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03年 22卷 4期
刊出日期:2003-08-25

论文
 
       论文
289 植物的不同组织对氰化物降解的可行性研究
于晓章1*, TRAPP Stefan2

氰化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使用的提取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沥滤剂,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人畜的毒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氰化物污染的治理也就成为了环境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课题。植物细胞的悬浮液通常用于研究污染物的降解及在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机制。本实验直接用三种杨柳科植物的不同组织(根须、嫩茎、老茎和叶片)来观察和测定植物细胞线粒体中的氰丙氨酸合成酶(β-cyanoalanine synthase)转化氰化物的可行性。实验是在一封闭的玻璃器皿(100mL)中进行的(100mL的氰化钾溶液中加入1.0g(鲜重)的植物组织,氰化钾溶液的浓度0.444~0.457CNmg·L-1)。在为期28h的时间内,水溶液中的氰化物22.13~67.04%被植物的不同组织去除。最快的氰化物去除率发现在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的叶片实验组(1.9449mg CN/kg(鲜重)·h),苏柳(Salix matssudana Koidz×Salix alba L)的叶片实验组次之(1.7259mgCN/kg(鲜重)·h),最慢的氰化物去除率发现在苏柳的嫩茎实验组(0.4934mg CN/kg(鲜重)·h)。实验结果表明,选用植物的组织同样可以观察和测定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转化,特别是植物的叶片表现的尤其敏感。

2003 Vol. 22 (4): 289-293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416 KB)  ( 180 )
294 茂名大雾岭中次生林植被蚯蚓多样性的空间特征
范明铭1, 许忠能2*, 丘明霞3, 黎婉华1, 马霭能1, 黄泽棋1, 黄滔4, 李丰耀1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大雾岭天然次生林中大田顶、茄顶两座山东、南、西、北四个坡向植物多样性、蚯蚓多样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大雾岭天然次生林1)乔木总数以南坡偏低,在大田顶、茄顶南坡分别0Ind·m-2和0.06Ind·m-2;各坡向乔木Shannon-Weaver指数在0~2.24之间,Margalef指数在0~3.15之间,乔木多样性指数没有坡向差异;2)灌木总数没有坡向差异,灌木多样性指数南坡最低,Shannon-Weav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在大田顶南坡分别为1.52和1.70,在茄顶南坡则分别为2.05和2.33;3)草本植物总数以南坡最高,在大田顶、茄顶南坡分别有87Ind·m-2与244Ind·m-2;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以南坡较高,其中Shannon-Weav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在大田顶南坡分别为2.46与3.36;4)蚯蚓总数以南坡偏低,在大田顶与茄顶分别为7Ind·m-2和0Ind·m-2;各坡向蚯蚓Shannon-Weaver指数在0~1.63之间,Margalef指数在0~2.20之间,蚯蚓多样性指数没有坡向差异:5)土壤有机质无坡向差异,各坡向离地面50cm以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1.2~40.6%,离地面0.5~1m的有机质含量在5.6~17.5%。由于生物资源分布有坡向差异,因此在天然次生林管理时可根据不同的坡向选择相应的开发或保护模式。

2003 Vol. 22 (4): 294-299 [摘要] ( 370 ) HTML (1 KB)  PDF (436 KB)  ( 90 )
300 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时空对比分析
廖红娟, 徐建华, 岳文泽

本文将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引入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城市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考虑了权重的影响。选取GDP增长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每平方千米SO2排放量、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等21项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健康、教育因子构建城市生态适宜度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5个省级和副省级城市为例,计算出各个从1996年到2000年5种生态位适宜度值,分析探讨其时空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生态位适宜度既有空间差异、时间差异,又有因侧重的生态因子不同而导致的差异。(2)在五种生态位适宜度中,32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态位最低,27个城市的环境生态位最高。经济和收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健康和教育、平均生态位最高的城市均是深圳,环境生态位最低的是石家庄,基础设施生态位最低的是银川,经济和收入生态位、健康和教育生态位、平均生态位最低的都是贵阳。

2003 Vol. 22 (4): 300-304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445 KB)  ( 137 )
304 广东省生态学会“六大”暨六届一次理事会会议记要
广东省生态学会秘书处

广东省生态学会于2003年11月16日在广东科学馆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社尧和副秘书长黎伟民主持。大会主题是:推进生态学事业与广东小康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理事长彭少麟代表五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张社尧作《关于修改广东省生态学会章程报告》、副秘书长薛加林宣读学会财务《审计报告》。大会经民主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

2003 Vol. 22 (4): 304-304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90 KB)  ( 71 )
305 两种螺旋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硒胁迫和生物有机化效应
郑文杰1, 余景1, 杨芳1, 唐全民1, 贺鸿志1,3, 黄峙2, 尹平河1

在极大螺旋藻(S.maxima)和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硒胁迫处理,分别从接种后第1d至第5d开始添加硒,并不断增加硒含量,至第7d使硒的累计添加量为1000mg·L-1,形成5种不同硒胁迫(硒胁迫Ⅰ~Ⅴ),观察各种硒胁迫下螺旋藻的生物量及对无机硒的生物有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硒胁迫Ⅰ~Ⅳ对两种螺旋藻的生长影响不明显,而硒胁迫Ⅴ对螺旋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藻体含硒总量和螺旋藻对无机硒的有机化率按硒胁迫Ⅰ~Ⅴ依次增加。首次提出硒胁迫强度概念,并用此较好地解释了有关实验结果。

2003 Vol. 22 (4): 305-309 [摘要] ( 258 ) HTML (1 KB)  PDF (351 KB)  ( 150 )
310 广东南江工业园经济区对周边水域的影响分析
骆育敏1, 梁明易2, 蒋伟强2, 章群1, 谢数涛1, 黄伟建1

南江工业园地处北江江边,内设有电镀、五金加工企业,为查明工业园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确定本项目对周边水域的影响,调查了南江工业园的水质状况,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园周边水域的水质未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水质状况良好,但却受到了有机物的污染。

2003 Vol. 22 (4): 310-312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337 KB)  ( 81 )
313 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
王肇鼎1,2, 练健生1,2, 胡建兴1,2, 韦桂峰3

我国沿岸水域,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河口内湾和一些浅海区等生态系统已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日益严重的退化现象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探讨了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主要反映在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演替和生产力等结构功能的衰退以及环境的恶化;资料分析表明,大型建设造成的岸线变化、耕地湿地减少、陆源物质大量输入、水产养殖业发展引发的水质富营养化,以及过度捕捞等人类干扰,加速了大亚湾生态环境退化。本文就大亚湾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出为受损海湾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和持续利用的参考建议。

2003 Vol. 22 (4): 313-320 [摘要] ( 392 ) HTML (1 KB)  PDF (577 KB)  ( 452 )
321 潮安县凤凰镇“猪-沼-茶”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效益研究
章家恩1, 黎南华2, 陈位超2, 林捷翘1

对潮安县“猪-沼-茶”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及其功能效益进行了案例调查与研究分析。“猪-沼-茶”生态农业模式是以种茶为中心,以沼气和沼渣为纽带,综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一种生态模式。这种模式可提高茶叶品质,节约生产成本;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适合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推广应用。

2003 Vol. 22 (4): 321-326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415 KB)  ( 93 )
327 Cr3+,Cr6+及其复合污染对狐尾藻的毒害作用
胡韧1, 林秋奇1, 张小兰2*

采用急性毒害水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的Cr6+,Cr3+单一及复合处理对狐尾藻不定根和叶片生理生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当浓度≤1mg·L-1时,Cr3+对不定根的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数量增加,长度增长。而Cr6+及复合处理系列对不定根却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时甚至使其生长停止;2)叶绿素含量在1mg·L-1Cr3+培养液中达到最大值,随Cr6+及复合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呈连续下降趋势;3)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三种处理方式中都表现出抛物线形式,复合处理组在1mg·L-1时使蛋白含量出现高峰;4)细胞内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水平与污染浓度和时间呈显著正相关;5)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SOD,OD,CAT活性先升后降,但其高峰分别出现在处理浓度为1mg·L-1,10mg·L-1,5mg·L-1时;6)研究证实,Cr6+,Cr3+复合处理对狐尾藻的毒害作用较单一Cr6+,Cr3+显著,二者表现出协同作用,而其中Cr6+毒性大于Cr3+

2003 Vol. 22 (4): 327-331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482 KB)  ( 69 )
332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状况调查
周先叶1*, 昝启杰2, 王勇军2, 李鸣光3, 廖文波3, 王伯荪3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大量的种子和快速的营养繁殖使其由定居地向外扩散和蔓延。长途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薇甘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对灌木的危害最大,受人为干扰的次生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危害,果园的人工除草和施肥加速了薇甘菊的危害。

2003 Vol. 22 (4): 332-336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456 KB)  ( 134 )
336 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会议纪要
章家恩

由广东省科学基金、美国国际基金联合资助,由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省生态学会共同举办的“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于2003年11月10日~16日在广州召开。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骆世明教授和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华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Walter Parham博士任大会主席。有50多名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以及6名来自美国、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埃塞俄比亚的外国专家和留学生出席了这次会议。

2003 Vol. 22 (4): 336-336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98 KB)  ( 72 )
337 三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
于秀娟1, 黄长江2*, 朱四喜2, 陈夕明3

有机锡污染可以导致海产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性畸变现象。本文报道了阿文绶贝(Mauritia arabica)、褐棘螺(Chicoreus brunneus)和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三种前鳃亚纲腹足类正常雄性个体和性畸变个体雄性生殖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种间雄性个体的输精管和阴茎的结构存在开放和封闭两种类型,封闭型是由开放型进化而来。虽然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与正常雄性个体的在组织结构上无明显差异,但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并不完整,无法行使生殖功能。由于内分泌扰乱物质对人和动物影响的相似性,使得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2003 Vol. 22 (4): 337-340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362 KB)  ( 137 )
341 广东大中型供水水库的磷污染与富营养化分析
徐宁, 段舜山*, 林秋奇, 王朝晖, 韩博平

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大中型水库的磷污染和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20个大中型供水水库中,一半以上的水库受到磷污染,磷污染已成为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水库的总磷浓度与水库的营养状态基本一致。水库普遍存在磷限制现象,且枯水期的磷限制现象更为严重。在低温和磷限制条件下,硅藻比绿藻更加有优势。

2003 Vol. 22 (4): 341-345 [摘要] ( 350 ) HTML (1 KB)  PDF (388 KB)  ( 221 )
346 秋茄对镉-甲胺磷混合物的吸收积累及致毒作用
林志芬1, 钟萍2, 殷克东1, 杜建伟1

本文采用砂培实验,测定了红树植物秋茄幼苗对镉和镉-甲胺磷的吸收积累和净化作用,探讨了镉-甲胺磷混合物对秋茄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虽然100mg·L-1甲胺磷并不影响秋茄对镉的净化作用,但100mg·L-1甲胺磷的存在却加强了镉对秋茄的毒性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镉对秋茄幼苗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改变秋茄幼苗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使甲胺磷易于从水体向秋茄幼苗的转移,从而加强了镉对秋茄的毒性效应。因此,在确定红树植物对镉“耐受临界浓度”时,建议考虑其它化合物与镉对红树植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2003 Vol. 22 (4): 346-348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266 KB)  ( 77 )
349 18SrDNA序列分析鉴定棕囊藻香港株P2为球形棕囊藻
陈丽芬1,2, 章群1*, 骆育敏1, 韩博平1

有毒赤潮原因种棕囊藻(Phaeocystis sp.)生活史复杂,且形体微小,缺乏明确可靠的分类标准。1997、1999年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两次棕囊藻赤潮,但目前种的鉴定仍存在混乱。本文测定了香港海域一株棕囊藻赤潮原因种P2的18SrDNA部分核苷酸序列,序列长度为650bp,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其为球形棕囊藻(P.globosa)。

2003 Vol. 22 (4): 349-350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194 KB)  ( 210 )
351 铝的生态与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张凯松1,2, 周启星1*

人为原因加快了铝进入环境的速度,也加剧了铝对生命组分的毒害作用与危害。本文从毒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分析了铝对环境的生态风险和对人类的健康风险,概述了有关铝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两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控制、消除环境中铝毒的发生提出了展望。

2003 Vol. 22 (4): 351-355 [摘要] ( 317 ) HTML (1 KB)  PDF (505 KB)  ( 320 )
356 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梅洪1,2, 赵先富1,2, 郭斌1, 刘国祥1, 胡征宇1*

概述了中国淡水藻类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现状,讨论了生境的多样性和及其与藻类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同时探讨了藻类多样性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关于保护和利用措施方面的建议。

2003 Vol. 22 (4): 356-359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467 KB)  ( 248 )
360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势
李高飞1, 任海1*, 李岩2, 柳江1

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反映了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目前NPP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回顾国内外植被NPP研究的历史,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NPP研究中的应用做了分析,并对近期陆地植被NPP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了总结。

2003 Vol. 22 (4): 360-365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549 KB)  ( 381 )
366 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申慧娟1,2, 严昌荣2, 戴亚平1

本文对国内外土壤湿度的监测、预报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及其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土壤湿度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讨论了传统的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统计模型法、从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出发的物理学模型法、利用气象要素与土壤水相关关系为基础的统计预报法、及新兴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法和遥感数据估测法的优缺点。并对土壤水分研究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2003 Vol. 22 (4): 366-370 [摘要] ( 605 ) HTML (1 KB)  PDF (574 KB)  ( 431 )
371 减少农业对水体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吴启堂, 高婷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逐渐增加的化肥施用量和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进一步引起营养流失,进而产生了N、P营养物质的不平衡。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被视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农业面源污染对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同时介绍了国内外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面源控制措施和转移转化措施。指出了建立稳定、和谐与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长久之计。

2003 Vol. 22 (4): 371-376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497 KB)  ( 178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2023年版“北大核心期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当选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单位理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受邀参加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谈学习贯彻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被评选为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在“绿美广州 科普同行”广州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获奖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