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漓江枯水期流量变化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模拟 |  
					| 1.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南宁530004 2.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 桂林541004
 |  
						|  |  
					
						| 
								
									| 
											
                        					 
												
													
													    |  |  
													    | 摘要 根据漓江枯水期流量变化的特点, 在基于栖息地模拟法的基础上利用河流二维模型, 建立了历史实测最枯流量3.8 m3·s-1、枯水期标准流量45 m3·s-1 和生态补水量60 m3·s-1 三种不同流量下成年鲤有效栖息地的二维模型, 评价其栖息地面积百分比与漓江枯水期不同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漓江成年鲤的栖息地面积随着流量增加而增大并由河道中间逐渐向河两边移动, 当流量增加到45 m3·s-1 以后成年鲤栖息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降低甚至是基本保持不变。分析了由于漓江流域河床坡度陡、流域面积小、雨量分配不圴、枯水期地表水向地下水排泄以及人为活动等引起枯水期栖息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为漓江枯水期补水和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意义。 |  |  
															| 关键词 :
																																																																枯水期, 
																																																																	流量变化, 
																																																																	栖息地模型, 
																																																																	加权可利用面积, 
																																																																	影响 |  
															|  |  
													
														
															| 
																																																																																																										
																					| [1] | 朱丽蓉, 刘宇航, 叶长青.  海南岛干旱地区昌化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J]. 生态科学, 2020, 39(1): 183-. |  
																					| [2] | 陶正凯, 荆肇乾*, 陈蕾, 陶梦妮, 王印. 基于胁迫影响的人工湿地植物筛选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9, 38(6): 184-. |  
																					| [3] | 杨晓娇, 王效科. 中国城市化速度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3): 36-44. |  
																					| [4] | 赵力, 廖彤, 汤泽平,崔星怡, 黎华寿. 500 kV国安输变电工程穿越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影响与生态保护调查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3): 107-115. |  
																					| [5] | 范洪旺, 滕臻, 许克福. 城市绿地土壤呼吸研究综述[J]. 生态科学, 2018, 37(5): 210-216. |  
																					| [6] | 李婷婷, 谷达华, 阎建忠, 郑云云, 朱慧. 重庆主城区不同类型公园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应[J]. 生态科学, 2018, 37(4): 138-146. |  
																					| [7] | 巫明焱, 何兰, 税丽, 董光, 程武学. 基于MaxEnt 模型的藏雪鸡在中国适宜生境的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 37(3): 176-183. |  
																					| [8] | 赵轻舟, 王艳芬, 崔骁勇, 郝彦宾, 余志晟. 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8, 37(3): 204-212. |  
																					| [9] | 曹勤英,黄志宏. 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6): 222-232. |  
																					| [10] | 杜乐山, 刘海燕, 徐靖, 张风春, 李俊生.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双向影响综述[J]. 生态科学, 2017, 36(6): 233-240. |  
																					| [11] | 孔范龙, 郗敏, 吴健敏, 李悦, 李奇霏. 土壤无机CO2通量(Rio)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3): 186-192. |  
																					| [12] | 盛小星, 叶春明. 基于PSR 模型的上海市雾霾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J]. 生态科学, 2017, 36(2): 87-92. |  
																					| [13] | 李贺, 王道涵. 阜新市PM2.5 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7, 36(1): 201-208. |  
																					| [14] | 张鹏, 胡宜刚, 黄磊, 赵洋, 虎瑞, 刘美玲. 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对土壤呼吸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6, 35(4): 91-96. |  
																					| [15] | 李洪英, 迟远英.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冗余分析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3): 172-17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