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0年 39卷 2期
刊出日期:2020-03-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春季土壤水与水分平衡研究
陈志青, 赵景波,罗小庆, 邵天杰, 胡倩
导读:  
 为了揭示希拉穆仁草原土壤含水量, 水分存在形式, 水分有效性, 水循环和土壤干层等问题, 对该区不同地形草地进行了打钻取样, 对含水量及粒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 研究区多数土壤剖面中含水量变化在2%—10%之间, 平均含水量多在3%—6%之间。高地采样区土壤水分垂向变化波动较大, 变化趋势不明显; 平地采样区土壤上中部含水量多于下部。研究区土壤水分大部分处于难效水状态, 土壤水分对植被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平地采样区在剖面上部0—0.5 m的平均含水量较高地采样区略多, 表明平地采样区植被生长受到土壤水分的胁迫性相对较小。研究区普遍有干层发育且等级较高, 干层分布接近地表。其中, 高地采样区剖面0—0.5 m全部为重度干层, 下部有轻度干层和中度干层发育; 平地采样区几乎全部为重度干层。该区春季5月份土壤水分几乎都以含量很低的薄膜水形式存在, 大气降水被蒸发与蒸腾等全部消耗, 没有剩余水分补给地下水。综上指示该区土壤水分为明显的负平衡, 水循环呈现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循环模式, 属于不完整的水分循环类型。
 
2020 Vol. 39 (2): 1- [摘要] ( 32 ) HTML (1 KB)  PDF (1228 KB)  ( 59 )
8 融合Kriging算法的河套灌区ET估算方法评价
王燕鑫, 李瑞平, 李夏子, 王思楠, 石玉芬
导读:  
 为解决数据缺乏时对大区域ET估算的限制, 评价了融合Kriging空间插值算法的河套灌区6种ET估算方法。基于Kriging算法和气象数据, 得到7种ET估算方法的河套灌区区域ET值, 将试验站实测ET值与6种方法ET估算结果进行精度验证, 并以PM计算结果为标准, 评价融合Kriging空间插值算法的不同方法在河套灌区的估算精度与适用性, 分析不同方法与气象因子响应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综合法(KP、PVB)与PM的结果最接近, 计算结果最大偏差0.045—0.490 mm·d-1。推荐综合法为融合Kriging空间插值算法的河套灌区ET最佳估算方法, 适用于灌区所有土地类型ET估算。平均气温、温差、相对湿度较小的地区可用HS法。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与风速变化较小的地区可用PT法。相对湿度较小的地区可用IA法和PVB法。
 
2020 Vol. 39 (2): 8-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969 KB)  ( 184 )
18  苔藓植物群落在重庆小寨天坑垂直梯度上的分布规律
李小芳, 张朝晖, 王智慧
导读:  
 小寨天坑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天坑(坑口直径626 m, 最大深度662 m), 对天坑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将其在垂直深度上等距划分为5个梯度, 分析各个梯度苔藓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 探讨苔藓植物群落在特大型天坑垂直梯度上分布规律, 探索特大型天坑在物种多样性保持的特性。结果表明: (1)小寨天坑苔藓群落共含有苔藓植物39科82属133种: 各个梯度苔藓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 坑底>中部>中下部>中上部>坑顶, 均匀度为: 坑底>中部>中下部>中上部>坑顶; (2)β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底部与中下部的Jaccard系数介于(0.25—0.5)之间, 说明各个梯度微环境中等不相似, 其余各个梯度介于(0—0.25)间, 说明极不相似; (3)CCA分析表明: 光照对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湿度, 而温度和人为干扰相对较小。天坑底部地处地下河旁, 水分充足, 加上距地面最深, 受人为干扰较少, 所以其苔藓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 是生物避难所的中心,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2020 Vol. 39 (2): 18-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905 KB)  ( 171 )
25  横断山区凉山州耕地景观安全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张丽芳, 冉丹阳, 杨存建, 廖雨, 祝聪, 张英
导读:  
 针对横断山区凉山彝族自治州1995年—2015年的耕地安全评价与演变等问题, 采用耕地安全评价模型、土地动态度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法, 对其进行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 (1)1995年—2015年凉山州耕地斑块呈现破碎化状态, 脆弱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发展趋势; (2)与1995年—2005年相比, 2005年—2015年凉山州的耕地安全等级呈明显下降趋势, 低安全水平主要分布在西昌市及其周边县区; (3)耕地动态变化度主要受第一产值、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耕地安全指数、人口密度等5个因子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耕地整理与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 并对横断山的其他区域的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020 Vol. 39 (2): 25-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1809 KB)  ( 111 )
32  北京门头沟主城区及其城郊森林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郭嘉, 辛学兵, 郭慧, 法蕾, 裴顺祥, 吴迪, 马淑敏
导读:  
 由于前人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论缺乏统一性, 以及城市森林及其周边大气污染物协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研究以建立在北京市门头沟的3套固定空气质量监测站为依托, 以主要大气污染物SO2和氮氧化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典型居民区、林缘和林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月、季及特定天气下的变化规律, 拟揭示北京门头沟主城区及其城郊森林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秋季林内SO2浓度为夜间高于白天, 其余大部分为白天高于夜间; 林内氮氧化物的日变化特征为双峰型, 居民区为单峰型; 居民区、林缘空气中SO2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单峰型, 林内SO2日变化秋季为凹面型, 冬季无明显特征; 林内、林缘、居民区空气中SO2浓度均为冬季高于秋季, 林内、居民区空气中NO2为秋季高于冬季, NO、NOx冬季与秋季无显著差异; 居民区、林内SO2在2月份达到峰值, 林缘1月达到峰值, 林内氮氧化物10—11月份达到峰值, 居民区11—12月达到峰值; 居民区氮氧化物显著高于林内, SO2为林内、居民区显著高于林缘。在典型大气污染过程中, 秋季林内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波动幅度较居民区小且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 冬季林内空气中NO、NOx浓度波动幅度较居民区小且无明显滞后特征, 秋、冬季节林内空气中SO2浓度波动幅度较林缘、居民区大且无明显滞后特征; 不同观测点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正相关。城郊森林可以对其周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起到缓冲、抵抗和吸收作用, 但特定天气条件下, 森林中的大气污染物会向城市中扩散。
 
2020 Vol. 39 (2): 32-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652 KB)  ( 80 )
41  沈抚新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师鹏飞, 李爽, 姜虎生, 马会强
导读:  
 以沈抚新城为研究对象,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分析得到基于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侵蚀敏感性、地质灾害敏感性四种单一生态过程评价的生态用地, 将评价结果叠加重分类为一般重要生态用地、重要生态用地、极重要生态用地, 并以面积>1 km2的极重要生态用地为生态源, 现状土地类型为阻力因子, 基于MCR模型构建了沈抚新城综合安全格局体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高水平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112.96 km2, 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18.66%; 中水平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94.43 km2, 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15.60%; 低水平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176.23 km2, 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29.11%; 生态廊道60条, 总长275.77 km; 生态战略点49个。本研究可以摸清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状况, 同时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以及生态用地空间的保护提供定量指引。
 
2020 Vol. 39 (2): 41-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5349 KB)  ( 28 )
50  塔里木河上、中游极端干旱区淹灌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长势的影响
高生峰, 叶茂
导读:  
 为加强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保护, 维系胡杨林植被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针对塔里木河上游吐江、中游坎白尔吾斯坦生态监测断面, 从胡杨冠幅、长势打分、年龄结构、幼苗出现频率及生理指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分析距水源远近对胡杨林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淹灌前后胡杨幼苗在单位面积内(植)株(个)数从0.08株·m-2增加到0.80株·m-2; 长势较差的胡杨逐渐被长势较好的替代; 同一柽柳在淹灌前后新枝增幅71.6%。②随着距生态闸距离的增大胡杨冠幅、单位面积内胡杨数呈现下降趋势; 且长势打分也呈下降趋势, 随着淹灌距离的增大分别下降了5.0%、19.3%、45.5%; 胡杨幼林和中成林随着淹灌距离增大分布呈下降趋势、过熟林呈上升趋势, 幼林分别下降了28.6%、85.7%、100%。过熟林分别增加了32%、88%、132%; 胡杨幼苗出现频率随着淹灌距离增大分别下降了21.83%、44.51%、27.78%; ③生态补水后, 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和脱落酸(ABA)均呈现减少趋势。在淹灌距离300 m、450 m、600 m处可溶性糖(SS)减少了37.4%—42 %; 脯氨酸(Pro)减少了36.6%—41.9%; 脱落酸(ABA)减少了29.8%—41.9%。生态补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胡杨水分胁迫, 使的胡杨生长环境得以好转。
 
2020 Vol. 39 (2): 50-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803 KB)  ( 280 )
58  基于多模型集合预测尖萼红山茶物种分布
陈思斯, 刘想, 童鑫玥, 管毕财
导读:  
 气候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 气候正在快速的发生变化, 对植物的分布影响巨大。研究采用山茶科山茶属尖萼红山茶(Camellia edithae Hance.)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查阅获取其分布数据, 从世界气候网站和兰州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环境变量, 结合R语言、Erdas和ArcGIS等软件对其当前和将来(2070)的分布区进行模拟并得出置信度和计算其面积变化和质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AUC值均大于0.9, 属于非常好的预测, 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是Bio01(年平均温度)、Bio04(温度季节变化)、Bio15(降水量变异系数)和Bio03(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在四种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6.0及RCP8.5)所进行的预测均表明尖萼红山茶的分布面积均有收缩, 且收缩面积随着碳排放程度的加剧而增加, 且最大收缩面积占总面积的80%。通过对该物种质心变化的预测中发现, 其总体呈现向北部迁移的趋势。通过本次的预测发现气候变化在未来可能对尖萼红山茶的生存威胁很大。
 
2020 Vol. 39 (2): 58-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3323 KB)  ( 212 )
67  橡胶种植对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马占霞, 甘建民, 张玲
导读:  
 西双版纳地区大部分热带雨林逐渐被橡胶林所取代, 而关于这种转化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为探讨橡胶林种植对节肢动物的影响, 我们采用马氏网的方法调查了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9个森林片段和橡胶林中的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分布格局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1)在两种林型森林和橡胶林中, 共采集得到节肢动物个体16682个, 隶属于18个类群, 其中优势类群为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弹尾目; (2)季节对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 总体表现为节肢动物多度在旱季显著大于雨季; 森林中的节肢动物多度、类群数显著高于橡胶林; (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 海拔、坡度和坡向是影响森林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因素; 而影响橡胶林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和橡胶树年龄等。总之, 本研究揭示了热带地区大面积单一橡胶林种植可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并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科学管理依据。
 
2020 Vol. 39 (2): 67-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501 KB)  ( 106 )
75  两种绿藻辅助饲喂对克氏原螯虾生理活性的影响
宋庆洋, 李长江, 米武娟, 黄宇波, 程咸立, 马达文, 毕永红
导读:  
 以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在正常投喂人工颗粒饲料的基础上辅助添加小球藻、刚毛藻饲喂克氏原螯虾的生理活性。结果表明: 试验期间添加小球藻(1.0×106—1.0×107 cells·L-1)、刚毛藻(0.06—0.08 g·L-1)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与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 >0.05), 但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肝胰脏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显著降低(P <0.05); 机体的血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 <0.05), 外骨骼和肌肉中虾青素的含量极显著增加(P <0.01); 单独添加刚毛藻肌肉虾青素含量也显著提高(P <0.05), 血清、肝胰脏和肌肉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极显著提高(P <0.01), 肝胰脏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极显著降低(P <0.01)。摄食小球藻和刚毛藻对于克氏原螯虾的抗逆活性和免疫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养殖水体中适度添加小球藻和刚毛藻有助于克氏原螯虾的健康与活力。
 
2020 Vol. 39 (2): 75-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547 KB)  ( 211 )
82  两种AM真菌对箭筈豌豆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张伟珍, 段廷玉
导读:  
 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和绿肥作物。白粉病是箭筈豌豆常见病害, 可抑制作物生长, 严重时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可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 对宿主植物生长、养分吸收及水分循环均有促进作用, 从而增加宿主对逆境胁迫的抗性。以箭筈豌豆为试验材料, 在温室条件下, 探究两种AM真菌Glomus tortuosum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单独及混合接种对箭筈豌豆白粉病的影响。结果表明: G. tortuosum、R. intraradices及两种AM真菌混合接种均显著降低箭筈豌豆白粉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接种G. tortuosum处理效果最显著, 其病情指数为37.37, 较NM处理降低56.26%; G. tortuosum、R. intraradices和两种AM真菌混合接种的茎叶干重较NM处理增加64.47%、51.32%和70.49%, 根干重增加24.02%、15.64%和44.69%; AM真菌处理显著提高了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多酚氧化酶(PPO)等防御酶活性(P<0.05), 促进了植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叶绿素含量(P<0.05)。
 
2020 Vol. 39 (2): 82-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147 KB)  ( 88 )
90  环境因子对广西红锥幼林生长的影响
彭玉华, 谭长强, 郑威, 申文辉,黄小荣, 黄德诚, 何峰, 莫杨旺
导读:  
 为了探索环境因子对红锥生长的影响, 以广西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Miq)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 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环境因子对红锥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环境因子对红锥幼林生长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试验点红锥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 年降水量、海拔和年日照时数是影响红锥幼林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 红锥幼林胸径生长与年日照时数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海拔和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 红锥幼林树高生长与年日照时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海拔和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研究结果揭示红锥人工林可以通过立地选择来达到丰产目的。
 
2020 Vol. 39 (2): 90-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381 KB)  ( 71 )
95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鄂尔多斯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郑欣, 程艳妹, 任彩凤, 周立志
导读:  
 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基础, 是判断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4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鄂尔多斯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运用TOPSIS模型对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并结合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鄂尔多斯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在2008—2015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 波动幅度不大, 由2008年的0.4425上升到2015年的0.5562, 在2010年指数有较明显下降。资源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呈上升趋势, 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 其中资源承载力与整个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经济承载力最终升至0.9444, 几乎达到最优承载力水平。模型分析表明, 资源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最大, 经济因素次之。建议未来控制资源消耗, 做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转型,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以提高资源、经济方面的承载能力; 同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方面, 通过促进节能减排, 加大污染治理, 适当控制人口数量, 降低人口压力等方式来共同提高鄂尔多斯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020 Vol. 39 (2): 95-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366 KB)  ( 236 )
104  淮河流域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李煜东, 臧传富, 陈相龙
导读: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之一。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土地转移矩阵等方法, 揭示淮河流域2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1)1990—2015年间, 淮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 其中, 耕地减少面积最大, 减少了6536 km2, 建设用地增加面积最大, 增加了6926 km2, 其中建设用地呈明显的放射状扩散增加趋势。(2)25年间淮河流域整体的用地类型转化强度呈减弱趋势, 1990—2000年间所有土地类型之间存在剧烈的双向转化, 淮河流域西南部、东北部和北部耕地与草地、林地的双向转化最为明显。中部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双向转化最为明显。耕地与水域的双向转化主要发生在河流和湖泊沿岸。2000—2015年间土地类型之间的转化较轻微, 主要是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 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区域。(3)社会经济发展是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尤其在2005年后更加明显。探究淮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动态变化和驱动机制, 可为淮河流域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提供依据。
 
2020 Vol. 39 (2): 104-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10198 KB)  ( 43 )
114  生物修复剂TF3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郜雅静, 李建华, 卢晋晶, 靳东升, 郜春花
导读:  
 为研究生物修复剂TF3(0.5 g·kg-1肠杆菌干菌体+20 g·kg-1生物炭+20 g·kg-1有机肥)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选取5种铅浓度土壤为研究对象, 采用盆栽实验方法, 研究施用修复剂TF3后, 铅在油菜体内的富集、转运, 以及土壤有效态铅、酶活性、微生物的响应。结果表明: TF3能够促进油菜生长、显著降低油菜地上部、地下部铅含量。与CK组相比, TF3组油菜地上部、地下部及总富集系数分别降低20.12%—71.91%、 37.75%—60.13%、22.45%—68.77%。TF3组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铅含量, 降低23.10%—39.84%。添加TF3, 土壤四种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真菌、放线菌、细菌分别较CK组增加11.76%—40.00%、6.45%—25.61%、120.20%—290.24%。研究表明, TF3降低了污染土壤铅对油菜的胁迫作用, 可以作为修复铅污染的一种有效生物修复剂。
 
2020 Vol. 39 (2): 114-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482 KB)  ( 109 )
124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马鞍山江心洲生态敏感性定量研究
严军, 王婷, 秦珏
导读:  
 在城市跨江发展背景下, 江心洲成为滨水城市有机更新战略增长点, 它作为城市与自然紧密相融的生态区域, 是保障沿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以典型区域马鞍山江心洲为例, 依据其生态数据, 从地形、水体、植被、人类活动4个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域缓冲、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及道路缓冲7个因子构建江心洲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常用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比较后, 选取变异系数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共同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 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 使基于ArcGIS空间分析的江心洲生态敏感性划分更科学。研究结果表明(1)江心洲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 其中坡度数据在研究区敏感性分布中不稳定, 变异系数达0.9402, 异质性程度较高, 对于内部生态结构的影响更大, 因此对坡度变化明显的地区应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2)基于变异系数法的主客观综合赋权后各因子权重的重要性排序为植被覆盖度、水域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坡向、道路缓冲区, 因子排序所表征出的环境问题与现状契合; (3)在此分析基础上,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级别: 生态高敏感区、生态较高敏感区、生态中敏感区、较低敏感区以及生态不敏感区, 并对不同的生态敏感性区域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规划用地策略,以促进马鞍山江心洲生态保护和有机更新。
 
2020 Vol. 39 (2): 124-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8227 KB)  ( 32 )
133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分析
朱亚楠, 蒲春玲
导读: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1990—2017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生态安全进行分析, 以乌鲁木齐市1990、2000、2010和2017年4期的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 借助ERDAS和ArcGIS软件对4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析, 并通过FRAGSTAT软件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市景观格局指数, 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安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1)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草地景观占主导地位, 面积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56.22%, 但是草地景观的优势度逐渐降低, 未利用地面积仅次于草地, 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28.84%。与此同时, 景观之间以耕地、林地和草地景观转出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景观的转入为主; (2)乌鲁木齐市整体土地利用变化速度逐渐加快, 由 3.13% 上升至 6.57%, 同时土地利用程度由1990年的226.53 上升至 2017 年的 235.08, 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影响逐渐加深; (3)乌鲁木齐市景观格局变化明显, 受人类干扰程度加强, 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加深, 景观斑块更加不规则和复杂化, 景观多样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逐渐增加; (4)乌鲁木齐市生态安全度由1990年的0.56下降至2017年的0.48, 说明城市生态脆弱性逐渐加深。该研究结果对乌鲁木齐市未来的土地合理利用, 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城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0 Vol. 39 (2): 133-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2500 KB)  ( 233 )
145  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春尺蠖发生期遥感预测
陈孟禹, 贾翔, 陈蜀江, 侯博展, 刘逸豪, 黄铁成, 闫志明
导读:  
 为了深入了解胡杨春尺蠖(Populus euphratica Apochemia cineraius Erschoft)虫害的发生期规律, 以新疆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林分布区为研究区, 结合2001—2015年的胡杨春尺蠖活动期遥感数据温度和实地调查虫情信息, 基于有效积温法则, 预测春尺蠖发生期, 从而确定最佳防治时间。结果表明: (1)春尺蠖羽化之后各虫态发生时, 环境温度远远超过发育起点温度, 因此各虫态的发生时间大大缩短, 符合新疆春尺蠖发生时间周期短的现象; (2)借助有效积温模型, 可知二龄虫发生时春尺蠖虫卵孵化进入始末期, 且春尺蠖四龄食叶虫基本没有发生, 因此春尺蠖最佳防治时间是幼虫的二龄虫。
 
2020 Vol. 39 (2): 145-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070 KB)  ( 103 )
157  基于ASTER GDEM的湘西北生态旅游资源发掘研究
陶前辉, 杨波, 李博, 左青
导读:  
 以遥感手段发掘潜在旅游资源, 对集中连片贫困区发展旅游业, 推动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90 m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 采用相关矩阵法、OIF指数法、规则窗口法和均值变点法对湘西北潜在旅游资源进行探查和发掘。结果表明: (1)通过高程、坡度变率和全累计曲率最佳地形因子的组合可以最大化的反映影像中的地理特征信息; (2)对于湘西北地区, 开辟尺度为12×12, 面积为1.17 km2的地形起伏度分析窗口最为合适; (3)通过遥感手段, 借助地形因子, 基于宏观发现微观探查的原则在湘西北地区成功发现3处潜在旅游资源: 象形地貌类景观, 湖光山色类景观和特色台地地貌景观。发掘结果对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验证了基于地形的生态旅游资源发掘方法的可行性。
 
2020 Vol. 39 (2): 157-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28439 KB)  ( 31 )
166  象山港海岸带高功能景观退化及环境效应研究
傅杰超, 李伟芳, 赵柯, 王奇, 胡慧
导读:  
 以象山港为研究区, 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 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象山港海岸带高功能景观时空演变特征, 并从生态服务价值和污染物排放变化角度探讨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 (1)象山港海岸带高功能景观总规模呈加速减小趋势; (2)林地、耕地景观重心向西南转移, 景观破碎化加剧, 水域、滩涂景观分别向东南、东北扩张, 破碎度总体上呈减小趋势; (3)受高功能景观规模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 象山港海岸带高功能景观生态服务总价值降低, 研究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 不利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2020 Vol. 39 (2): 166-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4398 KB)  ( 109 )
175  S2–和Na+胁迫下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
陈琳, 张俪文, 刘子亭, 路峰, 颜坤, 韩广轩
导读:  
 潮汐湿地的土壤硫含量和钠离子含量很高, 然而该生境中的S2–以及S2–与Na+联合胁迫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认识不足。以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为材料, 进行了对比实验(S2–浓度相同处理: 50 mmol·L–1 Na2S VS. 50 mmol·L–1 K2S处理; Na+离子浓度相同处理: 40 mmol·L–1 Na2S VS. 80 mmol·L–1 NaCl处理), 研究了S2–、Na+的联合胁迫以及它们的单独胁迫对芦苇的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 Na2S比K2S和NaCl处理对芦苇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因此S2–和Na+的联合胁迫比它们的单独胁迫作用更强。对于抗氧化酶活性, 50 mmol·L–1 Na2S处理后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显著升高, 说明在抵御S2–和Na+离子胁迫时, POD和SOD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在 Na2S处理下, 过氧化氢酶(CAT)则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总之, 硫和钠离子的同时存在严重抑制高潮滩芦苇的光合速率, 而POD和SOD、CAT对于抵御S2–和Na+胁迫起到重要的作用。
 
2020 Vol. 39 (2): 175-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447 KB)  ( 126 )
182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及模拟预测
贺清云, 李慧平, 欧阳晓
导读:  
 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特征为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2006—2017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演变规律, 同时运用LSTM深度学习模型预测2018—2022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城市群—城市”的多重视角下,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 长沙、武汉、南昌3 个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具有带动性作用;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空间格局表现出空间异质性, 尚未形成一体化的耦合协调空间格局; 预测结果表明2018—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有所提升, 但整体提升速度较慢; 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延续了增长的趋势, 升级为初级以上的协调发展等级。
 
2020 Vol. 39 (2): 182-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2238 KB)  ( 250 )
191  基于CFD的建筑对城市湖泊湿度效应的影响模拟
梁胜, 陈存友, 胡希军, 胡颖炫, 赵荻
导读:  
 城市湖泊水体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大意义。采用定点实测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以相对湿度为小气候要素重点讨论了建筑因子(建筑后退湖岸距离、建筑高度以及建筑间距)对夏季城市湖泊增湿效应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 (1)湖泊周边建筑是影响湖泊湿度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湖泊湿度效应受城市主导风影响较大, 在上风向1 km以及下风向3 km区域范围内湖泊的增湿作用明显; (2)在建筑密度较大时, 仅增大建筑后退距离或增大建筑间距均能使湖泊周边热湿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但对上风向区域影响效果有限, 其相对湿度变化为0.1%—1.2%; (3)建筑高度的改变对城市湖泊湿度效应影响最大, 在下风向区域尤为明显, 其相对湿度变化为2.1%—4.1%。综上, 只有充分考虑湖泊周边建筑因子对湖泊湿度效应的影响才能使得城市湖泊的增湿效应达到最大的优化, 该结果能加深对城市湖泊湿度效应的了解, 对于城市生态空间的整体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2020 Vol. 39 (2): 191-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4213 KB)  ( 46 )
       综述
199  陆地森林植被植物细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肖海龙, 盛茂银
导读: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和潜在影响, 由此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细根作为植物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调节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养分循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细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是以温室气体(CO2、N2O)浓度持续上升、氮沉降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为此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细根的影响; (2)氮沉降增加对植物细根的影响; (3)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对植物细根的影响。最后, 进一步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仍存在的科学问题, 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研究结果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细根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也丰富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根系生态学相关科学理论。
 
2020 Vol. 39 (2): 199-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289 KB)  ( 290 )
207  土壤线虫作为生态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
刘艳方, 刘攀, 王文颖, 毛旭峰, 董世魁, 杨冲, 高俊程
导读:  
 土壤线虫广布于各种类型的土壤中, 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理想的环境指示生物。简述了土壤线虫的生活史策略和营养类群的多样性、土壤线虫多样性的生态指数、影响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的环境因素, 以及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线虫分类、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线虫的生物指示作用研究的必要性, 并对土壤线虫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2020 Vol. 39 (2): 207-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326 KB)  ( 517 )
215  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李乐, 刘常富
导读:  
 为掌握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研究动态并明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1990—2018年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的相关研究成果, 检索、分类并统计分析了已发表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和高频被引论文内容, 从机理、影响因素、负荷与模型模拟、防治四个方面论述了库区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以便更好地进行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面源污染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降雨径流、土壤侵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管理措施下泥沙、N、P等污染物流失特征, 多关注单一过程及单一尺度, 严重破碎化土地利用格局背景下的面源污染发生过程、扩散格局及其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多讨论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变化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机制仍不明晰。负荷模拟研究主要是建立经验模型和探讨国外模型在库区的适用性, 原始开发少。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多集中于工程及单一技术措施, 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研究较少, 缺乏生态系统、景观及流域尺度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提出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研究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 (1)不同尺度和格局下N、P、泥沙等耦合作用下的运移、转化机理及其不同污染物在不同陆面斑块界面之间转化机制; (2)景观过程与面源污染动态关系; (3)借鉴国外模型理念, 研发适合我国区域地理特征的面源污染机理预测模型; (4)建设标准化面源污染监测系统; (5)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研发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2020 Vol. 39 (2): 215-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425 KB)  ( 200 )
227  人体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牛尚博, 蔡嘉裕, 韦金涛, 黄嘉伟, 方舒婷, 吴继国, 张国霞
导读:  
 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显示肠道细菌与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人体肠道丰富多样的细菌构成了肠道细菌组, 是人体微生物组数量最多的部分。研究肠道细菌时使用较多的是宏基因组学方法, 但技术本身存在“深度偏差”等缺点亟待解决。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宏基因组学带来的误差, 培养条件的多样化亦可帮助研究者找到目标菌种相对适宜的生长条件, 极大提高培养效率等。还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人体肠道细菌培养组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别从人体肠道细菌的组成特征、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的研究成果, 培养组学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探讨了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在人体疾病防治领域应用的可行性。虽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思路, 培养组学还存在很多不够成熟的方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培养组学和其他研究方法的互补或许会成为下一个研究微生物的突破口。
 
2020 Vol. 39 (2): 227-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271 KB)  ( 722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当选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单位理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受邀参加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谈学习贯彻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被评选为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在“绿美广州 科普同行”广州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获奖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科研和科普相融,理论与实践并行,扎实推进科普工作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