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2年 31卷 5期
刊出日期:2012-10-25

论文
 
       论文
473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道路使用对路域植物和土壤的影响
高鹏1,2, 金永焕1, 王景田3, 宋铸福4, 曹艳萍3, 周海城5

道路是森林景观内边缘生境的重要成因之一,确定道路对路域植物和土壤的影响范围是整合道路影响和生态过程的核心问题。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两条6 m~8 m宽的利用程度不同的公路周围次生白桦林为对象,研究了道路周围108 m内植被的多样性动态,及大气温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利用程度不同的道路对其影响域内林内气温、土壤表层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等环境因子,都呈现一定的边缘正效应,且利用程度高道路的影响距离较利用程度低的道路远12 m~24 m。(2)道路边缘0 m~20 m内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林内。(3)公路利用程度越高,从路旁林缘到林内草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幅度越大,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距离为12 m~24 m,路旁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比林内大7~11。

2012 Vol. 31 (5): 473-480 [摘要] ( 309 ) HTML (1 KB)  PDF (474 KB)  ( 413 )
481 基于C5.0的钱塘江流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研究
高玉蓉1,2, 许红卫2, 丁晓东3,4

选取钱塘江中游地区约348 km2为实验区,综合归一化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数字地形模型(DEM)派生的高程、坡度等辅助数据,对SPOT5影像的光谱特征进行扩展,建立基于C5.0算法的模型,实现对土地利用信息的自动提取,并将分类结果与基于传统像元的最大似然分类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训练样本的有效性和辅助特征数据的参与可排除干扰信息;随着样点数量的增加,分类精度提高;决策树向决策规则的转化,能够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使规则更易理解;利用C5.0算法的总精度达到94.68%,较最大似然分类法提高了7.37%,有效实现了高精度分类,是保证钱塘江流域地区土地利用遥感信息快速准确提取的方法之一。

2012 Vol. 31 (5): 481-487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1315 KB)  ( 214 )
488 广东省鹤山市林业生态规划研究
张佩霞1,2, 范桑桑1, 侯长谋3, 胡成志4, 任海1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林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都可以通过森林资源的规划和保护而得到减缓。广东省鹤山市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也面临着同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了干扰。基于此,论文依据鹤山市森林资源现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提出其林业发展的长、短期目标,以及林业整体结构布局和空间布局,即北部"两带",中部"一核五楔",西部"一片"的发展模式。以期优化林业整体布局,最终实现高效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2012 Vol. 31 (5): 488-493 [摘要] ( 425 ) HTML (1 KB)  PDF (351 KB)  ( 583 )
494 旅游活动对扬州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戴胜的影响研究
李强1, 范慧芳1, 吴天琴2

为了研究旅游活动对戴胜(Upupa epops)的影响,于2011年2月20日-4月17日,根据扬州凤凰岛国家湿地生态旅游区的特点,按功能划分为4个区域:大众旅游区(距核心保护区4 000 m以外)、生态旅游区(距核心保护区1 200-4 000 m)、缓冲区(距核心保护区600-1 200m)和核心保护区(半径600 m区域内)。并选取12个监测点,利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采用定点直接计数法记录发现戴胜的时间、地点、生境、行为习性、数量等,用爱华AWA5633A型声级计监测湿地生态旅游各功能区噪音,分析旅游活动对戴胜栖息和生存的影响,提出科学管理旅游活动和环境保护冲突的解决原则和思路。

2012 Vol. 31 (5): 494-499 [摘要] ( 352 ) HTML (1 KB)  PDF (380 KB)  ( 207 )
500 黑河流域中游水陆交错带湿地芦苇种群动态变化特征
张宏斌1, 孟好军1,2, 刘贤德1,2, 张芬琴3, 赵维俊1,2

对自然状态下黑河流域中游水陆交错带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生态特征以及地表淹水深度进行调查,分析该区芦苇种群的盖度、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和地表水位变化对芦苇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中游水陆交错带湿地芦苇种群的生长过程具有明显季节性规律,盖度随着季节的推移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8月下旬,为99.7%;高度则随着季节的推移逐渐升高;密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具有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特点;地上生物量在5~6月、7~8月间增长较快,6~7月间增长相对较慢,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少。淹水深度对芦苇种群的生态特征有显著影响,种群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的变化速率与淹水深度变化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

2012 Vol. 31 (5): 500-506 [摘要] ( 319 ) HTML (1 KB)  PDF (347 KB)  ( 262 )
507 中国海岛保护区的发展现状与管理对策
孙元敏1,2, 林河山1,2, 陈庆辉1,2, 庄孔造1,2, 胡阳冬1,2, 蔡鹭春1,2

海岛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加强海岛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于维护海岛生态系统平衡、促进海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中国海岛保护区的发展动态和分布现状进行了分析。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类涉及海岛的保护区117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海岛保护区体系。文章绘制了中国海岛保护区分布图,分析了海岛保护区的地理分布、类型分布和主管部门状况等。目前中国海岛保护区存在着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不足,经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区类型布局存在空缺、地方级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科研监测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012 Vol. 31 (5): 507-512 [摘要] ( 526 ) HTML (1 KB)  PDF (524 KB)  ( 182 )
513 苗期无瓣海桑与互花米草的营养竞争关系研究
管伟, 谷兴华, 廖宝文, 张留恩

采用间植分隔法开展了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营养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竞争作用刺激了无瓣海桑高、径、冠幅、分枝及叶片数的增长,却抑制了叶面积的增加。地上竞争可增加无瓣海桑的地上生物量,但对根冠比影响不大。地下竞争增加了互花米草的地上生物量,降低了其根生物量,此时根冠比最小。地下竞争促进了无瓣海桑的主根生长,抑制了侧根生长,而地上竞争则正相反;随着竞争程度的加深,根活力逐渐降低。地下竞争时互花米草根活力显著下降。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在有地上竞争时叶绿素a和b的含量均降低。各竞争处理未对P、K、Ca和Mg元素的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地上竞争显著降低了N元素在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根茎叶中的含量。互花米草的竞争强度略高于无瓣海桑,但是地上竞争强度无瓣海桑远远高于互花米草,而二者地下竞争强度相当。

2012 Vol. 31 (5): 513-518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420 KB)  ( 136 )
519 间种牧草杂交杏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及动态
刘军和, 宋丽*, 禹明甫

对间种牧草杂交杏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组成的系统定位观察与分析表明:杂交杏李园害虫种类有蚜虫类、叶螨类、食心虫类、介壳虫类、吮吸类、食叶类等,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蚜虫类、叶螨类和食心虫类,这三种害虫的数量直接影响果实的产量。蓄草果园的天敌种类主要有蜘蛛类、瓢虫类和草蛉类,这三类天敌对主要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且对维持果园害虫及其天敌之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对各功能类群的数量结构、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分析表明,间种牧草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各种群落指标相对平衡,天敌自然控害效果比较明显。分析认为果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应坚持大量利用自然天敌为主的生态控制的途径,不断优化果园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减少群落生态优势度,增强群落自身调节控害能力,辅助使用农药,逐步达到生态控制果园有害生物的目的。

2012 Vol. 31 (5): 519-524 [摘要] ( 277 ) HTML (1 KB)  PDF (289 KB)  ( 329 )
525 管角螺育苗及种螺物质代谢规律研究
张林林, 母昌考, 李荣华, 宋微微, 蒋霞敏, 王春琳*

管角螺产卵期间摄食较少,并且体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产卵期间主要进行交配和产卵活动,很少进行摄食,另一方面又大量消耗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导致体重的直接下降;有少数雄螺基本没有变化,甚至有所增加。种螺在后期暂养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死亡现象,这与其体能消耗过大导致体力下降有关,应该在产卵后及时补充食物,并尽早放回自然海区以保证成活率。卵囊内的卵发育要经历45~60天,之后稚螺出囊。稚螺的培育技术还不够成熟,本次实验中出现了大量死亡的现象,与环境的变化直接相关,在今后的育苗工作中要汲取教训,及时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稚螺的成活率,为大规模管角螺育苗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2 Vol. 31 (5): 525-529 [摘要] ( 302 ) HTML (1 KB)  PDF (212 KB)  ( 277 )
530 阜阳市重要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罗子君1, 周立志1*, 顾长明2

为了掌握阜阳市重要湿地的鸟类资源,2011年7月-2011年9月,采用样带法对阜阳市4个重点湿地的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共记录阜阳市重要湿地鸟类11目25科43种,雀形目鸟类种数最多,共19种,占全部种类数的44.1%。东洋界、古北界和两界广布种分别占繁殖鸟种数的39.5%、34.8%、25.6%;湿地水鸟21种,占全部鸟类的47.8%;湿地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为家燕、烟腹毛脚燕和灰椋鸟。八里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种数最多(N=30),多样性指数最高(H=2.49);4个湿地之间鸟类相似性系数均较高。鸟类多样性指数、鸟类种都与湿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多样性r=0.985,P=0.015;鸟种r=0.974,P=0.026)。从鸟类多样性保护考虑,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向保持湿地面积、增加植被复杂性发展。

2012 Vol. 31 (5): 530-537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311 KB)  ( 432 )
538 工业城市(沈阳)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王美玲1, 郗凤明1, 薛冰1, 耿涌1, 董会娟1,2, 刘竹1,2

沈阳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重工业城市,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趋势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由于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所以碳排放在未来一段时间必然会持续增长。论文根据《2006年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并且充分考虑没有燃烧充分的燃料,计算了沈阳市2005-2009年能源消耗碳排放,采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解法定量分析了单位GDP能耗、能源结构、经济发展对沈阳市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沈阳市碳排放增长有促进作用,单位GDP能耗降低对碳排放呈现抑制作用,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作用甚微。这说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单位GDP能耗抑制作用逐渐降低,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

2012 Vol. 31 (5): 538-542 [摘要] ( 304 ) HTML (1 KB)  PDF (332 KB)  ( 337 )
543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石油类含量、分布及变化趋势
吴玲玲, 周俊杰, 李海涛, 陈洁, 胡平, 黄楚光, 方宏达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06、2009、2010和2011年夏季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的石油类含量,并与历史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5年中夏季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类平均含量分别为127.2μg/g、318.0μg/g、134.1μg/g、和118.5μg/g;珠江口内站位的石油类含量明显高于口外站位;相同站位的石油类含量年际间波动较大;本世纪的石油类含量明显高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来评价,4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石油类含量的站位超标率分别为0、25%、10%和5%。影响珠江口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的主要因素有陆源排污输入、溢油和水动力条件等。

2012 Vol. 31 (5): 543-547 [摘要] ( 290 ) HTML (1 KB)  PDF (1324 KB)  ( 240 )
548 大亚湾溶解有机碳的时空分布
黄道建, 郭振仁, 綦世斌, 王雄

于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分4个季度,在大亚湾海域布设9个采样点采集海水样品,用于溶解有机碳的测定,通过高温催化氧化法完成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表层水DO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953~2.109 mg·L-1,均值为1.369mg·L-1,高于大洋的平均值,具有典型近海特征。DOC的水平分布大致呈现出靠近陆域(尤其是靠近澳头一侧)的含量较高,大辣甲西侧及西北侧水域较低的分布特征。大亚湾DOC含量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季节变化趋势。大亚湾DOC含量与浮游植物数量和浮游动物干重不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表明生物作用对DOC含量分布趋势影响并不明显,大亚湾DOC含量可能还受到人类活动和水动力学等的影响。

2012 Vol. 31 (5): 548-552 [摘要] ( 354 ) HTML (1 KB)  PDF (377 KB)  ( 226 )
553 红树林湿地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
李玫, 廖宝文, 陈玉军

近年来海洋污染正在日趋加剧,其中石油污染尤为严重。目前,采用微生物降解是解决海洋石油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滨海区域的红树林湿地是石油残留聚集和降解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为了构建降解石油的优势菌群,分别以正十六烷烃和萘为唯一碳源,通过富集培养,从受石油污染的红树林淤泥(即土壤)中分离得到2株烷烃降解菌(即Z1、Z3)和2株芳香烃降解菌(即N1、N4)。采用三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降解率最高的菌株组合,并确定了各菌株的最佳投加配比。结果表明:烷烃降解菌Z1、Z3和芳香烃降解菌N1组合的菌群降解石油效果最好,当石油初始质量浓度为2.0 g·L-1,接种量6%,30℃好氧培养72 h,石油降解率达47.3%;且当N1、Z1、Z3三种菌的投加配比为3:1:3时降解效果最佳,好氧培养72 h,石油降解率达51.2%。

2012 Vol. 31 (5): 553-557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238 KB)  ( 216 )
558 深澳湾太平洋牡蛎养殖容量研究
陈伟洲1, 曹会彬1, 杜虹2*, 王亮根2, 马庆涛3, 李春晓3

文章采用方建光模型,通过对广东省南澳县深澳湾养殖环境的水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物量的调查,结合室内测定的不同规格壳长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滤水率,并参照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相应的滤水率,对深澳湾各月份不同规格太平洋牡蛎养殖容量进行估算。研究发现,深澳湾各规格的太平洋牡蛎最大养殖容量出现在1月份和2月份,最小养殖容量出现在5月份。各规格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分别为:壳长3.5~5.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27 ind/m2,壳长5.5~7.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6 ind/m2,壳长7.5~9.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7 ind/m2,壳长9.5~11.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6 ind/m2

2012 Vol. 31 (5): 558-562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259 KB)  ( 316 )
563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四种氯苯类有机污染物
王磊1, 乐小亮1, 司蔚2

研究了用固相萃取技术结合氢火焰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四种氯苯类有机污染物。通过实验比较Sdex C18,Sep-Park Vac Silica,Bond Elut CARBON,Bond Elut SI和Bond Elut PLEXA五种SPE小柱对四种氯苯类的萃取效率,发现Dionex的Sdex C18柱有很好的回收率。系统研究了最佳萃取条件,甲醇洗脱体积为4.0 mL,且洗脱液不可通过氮吹浓缩;四种氯苯类化合物除氯苯外穿透体积都在1.0 L以上,而氯苯的穿透体积为300 mL,表明Sdex C18柱对二氯苯和三氯苯有很强的吸附性。在最佳萃取和测定条件下,方法线性范围为20.0~400μg/L,检出限为0.383~0.635μg/L,完全满足日常环境监测分析要求。

2012 Vol. 31 (5): 563-566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248 KB)  ( 348 )
567 北京市不同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秦仲, 巴成宝, 李湛东*

在北京市植物园选取14个不同结构特征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温湿度记录仪对其温湿度进行测定,分别研究郁闭度、平均冠幅、叶面积指数与降温增湿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碧桃(Prunus persica Batsch.var.duplex)、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杂种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tulipifera)、杜仲(Eucommia ulmoides)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较好,而绦柳(Salix matsudana f.pendula)、楸树(Catalpa bungei)、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相对较弱。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郁闭度与群落降温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增湿效应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平均冠幅与群落的降温效应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增湿效应的正相关并不显著;叶面积指数对群落的降温效应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增湿效应影响不大。除此之外,其他影响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的结构特征有待进一步探讨。

2012 Vol. 31 (5): 567-571 [摘要] ( 294 ) HTML (1 KB)  PDF (301 KB)  ( 245 )
572 茅尾海营养状况及其来源研究
龙颖贤1,2, 檀笑1,3, 韩保新1, 覃秋荣4, 江燕云1

根据2008年茅尾海海域水质调查结果,采用营养指数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对海湾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结合2007年入海污染源调查结果,探讨了茅尾海的营养盐来源。结果表明:茅尾海受无机氮污染较重,海域处于呈富营养状态,有机污染程度属2级,表明开始受到有机污染。营养盐高值区集中在北部海域和东部海域。钦江、茅岭江等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营养盐是海域营养的主要来源,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79%以上,其次来自钦州湾外海的混合排污口。2001~2007年茅尾海DIN、DIP年均浓度分别与入海河流氮、磷营养盐入海负荷呈显著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和0.824。

2012 Vol. 31 (5): 572-576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418 KB)  ( 325 )
577 能源微藻葡萄藻的研究进展
胡章喜, 徐宁, 段舜山*

在石油资源日趋枯竭、能源需求量日益扩大和油品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多重压力下,寻找和开发柴油替代能源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葡萄藻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淡水或微咸水单细胞微藻,富含烃类、油脂和其它化学物质,而且含烃量可高达细胞干重的86%,是一种潜在的能源微藻。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葡萄藻研究的各个方面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葡萄藻的分类学地位、葡萄藻的细胞学特征、烃类的合成途径、葡萄藻产烃的调控因素以及葡萄藻的收集和烃类的回收途径等,期望为葡萄藻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12 Vol. 31 (5): 577-584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400 KB)  ( 362 )
585 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珊瑚藻的生态作用研究进展
雷新明1,2,3, 黄晖1,2*, 黄良民1

珊瑚藻是海洋红藻中的大型钙化藻类,全球分布623种,中国现有记录共77种。随着生态科学研究的广泛展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珊瑚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尤其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科研人员对有关珊瑚藻的初级生产力、钙化作用以及在诱导底栖无脊椎动物幼虫的附着与变态等方面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然而,有关珊瑚藻生态功能的深层次机理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着重围绕目前珊瑚藻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从近年来珊瑚藻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加深人们对珊瑚藻的认识,并促进对珊瑚藻生态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2 Vol. 31 (5): 585-590 [摘要] ( 475 ) HTML (1 KB)  PDF (233 KB)  ( 913 )
591 海洋微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抗氧化应激适应性
蔡卓平1,2, 段舜山2, 朱红惠1*

近海海域重金属镉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灾难。镉对有机体的氧化应激胁迫是引发有机体毒害效应的关键原因。海洋微藻是海域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研究其抵抗镉氧化应激毒害的过程和机理对海洋生态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海洋微藻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耐受重金属镉毒害的生长适应性反应,抵抗镉氧化应激胁迫是海洋微藻减轻或消除镉毒害的关键所在。文章概述当前近海重金属镉的污染现状,归纳重金属镉对海洋微藻的氧化应激毒害效应,提出海洋微藻对镉胁迫的抗氧化应激适应性,简介几种典型的抗氧化应激酶类与非酶类物质,最后指出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并进行展望。

2012 Vol. 31 (5): 591-595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263 KB)  ( 364 )
596 渤海污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董彬1,2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排入渤海海域的污染物质总量不断增加,污染物质的长期增加和积累造成了渤海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渤海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备受人们的重视。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及实际调查基础上,论述渤海污染现状,主要包括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石油类污染、沉积物形成的二次污染等;分析导致其污染的原因和危害:陆地污染物的大量排入、海水养殖、油气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防治渤海污染、改善渤海环境的对策,主要包括依法治海、建立简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应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及加强预报工作等。

2012 Vol. 31 (5): 596-600 [摘要] ( 294 ) HTML (1 KB)  PDF (244 KB)  ( 688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