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3年 32卷 5期
刊出日期:2013-10-25
论文
论文
529
茅尾海营养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龙颖贤1,2, 陈隽1*, 韩保新3, 徐敏1
针对茅尾海营养盐污染的现状,通过海湾近10 年的富营养化状况变化趋势及污染来源分析,确定主要污染源,并根据环境容量计算结果,从陆源污染治理和养殖污染控制两方面,提出了海湾营养盐污染控制对策,为海湾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茅尾海富营养化状态总体呈上升趋势,并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入海河流和海水养殖是营养盐的主要来源。通过环境容量计算,在维持现有养殖水平的前提下,钦江和茅岭江总磷均需削减,削减率最高达67.4%;若养殖负荷削减30%,仅钦江仍需削减66%氨氮负荷和34.5%总磷负荷。因此,茅尾海营养盐污染控制应重点控制入海河流污染负荷和水产养殖规模。
2013 Vol. 32 (5): 529-533 [
摘要
] (
98
)
HTML
(1 KB)
PDF
(381 KB) (
176
)
534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
刘滨尔,廖宝文*
在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引入中国近30 年,华南沿海大规模成林之际,尝试对其纯林进行改造,试验引入乡土种和国内外来种进行林相改造,试验树种为: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arniculatum),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海檬果(Cerbera manghas),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结果表明,木榄与无瓣海桑混交10 年后,形成了郁闭的林冠层,其适合作为高纬度无瓣海桑林内混交的树种。而秋茄生长缓慢且易被上层林木的枯枝压倒折断,5 年龄秋茄尚未形成林冠层。半红树树种保存率均很高,生长良好。林下乡土种的改造对土壤基质改善的规律性不明显。淇澳岛林下改造试验有助于为中国红树林恢复后的稳定性研究提供先行经验。
2013 Vol. 32 (5): 534-539 [
摘要
] (
147
)
HTML
(1 KB)
PDF
(1000 KB) (
233
)
540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影响
高健1,周敏1,闵婷婷1,刘正文1,2*
】该文于2010 年5 月—2011 年3 月对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修复区和未修复区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共计 21 个,其中修复区R1和R2分别有20 个和21 个,未修复区UR有18 个。在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清水态、较低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为主,而在未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浑水态、较高营养盐水平的功能类群为主;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适应生长在清水态、较低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与沉水植物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关系;相反,适应生长在浑水态、较高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与沉水植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总氮、总磷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营养盐的降低和沉水植物的出现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发生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2013 Vol. 32 (5): 540-546 [
摘要
] (
143
)
HTML
(1 KB)
PDF
(1276 KB) (
138
)
546
叉尾斗鱼仔鱼饵料选择与摄食强度
蒲根毅1,2, 刘宇航1,3,林小涛1,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叉尾斗鱼仔鱼对不同类别饵料的选择及其摄食强度。结果表明,2—3 日龄刚开口摄食的仔鱼对桡足类无节幼体有明显正选择,对轮虫表现为明显的负选择,而对枝角类和桡足类则完全不摄食。4—6 日龄仔鱼主要以桡足类无节幼体为食物,7—11 日龄的仔鱼主要以枝角类为食物,而12—25 日龄仔鱼则主要摄食桡足类。仔鱼口宽或全长与摄食饵料个体大小呈线性或曲线正相关。2 日龄仔鱼开口摄食发生率达47%,而3 日龄以上则保持100%;2 日龄仔鱼平均摄食量仅为0.0017 mg,而25 日龄仔鱼平均摄食量已达0.3795 mg。最高饱食率出现在25 日龄,达到60%,而消化道饱满系数以5日龄最大,达13.13%。但之后消化道饱满系数逐步下降,11—25 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系数在1.46%—2.79%之间波动。
2013 Vol. 32 (5): 546-552 [
摘要
] (
109
)
HTML
(1 KB)
PDF
(700 KB) (
191
)
553
两种对虾养殖模式下池塘底泥耗氧速率的研究
何亮华,李建生
通过采集试验前后池塘不同位点的底泥沉积物,就对虾单养和虾蛤混养两种模式下底泥耗氧速率(SOD)做初步研究,探讨不同水温和有机质含量对不同养殖模式池塘底泥SOD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虾单养和虾贝混养两种模式下池塘底泥SOD都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且呈良好的幂指数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9 9、0.990 5;SOD与有机质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对不同养殖模式下虾池底泥SOD 分析表明,虾蛤混养池与对虾单养池的SOD 差异极显著 (P<0.01);在相同养殖模式下,SOD试验初期小于试验后期(P<0.05)。在相同时期,单养虾池底泥的SOD 高于虾蛤混养池(P<0.05)。
2013 Vol. 32 (5): 553-557 [
摘要
] (
150
)
HTML
(1 KB)
PDF
(294 KB) (
213
)
558
粤西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冷科明1,吴霓2,杜克梅2,邓国群2,江天久2*
为了弄清广东西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的主要成分,该文于2005 年—2006 年间在粤西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主要经济贝类,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其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 的11 种成分,主要成分为STX 和C1,检出率分别为77.78%和66.67%,且STX 的含量较高。其次为GTX4 和dcGTX2-3,检出率均为55.56%,其含量普遍较低。总体上,麻痹性贝毒成分在粤西海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类种间差异。地域上,PSP 主要分布在北津港、海陵湾和流沙湾;季节上毒素含量在春季末达到高峰;托氏毛蚶(Scapharca troscheli)对PSP的积累能力较,相比于其它贝类,其体内PSP含量最高,达2.85 nmol/g,毒性达55.99 μgSTX/100g。该研究结果可为广东沿海赤潮生物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13 Vol. 32 (5): 558-563 [
摘要
] (
92
)
HTML
(1 KB)
PDF
(321 KB) (
135
)
564
东江流域附着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模型适用性评估
黄迎艳1,王旭涛1,刘威1,黄少峰1,雷远达2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东江流域对硅藻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并对附着硅藻与该环境变量转换函数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3 个环境变量中,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的第一特征值(λ1)和第二特征值(λ2)的比(λ1/λ2)最高,为0.8,成为用于加权平均回归分析(Weighted averaging analysis,WA)建模的环境变量。用WA 初步建立了东江流域附着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模型,反向的WA 方法提供了最小的推导误差值(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
(RMSEP=0.209)和最高的电导率推导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相关系数(R2=0.778)而成为最佳建模方法。在删除异常样品后,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的推导能力增加,推导误差值降低(RMSEP=0.183),实测值与推导值的回归相关系数提高(R2=0.818)。结果表明,电导率是影响东江流域硅藻群落最大的环境变量,建立的附着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模型适用于东江流域电导率值的推导。
2013 Vol. 32 (5): 564-570 [
摘要
] (
111
)
HTML
(1 KB)
PDF
(531 KB) (
330
)
571
厨余混合绿化垃圾的不同配比对赤子爱胜蚓生物量及堆肥效率的影响
刘依林1,陈大志2,朱爽3*,吴艳2
为了探讨厨余混合绿化垃圾的不同配比对蚯蚓的生物量及其堆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两种物料不同混配比例条件下赤子爱胜蚓堆肥处理混合垃圾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生态因子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混合基质中增加绿化垃圾的比例可以相应地显著加快蚯蚓的生长、成熟和繁殖速度,显著提高对应基质的堆肥效率,这可能与混合基质碳氮比的提高、酸碱度的平衡以及透气性的改善有关。在厨余垃圾占主体(不低于50%)的情况下,绿化垃圾掺入的最佳比例范围为40%~50%,在该比例范围内,混合基质对赤子爱胜蚓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接近极限,相应的蚯蚓堆肥的效率也接近平台期最高值。
2013 Vol. 32 (5): 571-575 [
摘要
] (
81
)
HTML
(1 KB)
PDF
(327 KB) (
213
)
576
黄芩素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裂解宿主的影响研究
贺美1,2,柏仕杰2,3,邱德全2*
论文以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黄芩素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裂解宿主的影响来反映黄芩素的抗病毒效果,同时还研究了将黄芩素制备成环糊精包合物后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裂解其宿主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素及其环糊精包合物均抑制了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其宿主的裂解,且抑制作用均与它们的浓度与作用时间(一定时间范围内)成正相关;将黄芩素制备成环糊精包合物后有利于黄芩素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裂解抑制作用的增强,在相同浓度下,黄芩素环糊精包合物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作用60 min就能完全抑制了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其宿主的裂解作用,而黄芩素则需要120 min。可见,利用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其宿主的裂解作用来研究一些药效成分的抗病毒作用是一种简单、方便、成本较低的有效方法。
2013 Vol. 32 (5): 576-581 [
摘要
] (
89
)
HTML
(1 KB)
PDF
(2772 KB) (
87
)
582
广州市白云湖碳素纤维生态草硝化反硝化细菌分离鉴定
余帆洋1*, 高强1, 余安仁2,蔡文炎3
为从机理上研究碳素纤维生态草对广州市白云湖的水质净化效果,明确碳素纤维生态草上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于2012 年11 月6日对广州市白云湖东湖及生态浮床3 个布设点的碳素纤维生态草进行了取样。运用自行设计的选择培养基,从3 个样品中分离到8 株硝化和反硝化细菌菌株,依次编号为1A、1B、1C、2A、2B、3A、3B、3C。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出菌株1C、2B和3C同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 communis),菌株1B和3A同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菌株1A 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2A 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菌株3B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并分别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2013 Vol. 32 (5): 582-587 [
摘要
] (
91
)
HTML
(1 KB)
PDF
(3406 KB) (
198
)
588
连州上柏场报春苣苔所处岩洞植物区系特征
周健桃1,潘丽君1,缪绅裕1*,王厚麟1,杨春霞1,唐志信2,邓冬梅2,李春波2
为了解国家I 级重点保护植物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种群所处生境的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特征,对广东连州上柏场石灰岩洞内及洞口附近的维管植物进行了调查。经采集鉴定标本,统计出上柏场岩洞有维管植物66 科100 属115 种,包括报春苣苔、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2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连县唇柱苣苔(Chirita lienxienensis)1 种连州特有植物,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等多种石灰岩特征植物。种子植物科、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的区系成分以东亚分
布、中国特有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生活型谱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最多;由于洞穴高度、光照等的限制,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上柏场岩洞种类密度较高,其特殊的种类组成与其亚热带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石灰岩地貌生境相适应。
2013 Vol. 32 (5): 588-593 [
摘要
] (
83
)
HTML
(1 KB)
PDF
(350 KB) (
214
)
594
于桥水库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张震, 卞少伟*, 梅鹏蔚, 武丹,王海英,王萌
2012 年5月-11 月,对天津于桥水库浮游植物丰度及其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浮游植物丰度时间分布以11 月最高,为117.30×105 ind/L;9 月最低,为60.52×105 ind/L;空间分布表现为5 月、11 月均为5#采样点最高,分别为239.25×105 ind/L,142.80×105 ind/L;8 月、9月最高均为1#采样点,分别为111.75×105 ind/L,78.05×105 ind/L。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桥水库浮游植物丰度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总磷,总磷的相关性系数是0.782 2,因此控制外源性磷的输入,对于维持于桥水库的生态系统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013 Vol. 32 (5): 594-598 [
摘要
] (
111
)
HTML
(1 KB)
PDF
(328 KB) (
139
)
599
有机负荷对AMBR 去除高浓度废水的影响
朱越平1,韩锋2
为更好提高厌氧迁移式反应器(AMBR)的处理效能,采用自制有效容积为40.5L的5格室AMBR,通过进水COD质量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的调控,探讨了反应器在逐渐升高容积负荷(VLR)及突然受到高负荷冲击时对高浓度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LR在3~9 kg COD×(m3·d) -1之间,COD去除率可稳定在88%以上,VLR为3.5 kg COD×(m3·d) -1时最高,达到92%,VLR超过10 kg COD×(m3·d) -1时,COD去除率开始下降,VLR超过12 kg COD×(m3·d) -1时,有机负荷超出系统承受限度,COD去除率下降到了75%。当VLR从7.5 kg COD×(m3·d) -1突然提升到15 kg COD×(m3·d) -1时,前2 d COD去除率并无明显下降,保持在84%,但在第3 d 降低到了78%,在恢复冲击前有机负荷后第4 d,COD去除率恢复到冲击前水平。
2013 Vol. 32 (5): 599-603 [
摘要
] (
107
)
HTML
(1 KB)
PDF
(328 KB) (
115
)
604
基于遥感的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估算
张喜旺1,于宁1,秦奋1,胡延科2
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PAR)是指植物实际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是评价植被光合潜力和潜在产量等研究的重要参考指标。基于CASA模型,利用土地利用图和MODIS NDVI 数据,以及改进的日照百分比经验统计公式,研究2010 年河南省APAR状况,进一步分析河南省APAR 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较好的反映了河南省APAR 分布。2010 年河南省APAR 总量为8.70×1012MJ。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整体上南部和西部比东部和北部高,最大值出现在西部伏牛山地区,与植被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同时受地理纬度影响较大。年内差异较大,5 月至8 月是植被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的时间,占全年总量49.58%。
2013 Vol. 32 (5): 604-608 [
摘要
] (
74
)
HTML
(1 KB)
PDF
(1926 KB) (
563
)
609
山西灵丘天然青檀种群数量动态
李晓丽1,毕润成1*,张钦弟1,苗艳明1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种群数量动态,保护该种群持续稳定发展,在山西灵丘青檀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青檀种群,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引入生存函数,运用种群动态量化分析方法对种群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大于零,种群属于增长型,但种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存活曲线拟合结果表明种群趋于DeeveyⅡ型。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3龄级出现高峰。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曲线在前期变化幅度较大,后期两曲线变化趋于平缓;死亡密度前期高于后期,而危险率随着龄级的增加不断增大。
2013 Vol. 32 (5): 609-615 [
摘要
] (
98
)
HTML
(1 KB)
PDF
(757 KB) (
172
)
616
辽宁太子河河岸带草本植物特征研究
潘雪莲1,2,张远2,孙建新1,夏会娟2,3,孔维静2*
应用样方法研究了辽宁太子河河岸带草本物种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太子河河岸带共有草本植物207 种,隶属于36 科125 属。其中菊科物种最多,水蓼出现的频率最高;2)太子河河岸带草本植物属级区系组成丰富,以温带分布区类型为主,其次为热带分布区类型;3)所有物种中,水生或湿生植物120 种,旱生或中生植物87 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8.0%和42.0%;4)根据物种在样方中出现与否,将样点分为2 类;一类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物种以旱生或中生植物为主,物种数多,而另一类分布于低海拔地区,物种以水生或湿生植物为主,物种数较少;5)河岸带草本物种中有杂草和人类伴生种出现,且频率较高,表明太子河河岸带受到人类活动,如农田开发、挖沙和人类居住的影响。
2013 Vol. 32 (5): 616-623 [
摘要
] (
114
)
HTML
(1 KB)
PDF
(672 KB) (
398
)
624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质量快速评价
张建亮1,王清春1*,崔国发1,陈永财2
根据林地的自然性、林地质量、林分生长状况、群落完整性和稳定性五方面特征,选择17 个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一级”小班9 个,占2.190%,“二级”小班个数和面积分别占97.080%和97.627%,“三级”小班3 个,没有“四级”小班。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总体质量得分0.858,等级为“二级”,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对阔叶红松林的总体质量较好。类准则层质量评价中,群落完整性质量等级为“三级”,群落稳定性“三级”的小班个数和面积占20%以上,表明人类长期的林下干扰对阔叶红松林质量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013 Vol. 32 (5): 624-630 [
摘要
] (
131
)
HTML
(1 KB)
PDF
(732 KB) (
109
)
631
元阳梯田区全福庄小流域水质分析与评价
张娟1,宋维峰1
以全福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元阳梯田区农业生产和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通过科学的采集水样,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实验室条件,选取pH、COD、总氮、总磷、硝氮、氨氮、正磷酸盐等七项水质指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实验测定,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选取的元阳梯田区五处采样点(森林水源地、梯田出水口、梯田入水口、全福庄小寨、河流入水口)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为:五个采样点的pH 指标处于Ⅰ~Ⅴ类之间;其COD、氨氮、硝氮等指标均处于Ⅰ~Ⅱ类之间;梯田出水口总磷超过Ⅴ类标准,其他采样点指标等级均处于Ⅰ~Ⅲ类之间;梯田出水口总氮超过Ⅱ类标准,其他采样点指标等级均处于Ⅰ~Ⅱ类之间。评价结果为:研究区水质总体处于Ⅰ~Ⅱ类之间,这是由于梯田灌区的水历经森林、土壤、甚至岩层的净化作用,整体水质较好,其中梯田出水口水质达到Ⅲ类水,属轻度污染。
2013 Vol. 32 (5): 631-635 [
摘要
] (
133
)
HTML
(1 KB)
PDF
(331 KB) (
100
)
636
甲醛固定对Live/Dead BacLight Bacterial Viability Kit死活细菌染液荧光显微计数海洋细菌的影响
张瑜斌*,崔焱芸,郑运,孙省利
利用Live/Dead BacLight Bacterial Viability Kit 死活细菌染液对采自湛江东海大堤海水、沉积物细菌和大型海藻拟刚毛藻(Cladophoropsis zollingeri)内生细菌数量进行了甲醛固定处理前后的荧光显微计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鲜样品(不加甲醛固定)、甲醛刚固定样品、甲醛固定1 周样品和甲醛固定2 周样品中海洋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甲醛固定对Live/DeadBacLight Bacterial Viability Kit 死活细菌染液荧光显微计数海洋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固定后的样品可在2 周内完成计数。
2013 Vol. 32 (5): 636-641 [
摘要
] (
80
)
HTML
(1 KB)
PDF
(321 KB) (
291
)
642
通辽市公园木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
刘贵峰,梁曼,刘玉平
为了研究通辽市公园木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对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乔灌木的树种组成、观赏习性、应用频率,乔木的重要值及其灌木的相对盖度等特征。结果表明,通辽市公园木本植物种类不是特别丰富,共有49 种,隶属于20 科35 属,其中以乔木的种类居多,应用较多且较为集中。在通辽市公园中运用蔷薇科、杨柳科、木犀科等植物种数较多,而柽柳科、银杏科、无患子科等都相对较少。应用频率较高的木本植物种类有油松、垂榆、山桃、云杉和榆叶梅等。重要值较高的木本植物种类有油松、圆柏、山桃等。灌木相对盖度较高的只有榆叶梅。最后提出应加强乡土树种和芳香植物的利用及增加木本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2013 Vol. 32 (5): 642-647 [
摘要
] (
114
)
HTML
(1 KB)
PDF
(360 KB) (
177
)
648
广州发展都市低碳农业的SWOT 分析
秦钟1,章家恩1*,吕建秋2,刘长威2,吴睿珊1
农业的低碳化发展是近年来广州着力打造优质、高效、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广州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事关新时期节能减排目标计划的实施与低碳城市建设的成败。论文运用SWOT 方法,分析了广州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指出广州在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水平高、技术推广体系成效显著等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应为建设都市现代低碳农业,通过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和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2013 Vol. 32 (5): 648-653 [
摘要
] (
84
)
HTML
(1 KB)
PDF
(376 KB) (
114
)
654
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对水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何宁,刘伟杰,孙东,王瑞,段舜山*
环境激素类物质由于其具有生态毒性、难降解与生物累积性,对水产品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NP)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的降解产物,后者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同时也对水产生物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危害。该文综述了壬基酚的环境激素特征及污染途径,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对水产生物的生理生态影响以及其通过生物富集和传递效应对人类健康形成的潜在威胁,可作为中国水产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参考资料,为壬基酚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2013 Vol. 32 (5): 654-659 [
摘要
] (
113
)
HTML
(1 KB)
PDF
(378 KB) (
171
)
660
城市绿地资源影响房产价值的研究综述
张彪1*,王艳萍2,谢高地1,夏宾3
为借鉴国外城市绿地与房产价值关系研究的先进经验,该文重点介绍了欧美地区城市绿地与房产价值实证研究的结论及方法。多项研究表明,城市绿地能促进附近房产增值5 %-20 %,不过增值效果与绿地的地段、类型以及面积有关,甚至有的表现为负效应。这种影响只存在距离绿地100 m-500 m范围内,且随着房产到绿地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研究方法由单要素简单的理论模型发展到多要素复杂的实证模型,其中享乐价格法(HPM)最为常见,不过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此类研究有助于促进科学合理的房地产开发、城市规划和绿地建设,因此我国亟需重视与开展城市绿地与房产价值的实证研究及其应用。
2013 Vol. 32 (5): 660-667 [
摘要
] (
91
)
HTML
(1 KB)
PDF
(372 KB) (
307
)
668
湛江市中水回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颜斌1,王干2
水资源日益短缺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水回用已被国内外许多城市作为城市节水的一项有效措施来实施。通过对湛江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现状的调查,阐述了中水回用潜力巨大, 既可控制水污染,又可节约水资源,实现再生水利用,更能节约能源和工程投资,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具有非常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中水回用的发展还存在着人们认识不足,缺乏法规支持,融资困难等问题,但是可以通过立法、宣传、制定规划、利用经济手段和吸引外资等手段推动中水回用的发展。科学合理的使用中水,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013 Vol. 32 (5): 668-672 [
摘要
] (
87
)
HTML
(1 KB)
PDF
(345 KB) (
161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