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2年 31卷 4期
刊出日期:2012-08-25

论文
 
       论文
424 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组织结构变化
于娜1,2, 李加儿1*, 区又君1, 王永翠1,2, 苏慧1,2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的显微结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鳃小片逐渐变窄,间距变小,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向两侧扩布.高盐度组的S40组,鳃小片上皮出现分离脱落现象.随着盐度梯度的升高,肾小球及各级肾小管的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

2012 Vol. 31 (4): 424-428 [摘要] ( 563 ) HTML (1 KB)  PDF (2057 KB)  ( 1090 )
429 无瓣海桑果叶及其浸提液的生物急性毒性研究
朱宏伟1, 郑松发1*, 彭辉武2, 武锋1

为了探讨无瓣海桑的生物毒性作用,采用哺乳类动物大鼠,国际规定的标准毒性实验用鱼斑马鱼以及红树林内主要鱼种弹涂鱼为受体,进行了大鼠急性经口毒性固定剂量毒性反应观察,斑马鱼和弹涂鱼的改进寇氏法毒性实验以及半致死量浓度(LC50)和95%可信限计算,结果表明:在5000 mg/kg体重下,无瓣海桑的果实和叶子浸提液都未对大鼠产生任何毒性表现,14 d的死亡率为0,半致死量(LD50)大于5000 mg/kg体重,属于无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相同鱼种下,果实水浸提液毒性强于叶子水浸提液,相同水浸提液下,弹涂鱼对毒性敏感度超过斑马鱼,半致死浓度24 hLC50>4 8 hLC50>72 hLC50>96 hLC50>1000 mg·L-1,属于低毒物质.根据以上初步得出无瓣海桑不会对周围生物造成毒性危害.

2012 Vol. 31 (4): 429-434 [摘要] ( 463 ) HTML (1 KB)  PDF (909 KB)  ( 197 )
435 红假单胞菌去除养鱼废水三态氮及COD的研究
郑卉1, 张德民1*, 王一农1, 戴海平2

利用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wps对鲫鱼养殖废水三态氮及COD进行处理.菌株wps对水体亚硝氮的去除率随菌浓的降低而降低,当添加菌液量降到0.4 mL(终浓度约为5×104cell·mL-1)时,其对亚硝氮的去除效果已不明显,但同时投加400μg碳源明显提高其亚硝氮去除率,高出对照20.06%;菌株wps对氨氮也有一定去除效果,但碳源的添加对氨氮的去除影响更大;同时施加0.4 mL wps菌液和40μg碳源对硝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0.51%和22.03%.光照与否对其处理养鱼废水的效果影响不大.PCR-DGGE结果分析显示,菌株wps在与土著光合细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012 Vol. 31 (4): 435-440 [摘要] ( 456 ) HTML (1 KB)  PDF (1017 KB)  ( 402 )
441 不同盐度和Fe3+浓度对小球藻生长、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杜宇, 孙雪*, 徐年军

论文以一株紫外诱变获得的蛋白核小球藻F-9-3为材料,研究了4个盐度和5个Fe3+浓度对其生长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表明在0~0.30 mol·L-1NaCl浓度范围内,小球藻生长较快;NR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都是在0.15和0.30 mol·L-1NaCl较高.铁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0.03和0.06 mmol·L-1Fe3+浓度培养小球藻生长较快,NR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较高;而高铁浓度组(0.12 mmol·L-1)其生长受抑制,缺铁情况下nr基因表达量最高.因此适合该小球藻生长的最适盐度范围是0~0.30 mol·L-1NaCl和0.03~0.06 mmol·L-1Fe3+浓度

2012 Vol. 31 (4): 441-445 [摘要] ( 458 ) HTML (1 KB)  PDF (1141 KB)  ( 354 )
446 饲料中酵母免疫多糖对七彩神仙鱼仔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廖畅宇, 邵力*, 王旭霞

该研究采用在饲料中添加0~2500 mg·kg-1的酵母免疫多糖的方法,对900尾七彩神仙鱼仔幼鱼血清的替代补体活力、溶菌酶活力和白细胞吞噬活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饲料中酵母免疫多糖添加剂量达到500 mg·kg-1(Ⅴ组)以上时,七彩神仙鱼仔幼鱼血清替代补体活力、溶菌酶活力和白细胞吞噬活性均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同一水平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添加量达2000mg·kg-1(Ⅷ组)及以上时,随着饲料中的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加,各组数据反而呈下降变化趋势.可见饲料中适量添加酵母免疫多糖能够提高七彩神仙仔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缺乏和过量都会对七彩神仙仔幼鱼带来不利影响.

2012 Vol. 31 (4): 446-451 [摘要] ( 395 ) HTML (1 KB)  PDF (869 KB)  ( 223 )
452 苍南海洋倾倒区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与重金属的研究
徐国锋, 秦铭俐, 朱志清, 崔永平

为了更清楚认识倾倒区海域沉积物的污染状况,测定了苍南海洋倾倒区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酸可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并对AVS、SEM、及ΣSEM-AVS的平面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AVS含量为0.19-1.88μmol·g-1,倾倒区附近海域AVS含量高于周边海域;SEM平均含量为2.4μmol·g-1,SEM含量往倾倒区方向有增加趋势.从单个重金属对ΣSEM的贡献率来看,Zn>Cr>Cu>Pb>Cd,SEMZn基本在50%以上,而SEMCd均在1%以下,其分布形态主要受Zn的控制.ΣSEM-AVS差值均大于0,且在倾倒区及附近海域其ΣSEM-AVS值高于沿岸各站,说明倾倒区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生物可能有一定毒性,具有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

2012 Vol. 31 (4): 452-455 [摘要] ( 480 ) HTML (1 KB)  PDF (1742 KB)  ( 148 )
456 城市湿地动态的背景效应研究
何舸1, 俞云1, 王可2, 蒋国翔1, 周文3

以肇庆市1991、2001和2009年3期Landsat TM和E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并结合景观格局和邻域分析等方法对1991~2009年肇庆湿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1年间肇庆地区湿地面积大幅增长,而2001~2009年间则少量减少,湿地的面积变化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显著正相关.(2)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明显,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程度均减小,湿地斑块在空间上趋向于集中和连片分布.(3)湿地占地率的相对变幅在不同占地率区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在低占地率区间主要表现为相对变幅的增长,在高占地率区间主要变现为相对变幅的减少,而在其他区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幅度.(4)湿地占地率的绝对增长幅度和减少幅度分别在占地率10%和95%时达到阈值,而在其他区间则显现出与湿地占地率紧密相关的非线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湿地景观动态存在明显的背景效应,其面积变化的速度、程度与湿地占地率密切相关,不同湿地占地率区间的湿地应予以有区别的管理和保护.

2012 Vol. 31 (4): 456-461 [摘要] ( 507 ) HTML (1 KB)  PDF (1388 KB)  ( 274 )
462 我国公墓发展现状的地区性差异研究
周传航, 刘艳红*, 熊文涓

殡葬行业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特殊领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公墓建设起步较晚且发展水平不均衡.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了解了我国公墓发展现状,并探索与公墓发展地区性差异关系紧密的因素,初步分析了人口密度与公墓发展现状的关系.其中,2010年各省人口数与总墓穴数相关系数为0.366,各省人口密度与墓穴人均占有量、入墓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0.854,初步分析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这为公墓总体规划和生态化建设提供依据,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殡葬政策提供了参考.

2012 Vol. 31 (4): 462-466 [摘要] ( 495 ) HTML (1 KB)  PDF (916 KB)  ( 225 )
467 生态学专业“五位一体”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
章家恩, 骆世明

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为例,分析了生态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即"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团队——教学平台——精品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模式与管理规范"全方位一体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同时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材、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全程的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相关做法与经验,旨在为其他高校的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012 Vol. 31 (4): 467-472 [摘要] ( 449 ) HTML (1 KB)  PDF (809 KB)  ( 430 )
345 太湖梅梁湾湖岸带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其与水华形成的关系
蔡琳琳1, 朱广伟1*, 朱梦圆1, 杨桂军2, 赵林林3

利用2009~2010年周年观测数据,结合江苏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5年监测数据,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湖岸带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其与蓝藻水华形成的关系.50次周监测结果表明: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60%、16%和22%.冬春季绿藻、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夏秋季蓝藻门的微囊藻占绝对优势.4月下旬~6月初,平均温度低于20℃,蓝藻没有大规模生长,硅藻门、绿藻门生物量急剧降低,总生物量小于1mg·L-1;随后温度超过25℃,蓝藻迅速增长并很快成为绝对优势,蓝藻增加滞后于绿藻、硅藻的减少.在营养盐充足、物理因素合适的条件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自然演替是蓝藻水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 Vol. 31 (4): 345-351 [摘要] ( 406 ) HTML (1 KB)  PDF (1514 KB)  ( 1817 )
352 莫莫格湿地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对水深梯度的响应
邓春暖1,2,3, 章光新2*, 潘响亮3

通过在莫莫格湿地测量芦苇的生态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对水深梯度影响芦苇生理生态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芦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与湿地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指标随水深的增加而提高;芦苇盖度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深增加,芦苇盖度逐渐降低;芦苇最大光化学效率在6~7月份达到最大,进入8月后下降,同时芦苇生长减慢.结果表明,6~7月份是芦苇生长的关键时期,应尽量满足芦苇需水要求.15 cm水深是芦苇最小生态水位,而35~45 cm的水深能确保芦苇最佳生长状态,是芦苇生长的最适宜生态水位.

2012 Vol. 31 (4): 352-356 [摘要] ( 510 ) HTML (1 KB)  PDF (833 KB)  ( 220 )
357 秦皇岛海域微微型藻华期间叶绿素a分级研究
张勇1, 张永丰3,4, 张万磊3,4, 张建乐3,4, 段金华2, 李丽1, 吕颂辉1*

2011年6月秦皇岛北戴河海域暴发微微型浮游植物赤潮,对北戴河海域进行了3次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赤潮暴发期间的6月和非赤潮期间的7、8月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Chl.a)平均含量为10.85±5.13μg/L,非赤潮期间7月、8月Chl.a的平均含量为5.50±3.60μg/L.赤潮期间和非赤潮期间各粒级浮游植物Chl.a含量对Chl.a总量的贡献率有所差异,赤潮期间6月小型(Microphytoplankton,>20μm)、微型(Nanophytoplankton,2~20μm)和微微型(Picophytoplankton,0.74~2μm)浮游植物对总Chl.a的贡献率分别为2.1%、48.3%和49.6%.非赤潮期间7月小型、微型、微微型对总Chl.a的贡献率分别为14.4%、51.6%、24.0%.通过浮游植物粒径分级Chl.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赤潮期间调查海域浮游植物Chl.a与硝酸盐的相关性系数随着浮游植物粒径的增大而从负逐渐变正.发现在非赤潮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与OD显著正相关(p<0.01).

2012 Vol. 31 (4): 357-363 [摘要] ( 517 ) HTML (1 KB)  PDF (1408 KB)  ( 490 )
364 不同季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细罗伞幼树光合特性的变化
栗忠飞1,2*, 郑征2

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下细罗伞幼树(Ardisia tenera)在雾凉季(1月)、干热季(4月)和雨季(7月)的光合光响应特征及光合速率日变化被测定.结果显示:人工光源下,细罗伞幼树Pnmaxc、a均以雨季中最大,分别为2.782μmol/(m2·s)、1.233μmol/(m2·s)和0.007,各季节中LSP、LCP均偏低;林下自然光照环境中,3个季节细罗伞幼树Pn均出现双峰型特征,雾凉季、干热季和雨季的最大峰值分别为1.288μmol/(m2·s)、1.919μmol/(m2·s)、2.5μmol/(m2·s),雨季中一天中的PnGs最大,雾凉季的Tr最小,但WUE却最高.林下细罗伞幼树光合特性随季节而发生显著变化,且表现出耐荫的特性,总体上细罗伞幼树对CO2的净吸收通量较低.

2012 Vol. 31 (4): 364-369 [摘要] ( 407 ) HTML (1 KB)  PDF (888 KB)  ( 189 )
370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壬基酚联合暴露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
王晶晶1, 钱晓佳1, 安民2, 段舜山1*

为了探讨环境激素类物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壬基酚(NP)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效应,选取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为受试生物,以环境激素对杜氏盐藻单一暴露的96h EC50的毒性效应作为一个毒性单位(IU),采用毒性单位法比较研究了DEP和NP单一暴露以及两者以三种不同混合比例(毒性单位比:1:1、1:4和4:1)暴露对杜氏盐藻的细胞生长、叶绿体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以及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EP和NP单一暴露对杜氏盐藻的96h EC50分别为69.54 mg/L和1.47 mg/L,两种环境激素对杜氏盐藻均有抑制作用,且NP较DEP对杜氏盐藻的毒性更强.DEP和NP联合暴露较单一暴露对杜氏盐藻的细胞生长、叶绿体色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种环境激素在毒性单位比为1:1、1:4、4:1三个比例水平上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协同效应,其中比例为1:1的协同效应最强.

2012 Vol. 31 (4): 370-376 [摘要] ( 500 ) HTML (1 KB)  PDF (941 KB)  ( 314 )
377 北京引进树种火炬树和水曲柳的光合特征
胡耀升, 刘艳红*

应用LI-6400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研究了北京市两种引进乔木生长旺季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和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①水曲柳和火炬树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但三者峰值出现的时刻和大小有所不同.②火炬树的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高于水曲柳,但蒸腾速率(Tr)要低于水曲柳.③从光响应曲线来看,两种引进乔木均为阳生植物,其中火炬树对光的适应性范围较广,而水曲柳的耐阴性较强.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⑤与原产地进行对比可知:火炬树光合能力有所增加,水曲柳变化不大.研究认为,在北京,火炬树与水曲柳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首都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012 Vol. 31 (4): 377-383 [摘要] ( 380 ) HTML (1 KB)  PDF (940 KB)  ( 465 )
384 珙桐一年生苗光合特性的研究
姚毅, 刘艳红*, 胡耀升, 郭文霞, 司继跃, 张声凯, 李双君, 杨林, 张静, 曲红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的开放系统对一年生珙桐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夏季晴朗的天气中,一年生珙桐苗期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光合"午休"是由于气孔因素造成.②一年生珙桐苗期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为57.27μmol·m-2·s-1和625.07μmol·m-2·s-1,说明珙桐是阳生植物但对光的适应范围窄.③一年生珙桐苗期叶片光能利用率较低,约为0.0705 mmolCO2/mol photons.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对一年生珙桐苗期叶片光合速率影响较大.

2012 Vol. 31 (4): 384-389 [摘要] ( 491 ) HTML (1 KB)  PDF (874 KB)  ( 514 )
390 四季竹对大气臭氧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李应1,2, 陈双林1, 李迎春1*, 庄明浩1, 郭子武1, 顾大形1

为了给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竹林经营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开顶式同化箱(OTCs)模拟4个大气O3浓度,分别为环境背景大气(40~45 nl·L-1)、降低1/2(22~25 nl·L-1)、倍增1倍(92~106 nl·L-1)和倍增2倍(142~160 nl·L-1),研究分析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Wen) King f)对大气O3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大气O3浓度的升高,四季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呈降低趋势,倍增1倍处理的大气O3浓度是显著变化的节点;大气O3浓度变化对四季竹Pn日变化影响复杂,环境背景大气、倍增2倍处理呈"单峰"曲线,而降低1/2、倍增1倍处理呈"双峰"曲线.对Tr日变化无明显影响,各处理均呈"单峰"曲线;大气O3浓度较环境背景大气升高或降低,四季竹的光合生理响应都表现为伤害效应.当大气O3浓度倍增1倍及以上,对四季竹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表现为叶片光合色素降解或合成受阻,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光合作用能力明显下降.大气O3胁迫对四季竹光合作用的影响表现为非气孔因素限制.

2012 Vol. 31 (4): 390-395 [摘要] ( 479 ) HTML (1 KB)  PDF (918 KB)  ( 350 )
396 有机磷农药草甘膦异丙胺盐对赤潮异弯藻的毒物干扰效应
周静韵1, 张磊1, 安民2, 段舜山1*

以我国典型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个浓度梯度(0 mg·L-1、0.001mg·L-1、0.01 mg·L-1、0.1 mg·L-1、1 mg·L-1和10 mg·L-1)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处理,研究了草甘膦异丙胺盐暴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异丙胺盐对赤潮异弯藻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10 mg·L-1浓度处理下,赤潮异弯藻细胞大量死亡,藻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当草甘膦异丙胺盐浓度在0.001~1 mg·L-1范围内,在培养的第3 d草甘膦异丙胺盐能够显著促进赤潮异弯藻的细胞密度增加,叶绿素a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现出毒物刺激效应;在暴露实验的中后期(第7 d、第9 d和第11 d),赤潮异弯藻的各生长指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能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农药的降解、生物体对农药的适应、进入细胞的农药减少等原因,藻细胞生理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2012 Vol. 31 (4): 396-400 [摘要] ( 460 ) HTML (1 KB)  PDF (1218 KB)  ( 373 )
401 濒危植物永瓣藤所在群落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李海生1, 余炼文3, 谢国文2,3*, 李智优3, 冯灿辉3, 蔡耿雄3, 曾武科3

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是卫矛科(Celastraceae)的一个中国特有单型属植物,被列为国家二级稀有濒危保护物种.以11个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方面对濒危植物永瓣藤所在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永瓣藤所在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从平均值来看,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物种贫乏,物种多样性较低,优势树种突出;永瓣藤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旅游的不合理开发给该物种带来严重的威胁.

2012 Vol. 31 (4): 401-405 [摘要] ( 332 ) HTML (1 KB)  PDF (901 KB)  ( 207 )
406 基于附生硅藻的川蔓藻水质综合需求研究
邓培雁1, 赖光波1, 雷远达1, 王旭涛2, 刘威2

选择生长良好的川蔓藻群落,计算其表面附生硅藻的特定污染敏感指数(IPS)和硅藻生物指数(IBD)及其生态类群,以期阐明川蔓藻对水环境的综合需求,为川蔓藻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果显示,川蔓藻上附生硅藻共36种,分属9科13属,以异极藻属(Gomphonema)、舟形藻属(Navicula)和菱形藻属(Nitzschia)为主,优势种有Cocconeisplacentula var.euglypta,Cymbella tropica,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Nitzschia amphibiaGomphonema minutum.硅藻指数IPS和IBD显示水体质量为"好".耐N-自养型和兼性N-异养型生态类群、需氧较高和中等需氧、喜中性类群至喜碱性、微咸水、β-中污和α-中污染性以及富营养性硅藻类群分别大于总数的70%、60%、80%、70%、70%和80%以上.以上结果表明,川蔓藻水体环境pH值7.0~8.0之间,Cl含量大致介于0.1~0.5 g·L-1之间,水体N浓度较低,有机污染程度较轻,氧气较为充足,适度的营养物质促进川蔓藻的生长,IPS和IBD可以综合显示川蔓藻对水环境的需求.

2012 Vol. 31 (4): 406-412 [摘要] ( 480 ) HTML (1 KB)  PDF (946 KB)  ( 288 )
413 低强度超声波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研究
邵路路, 陆开宏*, 朱津永, 钱伟, 伍华雯, 陈辉煌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常见的水华蓝藻,会对湖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室内研究了低强度超声波在不同藻生长时相、藻细胞浓度、水体pH、水温和二次超声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浓度和pH对超声抑藻效果无明显影响,藻生长时相、水温和超声次数对超声抑藻效果有明显影响.15℃、20℃和25℃时的超声抑藻效果好于30℃和35℃,不经超声作用40℃高温即已不利于藻细胞生长;低强度超声对延滞期、稳定期和衰退期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好于指数生长期铜绿微囊藻;二次超声可有效延长残余藻细胞的恢复时间,稳定抑藻效果.

2012 Vol. 31 (4): 413-417 [摘要] ( 447 ) HTML (1 KB)  PDF (837 KB)  ( 431 )
418 蝇蛆蛋白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李志杰, 赵述建, 李贵生*

设计了4种实验饲料(ABCD)并进行了8周饲养试验来评定添加蝇蛆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以实用饲料D作为对照组,ABC是在D的基础上,分别以5%,10%和15%的蝇蛆粉替代鱼粉.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计算体长、全长和背甲宽等生长性能.实验结果显示,AB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C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蝇蛆蛋白粉对凡纳滨对虾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可用适量的蝇蛆蛋白粉替代对虾配合饲料中的部分鱼粉.

2012 Vol. 31 (4): 418-423 [摘要] ( 430 ) HTML (1 KB)  PDF (1830 KB)  ( 291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