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垃圾渗滤液 |
1.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4
2. 韩国仁川市仁川环境工团, 仁川 406130 |
|
|
摘要 利用BM 复合微生物在非曝气和曝气两种条件下, 添加不同量的菌剂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COD、氨氮和总磷,考察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1)在曝气条件下, 菌剂投加量为0.5%和1%的实验组COD 去除效果最好, 与对照组相比去除率各提高了13.46%和10.14%; (2)在曝气条件下, 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菌剂投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在2%投加量作用下氨氮去除率相对于对照组增幅达到了29.94%; (3)在曝气条件下, 菌剂投加量为0.5%和1%的实验组总磷去除效果最好, 去除率比对照组提高了6.23%和8.44%。
|
|
关键词 :
垃圾渗滤液,
微生物菌剂,
COD,
氨氮,
总磷
|
|
[1] |
陈标, 雷小婷, 卓瑞群, 向文洲, 潘庆. 两种微藻对凡纳滨对虾幼体成活率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6): 78-82. |
[2] |
罗万次, 苏搏, 刘熊, 钟秋平, 杨斌.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特征及其富营养化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3): 90-96. |
[3] |
朱越平1,韩锋2. 有机负荷对AMBR 去除高浓度废水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3, 32(5): 599-603. |
[4] |
郑卉1, 张德民1*, 王一农1, 戴海平2. 红假单胞菌去除养鱼废水三态氮及COD的研究[J]. , 2012, 31(4): 435-440. |
[5] |
毛洁1,2,3, 杨宇峰1,2,3*, 谷阳光1,2,3, 陈实1,2,3. 汕头南澳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及其污染评价[J]. , 2012, 31(3): 252-258. |
[6] |
徐昇1, 李欣1, 钟萍1, 刘正文1,2*. 苦草根系对硝氮和氨氮的吸收[J]. , 2012, 31(3): 312-317. |
[7] |
李芳芳1, 齐树亭2*, 石玉新2, 吕玉珊1, 高长虹3. 新型固定化硝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处理氨氮废水[J]. , 2010, 29(5): 467-471. |
[8] |
徐成斌1, 孟雪莲2, 马溪平1*, 付保荣1, 惠秀娟1. UASBF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J]. , 2010, 29(5): 472-475. |
[9] |
孙武堂, 金腊华*, 卢创新, 王立立. 渠式生物膜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研究[J]. , 2007, 26(5): 456-459. |
[10] |
刘春英1, 弓晓峰2. 玻璃负载TiO2膜光催化降解垃圾渗滤液的研究[J]. , 2006, 25(4): 363-366. |
[11] |
佘跃惠1, 周玲革1, 刘宏菊2, 王家卓2, 张凡1, 李向前3, 张宏翼3.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J]. , 2005, 24(4): 344-346. |
[12] |
孙敏, 彭凤仙, 邓益群. 石油焦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对废水中CODCr的吸附能力[J]. , 2005, 24(2): 146-149. |
[13] |
廖志洪, 林小涛*, 王春, 邱炜韬. 黄颡鱼仔、稚、幼鱼耗氧率及氨氮排泄率的初步研究[J]. , 2004, 23(3): 223-226. |
[14] |
周少奇*, 张晓爽. 沸石滤床去除炼油废水中氨氮的研究[J]. , 2002, 21(1): 65-6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