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常见10科植物作为研究材料,从种子鲜、干重与海拔、生活型、植物丰富度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了其种子大小变异。结果表明:①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是高寒草甸上的优势科,分别占到17.49%和22.76%。常见植物种子重量集中于0.1~10.0mg之间。②从种子大小与植物丰富度来讲,小种子的种类和数量多,大种子种类和数量则少。③不同的科之间、不同的生活型,其种子鲜重与干重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④在典型的高寒草甸上,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占总数的61.61%。从草本、灌木到乔木,其种子重量逐渐增大。⑤从整体上说,种子大小与海拔存在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性,植物种子重量与生活型的相关性比种子大小与系统分类学的相关性高。
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植物抗逆性试验、植物根系氧化力测定及水体水质指标检测等方法,研究了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ley)、香根草(Vetivaria zizanioides.)、茭白(Zizania latifolia.)、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et Chaub)等4种植物对污染水体主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总磷、总氮)的去除效果,以选择适用于滇池大清河入湖河段污染水体修复的生物浮床植物种。各项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备选植物在对污染胁迫的适应性以及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美人蕉对污水环境的适应性最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较理想。经比较认为以美人蕉为主,辅以香蒲(T.angustata Boryet Chaub)及其他伴生种是构建大清河生物浮床较合理的群落结构。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种群构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产量构成指标是由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组成,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的增多和千粒重的升高,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的产量会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显示了与其他构件组成间的整合作用;(3)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都较密切,其中日照和温度是影响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分布和生长发育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则为相对次要的因子。
在22℃、40μE·s-1·m-2连续光照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IAA)对孔石莼(Ulvapertusa)的生长及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01~10.00mg·L-1IAA对孔石莼的生长及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IAA的质量浓度的增大,实验组藻体的直径以及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都相应增大。并且发现,当IAA的浓度达到1.00mg·L-1时,对孔石莼的促生长作用最佳,且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达最高值;而当IAA的浓度大于3.00mg·L-1时,对孔石莼的生长却相对抑制,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也开始降低。
在探讨深圳福田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红树林区不同水质环境中浮游植物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主要水质因子与浮游植物密度时空变化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福田红树林区浮游植物有5门28属51种(含未知9种),以硅藻门种类为主,优势种为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和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öldi)等,蓝藻、绿藻能发展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小颤藻(Oscillatoria minim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密度空间变化明显,季节差异不大。各季度的浮游植物密度较高,达到106cells·L-1的级别。由于接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等陆源污水,5个站位的主要水质因子受污水排放影响明显,站位受陆源污水影响的顺序依次为:Ⅳ>Ⅱ>Ⅴ>Ⅰ>Ⅲ,污水排放进入红树林区的水域水质显著区别于完全海水水域。陆源污水输入对浮游植物密度时空变化造成显著影响,浮游植物密度与总氮浓度、盐度相关性较好,与总氮成显著负相关,与盐度成显著正相关。
采用描述因子法,选择若干对道路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指标,建立了整体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模型,通过对指标的量化,对肇庆市道路植物景观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肇庆市道路植物景观整体建设水平较好,55%的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在Ⅱ级以上,仅有5%的道路在Ⅳ级以下。在所评价的8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观赏时序,其次是观赏特性,这与所选的树种有很大关系;得分最低的是物种多样性,这与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高度人工化有关。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植物景观要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体现它的价值、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多样性及建立科学的绿地系统管理机制等建议。
以北京城近郊8个区为研究范围,参考目前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化生态效益及经济价值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常用的37种园林植物个体的绿量计算模型,结合园林植物的个体生理特性测定(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净光合速率测定、蒸腾速率测定、滞尘测定),以及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最终确定了北京城市园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CO2)、释放氧气(O2)、增湿降温、滞尘的生态效益及其对应的经济价值定量计算方法。同时,为提高绿化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评价的可操作性、简化专业运算的过程、以Access数据库作为绿量计算参数源,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研制开发了绿化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评价系统。
对2000~2006年长江常熟江段渔业群落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该江段共有鱼、虾蟹类66种,分别隶属于13目29科。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按迁徙习性可分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鱼类和定居性鱼类4大类型。经济鱼类占优势,群落优势种为鳊、鲫、刀鲚、铜鱼、翘嘴红鲌和条。多样性特征值年间平均指标为:Margalef指数(R)1.68,Wilhm改进指数(H")2.50,McNaughton指数(Dw)0.37,Pielou指数(J')0.76。鱼类群落优势度较低,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探讨了水利工程、水域污染及水利调度对该江段渔业资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开发和保护该江段渔业资源的建议。
研究了生物砂滤网污水处理工艺的循环挂膜过程,综合考察了滤网M01和M02上表面生物膜的生长变化情况,细菌数量及其微型动物的组成演化。同时在挂膜一定时间后投加生活污水,分别考察了滤网M01和M02对COD、NH3-N的去除率。通过试验发现微生物能在滤料上生长繁殖,形成生物砂滤网。细菌在整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其它微生物的种类也较为丰富,累枝虫、钟虫、聚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数量较多,而且还出现了轮虫、线虫等微型后生动物,系统中真核微生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滤网M01挂膜成熟后CODcr的去除率可高达90%,氨氮的去除率在70%左右,M02的CODcr平均去除率在60%左右,氨氮去除率在20%左右。
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雅砻江干流独特的生态环境特点与保护目标,选择了包括水文和生物两方面信息的方法―生境模拟法,以达到满足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境目标,维持调水河流良好的生态功能的目的。结果表明,生境模拟法计算的各站各年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基本上处于或接近Tennant法所设定的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之间,而Tennant法设定的计算标准主要考虑当地的水生生物生活习性及气候特点,符合当地的河流生态与环境条件。可见应用生境模拟法来计算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是可行的。
生态足迹方法为定量计算地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论文将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外最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地区从1998年到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的生态足迹动态分析方法,加强了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反应。1998~2005年期间,广西北部湾地区,土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但是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趋势,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仅林地资源与建筑用地资源还有少量人均盈余。
分析了前人在土地利用研究中所用到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广州市1997年和2003年的Landsat TM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对广州市1997~2003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进行了提取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度、空间转移和区域差异等几个方面探讨广州市这6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以及其转化机理。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1)广州市1997~2003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处于一个平稳变化的阶段,其变化速度和强度都相对比较弱;(2)广州市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强度不是很明显。
能值分析方法(Emergy Analysis)为综合评价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以福州和厦门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各种生态流进行计算和归类,建立了相应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并对两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均福利方面优于福州,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落后于福州。从能值角度出发,福州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郊地区能值反馈,科学引导人口转移;厦门应积极发展绿色产业,降低生产能耗物耗,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两城市应加强区际资源互补和消除技术壁垒,促成两城市互补、互利、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了广州市花都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为花都区的污染治理及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评价过程中,重点讨论了评价因子的选取、权重值的运算,并对其评价的结果与水环境调查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模糊数学评价的结果与花都区地表水质现状相符,全区地表水质尚可,各水库水质都优于Ⅲ类;但区内工业园排水对地表水有不良影响,天马河井岗桥附近出现石油类污染和有机污染,水质属于Ⅴ类;评价方法有实用价值。
环境激素是具有生物体内分泌激素干扰作用的一大类化学物质。环境激素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不仅对生物的繁殖具有一定影响,而且还对生物的许多行为和感知能力产生影响。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阐述了其作用机理,并探讨了环境激素类物质控制和管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