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出一株针对屠宰废水有高效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并对其所产微生物絮凝剂D6进行单因子絮凝条件优化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絮凝条件。絮凝条件包括:微生物絮凝剂D6投加量、pH、金属离子种类、1%CaCl2投加量。试验中发现碱性环境是微生物絮凝剂D6发挥絮凝活性的前提,表明微生物絮凝剂D6分子链的充分伸展对絮凝作用起决定因素,因此微生物絮凝剂D6的絮凝机理为吸附架桥作用。其最佳絮凝条件为微生物絮凝剂D6的投加量为25mL·L-1,1%CaCl2投加量55mL·L-1,pH为8。在最佳絮凝条件下,絮凝率为96.6%,浊度去除率为97.8%,SS去除率为92.6%。
汕头湾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汕头市主要的旅游区和水产养殖基地,其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2002年在此开展了重大科技术兴海项目,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对汕头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汕头湾表层沉积物中Cd,Cu,Pb,Zn的平均含量超过海沉积物质量标准(Ⅰ类);以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Cd达到很强污染等级,Zn为强污染,Cu,Ni,Pb为中等污染;以单元素生态系数(Eri)评价,只有Cd的潜在生态风险达到很强等级,其它元素则只属于轻微潜在风险范畴;以多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汕头湾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中等强度;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与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的空间差异性一致,表现为由上游至下游呈波状递减趋势,其中以牛田洋和汕头港上游最为严重;这一污染特征主要是由集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特点、河流入海口及排污口的分布以及汕头湾的地理和水文特性所决定的。
在氮浓度为1.4、14、和140 mg·L-1下,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进行细胞接种比例为10:0、7:3、5:5、3:7和0:10的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海洋经济微藻种间混合培养的细胞群体生长效应。结果表明,杜氏盐藻与亚心形扁藻细胞群体的生长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两种藻在氮浓度分别为14和140mg·L-1时混合培养的细胞群体生长明显优于单独培养。中、高氮下杜氏盐藻与亚心形扁藻以7:3的接种比例混合时,微藻的细胞群体生物量和胞内物质含量相比单独培养和其他比例均有显著提高,如叶绿素a含量比单独培养分别提高1.17倍和7.77倍;蛋白质含量比单独培养分别提高19.1%和195.3%等。而低氮浓度下,藻的生长受到氮浓度的限制。
鱼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是鱼类一种重要的Ⅱ相去毒酶,在催化毒素与还原谷胱甘肽(GSH)加合去毒代谢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得到草鱼、尼罗罗非鱼pi、mu、theta型GST(GSTpi、GSTmu、GSTtheta)基因、鲢鱼GSTmu、GSTtheta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并推测各自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鲢鱼、草鱼、尼罗罗非鱼与鱼类GST同源性较高,与哺乳类、鸟类、两栖类GST同源性较低,可能与鱼类GST基因在水环境毒素去毒代谢中承担的特殊功能有关。而不同种鱼类GSTtheta的同源性明显要较GSTpi、GSTmu的同源性低,可能与不同淡水鱼类食性及对毒素耐受性不同有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三种鱼肝脏中三型GST基因组成型表达水平,发现三种鱼各型之间皆有一定差异,尼罗罗非鱼肝脏整体GSTs基因表达很低,GSTtheta显著低于草鱼(P<0.05),GSTmu显著低于鲢鱼(P<0.05)。本研究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不同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在不同食性淡水鱼类体内代谢去毒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幕阜山地处中亚热带-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通过对其典型样地的调查,分别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IPielou均匀度指数作为测度指标,研究了幕阜山地区森林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有21个森林群落类型。其中常绿阔叶林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总体趋势均为灌木层相对高于乔木层,乔木层相对高于草本层;在落叶阔叶林中,其丰富度指数的趋势为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木层,而在草本层与乔木层间是波动的,多样性指数的趋势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在针叶林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表现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即灌木层的丰富度相对较高,其次为草本层,乔木层的相对较小。在其他群落类型中,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则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另外,从总体上看,各种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通过测定精子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研究了环境因子变化对黄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及超低温冻存后黄姑鱼精子的活力。结果表明,黄姑鱼精子激活与运动的适宜盐度为25~35、适宜pH为7.5~8.5。在pH 8.0~8.5、盐度25条件下,精子激活率达(85.33±2.52)%,运动时间及寿命分别为(336±14.02)s及(405.33±12.22)s。精子激活与运动的适宜NaCl、KCl、MgCl2及葡萄糖溶液浓度分别为300~500 mmol·L-1、600 mmol·L-1、800~1000 mmol·L-1及900mmol·L-1;精子在缺少HCO3-的人工海水中未能被激活;精子在无Ca2+或无Mg2+的人工海水中激活率均大于80%,但运动时间及寿命均有所缩短。以Cortland及HBSS溶液为稀释液、10%EG为抗冻剂冻存黄姑鱼精子,冻精激活率>80%,运动时间均超过200s。
实验选择长江中下游常见沉水植物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g.),利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室内静态模拟实验研究3种主要环境因子光照强度、温度、总氮浓度及其互作对竹叶眼子菜分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温度为影响竹叶眼子菜生长的主效环境因子,且它们的交互作用对竹叶眼子菜生长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在2~8mg·L-1的总氮浓度下,竹叶眼子菜均可以正常生长。观察结果可知,竹叶眼子菜在5320~12000lx光照强度、30℃、4~8mg·L-1水体总氮浓度的条件下生长良好,竹叶眼子菜生长虽然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较高,但其叶往往集中在水体表面形成冠层,能在透明度较低的水体中生长,加上对高温及高营养盐的耐受性较好,故推测竹叶眼子菜可作为夏季富营养化水体中恢复和重建沉水植被的先锋工具种。
调查了甘肃省庆阳市董志塬的自然植被,结果表明:董志塬主要自然群落类型包括3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14个群。共记录植物33科65属165种,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蔷薇科(Rosaceae)居多。塬内各植物群落生物量处于"Va~Ⅱ"水平,其中森林群落"Ⅲ~Ⅱ"、灌丛、草原群落"Va~Ⅳ";生长量处于"Vb~Ⅱ",其中森林"Ⅲ~Ⅱ"、灌丛群落"Ⅳ~Ⅲ"、草原"Vb~Ⅲ";物种量处于"Va~Ⅲ"水平,其中森林和灌丛群落"Va~Ⅳ"、草原"Ⅳ~Ⅲ";群落郁闭度处于"Ⅳ~Ⅱ"水平,其中森林和灌丛为"Ⅳ~Ⅱ"、草原"Ⅳ~Ⅲ";群落结构度处于"Ⅳ~Ⅰ"水平,其中森林植被"Ⅱ~Ⅰ"、灌丛群落"Ⅳ~Ⅱ"、草丛群落"Ⅳ~Ⅲ"。综合各群落盖度、物种量、生物量、生长量、群落结构等5项指标进行评价,董志塬内各天然植被群落类型综合评价等级为"Ⅳ~Ⅱ"的水平,其中森林群落综合水平均为"Ⅲ~Ⅱ",灌丛群落和草原群落处于"Ⅳ~Ⅲ"水平。
基于广西黎钦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占用的各类植被面积,定量分析了该工程造成的农田、林地和草地的生物量损失。结果表明:该工程占用的植被面积共有308.6hm2,其中农田、林地和草地各为140.5hm2、117.2hm2和50.9hm2。在2年的施工期内造成的生物量损失共计35607.9t,其中农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4792.7t,占13.5%,林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29888.3t,占83.9%,草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926.9t,占2.6%。随着边坡防护、站场绿化等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初期每年可补偿的植被生物量为294.3t。
将红树植物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木榄(B.gymnorhiza)从海南岛引种到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苗期生长正常。1a生的正红树、海莲和木榄平均苗高分别为45.3cm、28.7cm和56.7cm,平均地径分别为1.34 cm、0.64 cm和1.60 cm,保存率分别为40.9%、59.5%和70.5%。3种红树植物苗期抗寒性大小依次为木榄>海莲>正红树。正红树、海莲和木榄3种红树植物能基本适应引种地的自然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特性尚需进行跟踪调查。
以泰山南北坡14块样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泰山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相同海拔范围内,南坡物种丰富度大于北坡,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整个群落及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在泰山南北坡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在人为干扰程度低的情况下,北坡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在各个层次均较高,而多样性指数在各个层次不一样,北坡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较南坡低,但灌木层和草本层则是北坡明显大于南坡。整体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的相关性,北坡要比南坡好。
通过对16a生的木榄、红海榄、海莲红树植物在桐花树次生灌木群落中进行人工改造的形成的新群落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海莲、红海榄和木榄都能成功在桐花树灌木林群落定居,其中以木榄的地径、树高生长量较大;红海榄、海莲的造林的株行距为1m×1m或0.8m×1m,木榄的株行距为1.5m×2m为宜;引入红树林乔木树种海莲、红海榄、木榄小苗16年后,桐花树密度呈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木榄的引入较不利于桐花树次生灌木群落的发展;海莲、红海榄各自生物量或群落总生物量均比桐花树群落总生物量增加,以红海榄的生物量增加量最大,为桐花树群落总生物量的1.9倍;海莲、木榄具有良好的更新状况,特别在海莲群落中,平均每方米超过2株幼苗,说明该群落开始步入发育盛期,可以预见未来的15年内,可使红树林群落茂密复生。
GIS技术在城市噪声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城市噪声监测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会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噪声地图的发展更是提供了大量的模拟噪声数据。从地学的视角来分析城市环境噪声问题,采用GIS空间分析软件Geoda支持的"箱线图"和"分层设色图"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的数据来发现噪声"热点",实施噪声评估,分析区域的环境噪声,还可轻易发现该区的噪声分布特点。这种分析方法将数据与相关的地理环境相对应,噪声数据反应的规律和噪声的空间格局得以直观地展现,分析结果可作为环境噪声研究、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的参考,是研究城市环境噪声状况的新途径。
芒果是海南仅次于香蕉的重要热带水果。近年来,由于农药的滥用,蓟马已从过去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蓟马以若虫、成虫锉吸为害芒果花、叶、芽、幼果,严重影响芒果生长和果实质量。研究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昌江等7个主要芒果种植区,共采集蓟马成虫标本1241头。经鉴定,得出害虫种类9种,即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Morgan)、褐蓟马Thrips physapus Linnaeus、威岛蓟马Stenchaetothrips victoriensis(Moulton)、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Giard)、温室蓟马Heliothrips haemorrhoidalis(Bouché)、腹突皱针蓟马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 Hood、丽色皱针蓟马Rhipiphorothrips pulchellus Morgan和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天敌1种,即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Linnaeus)。茶黄硬蓟马是芒果蓟马的优势种,在调查的所有种植地均有分布,占所采集鉴定蓟马总数的75.5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受到一定压力,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生态系统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并以扬州市为例,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方面选取指标,采集了2000~2008年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32个指标中选取影响扬州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主成分,定量分析影响扬州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前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158%,包含了原始数据中大部分信息,能够代表原始指标进行分析。扬州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影响因子分为两类: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全面论述了佛山市三水区现代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总体目标、功能布局与实施对策。提出了重点发展水产、畜牧、蔬菜3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一轴五园一带一心"的总体功能布局,即以北江干流为农业发展轴,将迳口农业园区、大塘综合农业园区、芦苞—乐平基塘系统示范性农业生态园区、青岐基塘系统养殖区以及白坭农业园区五大园区串联起来,构建芦苞涌两岸生态隔离带和绿色生态走廊,并在乐平镇规划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与信息服务中心。同时,提出了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设施保障、组织保障5项实施对策。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新办专业,生态学综合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科点在水域生态学方面的优势,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开设了若干具有水生态特色的综合实验。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论文就该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