质的变化,减少野生动物的数量,增加空气中细菌、灰尘和废气的含量,造成水体污染等。今后的研究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两者间的矛盾,将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应用到旅游区规划和保护之中。
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以景观生态学指导生态城市建设非常必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评述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特点,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提出了一组生态城市建设建议: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进行复合交错式发展,如构建网络式绿地发展体系,发展绿心组团网络体系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土植物;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以绿色社区作为切入点,分绿色家庭、绿色小区、绿色社区和绿色社会四个层次进行建设;在经济方面,充分考虑各种景观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着重生态、文化与经济的耦合。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已成为人们竞相研究开发的热点。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分类,论述了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氮磷污染物、重金属的去除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湿地植物种类与根系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讨论了湿地结构以及工艺设计的研究情况。最后以人工湿地处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为例综述了人工湿地目前在国内应用的状况。通过以上分析评述发现,人工湿地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污水处理技术,但在污染物去除机理和实践应用方面还需做更深入的研究。
报道了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的资源,计有植物1928种,动物1558种。分析了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因素,指出当地居民乱砍滥捕、乱挖滥采是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该保护区创造性地设立生态村,妥善安置居民,走出了一条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保护对策和经营管理经验,对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面对广东林业新的发展机遇,以最新的资源数据,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通过对广东林业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广东林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适合广东实际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对贯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现代林业,实现广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策略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