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  
						|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  
						|  |  
    					|  |  
						|  |  
						|  |  
					
						| 
								
									| 
											
                        					 
												
													
													    |  |  
														| 文章导读 |  
														|  |  
													    | 摘要  为掌握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研究动态并明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1990—2018年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的相关研究成果, 检索、分类并统计分析了已发表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和高频被引论文内容, 从机理、影响因素、负荷与模型模拟、防治四个方面论述了库区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以便更好地进行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面源污染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降雨径流、土壤侵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管理措施下泥沙、N、P等污染物流失特征, 多关注单一过程及单一尺度, 严重破碎化土地利用格局背景下的面源污染发生过程、扩散格局及其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多讨论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变化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机制仍不明晰。负荷模拟研究主要是建立经验模型和探讨国外模型在库区的适用性, 原始开发少。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多集中于工程及单一技术措施, 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研究较少, 缺乏生态系统、景观及流域尺度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提出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研究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 (1)不同尺度和格局下N、P、泥沙等耦合作用下的运移、转化机理及其不同污染物在不同陆面斑块界面之间转化机制; (2)景观过程与面源污染动态关系; (3)借鉴国外模型理念, 研发适合我国区域地理特征的面源污染机理预测模型; (4)建设标准化面源污染监测系统; (5)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研发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  |  
															| 关键词 :
																																																																 , 
																																																																	三峡库区, 
																																																																	面源污染, 
																																																																	模型模拟, 
																																																																	迁移转化, 
																																																																	控制 |  
															| Abstract: |  
															| Key words:
																																																	  |  
															|  |  
															|  |  
															| 基金资助: |  
													
														
															| 
																																																																																																										
																					| [1] | 岳泽伟, 李向义, 李磊, 林丽莎, 刘波, 曾凡江.  氮添加对昆仑山高山草地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 |  
																					| [2] | 孙庆杨, 林静柔, 唐丹玲, 潘刚, 姜兆玉. 南海海气CO2交换对两个热带气旋“风泵”的不同响应机理分析[J]. 生态科学, 2020, 39(3): 9-. |  
																					| [3] | 何云玲, 张淑洁, 邓福英, 荣丽, 张林艳.  快速城市化地区昆明市“城—郊—乡”梯度土壤表层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7-. |  
																					| [4] | 任泽楷, 杨礼香. 珍稀濒危植物绣球茜(Dunnia sinensis Tutcher)的生境特征和繁殖技术[J]. 生态科学, 2020, 39(3): 25-. |  
																					| [5] | 高兰, 梁田, 韩芳, 李传荣, 申卫星, 张兴强, 吕卫东.  泰山世界遗产地刺槐林地学信息图谱分析[J]. 生态科学, 2020, 39(3): 38-. |  
																					| [6] | 李富利, 彭晓昶, 王崇云, 彭明春, 谢映旭, 左艳洁.  基于无人机的昆明海口林场宽地坝林区植物群落建群种格局研究[J]. 生态科学, 2020, 39(3): 57-. |  
																					| [7] | 王艳阳, 常顺利, 王诗慧, 古丽哈娜提·波拉提别克, 张毓涛.  菌根真菌对酸铝胁迫的响应[J]. 生态科学, 2020, 39(3): 31-. |  
																					| [8] | 秦思思, 颜玉娟, 欧阳晟.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 GIS预测蜡梅适生域在中国的潜在分布[J]. 生态科学, 2020, 39(3): 49-. |  
																					| [9] | 欧惠, 戴文远, 黄万里, 黄康, 徐乙文.  基于“三生空间”的福建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 生态科学, 2020, 39(3): 71-. |  
																					| [10] | 边慧芹, 王雪梅 .  基于NDVI的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时空演变分析[J]. 生态科学, 2020, 39(3): 80-. |  
																					| [11] | 王东升, 王小磊, 雷泽勇.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阜新市生态质量评估[J]. 生态科学, 2020, 39(3): 88-. |  
																					| [12] | 杨玉峰, 梁浩亮, 黄舜琴, 刘锦荣, 林彩容, 冯建祥.  广东惠州3类海洋经济物种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估[J]. 生态科学, 2020, 39(3): 95-. |  
																					| [13] | 罗佳, 田育新, 王育坚, 周小玲, 牛艳东, 刘红军, 丁小慧.  模拟大气硫酸铵污染对香樟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 39(3): 44-. |  
																					| [14] | 李庚飞, 兰素恋, 刘媛.  陕西典型麦田区土壤全氮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科学, 2020, 39(3): 64-. |  
																					| [15] | 刘雨先, 王守梅, 龚熊波, 李博, 杨波.  基于3DLP指数的景观格局演变及预测分析[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2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