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季太湖梅梁湾蓝藻的原位增殖与垂直分布 |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2
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云南省重点实验室, 昆明650034
3. 钦州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钦州535000
4.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 常州213001 |
|
|
摘要 通过细胞分裂频率法对秋季太湖梅梁湾蓝藻(微囊藻)原位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 发现微囊藻白天的细胞分裂频率高于夜间, 水柱表层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最高; 湖体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09—0.16 d-1, 围隔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20—0.35 d-1; 蓝藻的原位生长速率受光照、温度、营养盐与生物量等因素的影响。蓝藻生物量、群体粒径组成、捕光色素及其组成等在水柱中均有垂直分布差异, 依赖于混合强度、浮力调节与群体粒径的垂直迁移或是蓝藻为了获取更为合适的光照条件。
|
|
关键词 :
微囊藻,
原位增殖,
垂直分布,
群体粒径,
色素组成
|
|
[1] |
徐玉洋, 李亭亭, 李果, 汪正祥, 杨启池, 林邦俊, 张贺贺, 李玲. 湖北兴山县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垂直分布格局研究[J]. 生态科学, 2020, 39(1): 27-. |
[2] |
方婷轩,马增岭. 温度变化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J]. 生态科学, 2016, 35(6): 14-23. |
[3] |
晁爱敏, 于海燕, 魏铮, 徐杭英. 中国淡水微囊藻的一个新记录种[J]. 生态科学, 2016, 35(6): 136-139. |
[4] |
张宏斌, 孟好军, 赵维俊, 高慧娟, 赵永宏. 黑河流域中游芦苇湿地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J]. 生态科学, 2016, 35(2): 123-127. |
[5] |
邓小军, 曹继钊,宋贤冲,唐健, 陈风帆,.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3 种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J]. 生态科学, 2014, 33(6): 1129-1134. |
[6] |
李少朋, 邢前国. 潮滩底栖微藻生物量垂直变化对其遥感反演模式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4, 33(6): 1155-1159. |
[7] |
刘立明,李丽萍,黄应平*. 高铁酸钾/PAC 氧化-混凝去除水体中铜绿微囊藻[J]. 生态科学, 2013, 32(6): 686-691. |
[8] |
梁旭方, 白小丽, 程炜轩, 何珊, 沈丹. 微囊藻毒素降解酶基因cDNA部分序列的克隆及检测分析[J]. , 2013, 32(2): 183-188. |
[9] |
于锡军, 黄道建, 郭振仁, 綦世斌. 大亚湾大辣甲水域叶绿素a及营养盐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变化[J]. , 2013, 32(1): 78-83. |
[10] |
邵路路, 陆开宏*, 朱津永, 钱伟, 伍华雯, 陈辉煌. 低强度超声波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研究[J]. , 2012, 31(4): 413-417. |
[11] |
舒婷婷1,2, 陈非洲1*. 微囊藻群体细胞数量估算的一种简单方法[J]. , 2011, 30(5): 553-555. |
[12] |
黄道建, 于锡军, 郭振仁, 綦世斌. 大亚湾大辣甲水域溶解无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J]. , 2010, 29(6): 532-537. |
[13] |
桂佳, 辛艳萍, 韩博平, 雷腊梅*. Beacon公司微囊藻毒素检测试剂盒的性能评价[J]. , 2009, 28(5): 428-432. |
[14] |
钱奎梅1,2, 陈宇炜1*, 宋晓兰1,2. 太湖浮游植物优势种长期演化与富营养化进程的关系[J]. , 2008, 27(2): 65-70. |
[15] |
李慕婵, 袁嘉恩, 雷腊梅, 谢数涛, 韩博平*. 利用PCR方法研究广州市景观湖产毒微囊藻的季节分布特点[J]. , 2006, 25(6): 512-51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