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8年 37卷 2期
刊出日期:2018-03-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大亚湾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及环境调控
姜歆, 柯志新, 向晨晖, 李佳俊, 谭烨辉, 黄良民
通过流式细胞法, 于2015 年夏季(7 月)和冬季(12 月)对大亚湾超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变化及环境调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分别为(44.56±46.26)×103 cells·mL–1、(3.00±4.50)×103 cells·mL–1 和(12.31±7.54)×105 cells·mL–1, 冬季的丰度分别为(12.48±3.96)×103 cells·mL–1、(0.78±0.71)×103 cells·mL–1和(3.83±1.39)×105 cells·mL–1。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呈现为夏季高于冬季, 受到温度、溶解无机氮组成和透明度的影响。夏季表层丰度明显高于底层, 但冬季表底层无明显差异。在水平分布上, 夏季湾内高营养盐基本对应高丰度, 但石化区附近(S3 站)营养盐高丰度却较低, 范和港(S1 站)低营养盐丰度却较高; 湾口和湾外区主要受到外海水的影响, 超微型浮游生物的3 个类群丰度均较低。在沿岸流、海水垂直混合、外源营养盐输入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下, 冬季湾中部和大鹏澳附近的聚球藻丰度较高, 超微型真核藻类在湾口和范和港丰度较高, 异养细菌在湾内和湾西部丰度较高。两个季节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呈显著正相关。
2018 Vol. 37 (2): 1-1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5469 KB)  ( 387 )
11 水分供应对毛乌素沙地油蒿和羊柴种间关系的影响
孙丹妮, 何维明, 王艳红, 宋垚彬
油蒿和羊柴为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 然而关于土壤水分对其种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设置低水(200mL)、中水(300 mL)和高水(400 mL)三个水分处理水平及单独和混合生长两种种植方式, 通过油蒿和羊柴的生长响应,来研究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两物种种间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 水分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蒿的株高和基径以及羊柴的基径, 竞争存在与否对两物种的形态生长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生物量积累方面, 水分处理对于油蒿总干重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 且主要是在混合生长条件下; 水分显著降低单独生长油蒿的根冠比。竞争对油蒿总干重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在中水条件下, 对其根冠比的抑制作用是在低水条件下。对于羊柴, 水分处理显著提高其总干重而降低其根冠比, 竞争仅对其总干重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且是在中水条件下。通过对相对竞争系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油蒿和羊柴的种间关系表现为在低水、高水下竞争, 在中水条件下共存, 并且两物种的相对竞争能力随处理的时间而变化。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中等水分供应条件对两物种的共存是有利的, 这可为毛乌素优势群落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18 Vol. 37 (2): 11-17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466 KB)  ( 98 )
18 红花酢浆草光合模型适用性研究
张倚铭, 黎云祥, 余茂蕾, 笪文怡, 权秋梅
以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为材料, 运用6 种光合模型拟合其光响应曲线和CO2 响应曲线并探讨了最佳适用模型, 为其生理生态研究和栽培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光响应曲线中, 直角双曲线改进模型的合理性和精确度最优, 拟合效果最佳, 由其计算出红花酢浆草叶片的光补偿点(LCP)为24.934 μmol·m–2·s–1, 饱和光强(LSP)为1445.083μmol·m–2·s–1; (2)CO2 响应曲线中, 指数改进模型精确度高, 拟合效果最好, 能准确地描述出红花酢浆草的CO2 响应曲线。指数改进模型计算出的CO2 补偿点(Г)为68.751 μmol·mol–1, 饱和CO2 浓度(Csp)为1253.773 μmol·mol–1; (3)红花酢浆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光合作用潜力很大, 但红花酢浆草属于耐阴植物, 不耐高温, 在进行人工栽培时应注意对其遮阴。
2018 Vol. 37 (2): 18-24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485 KB)  ( 275 )
25 光照强度对六种草地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赵明, 张红香, 颜宏, 邱璐
光是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环境因素之一, 光照强度具有日动态和季节动态, 对植物出土和光合物质积累有重要影响。通过室内控制实验, 研究松嫩草地六种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对深入理解松嫩草地植物生活史早期阶段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e)、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和黄金菊(Hypochaeris grandiflora)种子萌发率不受光照强度影响,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大果琉璃草(Cynoglossum divaricatum)和紫菀(Aster tataricus)在弱光或中等光照下种子萌发率最高。六种种子的萌发指数在中等光强下最大, 且与无光处理间差异显著。除大果琉璃草和反枝苋在中等光强或弱光下胚根生物量最大外, 角蒿、防风、黄金菊、紫菀均在较强光下胚根生物量最大, 无光下最小; 大果琉璃草、黄金菊、防风、反枝苋的地上生物量不受光照强度影响, 而角蒿、紫菀在较强光下地上生物量最大; 角蒿和大果琉璃草在弱光或中等光强下根冠比最大, 防风、黄金菊、紫菀、反枝苋均在较强光下根冠比最大; 萌发率和萌发指数与种子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幼苗地上和胚根生物量与种子重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光照强度对萌发率和种子大小之间的关系无显著影响, 但胚根生物量与种子大小之间关系的斜率受到光照强度影响, 中等光强下斜率最大。因此, 中等光照条件有利于松嫩草地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植。
2018 Vol. 37 (2): 25-34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660 KB)  ( 265 )
35 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保护
杨江波, 葛研, 魏玉峰, 段好冉, 龚世平
为掌握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现状, 2016 年4 月至2017 年9 月, 采用野外与访问调查法, 对该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进行了专项调查。目前, 该保护区已记录两栖爬行类共4 目25 科95 种, 约占广东省两栖爬行类物种数的41%, 其中两栖类2 目9 科30 种, 爬行类2 目16 科65 种; 包括国家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蟒(Python bivittatus), 国家I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本次调查发现该保护区两栖爬行类物种新纪录47 种, 其中两栖类新纪录12 种, 爬行类新纪录35 种。目前, 该保护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仍面临一定的盗猎压力和栖息地破坏的威胁。此外, 在该保护区还发现外来危险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基于本调查研究结果, 对该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多样性及其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了4 点保护管理建议。
2018 Vol. 37 (2): 35-42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330 KB)  ( 365 )
43 基于Horton 模型的涟江流域马尾松林冠截留模拟
周秋文, 朱红
喀斯特地区林冠截留对降水再分配和水源涵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涟江流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 以植被截留观测数据为基础, 基于Horton 模型建立涟江流域马尾松林冠截留模型。结果表明: 观测期内, 涟江流域降雨总量为520.67 mm, 叶面积指数平均为0.39; 马尾松林冠截留总量的模拟值为67.79 mm, 与实测值误差16.55 mm, 两者间的决定系数(R2)为0.75, 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流域内马尾松林冠截留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7.04%, 且流域林冠截留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北部向南部递减的规律, 流域内黄壤与石灰土上的马尾松林冠截留量较大, 而不同地貌对林冠截留量的影响较小。总体而言, 构建的模型能达到较好的模拟效果, 涟江流域马尾松林具有较强的林冠截留作用。
2018 Vol. 37 (2): 43-49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4104 KB)  ( 205 )
50 湖南省A 级旅游区景观生态系统格局测度及其特征
崔树强, 朱佩娟, 吴小双
以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去系统地分析旅游景观的功能与尺度、格局与过程以及功能是旅游地理学研究新的延展。通过旅游景观和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内涵解析, 分析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格局构成和特征, 并基于湖南省A 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观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1)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旅游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景观整体格局特征分析是认识与理解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关键。(2)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空间单元可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 旅游景观分布特征、多样性与异质性、和其空间关系三者相互影响, 共同决定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3)通过对湖南省A 级旅游区景观格局的测度, 湖南省旅游景观整体呈现出“西边一片, 东边一线”格局, 旅游景观综合密度则呈现湘西、湘东北较大, 湘中南较小的特征; 从旅游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来看, 湖南省旅游景观类型丰富, 以六大景类为主, 且整个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可分为十二个功能区, 异质性较强; 从旅游景观间的空间关系来看, 湘东“一条线”上的旅游景观相互连通性较好, 湘中的旅游景观连通性则最差, 其它斑块的旅游景观连通性比较一般, 相互差异也不大。据此文章提出了对湖南省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优化策略的探讨。
2018 Vol. 37 (2): 50-60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5090 KB)  ( 234 )
61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易小青,高常军,魏龙,蔡坚,吴琰,肖石红
为科学评估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价值, 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 对2013 年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和营仔小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和文化3 类10 项最终生态服务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2013 年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为191.95×106 元。其中, 海产品供给、气候调节和水质净化是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3 大核心服务功能, 三者占服务总价值的73.17%。调节服务是其主要的服务类型, 占总服务价值的55.99%。其中, 固碳、大气组分调节和消浪护岸等调节服务功能较弱, 仅占总服务价值的7.37%。该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服务价值为4.26 元·m-2·a-1, 低于同纬度带内的红树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加强湿地保护与野外长期定位监测, 并结合新的评估方法与研究手段, 或可提高湛江红树林湿地服务功能及价值。
2018 Vol. 37 (2): 61-67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1886 KB)  ( 728 )
68 昆明高校园林植被光合及光谱特性研究
陈云, 王金亮, 杨艳林, 段平, 李佳
植物生理与光谱特性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GFS-3000 和SVC 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10种园林植物的光合特性和光谱特性进行测量, 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相似, 呈现“单峰”或“双峰”的变化趋势, Pn 乔木高于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略高于灌木; 胞间CO2 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整体上呈现不同程度波动变化; 正午乔木Pn 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影响, 傍晚则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影响; 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主要受气孔限制影响, 洒金叶珊瑚(Aucuba japonica)和常春藤(Hedera jelix)则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2)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总体上乔木大于灌木和藤本植物, 表观量子效率(AQE)整体上为灌木和藤本植物高于乔木。(3)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的是八角金盘, 最小的是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荧光淬灭参数qPNPQ 最小的均为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红边(λre)、光化学植被指数(PRI)与PnGsTr 呈现较显著的相关性, 与Ci 相关性较低; 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NDI)、水波段指数(WBI)与PnGsTrCi 之间表现出较低相关性; 植被衰老反射指数(PSRI)与PnTr 之间相关性较高, 与GsCi 的相关性较低。光合特性与光谱特性的这种关系, 可为园林植被管理和生态监测提供参考。
2018 Vol. 37 (2): 68-77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549 KB)  ( 123 )
78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
向文, 涂建军, 李琪, 朱月, 刘莉
基于2005—2015 年反映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 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面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GM(1,1)模型对2016—2020 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 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2005—2020 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进行分析, 旨在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论如下: (1)2005—2015 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改善, 土地生态安全级别由“较不安全”提高至“临界安全”, 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2016—2020 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出现向高、低警度两端聚集的趋势, “轻警”和“重警”城市增多, 城市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距将继续变大, 且Ⅱ类大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改善幅度最大; (3)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东中部和西南部优, 西北部劣”的格局, 西北部的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是土地生态安全敏感区; (4)经济密度、单位土地废水负荷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敏感因子, 是今后调控的重点。
2018 Vol. 37 (2): 78-88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4746 KB)  ( 345 )
89 海南省溪鳢(鲈形目: 溪鳢科)一新纪录种记述
张迎秋, 李跃飞, 李捷, 陈方灿, 李新辉
2016 年5 月在海南省万泉河河口采集到2 尾溪鳢(Rhyacichthys aspro), 该物种属濒危物种, 为海南省新纪录。该种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体延长, 前部平扁, 后部侧扁; 口较小, 下位, 马蹄形, 唇厚, 上颌突出包住下颌; 背鳍VII, I—7—8; 臀鳍I—7—8, 与第二背鳍相对, 同形, 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 胸鳍1+19+1, 宽圆, 平扁, 扇形,下腹位, 基部宽大, 向前、向头腹面扩展; 腹鳍I—5, 腹鳍小, 前腹位, 平扁, 起点在胸鳍基部中央下方, 左右腹鳍相隔颇远, 腹鳍鳍棘外侧成平行皱褶; 尾鳍2+12+1; 纵列鳞38—39 枚; 横列鳞9—10 枚; 背鳍前鳞15—16 枚; 椎骨28枚。标本现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2018 Vol. 37 (2): 89-92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1274 KB)  ( 312 )
93 锰砂和沸石生物滤料处理地下水中铁锰的效果研究
唐朝春, 段先月, 钟律, 鲁秀国, 叶鑫, 吴庆庆, 许荣明
生物法处理含铁锰超标地下水具有工艺简单、出水水质稳定、成本低、二次污染少等优点。该文在秋冬季和春夏季考察了锰砂、沸石滤料处理模拟地下水中铁锰的效果及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 在秋冬季, 锰砂和沸石滤料对铁的去除率为85%—99%, 除铁效果好于除锰, 锰砂滤料除锰效果好于沸石滤料; 在春夏季, 在试验装置重启后的前期, 锰砂及沸石滤料除铁效果开始转好; 在调控运行的后期, 两种滤料对锰的去除效果均值为90%; 整体而言, 锰砂滤料对铁锰去除效果要好于沸石滤料。
2018 Vol. 37 (2): 93-99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777 KB)  ( 221 )
100 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及复水对刺槐幼苗水分运输的影响
刘璇, 吴永波, 邵维
近年来, 随着全球变暖, 部分地区干旱情况加重, 且高温干旱同时发生的概率增加, 对植物的生长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室内模拟方法, 研究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刺槐幼苗水分运输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 随胁迫程度增加, 比导率(Ks)、导水率(Kh)下降, 刺槐幼苗水分运输受阻, 40 ℃下田间持水量40%时 Kh、Ks 仅为对照的3.6%和5.3%; 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则在33 ℃下田间持水量70%时达到最大, 40 ℃下田间持水量40%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 复水后的补偿效应随胁迫的增加而降低, 轻度单一胁迫下各项指标在复水后均有所恢复, 但胁迫程度过大以及复合胁迫下补偿效应不明显。单一胁迫与复合胁迫之间存在差异, 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刺槐幼苗水分运输影响较大, 且复水之后补偿效应不明显。
2018 Vol. 37 (2): 100-105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360 KB)  ( 148 )
106 山东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李永涛, 葛忠强, 王霞, 王振猛, 杜振宇, 刘德玺
以山东省滨海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 利用山东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2011—2013 年)及其它分析数据, 在借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的基础上, 构建了山东滨海自然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体系, 借助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污染防治成本法、碳税法、专家评估法、费用支出法等国内外常用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对山东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估。结果表明: 山东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2203.32 亿元, 其中供给服务功能价值为1200.3 亿元, 占总价值的54.48%; 调节服务功能价值为590.94 亿元, 占总价值的26.82%; 支持服务功能价值为18.66 亿元, 占总价值的0.85%; 文化服务功能价值为393.69 亿元, 占总价值的17.87%。直观的货币价值突显了山东滨海自然湿地对区域经济及生态的重要性, 同时也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18 Vol. 37 (2): 106-113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316 KB)  ( 400 )
114 汉城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质关系
王松, 陈红, 刘清, 许江娟, 张国, 王在照
为了探究陕西西安汉城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体营养化水平关系, 于2015 年的3、6、9 和12 月份对汉城湖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运用丰度、生物量、E/O 指数、QB/T 指数、E 指数、S 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评价水体营养化程度, 应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共检测出浮游动物21 属28 种, 其中原生动物3 种, 轮虫21 种, 枝角类2 种, 桡足类2 种, 浮游动物丰度为17—48 个·L-1,生物量为0.012—0.058 mg·L-1, 优势种有20 种; 丰度和生物量显示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 E/O 指数、QB/T 指数、肥度指数(E)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均显示水体为富营养型, 污生指数(S)和多样性指数显示水体为中营养型, 综合结果表明, 汉城湖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 水温、总氮、溶解氧、叶绿素a 和透明度是影响汉城湖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2018 Vol. 37 (2): 114-123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707 KB)  ( 304 )
124 元阳梯田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郑春利, 郭先华, 祖艳群, 何永美, 徐耀阳
稻田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品与服务。元阳梯田是一种特殊的稻田生态系统, 2013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具有提供产品、服务、旅游休闲等多重功能。选取元阳梯田坝达景区为评价区, 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当量因子法等价值评价方法, 构建评价模型; 研究该区域稻田生态系统产生的经济(初级产品提供)、生态(气体调节、气侯调节、水调节、环境净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社会(景观旅游)等价值; 结果表明: 评价区域内稻田生态系统在2015 年产生的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1232.79 万元。在选择的七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中, 水调节产生的价值最大, 为10797 万元。稻田生态系统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分别为2796.80、17875.98 和560.00 万元, 生态价值要大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稻田生态系统是元阳梯田景观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 可以为梯田系统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为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2018 Vol. 37 (2): 124-130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607 KB)  ( 236 )
131 松阳花鳖与中华鳖四个地理种群形态差异比较研究
金晶, 刘子明, 吕耀平, 陆君, 陈跃军, 朱仙龙, 叶雅萍, 谢贵荣
通过对松阳花鳖、德清花鳖、黄沙鳖、黄河鳖和洞庭湖鳖5 个群体体色、背部花纹和腹部黑斑的观察, 同时测量这5 个群体的29 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指标, 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与其他中华鳖群体相比, 松阳花鳖在体色上与其他4 个群体存在着差异, 其背部主要呈青黑色或青褐色, 甲壳上雪花样斑点较多且明显, 腹部斑块图案较小, 颜色较浅呈青色, 腹部7 个斑块出现的概率均较低, 出现无斑块的概率为31.82%。其中斑块1 出现的概率最低。聚类分析显示5 个中华鳖群体可分为三支, 松阳花鳖与黄沙鳖相距最近, 聚为一支; 黄河鳖和德清花鳖聚为一支; 洞庭湖鳖与其他4 个群体相距较远, 单独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且群体间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华鳖背甲周长、裙边宽、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化。其中松阳花鳖、德清花鳖和黄河鳖的后侧裙边宽/背甲长较大, 与其他群体差异显著。
2018 Vol. 37 (2): 131-137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3558 KB)  ( 183 )
138 降雨量变化对入侵植物豚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全国明, 刘莹莹, 毛丹鹃, 章家恩, 谢俊芳
采用温室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水平对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土著伴生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植株形态、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试验共设置1800 mm·a-1(High precipitation treatment, HP)、1200 mm·a-1(Midium precipitation treatment, MP)和800 mm·a-1(Low precipitation treatment, LP)3 个降雨梯度, 结果表明: (1)在各个降雨量水平, 豚草的株高、分枝数量、分枝长度、叶片数均高于伴生土著植物肖梵天花, 其中两物种株高、分枝数量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豚草的根生物量比(Root mass fraction, RMF)、根冠比(Root mass/crown mass, R/C)显著低于肖梵天花, 茎生物量比(Stem mass fraction, SMF)、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和叶根比(Leaf area to root mass ratio, LARM)则显著高于肖梵天花。(2)豚草的分枝数量、叶片数、总叶面积、根茎叶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平均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净同化速率(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等指标均在MP 处理获得最大值, 降雨量减少或增加均导致上述指标下降, 尤以降雨量减少为甚;肖梵天花的相应指标以及株高均随降雨量上升显著增加并在HP 处理获得最大值。降雨量增加对豚草的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影响, 但显著提高肖梵天花的茎生物量分配比例。两种植物的叶面积比(Leaf area ratio, LAR)、SLA 均不随降雨量的变化而波动。这说明豚草在野外更偏好入侵中等湿润程度的自然环境, 过于干旱或潮湿均导致其入侵能力下降。
2018 Vol. 37 (2): 138-146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572 KB)  ( 327 )
147 漓江枯水期流量变化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模拟
黄月群, 蔡德所, 杨培思, 陈俊华
根据漓江枯水期流量变化的特点, 在基于栖息地模拟法的基础上利用河流二维模型, 建立了历史实测最枯流量3.8 m3·s-1、枯水期标准流量45 m3·s-1 和生态补水量60 m3·s-1 三种不同流量下成年鲤有效栖息地的二维模型, 评价其栖息地面积百分比与漓江枯水期不同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漓江成年鲤的栖息地面积随着流量增加而增大并由河道中间逐渐向河两边移动, 当流量增加到45 m3·s-1 以后成年鲤栖息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降低甚至是基本保持不变。分析了由于漓江流域河床坡度陡、流域面积小、雨量分配不圴、枯水期地表水向地下水排泄以及人为活动等引起枯水期栖息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为漓江枯水期补水和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意义。
2018 Vol. 37 (2): 147-152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657 KB)  ( 245 )
153 土地利用方式和社会经济对大伙房水库上游河流水质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王琼, 王善祥, 范志平, 李法云
根据2012 年8—9 月大伙房水库上游河流水体采样数据, 利用GIS 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 分析了水质指标TN、TP、NH4+-N、CODcr、BOD5、pH、DO 和硅酸盐的空间变异特征, 并运用冗余分析的方法识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社会经济状况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大伙房上游河流水质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 浑河(清原段)水质状况优于社河和苏子河, 靠近库区及库区周边小支流水质状况变差。TN、TP、NH4+-N、BOD5 和DO 的结构比大于75%, 说明其空间变化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 硅酸盐结构比较小, 说明其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显著。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在大伙房上游水质空间分布占有重要份额, 其中土地利用能解释流域水质变异的16.2%, 具体表现为TN 和NH4+-N 含量与草地所占比例呈显著负相关, 与耕地所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TP、CODcr、BOD5、pH和硅酸盐含量与林地所占比例呈显著负相关, 与水域面积、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社会经济能解释大伙房上游水质变异的12.1%, 主要表现为水体TN、TP 含量与人均GDP 呈正相关, CODcr 和BOD5 含量与工业比重呈正相关。因此, 合理配置土地类型、调控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结构将在流域水生态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8 Vol. 37 (2): 153-161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4629 KB)  ( 203 )
162 长三角城市群2010 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宋雪珺, 王多多, 覃飞, 蔡永立
可持续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是评价城市可持续能力的重要手段。论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 座城市为研究对象, 依据2010 年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 应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并比较了26 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通过层次聚类法分析不同城市存在的不同问题, 发掘协同合作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2010 年长三角城市群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3.5302 hm2·人-1, 最高城市为马鞍山, 最低城市为芜湖。空间上人均生态足迹较高的地区呈“三角形”分布, 根据不同类型生态足迹的构成可将26 市划分为5 大类, I: 能源高消耗型, II: 能源与水域高消耗型, III: 耕地高消耗型, IV: 耕地低消耗型, V: 消耗均衡型; 长三角城市群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906 hm2·人-1, 最高城市为池州, 最低城市为上海。空间上人均生态承载力由低到高呈“扇形”分布, 根据不同类型生态承载力的构成可将26 市划分为4 大类, I: 自然资源丰富型, II: 建设用地丰富型, III: 建设用地和自然资源丰富型, IV: 资源匮乏型; 长三角26 市所有城市均存在生态赤字, 平均人均生态赤字为3.0396 hm2·人-1, 最高城市为马鞍山, 最低城市为芜湖。空间上呈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递减分布, 根据不同类型生态赤字的构成可将26 市划分为6 大类, I: 能源问题突出型, II: 能源与水域问题突出型, III: 耕地短缺突出型, IV: 建设用地短缺突出型, V: 短缺均一型, VI: 可持续发展型。我们旨在为制定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2018 Vol. 37 (2): 162-172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5841 KB)  ( 779 )
173 深圳市内伶仃岛山蒲桃+红鳞蒲桃-小果柿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
李薇, 朱丽萍, 汪春燕, 吴荣恩, 刘佳, 凡强
深圳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 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且位于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以内伶仃岛尖峰山的山蒲桃+红鳞蒲桃-小果柿群落为对象, 通过设置典型样地2400 m2 开展野外调查和群落学研究。结果表明: (1)该样地共有维管植物46 科79 属102 种, 其中蕨类植物6 科7 属8 种, 种子植物40 科72 属94 种。群落优势科与表征科以樟科、大戟科、番荔枝科、芸香科、茜草科、棕榈科等为主, 显示具较强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性质; 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以热带属占优势, 共有61 属, 占88.40%; 温带仅占11.60%。(2)群落乔木层主要优势乔木有: 山蒲桃、红鳞蒲桃、短序润楠、刺葵、白背槭等, 重要值依次为: 16.72%、9.79%、7.44%、6.18%、4.80%。灌木层主要以小果柿占绝对优势, 这是一个重要的岛屿性特征种。(3)乔木层优势种群年龄结构以IV 级、V 级立木占优, 群落处于中期演替阶段, 种群竞争活跃; 物种多样性Shannon 指数H′=3.64, Simpson 指数D=0.95, Pielou 均匀度指数Jsw=0.79,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13.32。在整体上, 该群落是一个保存良好的中生性常绿阔叶林, 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主要种群偏向集群分布, 亦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地带性群落, 处于演替的活跃阶段。
2018 Vol. 37 (2): 173-181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530 KB)  ( 332 )
182 深圳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钝叶假蚊母树群落特征
刘海军, 郭强, 张信坚, 孙红斌, 廖文波
应用样方法对深圳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的排牙山钝叶假蚊母树群落进行调查, 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1)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106 种, 隶属于47 科75 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 科5 属9 种, 种子植物43 科70属97 种。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占较大优势, 占非世界属总数的81.16%; (2)群落按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上层、乔木下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以钝叶假蚊母树(Distyliopsis tutcheri)、鹿角锥(Castanopsis lamontii)、密花树(Myrsine seguinii)和粗脉桂(Cinnamomum validinerve)为主要优势种, 灌木层以钝叶假蚊母树、锈叶新木姜子(Neolitsea cambodiana)、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密花树为主要优势种; (3)群落Raunkiaer 频度级分布规律为A>B>C<D>E, 从优势种群年龄结构分析看, 该群落在演替上处于亚顶级状态; (4)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 Simpson 指数和Pielou 指数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而Shannon-wiener 指数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根据以上结果, 认为该群落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山顶常绿阔叶林, 亦属于地带性珍稀植物群落。
2018 Vol. 37 (2): 182-190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436 KB)  ( 519 )
191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提取的顺德区基塘系统格局分析
赵家敏,林媚珍,龚建周,李天翔
进行基塘景观的信息提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对于协调城市发展与传统基塘农业景观可持续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使用ENVI 中的Feature Extraction 拓展模块对顺德区2015 年的OLI 遥感影像进行基塘信息提取, 利用Fragstats 4.0 对提取结果进行景观指数分析。结果表明: 1、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类精度, 分类总精度为91.5%, Kappa 系数为0.87。2、基塘景观在顺德区空间上分布呈聚集态, 主要集中于中部的勒流街道、西南的杏坛镇以及均安镇等; 整体景观格局呈现景观类型比较单一, 林地和耕地等景观的破碎化严重以及建设用地占主导优势的现象。3、顺德区各镇/街道中, 均安镇的基塘景观破碎化最为严重; 进行高标准基塘整治后的杏坛镇基塘面积最多, 占总基塘面积的30.5%, 分布较聚集且每个基塘斑块都具有较大的规模。
2018 Vol. 37 (2): 191-197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1510 KB)  ( 288 )
198 哈大齐工业走廊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
郭晶鹏, 赵映慧, 路中, 谌慧倩, 项亚楠, 赵旭朦, 毛克彪
为揭示2000—2015 年哈大齐工业走廊沿线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规律, 依托ENVI、ArcGIS、91 卫图技术, 集成多时期、多来源、多尺度沿线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库。利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和速度指数、增长弹性系数、紧凑度、破碎度、分维指数等指数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 对研究区四个节点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 2015 年比2000 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近1 倍, 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早于安达、肇东, 而且扩张快速; 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降低, 紧凑度不断下降, 分维指数不断扩大, 城市形态趋于复杂、不规则; 雷达图与重心轨迹迁移图表明了不同阶段城市的扩张方向及热点区, 近阶段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肇东主要向西南方扩张,安达向东北方延伸; 此外交通线路的建设、开发资金的涌入、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优惠政策的扶持等成为沿线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2018 Vol. 37 (2): 198-206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3100 KB)  ( 339 )
       综述
207 演替过程中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宋光满, 韩涛涛, 洪岚, 张玲玲, 李晓波, 任海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在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属性, 与演替有紧密的关系。文章从植物在定居、植物聚集和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功能性状变化, 以及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功能性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探讨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演替内在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指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2018 Vol. 37 (2): 207-213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276 KB)  ( 799 )
214 牲畜粪便氨气挥发相关研究进展
赵明德, 杨冲, 刘攀, 杨涵, 王文颖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未经处理的牲畜粪便在堆放后易产生大量氨气, 大气中氨气浓度增加导致空气中N 含量超过极限浓度, 引发酸雨的形成, 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并进一步促进高浓度大气颗粒物——PM2.5的形成, 引发人体呼吸道炎症等疾病, 故对各大型养殖基地牲畜粪便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据此文章对牲畜粪便的污染来源及污染现状做了详细阐述, 并针对牲畜粪便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影响生产生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就减少牲畜粪便中氨挥发方面的研究进展, 且针对氨挥发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提出采取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日粮调控等降低牲畜粪便氨排放的措施。在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 ZnSO4 处理法和微生态制剂EM 处理法效果最佳, 同时文章进一步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寻求适用于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综合性方法。
2018 Vol. 37 (2): 214-222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333 KB)  ( 520 )
223 镉不同积累型作物品种对镉吸收、转运和积累特性的研究进展
于辉, 向言词
农田土壤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利用可食部位低积累镉的农作物品种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策略之一。镉在作物可食部位的累积与镉的吸收转运有关。分析了根系对镉的吸收、镉向地上部的运输和分配及镉在细胞内的分布和结合形态与作物积累镉的关系, 指出作物品种间的镉积累差异受以上多种因素的调控, 但不同作物之间影响镉积累的主要因素存在差异。同时提出在对低镉积累作物品种的筛选和机制研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
2018 Vol. 37 (2): 223-228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265 KB)  ( 457 )
229 酚类物质对退化泥炭地碳输出的影响研究进展
杨刚, 温晓荣, 白银萍, 芦静, 刘银占
泥炭地有着丰富的碳储量, 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 泥炭地急剧退化并加速了碳输出过程。酚类物质作为抑制剂, 可调控泥炭地碳输出过程。然而, 在泥炭地退化过程中, 环境因子的改变对酚类物质的累积效应存在较大分歧。因此, 探明影响泥炭地碳输出的关键酚类物质及其调控因子, 是揭示退化泥炭地碳输出机理的关键。论文综述了酚类物质在泥炭地中的累积效应及其对碳输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泥炭地碳输出概况; 2) 酚类物质在泥炭地碳输出中的作用; 3)泥炭地退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的累积效应在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存在较大分歧。文献综述分析了泥炭地退化过程中环境因子通过影响酚类物质, 调控土壤生物学过程来驱动退化泥炭地碳输出的作用机理, 为退化泥炭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8 Vol. 37 (2): 229-232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247 KB)  ( 182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