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08年 27卷 4期
刊出日期:2008-08-25

论文
 
       论文
193 植物自毒物质剂量与效应的机理模型研究
陈小秋1, 刘迎湖1*, 安民2, 冯远娇3, 陈实1

植物自毒现象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该研究针对植物自毒作用强弱与自毒物质浓度相关的低促高抑赫米斯(Hormesis)特性,在An-Johnson-Lovett Hormesis模型中引入生态限制因子米式(Mitscherlich)模型,建立了自毒物质作用的剂量/自毒效应规律的机理数学模型.模型的演示与文献的报道结果一致,用已经发表的多种植物的自毒研究数据进行检验显示很强的拟合效果,说明以生态限制因子为核心建立的自毒模型不仅从植物生长的生物生态学属性上进一步揭示了自毒作用随自毒物质浓度变化的效应规律,同时在应用上具普遍性,这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自毒作用提供了一理论平台.

2008 Vol. 27 (4): 193-196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366 KB)  ( 234 )
197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张小翠1, 满自红2, 张育德2, 瞿学方2, 梁万福1, 陈学林1,3*

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青杄种内、种间的竞争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青杄种内竞争指数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竞争远远大于种间竞争;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青杄>山杨>桦叶四蕊槭>油松>柳树>红桦.竞争指数与对象木的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当青杄胸径达到40cm以上时,竞争指数变化很小.青杄的竞争指数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性.

2008 Vol. 27 (4): 197-201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382 KB)  ( 211 )
202 氮磷营养盐对四种淡水丝状蓝藻生长的影响
王文杰, 姚旦, 赵辰红, 薛静, 沈颂东*

通过设定不同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对4种淡水丝状蓝藻:皮质颤藻、尖细颤藻、蛇形颤藻和坑形细鞘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皮质颤藻和坑形细鞘丝藻对高浓度的氮、磷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硝态氮浓度0.016mg·mL-1~2.0mg·mL、磷浓度1.36mg·mL-1~13.6μg·mL时生长较好.4株藻在只存在氨态氮的情况下生长都受到抑制.

2008 Vol. 27 (4): 202-207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815 KB)  ( 303 )
208 太湖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研究
谢晓玲1, 徐德琳2, 邓自发1,2*

蓝藻爆发是环境污染引发的重要事件之一,随之产生的蓝藻毒素又直接危及区域水安全.该论文采用蚕豆和大蒜根尖微核试验研究了太湖蓝藻暴发期间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同阴性对照相比,所有试验处理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显著增加;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而言除蓝藻滤液8倍稀释液的影响不显著外,其它水平效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暴发期蓝藻滤液原液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影响显著高于阳性对照(0.8mg·mL-1环磷酰胺)的效应,从而说明蓝藻暴发时期蓝藻滤液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通过微核试验效果分析,蚕豆作为植物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稳定性都优于大蒜材料.

2008 Vol. 27 (4): 208-211 [摘要] ( 318 ) HTML (1 KB)  PDF (369 KB)  ( 148 )
212 滇池入湖河流大清河河口段浮游藻类格局研究
吴乃成, 徐耀阳, 唐涛*, 蒋万祥, 黄亮, 黎道丰, 蔡庆华

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对大清河3个样点的浮游藻类组成及密度、浮游叶绿素a浓度等指标进行逐月监测.共观察到浮游藻类65个分类单元,计53个属.所有样点的平均藻类密度是1.23×108 ind·L-1,最高密度为1.39×109 ind·L-1,最低密度为3.21×105 ind·L-1.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绝对优势种,监测期间其平均相对丰度为92.23%.随着离湖距离的增加,浮游藻类总密度、铜绿微囊藻的百分含量明显降低,而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辛普森(Simpson 1/Dominance)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Evenness)则呈现升高趋势.同时,样点2、3的铜绿微囊藻百分含量与滇池的极为相似,而样点1则距离滇池较远,其铜绿微囊藻的百分含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方面均不同于样点2、3,说明滇池水的倒灌已显著影响到样点2、3的藻类组成.通过比较各样点间的群落相似性指数发现:样点1、3间的相似性指数显著低于样点1、2和样点2、3间的相似性指数.样点2、3间的相似性指数除2007年4、5及7月外,均超过60%.通过对样点1、2和3的浮游藻类群落在工程运行前后进行"非度量多维标度"(NMS)分析,发现示范工程运行后的1年内还未对大清河监测河段水生生物群落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2008 Vol. 27 (4): 212-216 [摘要] ( 399 ) HTML (1 KB)  PDF (610 KB)  ( 250 )
217 一座南亚热带小型贫营养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刘蕾, 肖利娟, 韩博平*

库容大小是影响水体水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变量,它能在很大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别是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了解小型贫营养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特点,于2006年4、8、12月对位珠海市的贫营养小型水库-吉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采样和计数分析.3次采样共检出浮游植物32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在69~342 cells·mL-1,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在1.34~3.69 mg·L-1,夏季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冬季.甲藻是最主要的优势种类,且相对优势度较为稳定.夏季,隐藻门的隐藻(Cryptomonas sp.)和绿藻门的鼓藻(Cosmarium spp.)大量出现,甲藻的相对优势度有所降低.冬季,隐藻数量急剧下降,但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大量出现,与甲藻共同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由降雨引起的营养盐浓度增加是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透明度全年维持较高的水平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形成了有利条件,此外,较为稳定的水体和甲藻利用营养盐的能力使得甲藻成为浮游植物中的最主要的优势种.

2008 Vol. 27 (4): 217-221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478 KB)  ( 237 )
221 广东省生态学会部分专家专察省内几个生态旅游景点
广东省生态学会秘书处

2008年7月9-21日,由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陆玲女士发起,应广东省龙门县龙门永汉假日休闲莊园和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邀请,省生态学会和深圳市生态学会的相关人士联合组织了一次休闲生态考察活动.

2008 Vol. 27 (4): 221-221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156 KB)  ( 74 )
222 固氮菌与溶磷菌接种对红海榄生长的影响
李玫1, 何雪香2, 廖宝文1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固氮菌(Phy)、溶磷菌(Vib)单接种及双接种对红树植物红海榄植株生长和氮、磷营养的影响.接种后6个月对试验苗的生长指标等测定及分析表明,Phy、Vib单接种或Phy+Vib双接种均能改善红海榄氮、磷素营养,增强其光合作用,进而明显促进植株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其中Phy+Vib双接种的促生效果最显著,其苗高、茎径、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根全氮含量、根全磷含量和叶片叶绿素总量分别比未接种的对照苗提高43.3%,11.6%,44.8%,29.9%,29.3%,27.0%和16.8%.固氮菌(Phy)、溶磷菌(Vib)双接种在促进红海榄植株生长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正交互效应,可用于苗期接种.

2008 Vol. 27 (4): 222-226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563 KB)  ( 166 )
226 广东省生态学会2008年工作动态
张社尧

2008年3月18日,广东省科协召开了“全省学会工作会议”.5月30日至6月1日,广东省学会研究会在深圳召开了学会年会.7月14日,省科协召开了技术创新方法报告会.7月15日,省科协交流部又召开了“部分省级学会学术交流工作座谈会”.

2008 Vol. 27 (4): 226-226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156 KB)  ( 124 )
227 聚球藻PCC 7942氢酶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
徐惠娟1, 邬小兵1, 李筱泉1, 龙敏南1, 梁世中2

报道了室温、空气环境下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CC7942氢酶的分离纯化.经过超声破碎、超速离心、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及凝胶层析等步骤,氢酶被纯化了218倍,得率为6.5%,比活为1.46U·mg-1蛋白.纯化氢酶的SDS-PAGE图显示五条蛋白带,分子量约为83kDa,60kDa,47kDa,30kDa和27kDa.该氢酶为可溶性的双向氢酶,其催化放氢的最佳电子供体为还原态的甲基紫精,最适温度50℃,最适pH8.0.

2008 Vol. 27 (4): 227-231 [摘要] ( 386 ) HTML (1 KB)  PDF (427 KB)  ( 200 )
232 广州花地河藻类和底栖动物的生态调查和环境治理对策
陈泽雄, 梁永禧*

结合近年来广州花地河水质监测的数据资料,针对水体中透明度、叶绿素a、浮游藻类和底栖动物等方面进行生态调查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花地河浮游藻类以耐污习性的蓝藻为优势种群,呈现了暴发生长的情况,同时底栖动物中耐污的水丝蚓的密度也在逐年不断增长,水体理化因子中,总氮和氨氮的含量亦在逐年增高,花地河水体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提出了花地河自身净化能力已不能解决该河的重度污染问题,唯有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行全面的环境综合治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并提出了运用生态学原理及跨境合作控制花地河污染的构想和建议.

2008 Vol. 27 (4): 232-236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384 KB)  ( 216 )
237 宁波市内河排污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调查
李共国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调查了宁波市新河1#站(对照)和2#站(娱乐污水排出口)、前塘河3#站(对照)和4#站(生活污水排出口)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共发现浮游动物24种,浮游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的优势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1#站和3#站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多于2#站和4#站,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也均以1#站和3#站高于2#站和4#站.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密度和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4个采样站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站与2#站、1#站与4#站之间的萼花臂尾轮虫密度差异明显(p<0.20).3#站与4#站之间的轮虫多样性指数有明显差异(p<0.20);而1#站与4#站、1#站与2#站以及3#站与4#站之间的浮游甲壳动物多样性指数之间均有明显的差异(p<0.20).

2008 Vol. 27 (4): 237-242 [摘要] ( 365 ) HTML (1 KB)  PDF (458 KB)  ( 180 )
243 美国杂交杏李花果期节肢动物的生态位分析
刘军和, 禹明甫, 付万里, 李玉明

美国杏李园害虫中绣线菊蚜与山楂叶螨的生态位宽度较宽,占据空间较大,为害虫优势种群,在空间维度上害虫之间存在较大竞争;大草蛉在各期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大草蛉是重要的优势天敌,且天敌与主要害虫在空间上相遇机率较大;天敌之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表明主要天敌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竞争关系;美国杏李园天敌对主要害虫在时间维度上有较强的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主要天敌的数量与主要害虫绣线菊蚜种群数量追随关联度顺序为草蛉类>龟纹瓢虫>蜘蛛类>异色瓢虫>其它瓢虫类>食蚜蝇类>七星瓢虫>多异瓢虫.草蛉类和龟纹瓢虫与绣线菊蚜的模糊贴近度最高,说明这两种天敌与绣线菊蚜的同域效应高,对绣线菊蚜有较强的追随作用,抑制着绣线菊蚜种群数量的增长.

2008 Vol. 27 (4): 243-247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373 KB)  ( 145 )
248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景观空间变化与生态评价
郭泺1, 薛达元1, 杜世宏2, 曹丽君1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黄河源头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海拔最高、单一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州.论文利用2006年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以果洛藏族自治州为例,研究黄河源头地区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沿黄河廊道景观空间格局的镶嵌,分析了黄河两岸景观廊道的变化.并选用生态适宜性指标进行生态评价,分析了自治州六个县的生态环境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果洛州主要是以草地、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景观,各种草地景观连接度较高.廊道效应在距离黄河10 km内作用明显,影响区域景观格局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研究结果对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乃至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指导作用.

2008 Vol. 27 (4): 248-253 [摘要] ( 383 ) HTML (1 KB)  PDF (593 KB)  ( 183 )
254 基于GIS的北京市城乡景观格局梯度时空变化研究
全泉, 田光进*

利用遥感和GIS的技术手段,对1990年和2000年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及景观梯度分析和时空变化分析,从而得出了北京市10年间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变化特征和城乡景观的梯度变化的时空特点.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北京市景观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城镇用地总面积大量增加,2000年其总面积和农村居民点景观面积差别很小,北京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程度.城镇用地景观沿样带分布呈典型的"凸"字形,城镇用地比例随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城市化过程在10年间继续向郊区推进,向北扩张强度大于向南.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中心城区聚集性大幅度增大,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斑块密度增大,景观破碎程度加剧,是景观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在样带上的梯度分布和其随时间的变化来分析城市发展特点、模式是一种研究城市化过程的重要手段.

2008 Vol. 27 (4): 254-261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626 KB)  ( 305 )
262 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曾震军1, 唐凤灶2, 杨丹菁3, 靖元孝2*

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费用法等生态经济学方法对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6.18×108yuan·a-1,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间接价值,其中涵养水源价值居首位.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如下:林产品价值为6.03×107yuan·a-1,涵养水源价值为4.50×108yuan·a-1,土壤保持价值为1.46×107yuan·a-1,固碳放氧价值为5.80×107yuan·a-1,净化空气价值为2.42×107yuan·a-1,旅游价值为3.00×106yuan·a-1,生物多样性维护价值为7.61×106yuan·a-1.

2008 Vol. 27 (4): 262-266 [摘要] ( 451 ) HTML (1 KB)  PDF (450 KB)  ( 461 )
267 丛枝菌根真菌在寄主植物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杨文亭, 冯远娇*, 王建武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土壤微生物,能与绝大多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它在寄主植物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论文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以及生物胁迫(致病菌和线虫侵染)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该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8 Vol. 27 (4): 267-271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497 KB)  ( 533 )
272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袁娟1, 张其中1,2*, 罗芬3

鱼类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种属数量最多的类群,分布广泛,起源复杂,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鱼类遗传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作用,对鱼类生存和进化有重要影响.采用分子手段探讨鱼类遗传资源现状,可为遗传育种、鱼类进化研究和遗传资源保护等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以鱼类线粒体DNA(mtDNA)为代表的分子标记技术已被用于研究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及其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本文综述了鱼类mtDNA的结构特征及其在鱼类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对了解和运用mtDNA等分子标记研究鱼类群体遗传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08 Vol. 27 (4): 272-276 [摘要] ( 361 ) HTML (1 KB)  PDF (512 KB)  ( 377 )
277 水肥对草坪草影响的研究进展
钟秀娟, 张巨明*

施肥和灌溉作为草坪日常养护管理的两大重要措施,是建成高质量草坪的重要保障.从施肥措施中的N、P、K及其三元素配施对草坪草的影响以及灌溉措施中的灌溉频率和灌溉水量对草坪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综述近年来草坪草施肥和灌溉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理想草坪草所需的适合施肥水平和灌溉水平,阐明施肥和灌溉两个措施对草坪草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互助关系.通过对施肥和灌溉对草坪草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作简要的概述,为制定适宜的草坪施肥与灌溉计划,节约水资源利用,减少过量肥料对环境与草坪草生长的不利影响,同时为获得理想的草坪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2008 Vol. 27 (4): 277-282 [摘要] ( 349 ) HTML (1 KB)  PDF (621 KB)  ( 387 )
283 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姜艳, 尹光天, 孙冰, 李荣生, 杨锦昌, 邹文涛

综述了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5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影响因素、森林景观生态评价、规划及改造研究、森林边际效应及动态、森林景观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动态模型的构建;从加强景观生态建设、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主要动态方向.

2008 Vol. 27 (4): 283-288 [摘要] ( 559 ) HTML (1 KB)  PDF (564 KB)  ( 720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