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两种微藻对凡纳滨对虾幼体成活率的影响 |  
					| 1. 华南农业大学 海洋学院, 广州510642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 广州 510301
 |  
						|  |  
					
						| 
								
									| 
											
                        					 
												
													
													    |  |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钝顶螺旋藻(Sprinulian platensis)和Picochlorum sp.两种微藻培育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体效果, 为开发凡纳滨对虾开口饵料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对照组D0 投喂商品螺旋藻粉, 实验组D1、D2 分别投喂钝顶螺旋藻和Picochlorum sp., 每组3 个重复,每个重复2 万尾凡纳滨对虾幼体, 在300 L 育苗桶中饲养七天。 结果表明, D0 和D1 组间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 但两组极显著高于D2 组(P<0.01)。在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 水体总氨氮浓度小于50 umol·L-1、亚硝酸盐氮浓度小于2 umol·L-1。钝顶螺旋藻可以保证较高的幼体变态存活率, 可以作为凡纳滨对虾开口饵料新资源开发利用。 |  |  
															| 关键词 :
																																																																钝顶螺旋藻, 
																																																																	Picochlorum sp., 
																																																																	凡纳滨对虾, 
																																																																	幼体, 
																																																																	存活率, 
																																																																	氨氮 |  
															|  |  
													
														
															| 
																																																																																																										
																					| [1] | 李俊伟, 朱长波, 颉晓勇, 郭永坚, 陈素文, 常华, 张宁, 曾林, 胡瑞萍. 池塘分区养殖系统对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6): 114-124. |  
																					| [2] | 徐华兵, 王龙乐, 曾权辉, 王首吉, 梅志平, 杜虹. 水下LED 光照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04-113. |  
																					| [3] | 李红, 任相浩, 寇莹莹, MINSU BAE. 一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垃圾渗滤液[J]. 生态科学, 2015, 34(6): 71-74. |  
																					| [4] | 李俊伟, 朱长波, 颉晓勇, 郭永坚, 陈素文, 张文文. 对虾养殖池塘内混养鲻鱼和罗非鱼对水环境及对虾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5, 34(6): 86-92. |  
																					| [5] | 郑卉1, 张德民1*, 王一农1, 戴海平2. 红假单胞菌去除养鱼废水三态氮及COD的研究[J]. , 2012, 31(4): 435-440. |  
																					| [6] | 李志杰, 赵述建, 李贵生*. 蝇蛆蛋白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J]. , 2012, 31(4): 418-423. |  
																					| [7] | 徐昇1, 李欣1, 钟萍1, 刘正文1,2*. 苦草根系对硝氮和氨氮的吸收[J]. , 2012, 31(3): 312-317. |  
																					| [8] | 郭志勋1*, 张汉华1, 冯娟1, 王瑞旋1, 刘栋辉2, 李卓佳1. 正常与发病对虾养殖池塘浮游藻种类组成和异养细菌数量比较[J]. , 2011, 30(4): 369-374. |  
																					| [9] | 李芳芳1, 齐树亭2*, 石玉新2, 吕玉珊1, 高长虹3. 新型固定化硝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处理氨氮废水[J]. , 2010, 29(5): 467-471. |  
																					| [10] | 于赫男1,2, 林小涛2*, 许忠能2, 周小壮3. 投喂频次对凡纳滨对虾行为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 2010, 29(1): 63-69. |  
																					| [11] | 陈振明1, 龚粤宁1, 谢国光1, 王厚麟2, 缪绅裕2*. 广东松幼苗存活率和生长特征的初步研究[J]. , 2009, 28(5): 409-413. |  
																					| [12] | 徐大德, 李军, 李方满. 水热环境对黑眶蟾蜍幼体存活的影响[J]. , 2007, 26(1): 59-62. |  
																					| [13] | 查广才1, 周昌清2, 麦雄伟2.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高产虾池环境微生物生态研究[J]. , 2006, 25(3): 231-235. |  
																					| [14] | 潘剑雄1, 林小涛1, 程炜轩1, 章超桦2, 洪鹏志2, 林继辉3. 虾头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因子的影响[J]. , 2005, 24(4): 322-325. |  
																					| [15] | 刘健晖1, 金春华2, 李爱芬1. 饥饿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体发育的影响[J]. , 2005, 24(1): 15-1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