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06年 25卷 6期
刊出日期:2006-12-25

论文
 
       论文
481 油松、侧柏林种内竞争特点的对比研究
王希群, 马履一

植物竞争研究一直是种群生态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论文以林木个体相对胸径、相对树高、相对冠幅、相对冠长、相对冠面积、树冠体积、树冠伸展度、冠长率、圆满度、投影比、生长空间指标、生长空间竞争指数和简单竞争指数13个变量作为对比研究油松、侧柏林个体之间竞争关系的指数,采用这些指标的变异系数对其种内竞争的差异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并用这些变量作为评价指标将其竞争能力分为两类:种内竞争性强的树种和种内竞争性弱的树种。油松为种内竞争性强的树种,而侧柏为种内竞争性弱的树种,已有的研究结果已从生物量、根系特征、抗旱机理、耗水特性、分布及结构特点五个方面为这种划分提供了理论支持。

2006 Vol. 25 (6): 481-484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413 KB)  ( 226 )
485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种苗天然更新与扩散分析
廖宝文1, 田广红2, 杨雄邦2, 唐国玲1,3, 章家恩3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xh-Ham Buxh-Ham.)在珠海淇澳岛抑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蔓延恢复红树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它是外来引进种,在当地能否繁殖更新或造成种苗大量扩散成灾?为此,针对1999年以来在淇澳岛种植的大片无瓣海桑林及其周边湿地进行了种子产量与种苗天然扩散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淇澳岛4年生无瓣海桑果实年产量为30.51kg·棵-1,果粒数为2706粒·棵-1,每果粒内含30~50粒种子。无瓣海桑幼苗在水沟两边分布最多,为40株·16m-2,其次是其林分边缘的光滩,为8株·16m-2,互花米草内为3.5株·16m-2,最少是无瓣海桑林内,1株·16m-2,种子多但幼苗少,且这些扩散苗绝大多数为当年生幼苗,很少发现多年生小苗,极难更新成林。

2006 Vol. 25 (6): 485-488 [摘要] ( 465 ) HTML (1 KB)  PDF (459 KB)  ( 420 )
489 上海市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芮建勋

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基于2003年航空影像,分别按照景观类型和斑块大小两方面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了类型划分,建立了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数据库;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8个空间单元,运用景观生态学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斑块水平、类型水平、景观镶嵌结构等方面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总体布局特征;选择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标准差、面积均值、周长均值、分维数等若干景观生态学指数来研究城市绿地景观镶嵌结构的数量特征,探讨了城市绿地景观在城市扩展与城市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时空规律,旨在为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006 Vol. 25 (6): 489-492 [摘要] ( 245 ) HTML (1 KB)  PDF (399 KB)  ( 194 )
493 眼点拟微绿球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无菌藻株的培养
刘晓娟, 段舜山*

研究了5种抗生素在不同浓度下对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tal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50μg·mL-1时,氯霉素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制率高达85.30%,2d和4d的Ic50分别为293.64μg·mL-1和67.69μg·mL-1。其次为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4d的抑制率分别为8.95%、7.62%和3.84%,其中硫酸庆大霉素2d的Ic50为316.40μg·mL-1。链霉素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轻,抑制率仅为3%。按照抗生素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加入50μg·mL-1青霉素,50μg·mL-1硫酸庆大霉素,100μg·mL-1硫酸卡那霉素和50μg·mL-1链霉素,获得了无菌藻株。

2006 Vol. 25 (6): 493-495 [摘要] ( 277 ) HTML (1 KB)  PDF (384 KB)  ( 261 )
496 红树植物对不同海滩面高度的适应性研究
陈玉军1, 廖宝文1, 郑松发1, 王勇军2, 昝启杰2

通过研究华南沿海珠江口深圳湾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和秋茄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滩面中的生长适应性,揭示红树植物对海水淹浸的适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滩面高度范围内,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滩面高度为-12~35.5cm)、海桑(滩面高度为-1~24cm)幼树的保存率和生长量随着滩面高度的降低(即海水淹浸程度的加强)而逐渐减低,秋茄(滩面高度为12~24cm)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则无明显差异。(2)随生长期的延长,各树种幼树的保存率逐渐减低。当生长期未超过1年时,幼树生长和成活极不稳定,保存率骤减;当生长期超过1年后,无瓣海桑和海桑保存率趋于相对稳定,秋茄保存率继续下降,极难长久保存和定居。(3)无瓣海桑能够忍耐海水淹浸的限度是滩面高度最低为10cm,海桑是滩面高度最低为6.5cm,秋茄是滩面高度至少在24cm以上,在低于此海拔高度的滩面上各树种极难长期保存和定居。为了保证各树种正常生长发育,种植红树林要选择高于此滩面高度的泥滩区域。

2006 Vol. 25 (6): 496-500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478 KB)  ( 311 )
501 海湾城市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
陈国强*

景观格局研究为区域格局优化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该文选取了厦门市翔安区1989年,1993年,1997年和2004年四个时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作为基本信息源。结合遥感影像和区域特点,确定了景观分类系统。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翔安区景观数据库,并处理各种属性数据、图形数据等信息。利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等分析方法,对过去16年间翔安区的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过程和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1989~2004年,农田面积大量减少,主要转变为村镇建设用地。原来占据优势的农业用地、林地等景观组分的面积比重不断下降,村镇用地等人工景观斑块面积增大,并趋向集中。养殖业发展迅速,滩涂和近岸海域也被大面积围垦用于养殖业。整个区域景观结构日趋破碎,景观多样性指数与破碎度指数不断增加,表明人为干扰因素逐渐加强。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化的主要趋势为人工化趋势,目前该区域已被改造成为混合型景观。

2006 Vol. 25 (6): 501-506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670 KB)  ( 193 )
507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构件种群相互关系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王建林, 常天军, 成海宏, 方华丽, 栾运芳, 何燕, 大次卓嘎, 李鹏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构件因子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其间的关联性显示了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构件组成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粗度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一级分枝发生高度关联度相对较小;4)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均较密切,且温度是影响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布和生命活动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为次要因子。

2006 Vol. 25 (6): 507-511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653 KB)  ( 107 )
512 利用PCR方法研究广州市景观湖产毒微囊藻的季节分布特点
李慕婵, 袁嘉恩, 雷腊梅, 谢数涛, 韩博平*

为研究景观水体中产毒微囊藻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利用针对蓝藻和微囊藻的16srDNA、微囊藻毒素合成酶 mcyB 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设计和筛选的特异性引物,对广州市内8个景观湖108份水样进行了冬季、夏季和秋季的二重及套式PCR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冬季能被检测出的产毒微囊藻的阳性水样为42份,夏季为102份,而秋季为100份;阳性率分别为38.9%、94.4%、92.5%,产毒微囊藻在夏季和秋季阳性率高。结果表明在冬季、夏季和秋季均有产毒微囊藻分布;夏、秋季是广州市景观水体微囊藻污染的高峰季节,值得引起水文部门足够的重视。

2006 Vol. 25 (6): 512-516 [摘要] ( 268 ) HTML (1 KB)  PDF (482 KB)  ( 238 )
517 入侵植物五爪金龙生物学特性研究
朱慧, 马瑞君

通过栽培实验,观察入侵植物五爪金龙的形态学特征,测定两个不同生长期的生物量、根茎长度等指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几个方面研究五爪金龙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生长期为6个月的五爪金龙生物量与生长期为3个月的五爪金龙生物量相比,根、茎、叶分别增长了2~5倍;平均含水量在7.41%~82.99%之间,两者无显著差异;两者之间的根冠比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跟其他草本植物相比,其根冠比相对较小;不同生长期的平均根长度分别为57cm、87cm,平均茎长度分别为319cm、714cm,两者之间的根茎比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五爪金龙的入侵机制和控制五爪金龙的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06 Vol. 25 (6): 517-520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536 KB)  ( 417 )
521 东风港滨岸缓冲带对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顾笑迎1, 黄沈发2, 刘宝兴1, 吴健2, 吴建强2, 由文辉1*

选择苏州河的支流东风港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一段人工建造滨岸缓冲带作为研究区,调查其水生生物群落并与对照区相比较,以具体说明滨岸缓冲带对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与对照区内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多于对照区,且以清水种占优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区明显比对照区复杂;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研究区都多于对照区;另外研究区还有较为多样化的大型水生植物群落。这些都表明研究区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较对照区更为完善。说明滨岸缓冲带对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完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2006 Vol. 25 (6): 521-525 [摘要] ( 319 ) HTML (1 KB)  PDF (503 KB)  ( 219 )
526 唐鱼细胞色素P450 1A基因cDNA克隆及分析
王芳1,2, 李凯彬1, 聂湘平3, 吴淑勤1*

鱼类细胞色素P450 1A(CYP1A)基因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评价,唐鱼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优势,为建立唐鱼在水环境的检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对其CYP1A基因进行克隆。利用RT-PCR法扩增出一条651bp的唐鱼CYP1A基因cDNA片段,该片段与其他物种的CYP1A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进行5'端扩增和3'RACE获得了唐鱼CYP1A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其长度为2177bp,其中编码区长1566bp,编码5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推测该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为58.5kDa,理论等电点为5.65。所得序列具有CYP1A分子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域,包括亚铁血红素结合区、酶功能所需的精氨酸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底鳉、虹鳟、大西洋鳕、人、鼠等脊椎动物同源性分别为87.7%、70.1%、76.2%、62.2%、54.5%、55.7%。

2006 Vol. 25 (6): 526-529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509 KB)  ( 159 )
530 薇甘菊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危害的分析
周先叶1*, 黄东光2, 昝启杰3, 王勇军3, 廖文波4

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不同类型群落的危害,群落中各植物种类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以及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等方面,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地所在的植被受薇甘菊的危害严重,草灌丛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高达80%,灌木群落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为60%左右,常绿阔叶林中的薇甘菊覆盖率平均约为30%。对香港郊野公园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受薇甘菊危害最大的主要是乔木和灌木,草本和藤本的受害比例和受害程度相对较小。受薇甘菊危害的乔木有30种,占群落中乔木的62.50%;受薇甘菊危害的灌木有29种,占群落中灌木的70.73%;受薇甘菊危害的草本植物有10种,占群落中草本植物的33.33%。通过无样方法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对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分析表明: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乔木有12种,占主要乔木(28种)的42.86%,这些种大多是阳生性乔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乔木有16种,占主要乔木的57.16%。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灌木有11种,占主要灌木(19种)的57.89%,多是阳生性灌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灌木有8种,占主要灌木的42.11%,这些种大多数也是阳生性灌木,仅九节是耐阴性灌木。

2006 Vol. 25 (6): 530-536 [摘要] ( 496 ) HTML (1 KB)  PDF (616 KB)  ( 263 )
537 郑州黄河滩地生态重建研究
乔丽芳1, 马杰1, 余春林2, 张毅川1*

通过生态重建和景观重建,使郑州黄河滩地重新发挥生态系统功能与价值。以郑州黄河滩地为研究区,以实地调查数据、卫片资料等为依据,通过合理地定位重建目标、控制景观结构、划分景观分区和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进行成效评估,制定郑州黄河滩地生态重建方案。郑州黄河滩地蕴含着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潜力,生态重建后可以为城市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主要表现为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功能,保持土壤和净化环境功能,生态防灾功能;经济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科研教育功能,旅游和遗产价值。

2006 Vol. 25 (6): 537-541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518 KB)  ( 193 )
542 13种微藻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王铭, 刘然, 徐宁, 李爱芬*, 段舜山

分析了13种微藻(包括7种绿藻,5种杂色藻和1种红藻)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门类微藻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大:绿藻的脂肪酸组成以C16和C18为主;杂色藻类的脂肪酸组成相近,金藻门含有14:0、16:0、18:1、18:4等特征脂肪酸,三角褐指藻主要的脂肪酸为14:0、16:0、16:1、16:3和20:5,而粉核油球藻的脂肪酸以14:0、16:0、20:5为主;紫球藻的脂肪酸组成以16:0、20:4和20:5为主。在测试的13种微藻中,杜氏盐藻的亚麻酸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60.9%;等鞭金藻的十八碳四烯酸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19.6%;紫球藻和粉核油球藻中花生四烯酸与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的17.1%和20.9%。

2006 Vol. 25 (6): 542-544 [摘要] ( 267 ) HTML (1 KB)  PDF (422 KB)  ( 247 )
545 微囊藻毒素对斑马鱼重要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童芳, 钟健翔, 梁卉, 黄家威, 陈孟璋, 陈月芳, 黄月明, 孙军*, 林小涛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它攻击的靶位是肝细胞,能导致鱼的肝脏发生病理变化。该研究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对斑马鱼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CXC,CXCa等几个重要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实验表明,25d时,仅毒素组的斑马鱼肝中有IFN和TNF表达。35d时,毒素组斑马鱼鳃中表达了IL-10,肝中表达了CXCa;毒素组和对照组的斑马鱼肝中都表达了IL-1β,TNF,IL-10,CXC,IFN,且其IL-1β,TNF,IL-10的条带亮于对照组。45d时,IFN仅在毒素组鱼鳃和肝中检测到表达;CXC仅在毒素组的鳃中检测到表达;IL-10在对照组的鳃、肠、肾和肌肉中有表达,在毒素组的肝、卵、肾、肌肉中有表达;IL-1β在对照组和毒素组的肝、卵、肾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且其条带亮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毒素组斑马鱼的肝和鳃组织发生了炎症反应。这为进一步研究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免疫系统的毒害作用奠定了基础。

2006 Vol. 25 (6): 545-549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513 KB)  ( 312 )
550 用浮游动物评价巢湖东湖区的水质和营养类型
王凤娟, 胡子全, 汤洁, 刘连生, 赵海泉*

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对巢湖东湖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初步研究了巢湖东湖区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浮游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并对巢湖东湖区的水质状况和营养类型作出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浮游动物153种,其中原生动物43属59种,占总种数的38.56%;轮虫类20属48种,占总种数的31.37%;枝角类14属26种,占总种数的16.99%;桡足类20种,占总种数的13.07%。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污生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巢湖东湖区的水质状况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均处于β-中污带级;用浮游动物数量(ind·L-1)作为湖泊水体营养程度的生物量指标,其结果显示巢湖东湖区水体从2005年6-9月和2006年3-6月巢湖东湖区水体的营养状况处于富营养状态。

2006 Vol. 25 (6): 550-553 [摘要] ( 351 ) HTML (1 KB)  PDF (431 KB)  ( 437 )
554 基于小麦产品质量的土壤铅修复基准
晁雷1,2, 周启星1,3*, 陈苏1,2, 崔爽1,2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利用盆栽实验,通过小麦生物量、小麦不同部位铅含量、土壤总铅含量及土壤有效态Pb含量的变化确定了棕壤土中Pb的土壤修复基准。结果表明:随着铅处理浓度的提高,小麦各器官中的铅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以根部含量最高,其次为茎叶、籽壳,籽实中铅的含量最低。以小麦籽实生物量降低10%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292mg·kg-1,有效铅含量为7mg·kg-1。以小麦可食部位-籽实中铅含量的食品卫生标准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总量为170mg·kg-1,有效态含量为4mg·kg-1

2006 Vol. 25 (6): 554-557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523 KB)  ( 207 )
558 硫污染对9种园林植物叶片硫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洪渊, 张冬鹏, 黄俊华

对深圳市9种园林植物叶片硫含量,以及硫处理对叶片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这9种植物分别为红背桂(Excoccaria cochinchinensis)、黄脉爵床(Sanchezia nobilis)、大叶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基及树(Saruma henryi)、短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var.pusillifoli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和黄叶假连翘(Duranta repenscv.\'Dwarf Yellow\')。在温度25℃条件下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用NaHSO3和蒸馏水浸泡各植物叶圆片24h,共形成4种处理。采用PAM-2100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在自然状况下采集的黄脉爵床叶片含硫量最高,远高于其他植物,具有较高的富集能力,含量最低的是大叶变叶木。用蒸馏水浸泡后,9种植物叶片的硫含量的变化很少。在NaHSO3处理下,有7种植物叶片的硫含量显著提高,增加最多的是自然条件下富集能力最低的大叶变叶木。[0]取自不同大气SO2污染环境的被测试植物显示,除海桐外,小南山的其它8种植物叶片含硫量都大于世博园植物叶片的含硫量。小南山9种植物的Fv/Fm值也都低于世博园,说明在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测定植物叶片的Fv/Fm值来进行现场监测。

2006 Vol. 25 (6): 558-560 [摘要] ( 400 ) HTML (1 KB)  PDF (332 KB)  ( 98 )
561 织带厂废水处理工艺优化及工程应用研究
张秋云, 邓培雁, 卢平

优化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混凝处理工艺中的停留时间、混凝剂种类和用量,并将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在某织带废水处理工程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以硫酸亚铁作为絮凝剂,该织带厂废水经过20h处理后效果良好;其中,pH下降了2.9,CODcr及BOD5去处效率均达到90%以上,色度去除率达85%;可以确保该织带厂污水处理后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的第二时段一级标准。该试验为解决广东省织带厂废水处理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并对该类型高浓度染料废水的治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2006 Vol. 25 (6): 561-563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296 KB)  ( 109 )
564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杨芳, 贺达汉*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当前国内外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境破碎化导致原生境的总面积减小,产生隔离的异质种群,从而影响个体行为特性、种群间基因交换、物种间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生境破碎化的过程引起栖息地内部食物、繁殖场所、局部小气候、边缘效应等生物和非生物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扩散和迁入、遗传和变异以及存活力等,影响动物种群的异质种群动态、适宜生境比例、灭绝阈值、种间关系等。随着景观生态学与农业科学的融合,探索利用景观布局控制害虫发生将是人类利用生境破碎化为人类服务的一条新途径。

2006 Vol. 25 (6): 564-567 [摘要] ( 454 ) HTML (1 KB)  PDF (530 KB)  ( 1346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