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6年 35卷 3期
刊出日期:2016-05-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乔木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
刘静, 马克明, 曲来叶
针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优势乔木群落, 根据优势种重要值大小对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 进一步从立木、苗木和幼苗3 个层次对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4 科6 种红树植物组成11 个优势乔木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分布最广, 平均胸径、高度和冠幅面积显著大于红海榄、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优势群落, 但无瓣海桑群落物种多度较低, 群落内无瓣海桑对秋茄有显著抑制作用; 白骨壤和秋茄优势乔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红树林优势乔木群落林下层植被组成贫乏、结构简单, 以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为主; 林下苗木数量多于幼苗; 白骨壤幼苗占总量的67.1%。未来红树林恢复仍要重视本地红树物种, 建议加强白骨壤作为恢复物种的研究。
2016 Vol. 35 (3): 1-7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349 KB)  ( 577 )
8 不同环境条件下有无果囊对红穗苔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邱小妮, 江红生, 力志,王文君, 尹黎燕, 李伟
果囊是苔草属植物的种子特有外部结构, 果囊的存在可能对种子的休眠和萌发造成影响。以红穗苔草种子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的光照、种子埋藏深度和土壤湿度条件下, 有无果囊对红穗苔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1)去除果囊显著提高了红穗苔草种子的萌发率(GR)、日平均萌发率(MDG)和发芽峰值(PV); (2)红穗苔草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随埋藏深度的增加, 种子的萌发能力减弱, 同时湿润条件比淹水条件更适合苔草种子的萌发。
2016 Vol. 35 (3): 8-13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416 KB)  ( 349 )
14 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不同生长密度下蛎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捷骏, 邓亚运, 陈斌斌, 邹定辉
研究在室外条件下不同密度(1 g·L1、3 g·L1、6 g·L1)处理条件与CO2 浓度(390 和800 μL·L1)对蛎菜生长、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CO2 有利于蛎菜的生长和营养盐吸收, 但抑制了叶绿素a (Chl a)、类胡萝卜素(Car)的合成, 降低了蛎菜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率(Fv/Fm)和光能利用效率(α)。高密度时, 高CO2 对蛎菜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对营养盐吸收速率(NUE)、色素含量、Fv/Fm、α 值的影响变小。在两种CO2 浓度条件下, 培养密度增加, 蛎菜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减小, 而NUE, Chl a 和Car 含量则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蛎菜影响对其生长密度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2016 Vol. 35 (3): 14-21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676 KB)  ( 232 )
22 高寒牧草在不同温度和盐胁迫作用下的生理生化响应
马晓林, 赵明德, 王慧春,殷恒霞, 康清, 王榛, 刘攀, 王文颖
测定高寒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幼苗在4 个不同浓度的NaCl 溶液(0、50、150、250 mmol·L–1)与6—15 ℃和15—25 ℃两种温度处理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馈机制。结果表明: ①垂穗披碱草随着盐浓度的提高, 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低后高的趋势; 在盐浓度为Na50 时, 可溶性糖含量最低, 且不同温度处理对垂穗披碱草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 但在高盐浓度(Na150、Na250)处理下, 温度对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极显著, 6—15 ℃处理显著提高垂穗披碱草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②随着盐浓度增加, 两种牧草游离脯氨酸含量均迅速积累, 且15—25 ℃处理下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6—15 ℃处理。③除垂穗披碱草在Na250 下SOD 酶活性达到最高外, 垂穗披碱草CAT 活性和老芒麦SOD、CAT 活性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在一定盐浓度下, 牧草借助抗氧化酶来清除胁迫产生的活性氧, 但高盐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牧草抗氧化酶活性, 而6—15 ℃温度处理可诱导牧草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 尤其是老芒麦。④盐胁迫导致两种牧草根尖过氧化氢含量和细胞死亡率的增加, 而6—15 ℃温度处理可以降低根尖过氧化氢的积累。两种牧草随盐浓度增加根尖细胞死亡率均有增加的趋势, 但6—15 ℃低温可以有效减轻盐胁迫对根细胞的损伤。
2016 Vol. 35 (3): 22-28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800 KB)  ( 500 )
29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叶片呼吸作用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
李熙萌, 杨琼, 李征珍, 刘海鸥 冯金朝
土壤水分条件能够改变叶片呼吸作用, 进而影响叶片、个体及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 根据地下水埋深度的差异建立了干旱和湿润2 块样地, 并对其中生长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叶片的呼吸作用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 干旱样地胡杨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和单位质量氮含量(Nmass)显著低于湿润样地, 但叶片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和比叶面积(SLA)差异不显著。叶片暗呼吸速率(Rn)和光下线粒体呼吸速率(RL)均随地下水埋深的降低而升高, 其中地下水埋深度的变化对RL 影响更加明显。光对叶片暗呼吸速率具有抑制作用, 其抑制程度在11%—57%变化。光对暗呼吸的抑制程度同Rubisco 酶的最大氧化速率(vo)呈负相关。湿润样地胡杨叶片光合速率(A)同光下线粒体呼吸速率的比值(A/RL)显著高于A 同Rn 的比值(A/Rn), 而在干旱样地2 者间差异不显著。胡杨叶片呼吸速率和光对暗呼吸抑制作用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可能同细胞抗旱对能量和物质需求的增加有关。此外, 叶片A/R 比值不仅受到光照条件的影响, 同时受到水分条件的调控。
2016 Vol. 35 (3): 29-36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437 KB)  ( 298 )
37 辽东山地冰缘地貌土壤磁化率与粒度间的关系
刘剑刚, 张华, 何红, 刘玉国, 兰玉波, 王 颖, 马明军

对辽东山地冰缘地貌上覆土壤沉积物进行磁化率及粒度的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 土壤沉积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大, 质量磁化率较高。细粒沉积中超顺磁(SP)、单畴(SD)和多畴(MD)晶粒混合存在, 少数样品几乎不含超顺磁(SP)晶粒。土壤质地以粘土质粉砂为主, 粉砂其次, 偶见砂质粉砂。土壤粒级整体偏细, 分选不好, 正偏居多, 峰态多为很窄峰。磁化率高低与粒径大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粒度越粗、原生矿物含量越大, 质量磁化率表现越高; 粒度越细、单畴、多畴、超顺磁颗粒组分越多, 频率磁化率表现越强。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的土壤对应磁学特征更明显, 磁化率与粒度的组合特征对研究土壤质地、成壤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2016 Vol. 35 (3): 37-42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648 KB)  ( 621 )
43 海南儋州橡胶树、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朱美玲, 王旭, 王帅, 王文蕾, 邹耀进, 梁卿雅
量化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碳储量, 为评价海南地区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管理功能提供重要依据。在海南省儋州市选择不同林龄的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 设置样地测算乔木层、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 土壤分层采集0—100cm 土样,依据相对方程, 计算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 不同林龄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碳含量变化幅度为38.09%—45.31%, 枯落物碳含量为38.50%—47.52%之间。0—100 cm 土层碳含量变化幅度为0.31%—1.62%, 各林分土壤含碳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除底层(50—100cm)土壤外, 其它层次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均表现为橡胶林>桉树林。橡胶树、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160.01 和86.33 tC·hm–2,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橡胶树各林龄碳储量均高于桉树。橡胶树、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36.87%和23.92%。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橡胶树(0.78 tC·hm–2)>桉树(0.49 tC·hm–2), 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00%和1.56%。橡胶树、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96.22 和63.88 tC·hm–2, 橡胶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高于桉树, 0—50 cm 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 橡胶树0—50 cm 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64.39%, 桉树为54.35%。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主要部分。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分别为4.20 tC·hm–2·a–1 和64.78 tC·hm–2,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分别为11.06 tC·hm–2·a–1和23.98 tC·hm–2。两个树种均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是海南营造高效固碳人工林的理想树种。
2016 Vol. 35 (3): 43-51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404 KB)  ( 548 )
52 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柔柔, 叶子霖, 张倩媚, 易慧琳, 蒋谦才
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 Benth)是金缕梅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是中国特有、残遗的单种属植物。通过研究广东中山的四药门花种群所在的群落、土壤特征以及叶片形态解剖特征, 结果表明: 四药门花生长于山谷溪流旁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中, 其土壤为肥沃的富含腐殖质赤红壤, 其伴生种类主要有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红花八角(Illicium dunnianum)、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鼠刺(Itea chinensis)、光叶红豆(Ormosia glaberrima)、铁(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等, 群落的Shannon-Wiener 指数为2.022, Pielou 均匀度指数为0.094, 生态优势度指数为5.072。该种群幼年及成年个体数较少, 呈不稳定结构。叶片解剖学特征显示其为中生性植物种类。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个珍稀濒危植物, 建议在加强就地保育的同时, 通过扦插的方式保育该种群所有个体的遗传多样性, 开展回归试验并进行种苗商品化生产。
2016 Vol. 35 (3): 52-55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330 KB)  ( 254 )
56 粤北某矿区横石河流域耕作土壤剖面重金属空间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邱锦泉, 付善明, 肖方, 王道芳, 常向阳
通过对粤北某矿尾矿库下游农耕区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及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测试, 探讨农耕区剖面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采用Ha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剖面土壤污染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研究区各剖面中Cd 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土壤标准, 最大超标倍数达9.37, Cu、Pb 和Zn 含量的平均值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23.10、2.82 和3.15 倍; 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 各剖面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 Cd、Cu、Pb、Zn 的迁移累积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参数的影响;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剖面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排序为Cd、Cu、Pb、Zn, 华屋、凉桥和水楼剖面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达到中度至重度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农用地的安全利用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016 Vol. 35 (3): 56-64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904 KB)  ( 576 )
65 基于线粒体Cytb 和COⅠ基因对珠江、海南和红河长臀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谢少林, 吕子君, 周爱国, 陈金涛, 李正光, 邹记兴
为了解3 个种群的野生资源状况, 并对3 个种群的物种有效性进行分析, 采用Cytb 和COⅠ基因序列测定技术, 分析了珠江水系、海南水系和越南红河水系长臀鮠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 结果发现, 三个群体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cytb)和0.002(coⅠ); 94 尾个体分别存在35(Cytb)和13(COⅠ)个变异位点, 分别检测出24 (Cytb)和13 (COⅠ)个单倍型, 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分别为0.875 (Cytb)和0.787 (COⅠ), 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3.194(Cytb)和1.328(COⅠ), 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0295 (Cytb)和0.00213 (COⅠ)。珠江长臀鮠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最高, 海南最低; 对长臀鮠群体进行历史动态分析,三个种群各自无明显扩张趋于稳定, 但将三个种群作为一个群体时发现长臀鮠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产生了扩张。研究结果表明, 三个种群遗传距离显著小于临界值2%,应为同一个种; 长臀鮠野生资源较为贫乏, 且海南群体最为严重。
2016 Vol. 35 (3): 65-72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463 KB)  ( 258 )
73 广西北部湾市售贝类麻痹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赵鹏, 覃仙玲, 胡科华, 李政菊, 姜宁, 徐轶肖
2014 年9—11 月对广西北部湾市售双壳经济贝类进行采样,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含量及毒素组成, 评价其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采集于北海、东兴、防城港、涠洲岛4 个市场的16 种市售贝类中均检出麻痹性贝毒, 毒素含量为0.24—290.10 μg STXeq·100 g1, 检出率100%。毒素成分包括GTX 类、STX 类和C类。其中, dcGTX2、C2、GTX4 三者检出率最高, 分别为73%、52%、42%。涠洲岛采集的波纹巴非蛤与防城港采集的紫贻贝PSP 含量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麻痹性毒素警戒标准, 分别是警戒标准的3.6 倍和1.02 倍, 样品总超标率达6.06%。贝类消化腺和贝肉均检出PSP,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建议食用贝类时, 去除腺体以降低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风险。总的来说, 广西北部湾PSP 染毒情况不容乐观, 亟需加强监控。
2016 Vol. 35 (3): 73-77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2862 KB)  ( 274 )
78 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艳红, 李发东, 马雯
植物α 和β 多样性的变化与土壤、地貌及人为干扰等生态因子有密切的关系。主要选择沿湖从博尔塔拉河(简称博河)B, 鸟岛N, 鸭子湾Y, 奎屯河K 和在距湖岸H0km(近湖岸带)、H5km(湖滨带)、H10km(湿地-绿洲过渡带)、H15km(近精河绿洲带)范围的8 个研究区, 于2012 年10 月分别对样地乔木、灌木和草本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1) 艾比湖湿地共出现植物16 科46 属32 种, 藜科和禾本科种类最多, 样地上分布的草本植物比较丰富。(2)植物α 多样性变化特征: 沿湖周4 个样地平均物种Margalef 丰富度指数表现一致为: 鸟岛N>鸭子湾Y>博河B>奎屯河K; Simposon 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 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奎屯河最大。在距湖岸不同生境样地中平均物种Margalef 丰富度指数、Simposon 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McIntosh 均匀度指数表现为距湖H10km 值最大。植物α 多样性指标的变化主要与土壤养分指标中的全磷、pH、全氮显著相关, 其次是全盐指标显著相关。(3)不同生境下植物β 多样性特征为H0km H5km。H5km 到H10km生境间Cody 指数变大, 其中H5km 到H10km 生境间Cody 指数变化最大。H5km 与H10km、H10km 与H15km 其资源异质性明显, 物种替代速率达到了最大。
2016 Vol. 35 (3): 78-84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373 KB)  ( 553 )
85 基于SSD 法的持久性污染物水生态风险阈值研究
张晓惠, 袁雪竹, 陈红, 焦永杰, 董菁, 杨静, 王越, 邓小文
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SSD)分别计算了DDT、艾氏剂、狄试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林丹、硫丹等8 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保护95%的淡水生物时在淡水环境中的浓度阈值(HC5), 水生生物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敏感度差异较大, 其中对异狄氏剂敏感度最高, 其HC5 值为0.08 μg·L–1, 对毒杀酚、林丹的敏感性较低, 其HC5分别为1.35 μg·L–1、1.24 μg·L–1。以Sigmoidal 型函数为基本模型, 采用Sigmoid、logistic、Weibull、Gompertz、Hill、Chapman 六种多参数模型分别对DDT 的毒理数据进行了浓度对数累积频率拟合, 最后确定以Sigmoid, 5 parameters 函数进行SSD 拟合, 研究结果表明, 八类污染物质的SSD 拟合曲线R2 均大于0.96, 拟合程度高, 拟合效果较好, 能够反映不同物种毒理数据点的累积概率分布。
2016 Vol. 35 (3): 85-91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539 KB)  ( 588 )
92 活化菌剂施用量对基材肥力及狗牙根生长的影响
杜祥运, 刘大翔, 许文年, 夏振尧, 姚小月, 孙雷
为促进贫瘠土地区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工程的持续性, 利用大渡河流域双江口水电站工区种植土制备植被混凝土, 研究了活化菌剂施用量对植被混凝土肥力、植物生物量与养分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活化菌剂的施用使基材pH 值降低, 对植物生长有正面影响; 活化菌剂施用量的增加, 不同程度提高了基材单个肥力因子水平, 有效降低了综合肥力指数; 植物生物量与养分农学效率则随活化菌剂施用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 当施用量为基材质量的6%—9%时达到峰值。综合考虑基材肥力与植物生长状况, 推荐植被混凝土中活化菌剂施用量为6%—9%。
2016 Vol. 35 (3): 92-98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508 KB)  ( 196 )
99 高黎贡山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调查
范先芹, 毛旭丹, 黄元通, 张发, 张杰, 杨晓燕*
采集高黎贡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242 份, 从中分离鉴定出3 属23 种捕食线虫真菌, 包括节丛孢属 (Arthrobotrys),小掘氏孢属(Drechslerella)和小隔指孢属(Dactylellina)。随海拔升高, 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及检出率逐渐递减, 在海拔1410—2123 m 的低山地带捕食线虫真菌最为丰富, Arthrobotrys oligospora 和Arthrobotrys musiformis 为优势种, 总检出率分别为44.39%和15.61%, 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3 和2.19。在海拔2200—3484 m, A. musiformis 为优势种, 总检出率是16.62%。所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中, 产黏性菌网的菌种占优势(78.26%), 为高黎贡山捕食线虫真菌的优势种群。
2016 Vol. 35 (3): 99-103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306 KB)  ( 344 )
104 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规划环评中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路线研究
林生,卢刚,李飞, 王力军, 林彰文, 史建康
动物生态影响评价是旅游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专题之一。进行规划环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 是一项将动物科学知识应用到规划环评之中的跨学科工作, 对扩展动物科学的应用领域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与规划环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研究的重点不同、技术路线不同。至今为止, 规划环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的研究还十分薄弱。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迫切需要清晰、完整的技术路线指导规划环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 提高规划环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质量, 更好地保护旅游开发区的野生重点保护动物。根据相关环评技术导则要求, 运用了案例分析归纳法, 首次提出了清晰、完整的旅游开发规划环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 介绍了规划环评动物调查方案及结果评价步骤和方法。规划环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报告包括动物生态现状调查评价、动物影响识别、动物影响分析和动物保护对策等4 部分。重点保护动物及其重要栖息地是规划环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 要重点调查在规划区内是否存在重点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以及最小的有效保护区域边界。运用基于GIS 技术的叠图法将规划方案叠加到动物分布图、迁徙路线图上, 分析规划布局对动物的影响。其分析结果可为优化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为实现规划开发与动物保护双赢局面做出贡献。
2016 Vol. 35 (3): 104-117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3179 KB)  ( 1352 )
118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辨识与模型构建: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朱恒槺, 李锋, 刘红晓, 叶亚平
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碰的刚性底限, 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为居民提供持续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格局对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因此对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格局进行辨识很有必要。以此为切入点,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大小, 运用“3S”空间信息技术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格局的辨识模型。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案例研究, 辨识出高强度、中等强度、低强度生态基础设施和非生态基础设施共四种生态基础设施类型。结果表明: 增城区生态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部和东部较高、西部和南部较低的特点, 中部生态基础设施分布孤岛现象明显; 高强度、中等强度生态基础设施面积达到769.38 km2, 约占总面积的47.6%; 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总结出上述四种生态基础设施类型的分布特点, 为研究区未来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016 Vol. 35 (3): 118-128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39463 KB)  ( 117 )
129 基于分形理论的山美水库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荣琨
基于山美水库流域1985 与2006 年两期土地利用TM 遥感解译数据, 在GIS 技术的支持下, 构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周长—面积分形模型, 计算得出了1985—2006 年山美水库流域各种用地类型分形维数与稳定性指数的变化量, 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 山美水库流域整体的土地利用分形维数从1985 年的1.292 增加到2006 年的1.381, 整体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得更复杂、更不规整; 耕地与园地的分形维数减小, 其余用地类型均增加。山美水库流域整体的土地利用稳定性指数从1985 年的0.208 减少到2006 年的0.119, 整体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趋于不稳定; 耕地、园地、水域的空间结构变得更稳定, 其余用地类型均趋于不稳定。1985—2006 年由于人类活动对建设用地的干扰较为强烈等原因, 流域建设用地与水域的分形维数增加量最大, 土地使用的无序性增强最突出, 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山美水库流域建设用地与水域的有序利用规划管理。
2016 Vol. 35 (3): 129-133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313 KB)  ( 254 )
134 2000—2010 年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变化特征分析
唐尧, 宋瑜, 谢俊杰
紧凑城市作为一种缓解城市无序蔓延,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交通能源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主要以我国35 个案例城市为研究对象, 利用遥感数据和统计资料, 完成了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变化特征分析。研究表明,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建成区扩展呈加速趋势,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弹性系数的均值为2.27, 可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效率偏低; 与此同时, 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化紧凑度指数的均值由2000 年的0.1298 降低至2010 年的0.1177, 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略有下降, 城市空间扩展整体上以外延式扩展为主。
2016 Vol. 35 (3): 134-139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771 KB)  ( 411 )
140 云南彝良“9.7”地震次生灾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价
郭先华, 何晓彤, 郑春利, 陈建军, 祖艳群, 李元
破坏性地震往往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失。定量化评价地震造成的损失, 对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应用3S 技术对云南省彝良县“9.7”地震的次生灾害进行空间分析, 应用影子工程法和成本价值法对地震造成的破坏进行定量评价, 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地震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进行评估。结果表明:“9.7”彝良地震共引发698 处地质灾害, 损失房屋4587 间, 直接损失和修复成本为50655.00 万元。地震对洛旺乡、角奎镇和洛泽河镇的破坏最为严重, 3 个乡镇的经济损失占全县的48%。森林生态系统在地震中破坏严重, 其受损面积占总损失面积的82.4%。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为36175.09 万元,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2198.83 万元。研究结果可以为震后恢复重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16 Vol. 35 (3): 140-145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945 KB)  ( 550 )
146 江苏太湖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田颖, 沈红军, 吕学研
为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研究计算了江苏太湖流域景观类型多样性的空间聚类特征。结果表明: (1)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Getis-ord Gi*显示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多样性存在高值聚类区, 其形状与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分布格局相似。(2)城镇建设用地主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景观毗邻, 其两侧300 m 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水域和林地, 其景观破碎度小。(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较大, 其对江苏太湖流域的景观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需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周边自然景观, 如林地、草地等的连通度, 保持周边景观多样性。
2016 Vol. 35 (3): 146-152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1179 KB)  ( 260 )
153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王磊, 田大江, 陶慧, 李玏, 朱鹤
湿地生态旅游既是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形式, 也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银川湿地资源丰富,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通过对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 分析得出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运用内、外部环境分析矩阵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以探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以“生态安全为底线、生态文化为核心、生态文明为目标”的开发理念, 以社区参与、政策、资金等为保障机制, 以完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升级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为开发方式的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型, 以期实现银川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16 Vol. 35 (3): 153-160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651 KB)  ( 470 )
161 NaCl 预处理缓解小白菜高温胁迫的光合生理机制
徐芬芬, 柯维忠, 王爱斌, 蒋海燕
采用高温处理前用0.6%NaCl 浇灌小白菜的方法, 通过测定高温胁迫下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L.)叶片的PSI、PSII 活性, 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研究了NaCl 预处理对小白菜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下, NaCl 预处理组小白菜的PSII 活性、净光合速率、Fm 和Fv/Fm 值等均高于CK 组, Fo 值低于CK组。说明NaCl 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白菜的高温胁迫, 保护光合系统免受高温的损害, 增强高温胁迫下小白菜叶片的光能转化效率。
2016 Vol. 35 (3): 161-164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314 KB)  ( 288 )
165 绵阳市湿地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李江, 任煕, 李玉凤, 郑朗, 付长坤, 焦瑞芳, 宗浩
通过实地调查对绵阳市湿地植物的种类、生活型、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初步确定绵阳市湿地植物有80 科295 种, 大部分为草本植物, 其中含较多属和种的科是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 含较多种的属是蓼属(Polygonum)。绵阳市湿地资源植物较丰富,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3 种; 入侵植物或外来植物较多, 有17 种, 以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鬼针草(Bidens pilosa)危害最为严重。全市湿地植物可划分为6 个生活型、3 个生态型; 湿地植被类型大致分为5 个植被型组、11 个植被型和59 个群系。
2016 Vol. 35 (3): 165-171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342 KB)  ( 368 )
17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冗余分析研究
李洪英, 迟远英
实施能源革命决策, 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运用冗余分析法和排序图技术对中国1993 年到2013 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结果: (1)选取的9 个影响因素, GDP 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以及能源强度随时间序列呈下降趋势, 其他为上升趋势; (2)各类能源消费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煤炭消费占比对服务业能源消费比例、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和GDP 增长率较敏感; 天然气消费占比对能源禀赋和对外开放度成正的敏感性;新能源消费对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基础设施投资成正敏感性; 石油消费对影响因子不太敏感。(3)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服务业能源消费水平、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基础建设投资、城镇化水平; (4)提出了促进中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
2016 Vol. 35 (3): 172-177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540 KB)  ( 363 )
178 木质藤本刺果藤灾变的产生机理及管控
王海军, 韦萍萍, 刘莹, 吴桂萍, 李鸣光
本地大型木质藤本刺果藤Byttneria grandifolia Candolle 在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灾变性生长。为揭示这一现象产生的机理并探索对其管控的措施, 开展了习性观测及割除试验。结果表明: 刺果藤茎能匍匐状生长、疏松交织多年堆积形成常绿茎叶覆盖层; 刺果藤能适应较宽广的土层厚度与水分含量变异, 但灾变生长仅出现于高光照生境; 刺果藤的扩展主要靠藤茎向丛外生长, 割除后恢复较慢。刺果藤终年常绿茎叶覆盖层是危害产生的结构基础; 刺果藤适应性较强, 但光照充足的生境是产生灾变性生长的必要条件; 割除藤茎能有效地为乔灌木嬴得较长的、不受覆盖的生长时间; 在受控条件下可利用刺果藤作为常绿地表覆盖物。
2016 Vol. 35 (3): 178-183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1974 KB)  ( 227 )
184 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扦插繁殖试验
易慧琳, 汪越, 徐翊, 罗建, 张倩媚, 吴朋光, 任海
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是我国特有单种属珍稀濒危植物, 其自然繁殖更新困难。采用全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开展了圆籽荷扦插繁殖试验, 研究了插条类型、生根剂、生根剂浸泡时间等因素对其扦插生根的影响, 以筛选出较优的扦插繁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1)插条类型和生根剂对圆籽荷插条生根的影响极显著(P<0.01), 浸泡时间对圆籽荷扦插生根的影响显著(P<0.05); 生根剂与浸泡时间之间以及插条类型、生根剂、生根剂浸泡时间三者交互作用效应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因素最佳处理水平分别是: 软枝插条, 浸泡时间2h 和6h, 生根剂为120 mg·L1吲哚丁酸(IBA)和60 mg·L1 萘乙酸(NAA)。(3)圆籽荷扦插较优方案为: 软枝插条、120 mg·L1IBA、6h, 其生根率为66.67%。
2016 Vol. 35 (3): 184-188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342 KB)  ( 220 )
189 有害生物生存权利的生态伦理观点
许忠能
结合相关文献, 从生态、进化、信仰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的依据。面对人类各种技术水平的灭害行动, 有害生物一直在顽强生存发展。以生态学的角度分析, 它们有生存的条件, 但时刻与人类竞争。并且有害生物与人类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亲缘关系, 两者在对抗中共同进化。在信仰方面, 属于生灵的有害生物有生存的权利, 人类的灭害活动在一定程度下受戒律的制约。而从伦理学的观点出发, 有害生物是否应有生存权利的问题受到了质疑。文中认为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要靠斗争去获得, 而人类生存的一个前提就是限制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
2016 Vol. 35 (3): 189-194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320 KB)  ( 172 )
       综述
195 基于3S 技术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思考
宗雪, 郑姚闽, 王滨
综述了基于GIS 的国内外生态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扰,建议从生态旅游的资源调查、开发空缺、适宜度评价、环境影响评估和智慧平台研发等角度入手,充分发挥遥感、地信和导航等3S 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科学水平。
2016 Vol. 35 (3): 195-200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315 KB)  ( 800 )
20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吴鹏, 许战洲, 李秀芹, 熊小飞, 吴玲玲, 肖瑜璋, 娄全胜,蔡伟叙, 方宏达, 王友绍, 蔡卓平, 段舜山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 为保护海洋环境, 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种有力手段能运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论文概述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PCR、克隆文库、变形梯度凝胶电泳、环介导等温扩增、实时定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酸探针和基因芯片等)在鉴定海洋生物、评价海洋微生物安全、发现生物入侵种和评估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运用。期望为全面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为海洋环境监测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2016 Vol. 35 (3): 201-209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387 KB)  ( 1075 )
210 南极硅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进展
帅春燕, 支崇远
南极硅藻在南极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南极食物网的基石, 其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直接或间接影响南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近30 年来国内、外有关南极硅藻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综述了海冰硅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 南极湖泊硅藻的物种构成特征及附生硅藻和共生硅藻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为南极硅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分子生态学研究、生物地理学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16 Vol. 35 (3): 210-216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322 KB)  ( 571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