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6年 35卷 5期
刊出日期:2016-09-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长江口滨海湿地原生海三棱藨草种群恢复的实验研究
胡忠健, 马强, 曹浩冰, 张秩通, 汤臣栋,张利权, 葛振鸣
我国滨海湿地外来物种入侵威胁较为严重。以长江口湿地为例, 快速蔓延的互花米草(Spatina alterniflora)逐渐替代了中国特有的原生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 Ts. Tang & F.T. Wang)。基于正在实施的外来入侵种生态控制工程, 开展了海三棱藨草在新生湿地的种群恢复实验。实验采用两种恢复策略, 即建立种子库和植物球茎(地下繁殖体)种植, 并实施了低、中、高密度种植处理以比较其成本效益。研究结果表明, 海三棱藨草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有较高的出苗率, 且5 cm的种植深度最佳。但由于潮滩湿地泥沙淤积的掩埋胁迫, 在5 cm 的种植深度下, 即使采用高密度种植处理也仅有极少数种子能萌发生成植株, 且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的幼苗存活率和植株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将海三棱藨草球茎作为植被恢复的种植材料时, 其出苗率和植株密度远优于种子种植策略, 多数球茎能实现出苗和定
居, 并通过地下分蘖和地下根茎发育迅速形成密集的种群。密度处理结果表明, 中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处理下的生长季后期的植株密度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在滨海湿地原生植物种群重建时宜选择经济高效的中密度种植策略。据此可为大规模的长江口原生植被恢复工程提供参考。
2016 Vol. 35 (5): 1-7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1484 KB)  ( 478 )
8 利用稻田养萍诱集控制福寿螺危害的效应研究
郭靖, 章家恩, 张春霞, 项瑶
利用自制的“T 形槽”进行实验室试验, 研究了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浮萍(Lemna minor)和不同日龄水稻(Oryza sativa)的偏好选择, 结果发现, 无论水稻日龄是15 d, 还是23 d 和30 d, 均有60%以上的福寿螺选择取食浮萍, 且与福寿螺个体大小和选择取食的时间没有明显关联。在模拟稻田生境中, 引入浮萍3 d 后, 水稻受福寿螺的啃食危害明显减少, 水稻存活率高出对照组10%以上, 且30 日龄水稻秧苗的存活率明显高于15 日龄处理。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大小福寿螺与浮萍摄入量的关系。这一结果可为浮萍的合理投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利用稻田放养浮萍诱集福寿螺取食, 可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
2016 Vol. 35 (5): 8-14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523 KB)  ( 575 )
15 氮、磷添加对亚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张仁懿, 史小明, 李文金, 王刚, 郭睿
通过生长季后期及初期分别设置N-P 养分添加实验, 探讨甘南亚高寒草甸群落及不同功能群生物量对养分添加的响应, 并确定提高生产力的最佳养分添加量。结果显示, 随着养分添加量的增加, 群落生物量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二次项拟合亚高寒草甸最佳N 添加量为16.58 g·m–2, 最佳P 添加量为4.50 g·m–2, 最佳N-P 共添加量为N = 18.47 g·m–2、P = 7.39 g·m–2。N、P 养分添加存在交互作用, 对群落生物量的促进作用N-P 共添加 > N 添加 > P 添加。各添加处理下禾草均能做出积极的响应, 其中N-P 共添加对禾草类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最大; 杂草生物量随生长季后期养分添加量下降, 而随生长季初期养分添加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莎草生物量在单一N 添加处理下随添加量上升; P 添加促进、而N 添加及N-P 共添加抑制豆科生物量的积累。
2016 Vol. 35 (5): 15-20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461 KB)  ( 297 )
21 乌珠穆沁草原水热分配差异对植被的影响
佟斯琴, 刘桂香, 包玉海, 张巧凤
利用MODIS NDVI 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运用最大值合成、一元线性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 分别从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2000—2013 年乌珠穆沁草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从年际变化看, 近15 年来乌珠穆沁草原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 其变化趋势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 从季节变化来看, 夏季和秋季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 而春季呈下降趋势。春季和夏季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而秋季植被生长与气温的关系较与降水的关系密切; 从植被生长的月变化来看, NDVI 与气温的相关性小, 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大。在返青期初期(4、5 月)NDVI 值随气温升高而升高, 温度有助于植被的生长, 其他时段气温对NDVI 值产生负向作用, 其中7 月份植被生长受气温的负向作用最明显; 4—6 月受当月降水量的影响明显, 7、8 月份NDVI 值与6月份降水量呈显著相关, 表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滞后性。
2016 Vol. 35 (5): 21-30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11383 KB)  ( 126 )
31 养分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泥炭藓有性更新的影响
冯亚敏, 卜兆君, 冯璐, 张志麒, 赵红艳, 孙强
作为优势植物, 泥炭藓(Sphagnum)在泥炭沼泽中缺乏有性更新的原因尚不清楚。针对影响孢子萌发的光强和养分条件, 以泥炭藓(S. palustre)为材料, 通过室内孢子萌发实验, 研究不同光强和养分浓度对孢子萌发率、萌发势及萌发指数的影响。4 种培养基中, 养分浓度高的营养液培养基中孢子萌发率最高, 达到60%, 其次为养分浓度与营养液相近的琼脂+营养液培养基, 萌发率为48%, 再次为养分水平很低的沼泽水培养基, 萌发率约为30%, 几乎无养分的蒸馏水培养基中萌发率最低, 约为5%。萌发势和萌发指数亦呈现相同的规律。琼脂+营养液和营养液培养基较沼泽水和蒸馏水培养基孢子萌发时间提前约3 天时间。增加光强使孢子萌发率仅提高10%。研究表明, 低养分浓度和弱光照均不利于孢子萌发, 相对而言, 泥炭沼泽的贫营养特征应是限制泥炭藓有性更新的更重要因素。
2016 Vol. 35 (5): 31-37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3037 KB)  ( 198 )
38 人工辅助授粉探寻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种质资源挽救途径
张晓楠, 钟才荣, 严廷良, 张颖
为了探索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 (Jack.) Voigt)种质资源挽救途径, 以三亚铁炉港红榄李为授粉材料, 采集三亚铁炉港和陵水新村港红榄李花粉进行人工辅助异花授粉试验, 结合野外观察和种子萌发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三亚铁炉港红榄李的花期较长, 从花芽开始膨大到落花期末, 最短60 天, 最长可持续140 天, 且开花不整齐; 用培养基法对三亚铁炉港和陵水新村港红榄李的花粉生活力进行检测, 均不超过10%; 人工辅助异花授粉后种子的萌发率有显著提高(自然授粉种子萌发率为0.2‰), 但最高也只能达到5.6‰。实验室萌发种子能够长成幼苗, 且野外林下发现一株红榄李幼苗, 这说明通过人工辅助异花授粉对提高红榄李种子繁育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16 Vol. 35 (5): 38-42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2696 KB)  ( 261 )
43 低盐胁迫对大底鳉(Fundulus grandis)血浆渗透压、鳃上皮细胞形态和通道蛋白mRNA 表达的影响
关颖, GALVEZ Fernando, 张国霞, 张胜卿
为了研究水环境中的低盐度对大底鳉(Fundulus grandis)的适应性影响, 采用生理和荧光定量PCR 方法探讨了盐度为5、2、1、0.5 和0.1 的情况下, 不同饲养时间大底鳉的血浆渗透压, 鳃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及通道蛋白mRNA 表达的变化。饲养时间小于1 d、盐度小于0.5 的胁迫可以导致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P<0.001); 鳃上皮表面泌氯细胞的体积增大、顶隐窝开口扩大或其细胞的形状变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当饲养时间超过3 d 时, 血浆渗透压以及鳃上皮表面泌氯细胞的形态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盐度为5); 低盐胁迫上调了六种鳃通道蛋白mRNA 的表达, 并下调了两种鳃通道蛋白mRNA 的表达。结果显示: 广盐性的大底鳉通过调整鳃上皮的形态及通道蛋白mRNA 的表达来维持机体渗透压的平衡状态。
2016 Vol. 35 (5): 43-49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690 KB)  ( 306 )
50 三种增温情景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种子出苗的影响
彭扬, 李景吉, 彭培好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 不同增温情景可影响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其他表型。种子出苗是种群生活史的重要阶段, 但是目前还不了解不同增温情景对入侵植物种子出苗的影响。设置三种增温情景(白天增温、晚上增温、全天增温), 通过同属近缘种比较, 研究不同增温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和本地植物异叶泽兰(Eupatorium heterophyllum)种子出苗的影响。与对照(不增温)相比, 三种增温方式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异叶泽兰的出苗率, 白天增温时出苗率最低, 其次是全天增温; 对于紫茎泽兰而言, 晚上增温提高其出苗率, 白天增温降低其出苗率, 在全天增温条件下紫茎泽兰没有出苗。增温对紫茎泽兰的影响比对异叶泽兰的影响更明显。此外, 异叶泽兰与紫茎泽兰种子出苗率与积温基本呈线性关系, 且不同增温方式对各线性关系影响存在差异。这些结果初步表明, 如果未来的气候变暖发生在夜间, 则有利于提高紫茎泽兰的入侵风险; 如果发生在白天、尤其是全天, 则可能极大降低其入侵风险。
2016 Vol. 35 (5): 50-55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531 KB)  ( 226 )
56 广东省2000—2012 年生态足迹分析
付开, 马姣娇, 胡梦瑶, 徐颂军
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对广东省2000—2012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 并且用ARIMA 模型对2013—2020 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2000—2012 年, 广东省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 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 年的0.8158 ghm2·cap–1 增加到2012 年的1.1784 ghm2·cap–1; 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由2000年的0.3748 ghm2·cap–1 下降到2012 年的0.3122 ghm2·cap–1; 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 年的0.4410 ghm2·cap–1 增加到2012 年的0.8662 ghm2·cap–1; 万元GDP 生态足迹由2000 年的0.6631 ghm2·mil–1 下降到2012 年的0.1783 ghm2·mil–1。2000—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均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 广东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预测显示2013—2020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1850 ghm2·cap–1 增加到1.2222ghm2·cap–1, 人均生态赤字由0.8763 ghm2·cap–1 增加到0.9368 ghm2·cap–1。针对广东省的生态现状, 从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减少人均生态足迹消耗的政策和建议。
2016 Vol. 35 (5): 56-64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472 KB)  ( 197 )
65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点
孙文文, 江洪, 陈晓峰, 舒海燕, 朱靖, 张晓山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 将试验样地按照自上而下分为A、B、C、D 四个梯度的采样点。研究了浙江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013 年3 月—11 月期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特点, 并分析了不同梯度的土壤温湿度与气体排放通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CO2 和CH4 两种温室气体排放/吸收季节变化特征较一致, 即夏季>春季>秋季; N2O 排放通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其中, CO2 和N2O 表现为土壤的排放源, CH4 为大气的吸收汇。(2)空间上, CO2 通量大小表现为: D 采样点> A 采样点> C 采样点 > B 采样点; 土壤对CH4吸收速率表现为A 采样点 > C 采样点 > B 采样点 > D 采样点; 土壤N2O 通量大小依次为: A 采样点 > C 采样点 > B采样点 > D 采样点。(3)温度是影响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CO2 通量重要因子; CH4 的吸收通量随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降低而增大; 在海拔较低的地区, 温度是N2O 通量的重要影响因子, 海拔较高地区, 湿度是N2O 通量的重要限制因子。
2016 Vol. 35 (5): 65-72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512 KB)  ( 491 )
73 生态位构建作用对捕食-竞争系统的影响
莫昌健, 韩晓卓
生态位构建是指有机体所具有的改变其生存环境以促进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文章通过数值模拟竞争环境下具有捕食关系的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生态位构建作用对于捕食-竞争系统中物种数量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物种的生态位构建行为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但能有效提高构建物种的竞争力, 维持其在不利环境中与竞争物种共处的平衡状态; 同时, 生态位构建行为加强了构建物种的空间扩散能力, 促使构建物种迅速迁移至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空间生境中, 成为捕食-竞争系统中的稳定生存物种; 而由于可供分配的资源有限, 有机体的构建行为与扩张行为之间存在的trade-off 关系使其空间分布区域维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 不会出现无限制的空间扩散。
2016 Vol. 35 (5): 73-81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1119 KB)  ( 151 )
82 珠海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罗艳, 粟丽, 林丽华, 谢健
根据2013 年11 月(秋季)、2014 年5 月(春季)、2015 年2 月(冬季)和8 月(夏季)4 航次的调查数据, 对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3 种类, 阶段性浮游幼体13 类, 桡足类种类最多42 种, 其次为刺胞动物18 种。种类数秋季最多52 种, 夏季次之50 种, 冬季最少46 种。年均丰度范围为100.31—2003.90 ind·m–3, 均值为606.22 ind·m–3; 年均生物量范围56.30—137.13 mg·m–3, 均值为80.86 mg·m–3; 该海域优势种更替较快, 其优势种春季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 等5 种, 夏季为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 和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s, 秋季为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e、亚强次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 等8 种, 冬季仅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 一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春季为3.86、0.88、3.40、3.24, 夏季为2.10、0.89、1.88、1.01, 秋季为3.34、0.83、2.78、2.63, 冬季为0.95、0.31、0.30、0.09。其中冬季4 项指数均很低, 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异常, 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2016 Vol. 35 (5): 82-89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570 KB)  ( 291 )
90 喀斯特重度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研究
殷声锋, 王智慧, 张朝晖
苔藓植物在喀斯特生态结构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维系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 对苔藓植物的物种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 并运用X2 检验,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和主成分分析(PCA)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本地区共有苔藓植物5 科11 属30 种; 通过对14 种优势苔藓植物的关联性分析, 发现苔藓植物物种间总体上呈显著的负联结性, 说明该苔藓群落正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 正负关联比(小于1)说明苔藓植物生态位分离; 根据PCA 分析结果, 划分2 个生态种组, 分别是分布于背阴岩壁和分布于向阳岩面的苔藓植物。
2016 Vol. 35 (5): 90-95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638 KB)  ( 263 )
96 中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响应
林媚珍, 葛志鹏, 纪少婷, 谢国文
以中山市1990 年、2000 年和2013 年的TM 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 借助相关辅助资料, 利用RS、GIS 等技术方法, 对中山市近23 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空分析, 并以1 km×1 km 的单元网格进行系统空间采样, 构建了中山市的生态风险指数, 借助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 探讨中山市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 以及生态风险指数与城市化水平间的关系。具体结果如下: 1990—2013 年间, 中山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结构、数量和变化率上发生巨大的变化, 总体表现为生态用地持续减少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 1990—2013 年间, 中山市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 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 并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增加趋势;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升, 中山市生态风险增加的态势越明显, 城市化对生态风险表现正效应。
2016 Vol. 35 (5): 96-104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3148 KB)  ( 359 )
105 福寿螺取食对空心莲子草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周兵, 章家恩, 谢春扬迪, 闫小红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我国南方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两种入侵生物, 空心莲子草是福寿螺的植物性食物之一。以福寿螺和空心莲子草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不同福寿螺取食强度对空心莲子草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福寿螺取食抑制了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量积累, 但不同取食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每盆1、3 只取食强度下, 空心莲子草鲜重先下降然后上升, 而在每盆5、7 只取食强度下, 其鲜重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与处理前相比, 福寿螺取食下空心莲子草的节数和分枝数均增加(每盆7 只除外), 而叶片数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每盆7 只福寿螺的取食强度下, 空心莲子草的花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 为对照的10.5 倍(处理20 天时)。可见, 福寿螺取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空心莲子草的生长, 但空心莲子草对不同的取食强度产生不同的生长响应。低取食强度可能促进了空心莲子草的营养生长, 高取食强度抑制了空心莲子草的营养生长, 却促进了其有性繁殖。同时, 福寿螺对空心莲子草叶片的取食偏好性优于其茎秆。
2016 Vol. 35 (5): 105-109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351 KB)  ( 261 )
110 厦门市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
赵颜创, 赵小锋, 林剑艺, 崔胜辉
城市代谢理论目前被认为是系统解析城市病症结的重要切入点。能源是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 研究其代谢规律可以揭示城市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代谢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 从而为城市能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部门调研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流的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系统分析能源在城市内部的流动过程, 全面核算5 种主要代谢污染物的排放量, 并使用7 个指标对能源代谢进行评价, 进一步使用该方法系统研究了厦门市2009 年能源代谢情况, 结果表明: (1)厦门本地能源稀缺, 对外依存度高, 并且结构较为单一, 主要依赖煤炭和燃油, 分别占能源总量的61%和23%。(2)代谢污染物CO2、NO2 和废热首要来自能源加工转化, SO2 和PM2.5 首要来自工业。(3)2009 年能源代谢总效率为0.43 tce·t-1, 在各部门中服务业及其他的效率最高, 加工转化的效率最低, 代谢效率与能源结构关系密切。(4)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为城市能源代谢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2016 Vol. 35 (5): 110-116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603 KB)  ( 302 )
117 秋季太湖梅梁湾蓝藻的原位增殖与垂直分布
周起超, 赵爽, 彭成荣, 沈伟, 宋立荣
通过细胞分裂频率法对秋季太湖梅梁湾蓝藻(微囊藻)原位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 发现微囊藻白天的细胞分裂频率高于夜间, 水柱表层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最高; 湖体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09—0.16 d-1, 围隔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20—0.35 d-1; 蓝藻的原位生长速率受光照、温度、营养盐与生物量等因素的影响。蓝藻生物量、群体粒径组成、捕光色素及其组成等在水柱中均有垂直分布差异, 依赖于混合强度、浮力调节与群体粒径的垂直迁移或是蓝藻为了获取更为合适的光照条件。
2016 Vol. 35 (5): 117-125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1026 KB)  ( 145 )
126 洞头列岛土地利用对土壤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张鑫, 余树全, 李清林, 张超, 李领寰, 车继鲁
针对浙江省洞头列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 选择了五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森林、围涂、码头、养殖。主要评估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区域快速产业化导致的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采用内梅罗指数法、Hakanson 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洞头列岛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均超过浙江省土壤背景值, 其中, Cr、Mn、Co 超标率为100%, Zn 超标率为84%。多数监测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内梅罗综合指数处于清洁水平, 但养殖类型中的As、Co, 围涂类型中的As、Pb, 农田类型中的Pb、Cr 属于尚清洁等级, 围涂中的Co 元素属于轻度污染等级; 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显著低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 五种土地类型土壤质量的RI 大小顺序为: 养殖>围涂>码头>森林>农田, Pb、As 是主要的重金属生态风险种类。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围涂与码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围涂类型土壤中As 与Co、Cu 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 Pb 与Zn 呈极显著正相关; 码头类型中的Cu 与Co 呈极显著正相关, As、Pb 与Zn 呈极显著正相关。Cu 与As 在码头、养殖、围涂类型中的含量较高。五种土地类型中除农田和养殖用地的某些重金属来源于成土母质, 其他各重金属来源主要是人为活动影响, 如: 交通运输、城市排污、三废排放以及汽车尾气等。因此, 应该把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有毒重金属的污染控制作为首要任务,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2016 Vol. 35 (5): 126-135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579 KB)  ( 541 )
136 京津冀国土空间服务分布特征研究
刘文平, 汤怀志, 桑玲玲, 梁梦茵
科学合理地诊断国土空间服务是实现京津冀国土空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以及人类福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专家经验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国土空间服务相对当量表, 在此基础上定量化绘制了京津冀国土空间服务供给现状图, 并利用GIS 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等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京津冀北部燕山和太行山地区、坝上草原和冀西北山区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主要是以生态调节服务和生境服务为主; 冀中南平原区城市外区域主要提供生物质生产服务、能源矿产储藏服务、景观文化服务; 而平原区城市区域则主要提供住行与公共场所服务、生产场所承载服务。
2016 Vol. 35 (5): 136-142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3135 KB)  ( 131 )
143 澜沧县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顾泽贤, 赵筱青, 高翔宇, 谢鹏飞
近10 年来由于澜沧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及人工园林的大规模引种, 使整体的景观格局发生改变, 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发生了改变。以澜沧县为研究区, 基于2000 年、2005 年、2010 年三期TM 影像的解译结果, 对研究区2000 年—2010 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进行分析, 研究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 分析景观格局演变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 (1)澜沧县十年间有林地、人工园林、水域和乡镇用地面积增加, 水田、旱地、灌木林、荒草地面积减少; 同类型斑块集中程度上升, 破碎化程度减少, 景观分布朝着不均匀的方向发展, 景观异质性逐渐降低; (2)澜沧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呈增长趋势, 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为调节服务, 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提供美学景观等生态系统服务改善较大; 从空间变化来看, 中部、北部和南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增加, 仅东部区域有所减少;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斑块密度、形状指数、分离度、香浓多样性指数、香浓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 与最大形状指数、蔓延度、聚集度均呈现正相关。研究说明自然景观被干扰并不意味着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 生态价值估算不仅要分析时间变化, 还要考虑空间的变化。同时, 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驱动力。
2016 Vol. 35 (5): 143-153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6079 KB)  ( 315 )
154 乌江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分析
郜红娟, 韩会庆, 俞洪燕, 韩默然
为探究流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特点, 利用ArcGIS 软件和InVEST 模型, 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指数等方面对乌江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梯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水供给在各地形梯度上均呈小幅波动特点。碳储量、生境质量和水土保持随着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高程增加呈波动起伏特点; (2)水土保持在各地形梯度上的变化突出, 生境质量和碳储量的变化居中, 而水供给变化较小; (3)碳储量、生境质量和水土保持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差异明显, 而水供给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差异较小。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流域地形特征是影响该区生态系统服务梯度差异的重要因素。以期为流域土地利用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16 Vol. 35 (5): 154-159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192 KB)  ( 374 )
160 广州市番禺区耕地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研究
吴大放, 姚漪颖, 刘艳艳, 刘毅华, 吴嘉欣
耕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从耕地生态安全压力、状态和响应三方面结合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角度选取了12 个典型指标来构建广州市番禺区耕地生态指标体系, 采用客观赋权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耕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分析以及安全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 2008—2013 年广州市番禺区耕地生态安全压力值和响应值都呈上升态势, 总体生态安全程度相对偏低, 呈现“敏感-风险-敏感”发展水平。其中2008年的耕地生态安全处于敏感水平, 2009—2011 年处于风险水平, 2012—2013 年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有所上升, 但仍处于敏感水平。建议今后需要通过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 加强耕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以及建立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等措施加大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促进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2016 Vol. 35 (5): 160-168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1709 KB)  ( 156 )
169 江苏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江苏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江苏滨海湿地面积广阔、类型多样, 发挥着多种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可以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对江苏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四大类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研究结果表明, 2010 年江苏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202.06 亿元, 其中供给功能价值最大, 为587.37 亿元, 其次调节功能价值为440.65 亿元, 文化和支持功能价值分别为170.97 亿元和3.07 亿元。江苏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在维系江苏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借助科研手段开展有效的湿地保护工作, 在不损害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湿地, 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016 Vol. 35 (5): 169-175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540 KB)  ( 612 )
176 吉林省长白县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
祝凌云, 张大红
自然生态状况、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压力以及区位条件均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基于当今生态问题和环境追究责任制的需要, 将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相结合, 沿用PSR 模型, 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分析吉林省长白县森林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白县森林生态承载力指数变化呈递增趋势, 2013 年达到峰值(0.68), 明显高于全国水平(0.55), 生态状况安全。同时其结果受状态指数和压力指数的共同影响, 但压力指数影响较小, 且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这与当地工业欠发达有关。森林生态承载力指数和状态指数曲线变化趋同, 表明在三大指标群中, 森林自身健康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对提升森林生态承载力和保障森林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016 Vol. 35 (5): 176-182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345 KB)  ( 298 )
183 快速城市化下广州市天河区水塘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王瑾, 程炯, 李铖
快速城市化对城市及其周边的水体景观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 水体景观的消失和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 水塘逐渐消失或者被填埋, 同时其生态环境质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根据研究区水塘的生态现状, 从水塘结构、水体质量、沉积物污染状况和水塘景观视觉4 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天河区水塘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1)水塘结构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内大多数水塘易受到外围环境的干扰, 且其自我恢复能力较弱。(2)水塘水质高低与城市化程度呈现负相关。(3)水塘沉积物危害程度随城市化程度自Ⅰ至Ⅳ呈现降低趋势。(4)水塘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化程度呈现负相关, 即城市化程度越强, 水塘生态环境质量越差。天河区郊区受城市化影响较小, 水塘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2016 Vol. 35 (5): 183-193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6410 KB)  ( 347 )
194 附着基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种群密度及水体化学要素的影响
王凯, 李坤明, 胡文靖, 邵君凤, 洋雯, 李敏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为研究对象, 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添加附着基与否对分叉小猛水蚤的种群密度的影响, 并同步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附着基并未达到增加桡足类种群密度的效果, 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水体三氮一磷的分析表明亚硝态氮、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均与桡足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氨氮浓度与桡足类种群密度间没有相关性, 这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 进一步验证了现有养殖方法的可靠性。此外, 添加附着基养殖池中快速升高的亚硝氮含量可能抵消了附着基的积极作用, 因此, 后续相关研究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因素。
2016 Vol. 35 (5): 194-199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638 KB)  ( 289 )
200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永定矿区生态变化监测与评价
吴志杰, 王猛猛, 陈绍杰, 邹丹
资源过度开采对区域的负环境效应日益显著, 不断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以福建省永定矿区为研究区, 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y index, RSEI), 基于Landsat-7 和Landsat-8 影像数据分析永定矿区2002—2014 年的生态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RSEI 适用于煤矿区的生态环境监测; 2)自2002年到2014 年RSEI 均值从0.705 降至0.699, 虽然RSEI 均值降幅不大, 但RSEI 变化空间分异明显, 盆地四周生态质量在提高, 而煤矿区、石灰石矿区、工业园区和村镇建筑区生态质量在降低; 3)植被覆盖度与RSEI 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植被覆盖变化是影响生态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2016 Vol. 35 (5): 200-207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5839 KB)  ( 1079 )
208 中国特有濒危植物白豆杉生长地的土壤性状分析
王桢, 邓琦, 苏应娟
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 其生长地的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为此, 对分布在浙江龙门顶、广西大明山、湖南张家界、江西三清山及福建武夷山的白豆杉种群的生长地进行了土壤取样和成分分析。共测定了包括水分、pH 值、有机质、全N、P 等在内的19 个土壤因子, 并对其展开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白豆杉生长地的土壤呈酸性; 除Zn 和Si 外, 其他因子在各个生长地的含量变异不大。确定pH 值、有机质、电导率、土壤新鲜水含量、土壤干燥水含量、K、Si 和P 为影响白豆杉生长的土壤因子。浙江龙门顶、福建武夷山、广西大明山和湖南张家界的土壤相似性高, 而江西三清山的土壤与它们相差较远。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白豆杉对异质性土壤的适应性奠定了基础。
2016 Vol. 35 (5): 208-213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328 KB)  ( 144 )
       综述
214 稻田冬种绿肥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杨滨娟, 黄国勤
冬季绿肥是一种养地作物, 是一种重要的优质生物肥源和有机肥料。我国南方稻区水、热资源丰富, 多数地区适宜种植冬季绿肥。为了深入研究冬季绿肥作物对稻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 在前期田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进展, 综合阐述了冬种绿肥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稻田病虫草害及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研究, 以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冬季绿肥、发展绿肥生产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6 Vol. 35 (5): 214-219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304 KB)  ( 352 )
220 经济微藻高密度培养技术及其生物资源化利用
蔡卓平, 吴皓, 骆育敏, 刘伟杰, 刁盼盼, 段舜山
经济微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可以应用于食品加工业、水产养殖业、医药与美容业、废水处理环保业和生物能源业等各行业。开发和利用微藻生物资源将是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重要途径, 微藻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微藻高密度培养是提高微藻生物质产量和活性代谢产物, 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关键环节。论文综述了微藻的社会经济价值, 指出了其在能源、食品、水产等行业的重要作用; 介绍了开放式培养和封闭式培养的两大类技术体系, 比较分析了柱状光反应器、平板光反应器和管状光反应器的特点; 概括了影响经济微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的主要因素, 包括光照、温度、pH、营养元素等, 最后展望了经济微藻培养及其生物资源化利用的前景。
2016 Vol. 35 (5): 220-224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271 KB)  ( 604 )
225 根际调控在缓解连作障碍和提高土壤质量中的作用和机理
吴红淼, 吴林坤, 王娟英, 朱铨, 许佳慧, 郑才亮, 林文雄

近年来, 世界人口密度的提高, 全球变化的加剧, 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由此而引发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和对土壤资源掠夺性的过度利用导致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 单一化耕作模式的大力推行, 使得土壤品质下降、土壤病虫害大面积爆发; 设施农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失调、微生物区系紊乱、土壤板结等问题; 尤其, 在药用植物、农作物和蔬菜栽培中, 还普遍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 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土传病害严重, 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药材等的产量与品质。在这种农业生产问题的背景下, 通过根际调控来改善植物生长, 提高土壤质量, 有助于缓解现在和未来的农业与环境问题。根际作为隐藏在地下的介导植物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 其对土壤品质和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根际调控作为一种新的调控模式, 对农业生产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作物多样性栽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改良、植物化感作用的利用等, 诸如此类的根际调控在对土壤的改良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当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新挑战, 从根际调控的角度阐述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并对根际调控在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2016 Vol. 35 (5): 225-232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449 KB)  ( 711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