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1年 40卷 1期
刊出日期:2021-01-25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1 海洋酸化与磷浓度变化对龙须菜光合作用和ATPase活性的影响
卫燕云1, 金鹏2, 江莹莹2,夏建荣2, *
以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nsis)为实验材料, 设置不同CO2浓度(400 μL·L–1和1000 μL·L–1)和磷浓度(0.5和30 μmol·L-1)实验, 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磷浓度培养下龙须菜生长、光合作用及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气CO2下, 磷加富导致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和最大光合速率增加, 暗呼吸速率降低; 但高CO2浓度下, 磷浓度变化对三者的影响不明显。不论是在大气CO2浓度还是高浓度CO2下, 磷加富对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没有明显影响, 但导致ATPase活性均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在高浓度CO2诱导海洋酸化环境中, 磷加富可以通过调节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ATPase活性, 改变能量的利用效率调控其生长。
2021 Vol. 40 (1): 1-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831 KB)  ( 303 )
9 深圳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陈思1, 2, 3, 陈海刚2, 田斐2, 李艺彤2, 张林宝2, 张喆2, 王学锋4, 蔡文贵2, *
为研究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分别于春夏秋冬(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四个季度对深圳湾进行采样分析, 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深圳湾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硅藻35属86种, 甲藻4属15种, 绿藻6属6种, 蓝藻3属4种, 其中硅藻门是主要的优势类群, 占总种数的77.5%, 其次是甲藻门, 占总种数的13.5%, 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种数的5%和4%。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广温广盐种和暖水种为主,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海域常年优势种。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年波动范围为28.64—462.46×104 cells·m–3, 平均值为156.43×104 cells·m–3, 其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11—4.06和0.04—0.90,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偏低, 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 稳定性差。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别, 其中无机氮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2021 Vol. 40 (1): 9-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4041 KB)  ( 315 )
17 林下养鸡年限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磷素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秦广震1, 2, 田野1, 2, *, 孙新珂1, 2, 张贾宇1, 2, 毛赛赛1, 2
林下养殖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林地空间利用方式, 但长期高负载的林下养殖对林地土壤性状究竟产生何种影响, 目前尚无定论。以不同林下养鸡年限(0年、1年、3年和5年)的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人工林为对象,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法, 分析其林地土壤的磷素组成和形态变化, 探讨林下养鸡年限对土壤磷库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0—5 cm土层土壤的全磷、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和有机磷(NaHCO3-Pi和NaHCO3-Po)以及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和有机磷(NaOH-Pi和NaOH-Po)含量均随养鸡年限延长显著上升, 放养5年后达对照林分的1.4—2.4倍, 而5—10 cm土层4种磷素形态含量没有显著变化。0—10 cm土层土壤的稀盐酸提取态无机磷(D.HCl-Pi)和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conc.HCl-Pi)含量在养鸡1年时显著下降, 之后随养鸡年限延长逐渐回升; 浓盐酸提取态有机磷(conc.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两种磷素形态含量在各养鸡年限间差异不显著。0—10 cm土层土壤的总无机磷含量在养鸡1年后显著下降, 之后开始上升; 而总有机磷含量随养鸡年限延长显著上升, 受养鸡年限的影响较大。表层土壤的有效磷和活性磷含量随养鸡年限延长均有所上升, 且均与NaOH-Pi和NaOH-Po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明NaOH-P, 尤其NaOH-Po是林地土壤中可供转化为有效养分的最主要潜在磷源。总体而言, 土壤中较易被分解利用的磷素形态含量随养鸡年限延长明显积累, 难分解的磷素形态含量则变化不显著, 同时林地表层土壤有效磷或活性磷的供应水平随养鸡年限延长得到明显改善, 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不断提高。
2021 Vol. 40 (1): 17-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835 KB)  ( 127 )
25 两种豆科作物田捕食性瓢虫群落研究
柴畅, 石凯*, 兴安, 白光耀, 王家骏
利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对通辽市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开花期捕食性瓢虫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捕食性瓢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发生个体数量上存在差异, 具体为大豆田分布捕食性瓢虫8属10种, 以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数量最多(122头); 苜蓿田分布5属8种, 以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数量最多(68头)。两个捕食性瓢虫群落相似性较高, 差异性较大的捕食性瓢虫物种其个体数量均明显多于其它物种。色斑型研究显示异色瓢虫具27种变型, 多异瓢虫有8种, 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 有6种变型; 且大豆田捕食性瓢虫色斑变型(共35种)明显多于苜蓿田(共16种)。
2021 Vol. 40 (1): 25-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604 KB)  ( 213 )
31 叶面喷施有机碳对铁皮石斛碳水化合物代谢及Fe、Zn含量的影响
吴婷婷, 陈佳宝, 袁虎威, 郑炳松, 闫道良*
碳是植物体的结构与能量物质, 植物所需要的碳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 就对植物生长需求而言, 远远满足不了对碳的需求, 植物常处于碳饥饿状态。为分析外施有机碳对铁皮石斛碳水化合物积累及微量元素铁、锌含量的影响, 通过叶面分别喷施20 mg·L–1的蔗糖和α-酮戊二酸, 研究了外施蔗糖和α-酮戊二酸对铁皮石斛总碳、总氮、总磷、几种糖类物质含量及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分析了各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外施有机碳均显著提高了铁皮石斛总碳含量, 对总氮和总磷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施加α-酮戊二酸对铁皮石斛蔗糖、可溶性多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均有显著提高, 与对照相比, 分别提高了16.35%、29.76%、22.1%和40%。施加α-酮戊二酸显著提高了铁皮石斛铁、锌含量, 与对照相比, 分别提高了36.46%和7.23%。相关分析表明, 蔗糖合成酶与蔗糖、可溶性多糖、铁、锌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见, 施加α-酮戊二酸对提高铁皮石斛的可溶性多糖及微量元素铁、锌含量, 提高铁皮石斛抗逆性比蔗糖有更好的肥效; 通过对铁皮石斛叶面喷施有机碳α-酮戊二酸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品质, 起到用量少、见效快的显著效果。
2021 Vol. 40 (1): 31-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370 KB)  ( 255 )
37 翅碱蓬对镉的耐性及吸收特性的研究
黄欣1, 2, 何洁1, 2, *, 赵肖依1, 2, 万婷1, 2, 魏海峰1, 2, 刘远1, 2
 重金属Cd具有高毒性, 对生物体危害较大。盘锦红海滩优势物种翅碱蓬能够吸收一定量的重金属, 因此可用于湿地滩涂污染的原位修复。通过水培的方法, 以翅碱蓬为研究对象, 测定不同浓度Cd胁迫下翅碱蓬的根长、苗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及根、茎、叶内Cd的含量, 探讨Cd对于翅碱蓬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Cd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 低浓度Cd对翅碱蓬的根长和苗高起到促进作用, 而低浓度 Cd对翅碱蓬根长和苗高生长起到抑制; 无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 对翅碱蓬鲜重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抑制强弱表现为20 μg·L-1浓度组>1 μg·L-1浓度组。不同Cd浓度下翅碱蓬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低促高抑”; 植物各个部位对于Cd的吸收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
2021 Vol. 40 (1): 37-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463 KB)  ( 81 )
43 农田景观和管理方式对稻田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复合影响
杨梅1, 刘念1, 阎艳1, 吴芸紫2, 刘章勇1, *
农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农田景观特征和管理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以有机稻田(ON)、常规化防稻田(天然林脚下, CN)、常规化防稻田(距天然林>10km, CF)系统为研究对象, 调查了田内、田埂和沟渠生境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 并对三种类型稻田系统共125个样方进行DCA排序分析。结果表明: (1)有机稻田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两种常规化防稻田, 其中, ON植物由51科101属109种组成, CN植物由35科69属74种组成, CF植物由23科49属54种组成; (2)ON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CN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显著高于CF; (3)无论是有机稻田还是常规化防稻田, 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均以田埂最高, 沟渠次之, 田内最低; (4)总体而言, 相同生境下, ON各多样性指数(J除外)均高于CN, 但无显著差异, 而与CF差异显著。此外, DCA排序图显示, 相同生境下, ON和CN的植物群落相似性较大, 而CN和CF的群落相似性小。上述结果共同表明, 农田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受农田管理方式和农田景观特征的复合影响, 低集约化农田景观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具有更重要作用。
2021 Vol. 40 (1): 43-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1670 KB)  ( 240 )
52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鸟类食源植物研究
黄润峰, 李海生*, 陈嘉瑜, 王海雯, 黄茵茵, 苏河开
 通过野外调查, 结合文献资料, 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鸟类食源植物和鸟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海珠湿地鸟类食源植物共有203种, 隶属于74科132属, 其中常见的鸟类食源植物有67种。记录到海珠湿地鸟类80种, 隶属于14目36科, 取食植物鸟类有48种。取食植物的鸟类种数与鸟类食源植物种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并不显著。为丰富海珠湿地鸟类多样性, 建议适当增加鸟类食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考虑食源植物开花期和结果期季节的搭配, 增加冬季开花植物和早春挂果植物的栽培, 对果林下的乡土草本植物建议不清理或适度清理。
2021 Vol. 40 (1): 52-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370 KB)  ( 712 )
62 金钱松群落优势种群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研究
谢春平1, 2, 刘大伟2,,南程慧2, 李浩2, 黄晨杨2, 张健2

种间联结反映了植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稳定程度, 对群落恢复和目标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金钱松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 采用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M. Godron稳定性测定等数量分析方法, 对浙江长兴金钱松群落中的18个优势种群、153个种对的种间相关性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金钱松群落内的18个优势种群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的正联结, 植物种类累积倒数百分比与累积相对频度交点坐标为(40, 60), 远离稳定交点坐标(20, 80), 说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卡方检验表明绝大多数种对之间的联结性均不显著, 只有2个种对存在显著关联。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也表明, 群落各种对相关性较弱, 各物种间呈独立分布格局。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发现, 金钱松与水竹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金钱松群落种间关联性弱, 群落处于不稳定阶段。为保护和促进金钱松种群的恢复, 应进行适当的人为干扰和限制竹类植物在群落中的生长。

2021 Vol. 40 (1): 62-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163 )
71 南四湖典型入湖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研究
李越1, 杨丽原1, *, 张游2, 3, 赵婷婷2, 3
以南四湖两条典型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 分别对湖东的泗河及湖西的东鱼河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Cr、Ni、Zn、Cu、Pb、Hg、Cd、As、Mn)含量进行分析, 最后采用多种方法解析重金属的来源并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两条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富集, 尤其是Hg、Zn、Cd富集最严重。泗河沉积物中大部分重金属在中游兖州段含量升高, 尤其是Hg、Cd含量分别是山东省水系背景值的3.1、3.7倍, 分析表明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周边区域煤矿及其伴生产业产生的“工业三废”, 同时说明了重金属高值区与煤矿分布密切相关。东鱼河沉积物中Hg、Cd含量在中游较高, 其余重金属含量在上、下游较高, 分析结果表明中游Hg、Cd含量较高主要与当地农业活动中农药及化肥的施用有关, 上、下游重金属含量较高原因为引黄河水或南四湖水灌溉。
2021 Vol. 40 (1): 71-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6167 KB)  ( 142 )
82 镉在莲各器官中累积规律的研究
于辉*, 彭佳师, 严明理
莲子是我国重要的特产优质资源, 但莲等水生植物容易吸收积累重金属。为了探究莲对重金属镉的吸收积累特点, 利用盆栽外施不同浓度的镉(0, 1.0 mg·kg-1, 2.5 mg·kg-1)培养两个莲子品种, 检测分析镉对莲子生物量的影响及莲各器官中镉的含量。结果表明: 随着外施镉浓度的增加, 两种莲子生物量下降, 各器官中镉含量增加, 且与土壤镉含量呈正相关。各器官中镉含量差异明显, 根部镉含量最高, 莲壳中最低。根据GB 2762-2017, 当镉浓度为1 mg·kg–1时, 莲子中镉含量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故莲可以在镉低污染区域种植。
2021 Vol. 40 (1): 82-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268 KB)  ( 123 )
86 2005—2015年四川省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罗鸿1, 2, 杨存建1, 2, *
以2005、2010、2015年三期四川省土地利用栅格数据为基础,应用ENVI和GIS技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并结合四川省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分析四川省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对2005—2015年间统计年鉴上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影响四川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理,为后来的四川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四川省近10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较为频繁,表现为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大幅度增加,但各类土地占比总量土地面积变化不大。(2)耕地、林地、草地始终为四川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较为均衡且保持性好,耕地处于25%左右,林地和草地始终处于35%左右。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面积虽有变化但占比始终较小。(3)四川省土地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土地利用程度高,西部利用程度低。林地和草地大量且长期集中在西部,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则在东部集中,东西分布极不均衡,不利于四川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4)影响四川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为常驻人口数和GDP,常驻人口始终保持较大数额且稳步增长,保持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同时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从而促使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2021 Vol. 40 (1): 86-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26456 KB)  ( 48 )
95 黑河流域中段甘州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研究
鄢继选1, 孙栋元1, 乔蕻强2, 郑志琴2
借助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研究甘州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为黑河流域中游甘州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指明方向。结果表明: ①甘州区由2003—2017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0.2613上升到0.6545, 增幅150%; 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由2003年0.3809上升到2017年的0.4716, 增幅23.81%,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都在持续提升。②甘州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处于中级耦合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③通过关联分析可知,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三废排放量分别作为甘州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今后适当加强土地利用程度, 减少三废排放量, 以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良好协调发展。
2021 Vol. 40 (1): 95-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330 KB)  ( 170 )
103 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王金杰1, 赵安周2, 3, 4,*, 张兆江2, 4, 张安兵2, 4, 胡小枫2
基于MODIS-NDVI(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气象站点及植被类型数据, 采用改进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模型估算了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NPP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并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时间上, 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NPP整体呈增加趋势(slope=0.6535 gC·(m2·a)-1), 其中草地增速最快(slope=1.5123 gC·(m2·a)-1); 2)空间上, 2000—2018年年均NPP为349.96 gC·(m2·a)-1, 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燕山山脉及太行山脉等地, 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高原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北高原及山地地区植被恢复显著, 中部及沿海区域NPP退化严重; 3)地形上, NPP随海拔升高呈“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 随地形起伏度整体呈增加趋势, 不同植被NPP随地形的变化大致相同; 4)就相关性来看, NPP与气温整体呈负相关关系(r=-0.03), 与降水整体呈正相关关系(r=0.36), 降水对NPP影响更大; 5)就不同地形的NPP变化来看, 中海拔地区、丘陵及山地地区绿化趋势显著, 耕地、草地和林地恢复显著, NPP显著增加; 低海拔、低起伏度处, 受耕地NPP显著减少影响, 植被退化严重。
2021 Vol. 40 (1): 103-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12106 KB)  ( 67 )
112 亚热带住区不同景观空间夏季微气候实测与优化设计研究—— 以佛山居住区为例
黄基传1, 吕慧1, *, 马源2, 陆丽澄1, 陈旭玲1, 陈英梅1, 谢柳云1
以佛山为例, 运用实地调查法对亚热带居住区10种常见景观空间夏季微气候指标(风速、温度、湿度)进行实测, 结合居民主观舒适度问卷调查研究成果, 对常见住区景观空间夏季舒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架空层通风良好处”综合得分最高, 其次为“乔木林下铺装广场”、“露天广场”, 得分最低的为“架空层通风欠佳处”。研究表明亚热带住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底层架空并保证良好通风、适当设计多功能露天广场、泳池多功能化、多用乔木少用灌木营造舒朗植物景观等提升夏季舒适度。该研究可为亚热带住区气候适应性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和理论依据。
2021 Vol. 40 (1): 112-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6708 KB)  ( 435 )
120 醴陵市绿色屋顶生态系统服务潜力评估及规划
杨洁1, 周东东1, 彭重华2, *
近年来,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逐渐地被运用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当中, 发掘能提供高生态效益的绿色屋顶潜力区域是增加城市生态空间有效途径。以提供城市空气净化、雨水截留、生物栖息地、热环境调节四个方面的生态服务为目标, 借助GIS平台确定醴陵市绿色屋顶生态空间潜力区域并提出规划策略, 为醴陵市以绿色屋顶形式完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1)醴陵市潜在绿色屋顶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 有20.3 km2的区域被划分为高效益服务区域, 约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3.8%。(2)建筑年龄、结构和资金是小城市建设绿色屋顶的主要限制因素, 现状建筑中, 不适宜改建的建筑约占总建筑面积46.25%, 低限制改建的建筑占15.86%。 (3)通过叠加分析, 提取了高效益区域内的低限制改建建筑, 作为醴陵市绿色屋顶生态空间潜力区域, 面积为0.53 km2。 (4) 结合醴陵市绿地系统规划, 以“生态源地-廊道-节点”为结构, 以“分期规划, 重点建设”、“空间互补, 全域网络”两大原则, 形成“五重要节点、四优先区域、五主要廊道、全域网络”的醴陵市绿色屋顶生态空间格局。所提出的潜力评估和规划策略, 不仅可以为醴陵市建设绿色屋顶、优化城市空间构架提供依据, 还可为其他小城市以绿色屋顶形式增加生态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021 Vol. 40 (1): 120-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6727 KB)  ( 499 )
129 马鞍山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陶长交, 夏安桃*, 李大鹏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因此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安徽省马鞍山市的街道及乡镇为研究对象,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 建立夜间灯光指数和遥感生态指数, 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 对1993—2013年马鞍山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索。结果表明: (1)1993—2013年马鞍山市城市化水平提高, 但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 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花山区和雨山区; (2)1993—2013年马鞍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如含山县的清溪镇、仙踪镇、昭关镇等地方; (3)1993—2013年马鞍山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 耦合协调类型由低度协调阶段转向中度协调阶段; 在马鞍山市东西和南北方向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变趋势皆呈倒U型。该研究结果可为马鞍山市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2021 Vol. 40 (1): 129-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14384 KB)  ( 41 )
139 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孙海平1, 李贺鹏2, 房瑶瑶2, *, 岳春雷2, 章旭日2, 王珺2, 张华2, 赵洪3, 陈严雪3
 以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 基于野外调查及监测数据, 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收入统计法等方法, 对其9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2018年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80×108 yuan·a–1; 其中鸟类栖息地维持价值最大, 为8968.38×104 yuan·a–1, 其次为生物产品供给和调蓄水量服务, 分别为5818.13×104 yuan·a–1和4294.70×104 yuan·a–1, 净化水质、土壤保育、水源供给、休闲旅游、固碳释氧、蒸发降温服务价值依次减小。可见其在鸟类栖息地维持和生态种养的资源利用方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与其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比较可以发现, 在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过程中, 湿地公园定位及研究者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会影响评价方法和参数的选取, 进而影响评价结果。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1 Vol. 40 (1): 139-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364 KB)  ( 319 )
14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澧水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郭荣中1, 申海建2
在对澧水流域2002—2017年间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供需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流域生态补偿空间选择, 并测算流域内各县(市、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 (1)研究期间, 澧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437.17×108 元减至2017年的435.69×108 元。(2)2017年澧水流域生态供需不平衡, 人均生态赤字为-2.1497 hm2。(3)引入生态补偿优先级确定澧水流域生态补偿空间, 位于澧水上游和中游的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石门县等5个县(区)属于生态输出型; 澧水下游的临澧县、澧县、津市市等3个县(市)为生态消费型。(4)根据研究区生态供需状况, 引入修正系数对各县(市、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可知, 澧县需要支付22.91×108 元; 其次是石门县和临澧县, 分别为9.40×108 元和9.22×108 元。研究结果对于加快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并对国内其他区域生态补偿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2021 Vol. 40 (1): 147-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292 KB)  ( 121 )
155 生物保护视角下乡村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永安镇后加楼村为例
王嘉1, 高静1, *, 袁睦茜1, 孙乔昀2, 李帅3
近年来随着乡村快速发展, 乡村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 同时对生物生境产生了严重威胁, 如何以景观的视角对村落动物栖息地进行识别并保护是村落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重要问题。选取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永安镇后加楼村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MCR模型构建代表种运动阻力面, 把单一物种阻力面叠加, 运用回溯成本栅格判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 依此构建研究区动物保护安全格局。结果显示: (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74.25 hm2, 占研究区面积28.17%, 主要由林地和草地组成; (2)研究区景观格局分为核心区、缓冲区、控制区3个层级, 分别占比41.64%、65.56%和76.88%; (3)识别生态廊道10条, 生态节点6个, 合理优化研究区土地格局对维护村域生态安全尤为重要。本研究可为今后村域生态保护和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2021 Vol. 40 (1): 155-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4761 KB)  ( 520 )
162 中国橡胶树气候适宜度分布特征研究
佟金鹤1, 2, *, 刘少军1, 2, 陈小敏2, 3, 李伟光2, 3
选取气温、降水、光照、风速四个气象要素, 应用气候适宜度方法对中国橡胶树的气候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中国橡胶树的气候适宜度指数均低于0.8, 平均值为0.43, 变化趋势普遍在±0.05 (10a)之间, 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为橡胶树气候适宜区, 广东, 广西和福建南部以及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为较适宜区; 降水适宜度均值为0.43, 趋势值为-0.08—0.09 (10a), 是中国橡胶树适宜性的主要限制因素; 温度适宜度平均值为0.59, 趋势值在-0.04—0.25 (10a)之间, 是造成气候适宜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光照适宜度平均值为0.70, 变化趋势均在±0.05 (10a)之间, 分布和变化的空间差异最小; 风速适宜度均值为0.71, 变化趋势范围为-0.34—0.28 (10a), 区域性最强。
2021 Vol. 40 (1): 162-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7192 KB)  ( 46 )
169 北京市主城区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
王宪凯1, 4, 孟庆岩2, 3, *, 李娟2, 3, 胡新礼2, 3, 张琳琳2
城市不透水面是表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 开展城市不透水面研究对生态环境监测及城市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区, 基于Landsat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LSMM)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2002年、2009年和2017年三期不透水面; 同时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研究区地表温度, 分析北京市主城区不透水面时空格局演变及其与城市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2002—2017年, 北京市主城区近15年不透水面聚集度较高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东、西城区不透水面面积占比最高, 朝阳区和海淀区不透水面增长速率和增长强度相对较大。北京市主城区不透水面呈放射状扩张趋势且增长集中在四环以外的区域, 不透水面盖度高值区面积不断增加。研究区近15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 热岛效应加剧, 地表温度高值区与城市建筑区空间分布存在一致性。不透水面空间格局与热环境高度相关, 不透水面的斑块密度和破碎度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 斑块所占景观比例及最大斑块指数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 可通过合理控制相关景观指标、优化不透水面空间格局控制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增加树木、草地等用地类型; 将不透水面分割成许多小斑块, 减少大面积不透水面区域分布; 使用透水性材料等。
2021 Vol. 40 (1): 169-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27641 KB)  ( 103 )
182 湿地土壤硫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沈育伊1, 滕秋梅2, 张德楠2, 徐广平2, *, 周龙武2, 黄科朝2, 覃香香1,
硫是湿地中重要的生命元素, 硫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 在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硫的价态多样, 形式复杂, 湿地垦殖使土地利用方式等发生显著改变, 进而影响到土壤硫组分的变化。垦殖背景下, 目前对湿地硫组分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硫稳定同位素技术(δ34S)逐渐地被应用到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研究中, 可以探究硫素的来源。硫氧化菌(Sulfate oxidizing bacteria, SOB)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tion bacteria, SRB)是硫组分形态转化的主要驱动者, 在湿地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是参与土壤硫循环的重要酶类, 是反映湿地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该研究主要从湿地土壤硫组分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硫同位素来源示踪和微生物驱动机制4个方面, 综述了湿地土壤硫组分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最后,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该领域今后深入探讨的一些建议。
2021 Vol. 40 (1): 182-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369 KB)  ( 564 )
192 水足迹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姜秋香, 李鑫莹, 王子龙*, 张雨, 曹璐
水足迹是一种全面核算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真实占用的综合指标, 将人类消费终端与水资源的利用密切联系。水足迹理论的研究为水安全战略提供了重要基础, 愈发成为水资源科学管理领域的研究的热点。重点从水足迹的应用范围研究(全球、区域、流域以及产品层面)、水足迹驱动力分析及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水足迹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总结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1 Vol. 40 (1): 192-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280 KB)  ( 421 )
200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综述
聂敬娣1, 张俊华1, 黄波1, 2, *
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了城市局部气候环境, 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热岛效应愈发严重。在此背景下,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的定量分析、热岛环境下弱势群体识别以及热岛效应缓解措施等方面, 总结了近年来众多学者关于热岛效应对健康影响的研究, 为城市建设管理者预防并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1)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可以通过热危害直接威胁人体健康, 还可以通过加重空气污染间接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 2) 老人、婴儿、低收入者、患病人群、学历较低者和体力劳动者等是热岛效应中的弱势群体; 3) 改善城市风环境, 种植绿色植被, 增加城市地表反射率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减缓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021 Vol. 40 (1): 200-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312 KB)  ( 4298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