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结构—过程—功能”一体化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评价指标研究 |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阳 550001 |
|
|
摘要 对中国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评价, 是实现“人—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 首先分析了生态系统演化特点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一体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为驱动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新途径。即通过丰富系统要素, 加强各要素与多元化生态过程的耦合, 驱动退化生态系统的自调控等内在机能的恢复, 最终促使生态系统回复到自维持的动态平衡。其次, 以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特点和影响恢复的主导因子为基础, 结合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特殊性, 初步筛选出指示生态恢复的4 类要素共11 项指标, 可用于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评价和管理。
|
|
关键词 :
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恢复,
耦合,
一体化,
喀斯特
|
|
[1] |
欧惠, 戴文远, 黄万里, 黄康, 徐乙文. 基于“三生空间”的福建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 生态科学, 2020, 39(3): 71-. |
[2] |
李月, 万忠梅, 孙丽. CoupModel模拟与应用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0, 39(3): 212-. |
[3] |
贺清云, 李慧平, 欧阳晓.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及模拟预测[J]. 生态科学, 2020, 39(2): 182-. |
[4] |
张芳, 曾馥平, 杜虎,彭晚霞.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J]. 生态科学, 2019, 38(5): 38-. |
[5] |
李艳琼, 沈育伊, 黄玉清, 徐广平, 蒲高忠, 何成新, 王新桂, 莫凌.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分布差异与微生物活性特征[J]. 生态科学, 2018, 37(4): 24-34. |
[6] |
王立革, 郭珺, 韩雄, 武爱莲, 王劲松, 董二伟, 南江宽, 焦晓燕. 不同灌溉方式下秸秆还田对设施土壤碳、氮及蔬菜产量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4): 45-51. |
[7] |
周秋文, 朱红. 基于Horton 模型的涟江流域马尾松林冠截留模拟[J]. 生态科学, 2018, 37(2): 43-49. |
[8] |
舒健虹,蔡一鸣,丁磊磊,王普昶,李小冬. 不同放牧强度对贵州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1): 42-48. |
[9] |
姜海峰, 安裕伦, 周旭, 许幼霞, 余晓芳. 2000—2015 年间贵州省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70-176. |
[10] |
张满满, 于鲁冀, 张慧, 靖中秋. 基于PSR 模型的河南省水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5): 49-54. |
[11] |
蔡振饶, 李玉红, 李旭东. 贵阳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96-203. |
[12] |
王珞珈, 董晓峰, 刘星光, 尹辉. 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协调关系的定量研究——以敦煌市为例[J]. 生态科学, 2017, 36(4): 194-201. |
[13] |
韦小茶, 周秋文, 崔兴芬, 蔡明勇, 马龙生, 戴丽. 喀斯特针叶林枯落物层水文效应[J]. 生态科学, 2017, 36(4): 120-127. |
[14] |
周艳飞, 刘章勇, 李大勇, 覃孔华, 杨梅. 农田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J]. 生态科学, 2017, 36(4): 244-248. |
[15] |
王登富, 张朝晖. 中国贵州喀斯特金矿区苔藓植物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3): 180-18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