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4年 33卷 5期
刊出日期:2014-09-01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0 本期目录
2014 Vol. 33 (5): 0-0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276 KB)  ( 30 )
825 红海湾海产品体内重金属水平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彭加喜 1,2, 徐向荣 1,*, 刘金铃 1, 丁振华 3, 孙凯峰 1, 靳明华 3, 张再旺 1,2,王帅龙 1,2
分析了广东红海湾 13 种海产品肌肉组织中 8 种重金属铬(Cr)、钴(Co)、镍(Ni)、铜 (Cu)、锌(Zn)、砷(As)、镉(Cd)和铅(Pb)的浓度水平, 并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n)评价其污染状况。利用美国环保署提出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式进行人体重金属暴露风险评估, 同时利用金属污染指数(XMPI)研究生物体的重金属富集效应。结果显示: 红海湾生物总体污染水平较低 , Cr 在软体类生物中属于轻度污染; Ni 在甲壳类生物中属于轻度污染; Cu 和 Zn 在鱼类中属于轻度污染; Cr 在鱼类和甲壳类中都属于中度污染。口虾蛄 Oratosquilla oratoria 对 Cd、 Cu、 Zn 存在潜在的严重积累作用 , 且As 含量超过了食用的参考剂量, 需引起重视。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表明 , 食用红海湾海产品 (口虾蛄除外 )对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相对较低 , 建议食用海产品量控制在 25 g·d−1 以内。
2014 Vol. 33 (5): 825-831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724 KB)  ( 114 )
832 大气 CO2 浓度升高缓解高浓度 NH4+ 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生理特性的胁迫作用
秦梅 1, 陈斌斌 1, 邹定辉 1,*
研究不同 CO2 浓度与 NH4+ 浓度交互作用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经过 7 d 培养 , 结果表明 120 μmol·L− 1 NH4+ 浓度最有利于坛紫菜的生长 , 此时坛紫菜的光合色素含量、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 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也最高; 同时, 升高的 CO2 浓度促进了坛紫菜的生长与光合作用。 NH4+浓度高于 120 μmol·L− 1, 坛紫菜的生长随 NH4+ 浓度增高而降低 ; 坛紫菜的光合活性也受到抑制。但是, 在高 CO2 浓度培养条件下 , 坛紫菜生长与光合活性随 NH4+ 浓度增高而降低的速率变慢。 本研究表明 , 大气 CO2 浓度升高能缓解高浓度 NH4+对坛紫菜所造成的生理胁迫作用。
2014 Vol. 33 (5): 832-838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668 KB)  ( 138 )
839 温度对五种沉水植物生长和营养去除效果的影响
闫志强 1, 刘黾 2, 吴小业 2, 刘燕 2, 潘美婷 1, 王嘉华 1, 蔡丽桃 1, 李秋宇 1, 陈章和 1, *
研究温度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在霍格兰氏水培条件下的生长和营养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 温度对五种沉水植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除苦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30 ℃外, 其余四种植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20 ℃。五种植物的生长速度有显著性差异, 以伊乐藻、竹叶眼子菜、黑藻生长较快。对 TP 和 CODCr 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对 NH4-N的去除率除竹叶眼子菜外, 呈单峰曲线, 去除率最适温度为 25 ℃。五种沉水植物对 TP 的去除率通常差异不显著; 竹叶眼子菜对 NH4-N 去除率显著低于其他植物(p<0.05), 而对 CODCr 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
2014 Vol. 33 (5): 839-844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732 KB)  ( 261 )
845 Bt 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占 1,2,3, 朱青青 1,2,3, 冯远娇 1,2,3, 李梦姣 1,2,3, 曾萍 1,2,3, 王建武 1,2,3,*
将 Bt 水稻 (b2B138)和常规水稻 (安丰 A)秸秆平铺在装有 20 cm 厚土壤的塑料面包箱上,并加入一定量的腐秆剂, 研究 Bt 水稻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同时探讨腐秆剂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 与常规水稻秸秆还田相比 , 无论有无腐秆剂的加入, Bt 水稻秸秆还田 120 d 和 180 d 后均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 但无腐秆剂加入时, Bt 水稻秸秆还田 120 d 后土壤全氮含量明显下降, Bt 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全磷和全钾含量则没有显著影响。腐秆剂的加入使得 Bt 水稻秸秆还田 120 d 后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 常规水稻秸秆还田 180 d后土壤速效磷含量也显著提高, 对其他养分指标则没有明显影响。
2014 Vol. 33 (5): 845-850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576 KB)  ( 177 )
851 高通量 16S rRNA 标签测序法比较人与不同动物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
邓冠华 1, 查龙应 2, 张国霞 2, 王玉 3, 黎耀涛 2, 彭欣 2, 周宏伟 2,*, 刘移民 1,*
收集人、大猪、小猪、大鼠、小鼠以及鸡五个不同个体的粪便样品 , 每个个体取两个平行样 , 提取总 DNA;PCR 扩增 , 获得 16S rRNA V6 标签片段 ; Illumina 测序 ; 经 BIPES 以及 QIIME 分析并比较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结果发现 , 不同物种之间肠道菌群差异较大。五类物种肠道菌群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变形菌门为主 , 但鸡的厚壁菌门显著减少 , 而变形菌门显著增加。从α多样性角度来看 , 猪肠道菌群种属丰富度及 Shannon 指数均显著高于人及鸡肠道菌群。从β多样性角度 , 尽管不同人之间的肠道菌群相似度较低 , 但不同物种之间相比较 , 小猪与大鼠肠道菌群与人相似性高于小鼠和鸡肠道菌群。与人类相比 , 小猪的肠道微生物组最相近 , 而鸡的肠道菌群相似度最低。
2014 Vol. 33 (5): 851-857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3905 KB)  ( 627 )
858 广州城市河岸带环境及最佳管理措施 BMPs 应用初探
黄新雨 1, 张太平 1,2,*
近年来国内逐步引进并开发新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用于农村或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 考虑国内在 BMPs 应用时比选决策基本依赖国外经验和系统、国内尚无有效决策系统等问题, 文章选择广州市车陂涌、台涌、珠江干道大学城河段的河岸带作为研究对象, 针对三条河涌河岸带各自的具体情况, 通过初选、对备选的 5 项 BMPs(植被过滤带、植草沟、入渗沟、砂滤系统和透水性铺面)进行比选, 并确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最终确定出适合三条河涌各自的 BMPs, 初步建立 BMPs 应用决策程序 , 形成广州城市河岸带BMPs 应用初步方案, 为广州应用 BMPs 控制城市面源污染与河涌整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4 Vol. 33 (5): 858-864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1373 KB)  ( 149 )
865 碣石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季节变化
段美霞 1,2, 李恒翔 1, 严岩 1, *
于 2008 年 4(春)、 8(夏)、 11(秋)月和 2009 年 2(冬)月对碣石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 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季节分布特征、优势种和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研究, 并讨论浮游植物与水温、营养盐、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 碣石湾及邻近海域共记录浮游植物 3 门 71 属 187 种 (含变种、变型、未定种 ), 由硅藻(135 种 )、甲藻(49 种 )和金藻(3 种 )组成。浮游植物丰度季节性变化显著, 变化范围为 5.90× 103—1 084.00× 103 ind⋅L−1,呈单一周期型, 平均丰度春季最高(346.99× 103 ind⋅L−1), 冬季(66.11 × 103 ind⋅L−1)和秋季(41.30× 103 ind⋅L−1)次之, 夏季最低 (14.67× 103 ind⋅L−1)。丰度平面分布特征为 : 春、冬季丰度水平分布格局变呈现湾内向湾外渐减分布趋势, 而夏、秋季则相反 , 水文特征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多 , 不同季节间既有交叉又有演替。碣石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2014 Vol. 33 (5): 865-871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594 KB)  ( 114 )
872 佛山市顺德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叶延琼 1,2,3, 章家恩 1,2,3,*, 陈丽丽 4
基于顺德区 1995—2011 年的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 : (1)顺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快, 耕地、水域面积减少, 建设用地、园地面积增加, 林地、草地以及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 (2)研究期间 , 顺德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急剧减少, 由 1995 年的 7.68×108 元减少到2011 年的 5.48×108 元, 16 年间减少 2.2×108 元; (3)基于 2000 年不变价分析, 发现人均生态服务价值与人均 GDP 和人口密度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相关系数分别为 –0.817 和–0.932; (4)生态服务价值与耕地和水域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相关系数分别为 0.667 和 0.881; 与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则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 相关系数分别为 –0.841 和–0.906。
2014 Vol. 33 (5): 872-878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0 KB)  ( 29 )
879 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研究
许海 1,*, 吴雅丽 1,2, 杨桂军 2, 朱广伟 1, 秦伯强 1
在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期间 , 监测了梅梁湾水体中叶绿素 a 和氮磷营养盐的动态变化, 并通过批量培养实验研究了氮磷缺乏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 , 以探讨两种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对微囊藻水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 在水华期间 , 水体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并不高, 并处于波动状态;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 在无磷培养基中 , 铜绿微囊藻能保持 8 天的指数生长, 而斜生栅藻在无氮或无磷培养基中生长都非常缓慢。两种藻对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均高于氮。通过生长速率的比较, 发现铜绿微囊藻对磷饥饿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斜生栅藻, 因此更能够适应波动的营养供给条件。对营养盐饥饿耐受能力的不同导致两种藻在营养盐波动的情况下微囊藻更易取得优势, 成为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2014 Vol. 33 (5): 879-884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563 KB)  ( 293 )
885 广州南沙滨海泳场Ⅱ 期开发供水源水质研究
陈步丹 1,2, 陈芳 2,3, 郭亮 2, 田学达 1, 吴世凯 2,*, 谢平 4

为探索南沙滨海泳场 II 期开发的可行性, 对待建泳场周边人工湖、虎门—凫洲水道进行了原位围隔和围隔人工添加外源氮干预的对比试验研究, 测定了各水体的 8 个理化指标和 3 个生物指标, 并对为期 6 个月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同时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 III 类标准、按单因子评价法对水体作出水质评价。结果表明 : 人工湖水为 IV 类, 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未达标; 湖围隔水除 COD 超标 11%外 , 其他指标均达标; 湖围隔加氮水总氮超标率为 181%,COD 超标率 29.5%。水道水为劣 V 类, 总氮浓度均值为 2.48 mg⋅L–1, 浮游植物生物量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 并且以硅藻门藻属居多 ; 水道围隔及围隔加氮水在 7、 9 月以蓝藻为优势类群。与水道水相比 , 人工湖水更适宜用作泳场的供水源。

2014 Vol. 33 (5): 885-892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1181 KB)  ( 64 )
893 林地生态处理系统中欧美 107 杨与中林 46 杨对生活污水的响应
白保勋 1,*, 沈植国 2, 卞新民 3, 曹辉 1, 石彦召 1, 陈东海 1
为了观测欧美 107 杨与中林 46 杨对生活污水的响应, 采用不同水力负荷(0、 3、 6、 9、 12、 15 cm· 周 − 1 ), 在杨树人工林林地进行了污水生态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 污水处理增加了欧美 107 杨的叶长、落叶量与生长量, 降低了欧美 107 杨的叶不对称性; 污水处理使中林 46 杨叶长变短, 叶不对称性增加 , 生长量与落叶量降低。在较低水力负荷时 , 两种杨树无性系各器官中的氮、磷、钾钠积累量增加 , 在 6—12 cm·周 −1 水力负荷时达到最大值, 然后又有所下降, 欧美 107 杨各器官中氮、磷、钠积累量高于中林 46 杨。欧美 107 杨比中林 46 杨更适宜于作为生活污水处理的植物材料。
2014 Vol. 33 (5): 893-898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354 KB)  ( 76 )
899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摄食行为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丁张妮 1, 徐永健 1,*, 林建华 1,2, 李景 1, 张桂华 1
从行为角度出发, 设置了 5、 10、 20、 30 和 40 五个盐度梯度 , 探讨不同盐度对梭子蟹幼蟹和成蟹的摄食行为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 在盐度 5 时, 除摄食活动外 , 幼蟹不外出游动且深潜底沙(约 0.5 cm); 在盐度 40 时, 幼蟹浅潜沙层 , 仅盖住背甲 (约 0.1 cm); 盐度为 10、 20 和 30 时, 除觅食活动外 , 幼蟹均外出游动。日摄食次数由幼蟹的 1 —2次增加到成蟹的 2—4 次。盐度为 10—40 时, 幼蟹平均日摄食量均维持在 0.0999 g·g−1 以上(每天每只梭子蟹单位体重所摄取食物的重量, 下同 ), 其中盐度为 20 时的日摄食量为最大(0.1974 g·g−1), 幼蟹生长的适宜盐度范围为 10—40, 最适为 20。此外 , 各盐度对成蟹的行为压迫不大, 对应的日平均摄食量亦无显著差别。
2014 Vol. 33 (5): 899-903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403 KB)  ( 218 )
904 高速公路防护林内喜鹊和灰喜鹊的巢址选择
高远 1,*, 慈海鑫 2, 雷晓水 3
2013 年 1 月 , 实地记录高速公路道旁防护林内喜鹊和灰喜鹊巢址信息 , 采用 SPSS 17.0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61.19%的巢址选择>10 m 的乔木, 极少选择≤ 5 m 的小树(p<0.01)。 10 m 半径内 , 47.1%为单巢型, 52.9%为 2—5 巢, 为偏向集群型。 58.11%选择在距离高速公路 5 m<X≤ 10 m 区间内 , 显著高于≤ 5m 区间和 >10m 区间 (p<0.05)。 89.21%选择在防护林中间和内侧 , 极显著高于单排防护林和防护林外侧 (p<0.01)。水源生境为巢址第一选择, 显著高于树林、农田、建筑和荒地(p<0.05)。
2014 Vol. 33 (5): 904-908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670 KB)  ( 195 )
909 于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营养特征
韩龙 1, 梅鹏蔚 1, 武丹 1, 于谨磊 2, 张震 1,*
为研究于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揭示水体营养特征, 于 2013 年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 共获得浮游植物 94 种 , 平均丰度为 191.78×104 ind⋅L–1。全年水库从金藻—硅藻型过渡到蓝藻—绿藻型, 密集锥囊藻、梅尼小环藻、水华微囊藻相继在丰度上占优势。枯水期水质为中营养, 丰水期、平水期为富营养。浮游植物丰度与 pH 有极显著正相关, 与总氮、硝酸盐、氮磷比有极显著负相关。对浮游植物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氨氮、亚硝酸盐和水温。
2014 Vol. 33 (5): 909-914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449 KB)  ( 126 )
915 抗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胡乐琴, 吴春燕, 张洋, 何培民 *
构建了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 , MC-LR)完全免疫原 MCLR-KLH, 免疫 BALB/ c 小鼠 , 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 MCLR 单克隆抗体, 用间接竞争 ELISA 方法筛选抗体。经过 3 次克隆, 获得 2 株可稳定分泌抗 MCLR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腹水效价达 1:8×104; IC50 为 0.81 ng⋅mL−1, 最低检测限 0.10 ng⋅mL−1, 亲和常数 3.8×108 L⋅mol−1,电泳结果显示抗体由 1 条重链和 1 条轻链组成, 与 MC-LR 同系物 MC-RR、 MC-YR 有较强的交叉反应, 与 MC-LW 有弱交叉性反应, 与河豚毒素无交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抗体质量较好, 将在微囊藻毒素的快速检测、产生机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2014 Vol. 33 (5): 915-919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381 KB)  ( 111 )
920 宁夏贺兰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季波 1,2, 许浩 1, 何建龙 1, 李娜 1, 张源润 1,*
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森林类型, 为了摸清宁夏贺兰山区青海云杉林土壤碳储量,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测定 , 研究该区青海云杉林土壤碳储量, 并比较不同坡位土壤碳储量的差异 , 研究坡位对该区青海云杉林固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 宁夏贺兰山青海云杉林林下土壤碳储量为 176.7 t⋅hm–2, 其中 , 上中下三个坡位的碳储量分别为 203.45 t⋅hm–2、 129.18 t⋅hm–2 和 163.42 t⋅hm–2, 上坡碳储量最高, 其次是下坡, 最低的为中坡, 分别比中坡和下坡高74.27 t⋅hm–2 和 40.03 t⋅hm–2。上中下三个坡位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呈现递减, 尤其是下层土递减趋势明显。
2014 Vol. 33 (5): 920-925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481 KB)  ( 107 )
926 元阳梯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抗蚀性研究
李阳芳 1, 宋维峰 1,*, 和弦 1, 和俊 2, 彭永刚 3, 赵子蛟 4
为了研究云南元阳梯田区土壤的侵蚀特性, 得到适合该地区的土壤侵蚀评价指标, 采用常规方法对元阳梯田区有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和坡耕地 0—10 cm 土壤层的团聚状况、根系含量、有机质含量、 3—2 mm 的土壤结构稳定度、土块分散程度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 元阳梯田区 0—10 cm 层的土壤均具有良好的团聚状况, 3—2 mm 的土壤结构稳定度均在 80%以上; 4 种土地利用类型以荒草地的抗蚀性最好, 灌木林地次之, 再次为有林地, 坡耕地最差;>3 mm 的土壤团聚体含量、 3—2 mm 的土壤结构水稳度、 <0.05 mm 的土壤分散率、土壤的团聚状况、植物根系含量 5个指标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元阳梯田区土壤的抗性能。
2014 Vol. 33 (5): 926-930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311 KB)  ( 130 )
931 武威东沙窝地区赛加羚羊潜在生境适宜性评价
吕晨阳 1, 金崑 *, 王秀磊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是一种濒危动物, 在我国已近 50 年未发现野生种群。为了其野生种群的恢复, 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由国外引入进行人工饲养, 现已经达到一百余只。武威东沙窝地区曾是赛加羚羊的历史分布区 , 现为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与繁育中心所在地。通过对该中心半散放种群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对植被、地形等数据的分析, 显示不考虑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时, 最适宜与适宜的面积分别为 30.87 km²和 23.25 km²,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1.076%和 23.404%; 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时, 最适宜与适宜的面积分别减少了 4.903%和3.268%, 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东沙窝地区赛加羚羊潜在生境适宜性影响较小。结果表明该地区比较适宜作为赛加羚羊野外放归后的栖息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赛加羚羊放归时的存活率, 建议对东沙窝地区进行适当的生境改造及保护 ; 在适宜性强的斑块之间建立廊道, 在繁殖季节和冬季补饲等。
2014 Vol. 33 (5): 931-936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415 KB)  ( 189 )
937 重庆磁器口古镇景区大气 CO2 浓度时间特征
韦杰*, 胡志毅, 曹华盛, 武咪咪
研究古镇大气 CO2 浓度特征是景区旅游管理和碳排放控制的基础。利用 CO2 检测仪对重庆市磁器口古镇车流量大的主街道(A)、客流量大的景区中心(B)和较为空旷的嘉陵江边(C)三点监测了大气 CO2 浓度, 连续采样 10 天, 每天 8:00、 10:00、13:00、 15:00、 18:00 分别监测一次。研究表明, CO2 浓度日内分布遵循“升高—13:00 达到最高值—降低”的规律, 每天 CO2浓度峰值均出现在 13:00 左右, 可能是上午 10:00 至 12:00 较大车流量和游客流量的延滞累积效应。三个观测点日内变化差异较大, 其中, 景区中心(B)观测点日变化最大, 其次是主街道(A), 嘉陵江边(C)日变化相对较小; CO2 浓度均值非工作日显著高于工作日 , 节假日显著高于非节假日。三个采样点 CO2 浓度样本均值节假日最高, 非工作日次之, 工作日最低。
2014 Vol. 33 (5): 937-942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1236 KB)  ( 156 )
943 潮汕地区两季稻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分析
邢树文*, 李创光, 陈培峰, 张宝鑫, 方周涵
为了解早、晚两季稻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差异性, 对潮汕地区早、晚两季稻田 0—20 cm 土层的土壤动物进行了采样研究。采用手捡法收集大型土壤动物, 采用干漏斗法分离中小型土壤动物, 采用改良的贝尔曼漏斗法分离土壤线虫。结果显示,共检测到大、中型土壤动物 1264 只 , 隶属 11 目 20 科; 分离土壤线虫 5293 条, 隶属 11 科 18属。两季稻田大、中型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 个体数量则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季稻田土壤线虫的个体数、类群数、 Shannon 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达到显著水平(P<0.01), 均匀度指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食细菌线虫在 5—10 cm 及 10—15 cm 土层中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 土壤线虫个体数量在各土层按 0—5 cm>6—10 cm>11 —15 cm>16—20 cm 递减分布。综述研究结果表明 , 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的差异及土壤动物的营养结构的变化, 是早、晚两季稻田土壤动物组成及多样性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4 Vol. 33 (5): 943-950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353 KB)  ( 81 )
951 豆磺隆对北方草甸棕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春璐, 方玉帆, 王杰*, 袁园
通过室内模拟方法, 以北方具有代表性的草甸棕壤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除草剂豆磺隆对土壤脲酶、转化酶和三种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试验浓度范围内 , 豆磺隆对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总体上有激活作用 , 影响幅度分别为 3.07%—20.02%和−1.73%—5.67%; 除个别浓度外, 豆磺隆对三种土壤磷酸酶均有抑制作用 , 豆磺隆浓度为 5 mg⋅kg–1时对酸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最强, 抑制率为 17.92%, 对中性磷酸酶的抑制率仅在 0.77%—1.54%之间 , 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率为 8.95%—20.60%。豆磺隆对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小 , 且未表现出明显规律性, 仅与碱性磷酸酶呈显著(p < 0.05)的对数负相关关系 , 表明碱性磷酸酶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豆磺隆污染土壤的监测指标。
2014 Vol. 33 (5): 951-954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424 KB)  ( 78 )
955 广东新会小鸟天堂鸟类多样性及保护策略
刘谞承 1,2, 汪涛 1,*, 赵建刚 2, 曾嘉强 1, 梁明易 1, 吴锦辉 3, 贺磊 1
通过小鸟天堂及其周边鸟类资源调查, 研究了小鸟天堂鸟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 小鸟天堂共有鸟类 96种 , 隶属 14 目、 34 科、 68 属 , 其中以非雀形目鸟为主, 科、属、 种各占总数的 52.94%、 58.82%和 57.29%, 其科属多样性(DG-F=0.7625)大于雀形目鸟类(DG-F=0.7145)。鸟类优势种共 18 种 , 约占 18.75%, 以鹭鸟居多 , 3 种鹭科鸟类群落数量为 6040—6290 只之间 , 夜鹭数量最多 , 池鹭其次 , 白鹭相对较少。按居留型 , 留鸟和冬候鸟数量占优 , 各为51.04%和 40.63%; 区系特征表现为东洋界和古北界鸟类多 , 各占 45.83%和 41.67%。小鸟天堂内鸟类种数、物种多样性、科属多样性均大于东面英洲河沿岸和北面农业区 , 而相邻两处区域均以雀形目数量居多 , 说明小鸟天堂是该区域鸟类集中分布区 , 但相邻区域已不适合鹭鸟等非雀形目鸟类活动。通过鸟类群落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 结合周边生境调查, 剖析小鸟天堂面临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环保措施及建议。
2014 Vol. 33 (5): 955-962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424 KB)  ( 325 )
963 老工业搬迁区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马志孝 1,2, 任婉侠 1,*, 薛冰 1, 张黎明 2, 耿涌 1, 孙丽娜 3, 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4
依据美国环保署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法及地理信息系统对研究区主要道路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物非致癌风险指数进行空间分析。街道灰尘中含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物, 浓度 (单位: mg⋅kg–1)最大值分别 Cu 143.00, Cd 7.10, Pb625.00, Zn 1340.00, As 24.50, Hg 1.04, Ni 120.00 和  Cr 1.48。儿童、青少年和成年重金属非致癌风险 As>Pb>Cd>Ni>Cr>Ni>Zn>Cu>Hg; 其中 , 小于 1 岁儿童重金属总暴露途径非致癌风险最高值达到 2.45, 非致癌风险区域面积占案例区总面积的 0.047%; 1 至小于 3 岁的值达 3.64, 面积比例 1.53%; 3 岁至小于 6 岁的值达 2.38, 面积比例 0.012%; 6 岁至小于 11 岁的值达 1.03, 面积比例较小。青少年和成人总非致癌风险均低于风险阀值。总体上, 搬迁后的老工业区在区域范围内未呈现致癌风险。
2014 Vol. 33 (5): 963-971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5655 KB)  ( 406 )
972 滇西北地区种子植物中国-喜马拉雅分布成分(Sino–Himalaya, SH)的区系组成及其分布格局
杨娅华,冯建孟 *
利用大尺度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 , 探讨了滇西北地区中国–喜马拉雅分布成分的区系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 从科到属 , 该区系成分的比重增加了 18%左右 , 意味着滇西北地区可能是该区系成分的重要分化中心之一。对主要植物类群的组成分析表明 , 滇西北地区可能是该区系成分在科、属水平上的重要分布和起源中心。在属水平上,该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差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 , 这可能与纬度梯度上地壳的差异性抬升所致的区系分化强度的纬度分异有关。从南到北, 该区系成分中年轻的多型属所占比重呈增加趋势, 而古老的少 (单)型属所占比重则呈递减趋势。这可能与纬度梯度上地层的差异性抬升和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有关。
2014 Vol. 33 (5): 972-978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370 KB)  ( 115 )
979 麦冬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 5 种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易自成 1,2,黎华寿 1,2,*, 付浩洋 1,2, 杨旭 1,2, 贺俊波 1,2, 郑海 1,2
以滤纸生测方法测定了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不同部位去离子水浸提液对黑麦草(Lollum multiflorum)、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菜心 (Brassica parachinensis)、萝卜 (Raphanus sativus)以及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等几种南方常见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结果表明低浓度麦冬水浸提液促进了受体种子萌发和幼苗根长, 而高浓度则均表现出抑制作, 水提液的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强。水提液对萝卜幼苗苗高和生物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化感促进作用 , 而高浓度的麦冬地上部水提液对黑麦草、紫云英和三叶鬼针草幼苗的株高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化感抑制作用。且麦冬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同一受体的化感效应强度有差异, 地上部水浸提液化感作用强于地下部分。
2014 Vol. 33 (5): 979-983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333 KB)  ( 261 )
984 毛黄钟花 (Tabebuia chrysantha )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及其播种繁殖技术
袁莲莲 1,2,王少平 1,刘楠 1,张倩媚 1,任海 1,*,雷泽湘 2,盘桂波 3,罗建 4
毛黄钟花(Tabebuia chrysantha (Jacq.) Nichols.)为紫葳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系统研究其形态解剖特征、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播种繁殖技术, 结果表明 , 毛黄钟花为阳生性树种。毛黄钟花的枝角及叶面积大 , 栅栏组织发育好, 下表皮气孔数多 , 利于其对光能的吸收利用。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单峰曲线 , 无光合午休现象。叶片具有较高的光补偿点、较高的光饱和点和较小的表观量子效率, 在高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下 , 其叶片的光合速率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同时还维持了较高的蒸腾速率。毛黄钟花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示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能有效吸收光能并传递到光合反应中心。播种在沙土中的种子较泥炭土中的种子发芽要早、萌发周期短且发芽率高,但在泥炭土中的幼苗植株株高要相对较高且叶色较深, 这表明其萌发及栽培时可尽量选择土层肥沃的砂质壤土。研究
结果显示毛黄钟花适合生长在水热充沛、土壤相对肥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2014 Vol. 33 (5): 984-990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1744 KB)  ( 189 )
991 新疆野核桃种子的生物量可塑性及其生长模型
张维 1,2, 巴雅尔塔 1, 杨晓绒 1, 杨允菲 2,*
大样本采集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野核桃种子全部 14 个变型和迁地移栽野核桃 2 个变型, 分析种子的生物量可塑性, 建立种子构件间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 , 野核桃大多数种子的壳重、仁重、膜重和总重在不同野核桃变型间差异显著。种子壳重以铁壳、尖嘴、矩圆、心形、卵圆、歪嘴、典型、三棱、纺锤、尖果、小圆、薄壳、长薄壳、小矩圆顺序减小 ; 仁重以铁壳、矩圆、尖嘴、心形、典型、薄壳、卵圆、歪嘴、三棱、尖果、小圆、纺锤、小矩圆、长薄壳顺序减小 ; 膜重以尖嘴最大, 纺锤最小。单果重以铁壳、矩圆、尖嘴、心形、典型、卵圆、歪嘴、三棱、尖果、小圆、纺锤、薄壳、小矩圆、长薄壳顺序减小。种仁比率为 43.33%—47.28%, 以小矩圆、典型、 (薄壳=卵圆 )、长薄壳、矩圆、歪嘴、心形、尖嘴、三棱、小圆、尖果、铁壳、纺锤顺序减小。种子总重与壳重、总重与仁重的生长关系分别可用直线、乘幂、指数和对数方程定量描述, 大部分为异速生长型, 各构件在种子不同生长期的增长快慢可通过各方程的性质反映。新疆野核桃在迁地移栽后有更大的种子。
2014 Vol. 33 (5): 991-997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810 KB)  ( 98 )
998 一座热带中型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种类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张晓燕 1, 张笑君 1, 林秋奇 1, 韩博平 1,*
松子坑水库是位于深圳市的一座调水型的中型水库, 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具体热带中型水库的典型特征。为了解该类水库的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特征, 于 2012 年 2 月—2012 年 12 月对该座水库的浮游甲壳类进行了逐月采样。研究主要分析浮游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个体体长、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以及水库浮游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共检出甲壳类浮游动物 16 种 , 其中桡足类 5 种 , 枝角类 11 种 , 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桡足类主要优势种为钩指复镖水蚤、温中剑水蚤和右突新镖水蚤, 枝角类以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和奥氏秀体溞等小型个体为优势种。同时还检测到了盔型溞以及大型枝角类理查德薄皮溞, 反映出该水库相对较低的捕食压力。同一种类丰水期的平均体长显著小于枯水期 ; 丰水期的桡足幼体/成体比较低 , 枯水期在种群发育的重要阶段。温度和捕食是影响该水库浮游甲壳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2014 Vol. 33 (5): 998-1004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647 KB)  ( 204 )
1005 四川省内江地区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
熊朝勇,肖雍琴, 李福泉, 曾洪
通过对内江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生态规划 , 赋予了内江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条件。同时, 提出内江城市生态经济发展, 要从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来进行园林生态规划 , 促进统筹城乡生态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成渝经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2014 Vol. 33 (5): 1005-1011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333 KB)  ( 288 )
1012 山东省生物多样性县域分布
田贵全 1,*, 宗雪梅 1, 孟祥亮 1, 张学杰 2, 耿德江 3, 曹振杰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继气候变化之后又一全球环境热点, 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摸清生物多样性区域分布状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 全面、系统地调查了山东省生态系统类型、野生高等动物、野生维管束植物、植被垂直层谱、特有物种、受威胁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及其县域分布状况, 并发现了王锦蛇(Elaphecarinata)、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北滑蜥(Scincella septentrionalis)等山东省新记录种, 建立了山东省各县域的物种名录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讨论了生物多样性县域分布格局。
2014 Vol. 33 (5): 1012-1016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1980 KB)  ( 155 )
1017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李风军, 冯晓秀, 陆桂琴
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研究对象,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为研究目标。依据主客观因素,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 11 个符合宁东基地实情的评价指标, 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 SVM 模型。将 GA 嵌入 SVM 中以优化其结构及参数, 利用 SVM 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高精度的分类性能进行评价。再利用已有的 BP-ANN 模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 宁东基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为Ⅱ级 , 属于中度脆弱 ; SVM 模型简单、通用、精度高, 可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推广应用。最后对脆弱性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2014 Vol. 33 (5): 1017-1022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975 KB)  ( 116 )
1023 2000—2010 年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
刘伟玲 1,2, 张丽丽 1,2,3, 郑娇琦 1,2, 王鑫 1,2, 张林波 1,2,*
以 Landsat TM 和 MODIS 数据结合地面数据为基础,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 对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2000—2010 年生态系统功能进行研究, 为能更好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并合理的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茨坪镇城市用地的扩张、各旅游区道路建设及林地周期性砍伐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景区的生态系统功能整体表现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重叠的部分有增加的趋势, 而保护区外的部分和茨坪镇周围的部分降低。主要是由于城镇建设致使的林地、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 另外旅游活动也是造成生态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
2014 Vol. 33 (5): 1023-1029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2597 KB)  ( 158 )
1030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系列森林生态系统的磷平衡
周曙仡聃 1, 黄文娟 2, *
了解磷(P)在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对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气沉降是 P进入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 同时径流在输出 P 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个典型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简称季风林)及其演替系列—针阔叶混交林(简称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大气沉降P 输入和径流 P 输出。结果表明 , 每年通过大气沉降输入的 P 总量为 1.06 kg⋅hm–2 , 通过干、湿沉降输入的 P 量分别为0.50 kg⋅hm–2 a–1 和 0.56 kg⋅hm–2 a–1, 其中 , 大于 61%的大气 P 沉降出现在旱季(10 月至次年 3 月 )。季风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每年径流损失的 P 分别为 0.66 kg⋅hm–2、 0.69 kg⋅hm–2 和 0.81 kg⋅hm–2 。然而, 在雨季(4 月至 9 月 ), 季风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径流 P 损失分别超过 83%、 80%和 80%。大气 P 沉降输入与径流 P 输出在旱季与雨季之间的差异表明了大气 P 沉降的增加对缓解生态系统 P 缺乏的作用非常有限。
2014 Vol. 33 (5): 1030-1034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223 KB)  ( 79 )
       综述
1035 基于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农业生态学》 教改探索
陈桂葵 1,2, 冯远娇 1,2, 贺鸿志 1,2, 谈凤笑 1,2, 黎华寿 1,2,*
在多年《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进行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创新能力为主线, 立足多元化教学主体, 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即时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可归纳为 :(1)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生产实践; (2)基于教学主体多元化的多元教学模式的灵活选择;(3)开设《农业生态学》综合大实验和田间综合训练,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 (4)生态学理论知识与农业生态实践的合理平衡; (5)设置多种交流平台 , 方便学生随时与教师互动。教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 该教学改革法是适用于生态学和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较为成功的方法。
2014 Vol. 33 (5): 1035-1040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329 KB)  ( 214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