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1年 30卷 5期
刊出日期:2011-10-25

论文
 
       论文
445 我国生态中心计算方法及定迁都生态安全损益分析
钟晓青,1,2,3,4*, 叶大青1

在“复合面积重心法”计算国土几何、生态、水资源、经济中(重)心的基础上,利用2008年面板数据分别确定了我国的陆地、全版图几何中(重)心及我国的人口、经济、生态、水资源和粮食中(重)心.比较了各重心与北京之间的生态距离,结果表明北京偏离各指标重心620~1487km.对定都北京62年后逐步显现的生态限制因子如水、大气及地形、地震等因子的限制作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迁都”最佳位置(备选)的水源区域、核战争威胁的安全区域、最佳物产分布区域、最佳人文地理环境.对"迁都"的国家层面之损失和收益、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迁都后的北京的发展、“迁与不迁”的抉择进行了限制生态因子方法、生态经济成本损益综合评估方法和生产力布局时空分析方法的研究.

2011 Vol. 30 (5): 445-473 [摘要] ( 618 ) HTML (1 KB)  PDF (710 KB)  ( 286 )
474 高温高湿条件下意大利黑麦草青贮技术研究
辛国荣*, 李剑, 杨中艺*

研究以水田冬闲期栽培的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材料,结合常规的青贮方法进行了小规模控制实验,试验设计了隔水(将青贮过程中产生的渗出液排出)和不隔水,以及不同添加物的青贮处理.青贮结束后,对青贮黑麦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探讨不同处理对黑麦草青贮的作用效果,以及南方高温高湿条件下青贮黑麦草的合理方法和最佳条件.结果发现,对黑麦草进行隔水添加乳酸的青贮处理从感观评定、pH值和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以认为隔水添加乳酸的处理相对实现了较稳定和较优质的青贮.

2011 Vol. 30 (5): 474-479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496 KB)  ( 95 )
480 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中磷细菌的生态调查
江敏1,2, 胡文婷1, 吴昊1,2, 卢柳1, 邢斌1, 任治安1, 刘金金1

2010年对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中可培养有机磷细菌(OPB)、无机磷细菌(IPB)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闸外引水河沉积物中OPB、IPB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76×104±1.31×104CFU·g-1和7.19×103±3.98×103CFU·g-1;闸内引水河中分别为1.05×104±3.56×103 CFU·g-1和2.54×103±8.77×102 CFU·g-1;滴水湖中则为6.69×103±2.63×103 CFU·g-1和1.66×103±5.83×102 CFU·g-1.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中OPB、IPB数量与水体中磷元素含量密切相关,各采样点OPB、IPB数量与总磷(TP)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高于与总溶解性磷(TDP)、活性磷(AP)的相关系数.

2011 Vol. 30 (5): 480-485 [摘要] ( 626 ) HTML (1 KB)  PDF (932 KB)  ( 120 )
486 深圳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密度特征
刘伟玲1*, 张林波1, 叶有华2, 邹剑锋2, 王一哲1, 齐月1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城市土壤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城市化对城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野外调查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圳市0~10、11~20、21~30cm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碳含量、密度及分布特征进行实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深圳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介于0.72~40.52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0.27~13.36kg·m-2.(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介于1.56~71.88g·kg-1,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0.18~7.05kg·m-2之间;11~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介于0.59~36.79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0.09~4.5kg·m-2,21~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介于0~12.90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0~1.78kg·m-2.(3)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城市建设用地与闲置土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很低.(4)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改变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贮存与分布.

2011 Vol. 30 (5): 486-492 [摘要] ( 521 ) HTML (1 KB)  PDF (705 KB)  ( 242 )
493 淇澳岛两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钟燕婷1, 张再旺1, 唐以杰2, 陈康1,2, 刘本汉1, 方展强1*

对珠海淇澳岛天然秋茄(Kandelia candel)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两种红树林林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秋茄林与人工无瓣海桑林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分别为668.64g·m-2和8370个·m-2,无瓣海桑林分别为511.64g·m-2和4748个·m-2.两个红树林剖面不同潮位带大型底栖动物结构存在差异,秋茄林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最高值都在中潮带,主要是由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所主导:无瓣海桑林栖息密度的最高值也是在中潮带,生物量变化比较不规则.两个红树林剖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生物量都是秋季处于最高水平:栖息密度都是冬季处于最高水平,秋季最低:生物多样性都是夏季处于最低,但最高值秋茄林剖面是在春季,而无瓣海桑林剖面则是秋季.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底质和盐度等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林群落的高度、郁闭度和林下通风透光等生态特征的差异是造成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2011 Vol. 30 (5): 493-499 [摘要] ( 414 ) HTML (1 KB)  PDF (603 KB)  ( 226 )
500 大沙河水库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华分析
李季东1, 肖利娟1,2, 胡韧1,2*

于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月对广东省大沙河水库湖泊区距水表层0.5m、5m和10m三个水层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同时对环境变量进行了测定.采样期间三个月的总降雨量为263mm,水温范围在15.5~19.4℃之间,水体处于混合状态.三次采样中,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9种(属),隶属于6个门,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在4.1×106~14.8×106cells·L-1之间.三个水层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差异不显著(p>0.05),丰度的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这两个种的丰度之和占总丰度的70%以上,在2009年12月和2010年2月的表层出现了轻度鱼腥藻和微囊藻水华.蓝藻自身的浮力调节机制和适应低磷的生活策略是其成为优势种的重要原因,相对稳定的外部条件、水体混合与富营养共同导致的光的可获得性的减少是形成蓝藻水华的关键外部因子.

2011 Vol. 30 (5): 500-506 [摘要] ( 427 ) HTML (1 KB)  PDF (706 KB)  ( 210 )
507 苏州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及牛膝菊的入侵风险
林敏, 郝建华*

外来入侵生物严重挑战着全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安全,外来种入侵风险评估工作重要而紧迫.根据相关外来植物风险评估标准,结合苏州的地理气候特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加入了自交亲和性以及DNA C值指标,建立了适合于苏州地区的外来植物风险评估体系,并依据此体系,对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在苏州地区的入侵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依据满分为100分的风险评估体系,牛膝菊的风险值为68,风险程度中等,需要进行较严格的监控管理,在其大规模爆发之前加以防除.

2011 Vol. 30 (5): 507-511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403 KB)  ( 190 )
512 陶瓷工业污染区41种植物的硫含量特征
黎建力1, 侯恩庆2,3*, 左伟东1

为提高酸污染地区植物净化吸收大气S污染物的能力,研究了广东西樵山41种主要植物的S含量特征.结果表明:(1)41种植物的叶片或地上部分S含量介于1.81~16.47mg·g-1平均值为4.00mg·g-1,高于我国其他地区植物S含量的平均水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荷木(Schima superba)的叶片S含量是大气相对清洁区鼎湖山的2~3倍.(2)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银柴(Aporosa dioica)和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和山胡椒(Lindera glauca)的叶片S含量最高,分别为16.47、12.42、11.31和6.68mg·g-1,是优良的S污染净化植物.(3)同科植物具有相近的S富集能力,目前常用作绿化植物的3种山矾科植物均有较强的大气污染抗性和高S含量特征,预示着山矾科可能存在其他一些优良的S污染净化种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掘.

2011 Vol. 30 (5): 512-517 [摘要] ( 510 ) HTML (1 KB)  PDF (602 KB)  ( 262 )
518 北京市延庆采砂迹地型湿地植被群落分类与演替分析
赵欣胜, 崔丽娟*, 李伟, 张曼胤, 王义飞, 李胜男

采用TWISPAN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延庆采矿迹地湿地40个样地51种植物进行了分类排序,将群落类型划分为7个类型,即茵陈蒿-狗尾草-黄花蒿群落、野艾蒿-茵陈蒿-尖叶胡枝子-狗尾草群落、野艾蒿-茵陈蒿-狗尾草-野大豆-苣荬菜群落、狗尾草-苍耳-黄香草木犀-虎尾草群落、狼拔草-野艾蒿-旋覆花-大籽蒿-芦苇群落、香蒲-芦苇-茭白-野大豆-鬼针草群落和竹节灯心草-褐穗莎草-稗群落;同时运用双变量主坐标分析(DPCoA)对51种植物进行了排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两种演替规律,即由喜湿旱生耐淹水植物演替为喜旱旱生植物和由湿地挺水植物向湿生植物演替两种类型.对于采砂基地型湿地植被恢复不仅恢复土壤营养条件,调控湿地水分条件也是十分关键的.研究结论将为采砂迹地型湿地恢复提供科学支持.

2011 Vol. 30 (5): 518-524 [摘要] ( 378 ) HTML (1 KB)  PDF (856 KB)  ( 76 )
525 辽宁白石砬子保护区早春类短命植物研究
丛欣欣1,2, 曹伟1*, 王金菊3

调查和分析了白石砬子保护区早春类短命植物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定量描述了不同林型下早春类短命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早春类短命植物12种2变型,隶属7科11属.黑水银莲花是早春类短命植物层片的优势种.花曲柳林下早春类短命植物物种数最多,枫桦林、红松阔叶林、落叶松林次之,蒙古栎林、杂木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最少.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均匀度指数的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红松阔叶林下早春类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且各物种均匀分布,层片结构稳定.

2011 Vol. 30 (5): 525-530 [摘要] ( 354 ) HTML (1 KB)  PDF (559 KB)  ( 129 )
531 郑西客运专线建设的植被影响分析
何吉成1, 王忠岱1, 甄建超2

基于郑西客运专线建设工程所占用的各类植被面积,对工程造成的农田、林地和荒草地的生物量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该工程占用的植被面积为1526.12hm2,其中农田、林地和荒草地分别为1240.17hm2、232.99hm2和52.96hm2,工程在4年的施工期内造成的生物量损失共计65081.82t,其中农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30535.64t,占46.9%,林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33077.59t,占50.8%,荒草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1468.59t,占2.3%.随着边坡防护、站场绿化等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初期每年可补偿的植被生物量为1220.90t.

2011 Vol. 30 (5): 531-534 [摘要] ( 366 ) HTML (1 KB)  PDF (521 KB)  ( 120 )
535 紧水滩水库浮游轮虫群落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徐杭英, 于海燕, 李共国*

2010年5月-2011年3月,调查了紧水滩水库(Ⅰ-Ⅵ站)浮游轮虫的群落及与水质之间的关系.共鉴定轮虫45种,污染指标种37种,其中寡污-β中污带、β中污带和β-α中污带污染指示种类分别占总指示轮虫的32.4%、35.1%和24.3%.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等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tylata).轮虫群落密度变幅为4.8~542.5ind.·L-1,平均135.7ind.·L-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幅为2.60~3.65,平均3.20:QB/T值变幅为0.83~2.50,平均1.39.Ⅰ-Ⅱ站的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较低,QB/T值较大;而Ⅲ-Ⅵ站的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较高,QB/T值较小.QB/T值随着水体透明度的增大而明显下降.紧水滩水库属于寡污-中污(贫-中营养型)水体,其中Ⅰ-Ⅱ站为中污(中营养型),Ⅲ-Ⅵ站为寡污-β中污(贫营养型)水体.

2011 Vol. 30 (5): 535-540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744 KB)  ( 90 )
541 解脂假丝酵母对重金属工业废水的吸附特性
叶佩青1, 檀笑2*, 詹志薇3

利用解脂假丝酵母对Cr(Ⅵ)、Ni(Ⅱ)和Cu(Ⅱ)共存的模拟重金属废水及3种实际重金属废水进行了微生物吸附,结果表明,pH、吸附时间和菌浓度等均是显著的影响因素.Cr(Ⅵ)、Ni(Ⅱ)和Cu(Ⅱ)的去除均符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中准二级模型的拟合效果最理想,证明该菌种对重金属的吸附包括了多个步骤,其中化学吸附是限速步骤.解脂假丝酵母对共存重金属的生物吸附效果理想,1g·L-1菌体在120min时,对18.7~37.86mg·L-1Cr、2.39~9.21mg·L-1Cu、2.27~9.87mg·L-1Ni和0.43~1.32mg·L-1Zn的去除率分别为81.6%~84.6%、84.0%~100%、84.1%~100%和93.9%~100%.菌体的蛋白质、脂质和多糖均参与了重金属吸附,起作用的主要功能团是-OH、-NH2、-CH2、-CH3、-COOH、-CHO、C=C、-PO43-和-SO3H.

2011 Vol. 30 (5): 541-546 [摘要] ( 400 ) HTML (1 KB)  PDF (460 KB)  ( 104 )
547 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
杨威1, 邓道贵1*, 孟小丽1, 刘足根2, 金显文1, 丁建华1, 葛茜1

2009年6月、11月和2010年4月对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1种,其中枝角类14种、桡足类7种.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为优势种.赣江下游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平均密度和生物量(11.1ind.·L-1和0.127mg·L-1)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1.59ind.·L-1和0.01mg·L-1)均出现在4月.袁河支流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在6月(4.97±13.28ind.·L-1和2.07±4.85ind.·L-1)和11月(2.07±5.21ind.·L-1和2.24±5.22ind.·L-1)高于赣江下游干流和锦江支流.香农-威纳指数(H')和马加利夫指数(d)表明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或重污染.水温和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2011 Vol. 30 (5): 547-552 [摘要] ( 408 ) HTML (1 KB)  PDF (541 KB)  ( 93 )
553 微囊藻群体细胞数量估算的一种简单方法
舒婷婷1,2, 陈非洲1*

采用加酸水解和人工计数的方法,对巢湖铜绿微囊藻、放射微囊藻、惠氏微囊藻、坚实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挪氏微囊藻、水华微囊藻、鱼害微囊藻所含细胞数进行了估算.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微囊藻群体最大投影面积与所含细胞数的回归方程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可以估算群体微囊藻所含的细胞数.

2011 Vol. 30 (5): 553-555 [摘要] ( 276 ) HTML (1 KB)  PDF (243 KB)  ( 162 )
556 氯盐型融雪剂的环境影响及其替代材料研发进展
陈宗伟

传统氯盐型融雪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亟需研发价格低廉、环境影响较弱、融雪效果良好的环境友好型融雪替代材料.论文综述了现有氯盐型融雪剂应用现状,及其对土壤环境、水环境、植物和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影响机理,并详细阐述了非氯型和混合型融雪剂替代材料的研发状况与应用成效.针对目前替代融雪材料开发和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境友好融雪剂的研制发展方向以及减轻其环境危害行之有效的对策.

2011 Vol. 30 (5): 556-561 [摘要] ( 483 ) HTML (1 KB)  PDF (578 KB)  ( 336 )
562 微生物降解硝基苯废水的研究进展
马溪平, 王延刚, 徐成斌*, 魏娜

硝基苯是一种淡黄色,苦杏仁味的高毒物质,且难生物降解,广泛应用于化工、染料、制药等工业,具有稳定化学性质、高毒性和易在生物体内积累的优先污染物.硝基苯的大量排放对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对该污染物的处理一直是研究焦点.对硝基苯的降解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生物法费用低、不易造成二次污染,可以最大程度的降解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在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治理和污染环境修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人们己筛选出许多硝基苯高效降解菌.从降解菌的种类,降解途径,共代谢,固定化,基因工程,高盐条件下的降解等方面阐述了硝基苯生物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

2011 Vol. 30 (5): 562-567 [摘要] ( 407 ) HTML (1 KB)  PDF (612 KB)  ( 133 )
568 《生态科学》投稿须知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于1982年正式创刊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双月刊.刊登论文被"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

2011 Vol. 30 (5): 568-568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145 KB)  ( 39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首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22 《生态科学》入选2023年版“北大核心期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当选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单位理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受邀参加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谈学习贯彻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被评选为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