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5年 44卷 4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菌根真菌对温性荒漠草原优势植物根系分解的影响
吴海妮, 王祯, 官晓雪, 何嘉, 郭文龙, 杨鑫*
 植物根系分解是天然草原养分循环的主要地下过程, 是草原土壤碳与养分的重要来源。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对温性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细根分解的影响, 以短花针茅 (Stipa breviflora) 根系为研究对象, 采用菌丝袋法, 在原位条件下研究AMF根外菌丝对根系分解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 分解360天后, AMF显著增加短花针茅根系凋落物损失量与损失率。根系分解过程中, AMF显著降低菌丝袋内土壤速效氮、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 而对土壤速效磷无显著影响。AMF显著增加菌丝袋内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 对纤维素二糖水解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发现, 短花针茅根系损失率与AMF菌丝密度、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对纤维素二糖水解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试验的结果初步表明, AMF根外菌丝能一定程度参与温性荒漠草原植物根系的分解过程, 是影响短花针茅根系分解速率加快的潜在生物因子。
2025 Vol. 44 (4): 1-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565 KB)  ( 44 )
9 生态脆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张勇1, 吕金培1, 王秀梅2, 董建军1,*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研究了2000—2018年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 选取自然以及人类活动因子, 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不同驱动因子对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分布整体呈现南高北低, 东高西低的特点。2000—2010年低植被覆盖度转出面积最大, 为1.81×104 km2, 无植被覆盖度转出面积最小, 为1.91×103 km2; 2010—2018年中植被覆盖度转出面积最大, 为1.44×104 km2, 高植被覆盖度的转出面积最小, 为1.45×103 km2。2000年—2018年, 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总体向好, 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2)对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定量分析发现, 气候类因子中年降水量的解释力最强(q=0.229), 人类活动影响因子中粮食产量的解释力最强(q=0.207); 因子交互作用对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大于单个因子的解释力, 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是导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根本原因。(3)2000年以来, 鄂尔多斯市经济和人口发展不均衡, 矿区的开采导致植被遭到破坏, 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 随着一系列生态治理举措的实施, 区域植被得以恢复。因此, 政策措施的实施也是区域植被覆盖度变高的重要原因。缓和人地矛盾, 控制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更有利于生态脆弱区植被的恢复。
2025 Vol. 44 (4): 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5412 KB)  ( 26 )
19 元谋盆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赵磊1,2, 史正涛1,2,何光熊3,4,5,*, 何丽1,2, 喜文飞1,2, 蒋琴1,2
 研究不同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是山地环境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和决策的基础。以元谋盆地为研究对象, 基于1990—2022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元谋盆地不同海拔、坡度和地形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分析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1)1990—2022年, 元谋盆地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 景观异质性提高, 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提高; (2)草地和林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 其中草地减少和建设用地、耕地及林地增加是主要转移方向; (3)各景观类型在地形梯度上呈明显的分布规律, 耕地、建设用地、水体和未利用地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 m、坡度<15°和地形位<0.3816的平坝河谷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1700 m、坡度6—25 °和地形位0.3816—0.7692的低山丘陵地带; 林地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 m、坡度>25 °和地形位>0.7692的中高山地带; (4)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的地形梯度格局, 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不断加深。文章结果能为该区生态环境修复、土地资源状况和规划编修土地资源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025 Vol. 44 (4): 1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4455 KB)  ( 18 )
29 洞庭湖流域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周文强1, 陈文豪2, 王金龙3, 杨伶3,*, 韩宇4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 运用当量因子法评估1990—2020年洞庭湖流域200个县域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Agro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ESV), 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空间分异现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1) 30年间洞庭湖流域AESV上升趋势明显, 累计增加10.53 万元·km–2, 其中水文调节价值贡献最大, 而水资源供给价值为负。(2) AESV呈现出中、北部高, 东、南、西部低的“马蹄形”空间分布特征, 其中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的AESV普遍较高, 而流域东南、西南与西北边界地区的AESV较低。(3) AESV时序差异主要是由三大粮食作物的单价变动引起的, 而空间分异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坡度因子的单因子驱动力最强,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双因子交互作用最大。因此, 应加大洞庭湖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 并因地制宜完善农业生态系统。
2025 Vol. 44 (4): 2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5323 KB)  ( 20 )
39 西宁城市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刘泽碧1,2, 毛旭锋1,2,*, 魏晓燕3, 宋秀华4, 谢顺邦4, 于红妍5, 王蕾1,2, 唐文家6
以高原城市西宁湟水湿地5 个片区(湟水主干、海湖、火烧沟、北川、宁湖)为研究区, 开展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共检测了55 份湿地沉积物样品中7 种典型重金属(Cr、Cd、Cu、Ni、Pb、Zn、As)的浓度, 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1) Cd、Cu、Zn和Pb受人为活动干扰明显(CV>70%), 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p<0.05)。(2) 湟水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风险源主要是Cd和Pb(值分别为192.92、52.97); 北川片区的风险水平较高(RI值480.28), 其余4 个片区(海湖片区、火烧沟片区、湟水主干片区、宁湖片区)均为中等风险(RI值分别为190.25、252.68、182.44、171.84)。(3) Cd、Cu、Pb、Zn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 Cd、Cu、Pb和Zn同源(人为源), Cr、Ni和As同源(自然源)。
2025 Vol. 44 (4): 3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5009 KB)  ( 14 )
49 基于PLUS模型的淮河流域安徽段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预测
洪炜林1, 苗雨青1,2,*, 孙方虎1, 顾纪祥1, 武传胜2, 王昊1, 马思甜1, 程美华1
为评价淮河流域安徽段景观生态风险, 揭示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 以2000、2010、2020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 运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等软件, 基于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结合地理探测器, 研究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并利用PLUS模型模拟预测淮河流域安徽段2030年三种情景下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淮河流域安徽段景观生态风险呈“沿淮河两岸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 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分别逐渐向较高风险和中等风险区域转移, 中等风险区域逐渐扩张, 整体景观生态风险有所下降; 人为干扰度对该地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有很强的解释力, 尤其是人为干扰度与高程、降水量和气温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最大; 生态保护情景下, 低和较低生态风险区面积最大, 与其他情景相比, 高生态风险区面积最小, 占比为13.53%。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淮河流域安徽段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格局奠定基础, 以期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2025 Vol. 44 (4): 4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7552 KB)  ( 8 )
60 东北低山区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牟晨, 王海燕*, 崔雪, 赵晗, 董齐琪
 森林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可以清楚地揭示土壤养分水平, 对林地土壤生产力提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延边八家子林业局辖区8个林场的天然针阔混交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以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为评价指标, 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土壤养分因子权重, 对不同林场土壤养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天然针阔混交林地土壤pH均值为5.17; 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丰富水平, 全磷处于较缺乏水平, 有效磷处于较丰富水平;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得分值在5.34—5.72之间, 均为丰富水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 东北低山区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权重系数最大, 为0.32, 且与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可知, 研究区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状况较好, 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子, 但土壤存在酸化问题, 建议进行适当抚育采伐, 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2025 Vol. 44 (4): 6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465 KB)  ( 15 )
68 珠江八大口门冬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
何瑞1,2, 唐红亮1,3, 蒋然1, 李丽1, 罗欢1, 彭松耀1,*
 为深入了解珠江口门区冬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在珠江八大口门布设8个样点, 共鉴定到浮游动物5大类47种, 其中7个优势种(Y>0.01)。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0—0.84之间, 生态位重叠值最低的为萼花臂尾轮虫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长日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olstitialis)、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poplesia), 而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为小拟哲水蚤和火腿伪镖水蚤。珠江八大口门浮游动物7个优势种生态响应速率之和为负值, 表明浮游动物优势种处于衰退阶段。浮游动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 轴1和轴2累计解释物种变异的100%, 表明轴1和轴2能较好地反映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活性磷酸盐是显著解释变量。综上分析得出, 小拟哲水蚤对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幅度; 优势种萼花臂尾轮虫生态位重叠值低, 种间竞争比较弱; 浮游动物群落总体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且存在正向演替的趋势; 优势种之间以及优势种和环境之间尚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优势种正处发展阶段; 总有机碳和亚硝酸盐是影响珠江八大口门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和生态位的主要环境因子。
2025 Vol. 44 (4): 68-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4108 KB)  ( 20 )
75 哈尼梯田水源区两种典型林分蒸腾耗水特性差异
马泽, 宋维峰*, 储娅, 卢学梅
哈尼梯田水源区的林分蒸腾耗水量对产水量有影响, 进而影响向下游梯田供水的能力, 对梯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监测了哈尼梯田水源区的原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落叶阔叶林中优势树种的树干液流速率, 比较并研究了这两种典型林分的蒸腾耗水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 桤木和西南红山茶的液流峰值与胸径呈指数关系, 云南樟和猴樟呈线性关系, 而喜树和刺栲则没有显著关系; 受天气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相同树种的四季拟合参数也会有所不同。落叶阔叶林的年蒸腾耗水量为604.08 mm, 而常绿阔叶林的为290.55 mm; 前者的水量是后者的两倍, 并且两种林分的生长季蒸腾耗水量是非生长季的近10倍。夏季和秋季是两种林分水量盈余的主要时期; 常绿阔叶林比落叶阔叶林年产水量更大, 而落叶阔叶林在旱季水量亏损更加突出。水源区应该在保护原生常绿阔叶林的同时, 控制次生落叶阔叶林的规模, 少培育像桤木等耗水量高的树种。研究结果对哈尼梯田水源区造林树种的选择与林分结构配置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 Vol. 44 (4): 75-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7006 KB)  ( 5 )
85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周洁1, 宋秀凯2, 栗云召1,*, 王雪宏1, 于君宝1, 杨继松1, 周迪1, 刘言智1, 姜向阳2
以1991、2001、2011、2021年四期Landsat系列影像为基础, 采用面向对象和目视解译的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YRDNNR)湿地信息, 利用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探讨了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 1991—2021年, YRDNNR湿地总面积从839.88 km2增加到964.50 km2, 动态度是0.50%; 自然湿地面积由834.15 km2减少到747.77 km2, 动态度是–0.35%。(2) 1991—2021年, 一千二和黄河口管理站自然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90.13 km2、33.72 km2, 大汶流管理站自然湿地面积增加了116.91 km2, 动态度分别为–1.08%、–0.51%、0.37%。河、海条件对湿地类型的分布及变化强度有影响, 且不同地类影响效果有差异。(3) 由于水沙通量变化、人类活动及湿地的自然演变, 1991—2021年, YRDNNR共有166.49 km2湿地转化为非湿地, 其中自然湿地占99.95%, 主要分布在一千二北部和大汶流西南部, 由滩涂、盐沼湿地和草本沼泽等转出; 有291.12 km2非湿地转化为湿地, 其中61.04%转化为自然湿地, 主要分布在黄河口东北部, 大部分转入为盐沼湿地、滩涂和灌丛湿地。
2025 Vol. 44 (4): 85-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22013 KB)  ( 10 )
98 塔城地区野果林不同坡向对树种生态位和种间关联性的影响
刘雪冰1, 陆鑫1, 乌兰·吾尚1,边拜2,凯沙尔·卡哈尔1, 巴音达拉1,*
 塔城地区野果林是新疆的特殊植被类型之一, 且野果林主要由孑遗植物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组成。新疆野苹果是我国经济林唯一天然的果树基因库, 也是世界野苹果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塔城的野果林主要分布于山区, 地形复杂。研究不同坡向对野果林树种生态位和种间联接性的影响, 将有助于了解新疆野苹果等濒危植物的分布格局。以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为实验样地, 建立106个30 m × 30 m 的样方, 记录样方海拔、坡度、坡向、每个乔木、灌木的坐标位置、基径、高度、冠幅等参数, 通过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函数对塔城地区野果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塔城地区野果林在坡向为91°—180°时树种分布数量较少, 在坡向181°—270°区间内树种分布数量较多。(2) 新疆野苹果的频度和生态位宽度在坡向各个等级下都很高, 而其余树种在不同等级下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随着坡向的增加, 大多数树种的频度与生态位宽度出现了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 树种的相对频度的大小与生态位宽度的大小总体呈现出同步的水平。(3) 随着坡向角度增加野果林的物种频度表现出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4) 塔城地区野果林中物种种间关联性随着坡向增加, 种间关联性出现了正关联性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5) 随着坡向增加塔城地区野果林物种多样性呈现出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 在180°—210°之间, 树种的多样性达到最小值。塔城地区野果林不同坡向下树种分布不同, 物种分布和多样性随着坡向增加呈现出了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 其中新疆野苹果优势度高, 对资源利用能力和适应性较强, 随着坡向增加野果林物种间种间正关联性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
2025 Vol. 44 (4): 98-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686 KB)  ( 7 )
110 昌化江流域月尺度水文模型径流模拟与潜在蒸散发算法适用性分析
来文立1,2, 李士义3, 方海峰3, 章杰4,*, 张飞翔4, 侯淑冰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 作为水循环重要环节的径流正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为了明晰模型径流模拟结果不确定性来源, 提升湿润区复杂小流域径流模拟准确性, 将海南岛昌化江流域作为研究区, 收集整理1980—2016年宝桥水文站逐月径流、降水数据, 同期东方站和琼中站逐月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 选取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确定径流突变年份并设计4组变量控制数值模拟实验, 分别以两种广泛使用的潜在蒸散发算法(Penman- Monteith和Thornthwaite)驱动abcd月尺度水量平衡模型(abcdpm和abcdth)比较不同蒸散发算法的模型适用性。结果表明: (1) 昌化江径流存在1988年的显著突变点, 相比于1988年以前, 1989—2016年径流系数增加12%; (2) 降水是影响水文模型最敏感输入变量, 其径流敏感性是潜在蒸散发的13.56倍, 综合比较多组控制变量实验结果, 多站点气象均值作为输入能够有效降低径流模拟误差; (3) 两种蒸散发算法驱动下径流模拟准确性较为一致, 但趋势结果差异较大, 由于abcdth模型仅考虑气温的影响无法准确模拟径流增加的变化趋势, 因此具有物理机理的abcdpm模型更适用于昌化江流域。分析结果有助于明晰热带地区复杂小流域径流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 为水文生态预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支撑。
2025 Vol. 44 (4): 11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7076 KB)  ( 12 )
119 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遥感评估方法研究
马豪然1,2, 汲玉河2,3,*, 周广胜2,3, 周莉2,3, 韩欣志1,2
弄清碳收支变化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研究结合光合能力模型(Photosynthetic Capacity Model, PCM)和呼吸遥感模型(Remote Sensing Model for Ecosystem respiration, Re-RSM)提出了一个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陆地碳收支动态评估模型(Remote Sensing Land Carbon Budget Dynamic Assessment Model, RS-CBM), 引入中国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7种植被类型(玉米农田、针阔混交林、落叶针叶林、高寒草地、灌丛草甸、荒漠草原和芦苇湿地)的多年碳通量观测数据对RS-CBM模型进行参数化和验证, 并应用此模型定量评估了2001—2020年三北地区植被NEE的时空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 RS-CBM模型的模型精度高达0.75, 均方根误差为0.07 mol·m−2·d−1, RS-CBM模型的NEE模拟值与通量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在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季旺盛期均出现较明显的碳吸收峰值, 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峰值低估现象。2001—2020年三北地区的NEE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年平均值为82.01 g·m−2·a−1, 年平均增长量为5.843 g·m−2·a−1, 总体表现为碳汇。三北地区NEE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 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性。综上, RS-CBM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三北地区碳收支变化和空间分布, 具有在区域尺度模拟NEE时空变化的潜力。
2025 Vol. 44 (4): 11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8871 KB)  ( 6 )
130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安徽沿江城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赵强1,2,3,*, 丁春生1, 陶京1, 邓淑梅1,2,3, 蔡新立1,2,3
 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而客观和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选取安徽省2000年、2009年和2020年长江沿岸五个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和安庆)的影像, 计算五个城市主城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 分析2000—2020年年安徽沿长江流域城市生态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1) 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得到改善, 五市主城区RSEI均值均呈上升趋势。(2) 通过对2000年和2020年RSEI进行差值计算, 各城市主城区生态质量变好(RSEI变化值大于0)的面积大于变差(RSEI变化值小于0)的面积, 表明五个城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向好。(3) 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 各城市主城区RSEI的“高-高”和“低-低”类型成片分布; 且五个城市主城区RSEI的重心均向改善的方向迁移。
2025 Vol. 44 (4): 13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9077 KB)  ( 2 )
142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晓兵1, 韩国君1,2, *, 马乐元1,2, 王军霞3, 臧龙飞1
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化肥减量、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为探讨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后土壤有机氮组分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辣椒盆栽施肥试验, 设置常规施肥、90%化肥+3000 kg·hm–2生物有机肥(FB1)、90%化肥+4500 kg·hm–2生物有机肥(FB2)、80%化肥+3000 kg·hm–2生物有机肥(FB3)、80%化肥+4500 kg·hm–2生物有机肥(FB4)和空白对照(CK)共6个处理。运用Bremner法测定辣椒幼苗期、开花期和盛果期的土壤有机氮组分, 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氮组分以未酸解氮和酸解未知态氮为主。各土壤有机氮组分占比大小为: 未酸解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在辣椒盛果期, 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增加土壤酸解总氮5.53%—41.99%, 而在等量化肥施用条件下, 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 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降低, 蛋白酶活性增加。冗余分析表明, 土壤全氮是影响有机氮组分分布与转化的关键因子, 土壤有效磷含量次之。综上, 土壤有机氮组分组成与施肥模式密切相关,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的施肥模式能有效扩大土壤有机氮库, 提高土壤肥力和潜在供氮能力。
2025 Vol. 44 (4): 142-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53 KB)  ( 5 )
151 珠江口海域8种优势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参数研究
范金金1,2, 陈清华2,3, 裴精花1,2, 刘伟杰2,3, 郭照良1, 隋昊志2,3,*
 为研究珠江口海域优势鱼类生物学特征变化及资源现状, 2021年9月(秋季)和2022年4月(春季)在珠江口收集鱼类样本, 采用生物学测量和年龄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凤鲚(Coilia mystus)、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颈斑鲾(Nuchequula nuchalis)、丝鳍海鲇(Arius ari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8种优势鱼类(n=606)的体长-体重关系、生长和死亡参数、开发率、最适开捕体长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 8种优势鱼类在春季的平均体长、体重大于秋季; 摄食强度呈春季大于秋季趋势; 体长-体重关系式的a值范围为8×10–6—1×10–5, b值范围为2.7661—3.3172。8种优势鱼类的渐进体长(L∞)范围为92.40—427.35 mm; 渐进体重(W∞)范围为18.04—616.38 g; 生长系数(k)介于0.38—1.30之间; 总死亡系数(Z)介于0.69—1.83之间; 开发率(E)介于0.14—0.54之间。珠江口海域8种优势鱼类中, 皮氏叫姑鱼、短吻鲾、凤鲚和棘头梅童鱼个体呈现一定程度的小型化趋势; 皮氏叫姑鱼、凤鲚和棘头梅童鱼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综合鱼类开发率、拐点和临界年龄等参数, 建议皮氏叫姑鱼、短吻鲾、凤鲚、鲬、颈斑鲾、丝鳍海鲇、棘头梅童鱼和赤鼻棱鳀的开捕体长范围分别为113.40—145.28 mm、61.58—79.38 mm、130.08—170.76 mm、243.08—332.41 mm、65.06—85.16 mm、116.61—156.50 mm、96.10—125.71 mm和73.32—94.01 mm。研究结果补充了珠江口优势鱼类的种群生长特性及资源动态的数据, 为保护珠江口鱼类资源和探索单物种限额捕捞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2025 Vol. 44 (4): 151-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562 KB)  ( 4 )
161 基于MSPA和电路理论构建河湟谷地生态安全格局
许斌1,2, 毛旭锋1,*, 李婧梅3, 唐文家4, 魏晓燕5
识别生态源地和重要生态节点, 合理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 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为研究区, 采用MSPA方法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筛选生态源地, 选取生态源地扩张阻力指标建立生态阻力面, 运用电路理论基于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等生态网络元素, 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网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 (1) 河湟谷地生态源地面积9182.19 km2, 占研究区面积35.29%,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山区; (2) 生态廊道共155条, 总长度为1731.73 km, 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2条, 主要分布于湟水河谷两岸, 长度377.20 km; 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区主要沿生态廊道分布, 面积分别为171.57 km2和1878.27 km2; (3) 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区在海拔3500 m以下区域主要受耕地和草地制约, 3500 m以上区域以草地为主。河湟谷地生态安全格局被湟水河谷割裂明显, 湟水河谷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区域, 宜在湟水河谷择地培育生态用地以增强生态廊道连通性; 增加研究区冰川和永久积雪保护范围, 保持林地面积, 同时加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研究结果以期为河湟谷地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安全优化提供参考。
2025 Vol. 44 (4): 16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7481 KB)  ( 1 )
171 西部四大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总体特征及动态演化研究
刘宇1, 崔秀萍1,2,*, 杨丰玮1, 庞立东1,2, 甄婷1
 景观生态风险研究揭示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四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10 km×10 km生态风险测度网格, 定量分析了1980—2018 年西部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总体特征及动态演化趋势, 结果表明: (1)西部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明显, 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 而耕地面积持续下降, 耕地的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西部各城市群景观格局存在明显差异, 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较多, 而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景观类型主要以草地为主, 此外, 不同城市群景观类型的格局指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性。(3)在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下, 西部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略有下降, 但也形成了景观生态风险分布不均的态势, 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以中低生态风险区为主, 生态风险较为缓和, 而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更为严峻, 但其中等及以上生态风险区面积有所下降, 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025 Vol. 44 (4): 171-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4509 KB)  ( 10 )
181 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马振怡1, 魏晓旭1,*,于丽娜1, 魏伟2, 刘聪颖2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来探究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变化频次、变化模式及生态管理分区等内容, 以期为干旱区未来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 在空间分布上, 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及南部地区的地形复杂、植被覆盖高、降水丰富、人类活动干扰较少, 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较高, 而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缺乏、耕地分布较少, 属于水源涵养和林牧生产系统, 整体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资源承载力普遍较低。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模式排序为波动变化区˃缓慢下降区˃稳定不变区˃缓慢上升区, 这表明河西走廊地区在过去20多年里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依据研究区的生态管理分区, 修复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西北部,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1.8%, 而保护区则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张掖市和武威市的绿洲地带,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因此, 可以看出该区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脆弱状态,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今后应该加大对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资源的规划力度, 并平衡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025 Vol. 44 (4): 181-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6931 KB)  ( 7 )
190 新疆干旱区植被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与总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研究
薛聪1, 昝梅1,2,*, 陈治中1, 杨顺法1, 孔晶晶1
研究新疆干旱区植被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及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新疆干旱区2010—2020年的GOSIF、MODIS GPP、气温和降水数据, 采用SEN趋势分析、MK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 对新疆干旱区GOSIF和GPP的空间分布、趋势变化以及其与当地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作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 (1) 2010—2020年新疆植被GOSIF和GPP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GOSIF和GPP的年均值最大分别为0.042 Wm–2·μm–1·sr–1和330 g·m–2·a–1, 其中GOSIF增长率为13.89%, GPP的增长率为13.64%; (2) 空间上植被GOSIF和GPP都呈现出北部及西北部高, 南部及东南部低的特征, 植被GOSIF及GPP分别有7.95%和10.25%的区域呈现为增长趋势; (3)相比温度, 降水与GOSIF和GPP的偏相关系数更大, 且偏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0.922和0.988。降水量的增加对提高植被GOSIF和GPP起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评估新疆干旱区的碳收支情况, 并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25 Vol. 44 (4): 19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9634 KB)  ( 12 )
201 一类食物网模型的进化分布动态分析
王艺桦, 杨淑伶, 杜蔓婷, 韩晓卓*
在自然界中,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平衡的重要条件。探索食物网的复杂结构与生态-进化动态关系是目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基于进化动态分析工具——进化分布动态方法, 提出了一类具有特征调节的食物网模型, 其中包含密度依赖的自然增长、特征依赖的死亡、竞争和捕食关系等生态因素; 并基于反应扩散方程和积分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 给出了连续表型特征空间下的物种特征的进化分布动态。通过对竞争核和捕食核等关键参数的分析, 旨在揭示生态因素对维持食物网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分布的作用。结果表明, 系统中的竞争核宽度和饮食生态位宽度决定食物网中进化分支的数量和分布模式, 狭窄的竞争核宽度和低的生态位宽度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泛化种更易导致物种表型特征的趋同化, 进而引起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同时也验证了具有较宽食谱宽度的物种具有较多种群数量的一般性结果; 而竞争核宽度的改变对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另外, 当最佳捕食效率在体型差异较大的物种之间取得时, 食物网内更多的现实生态位被填充, 但始终有空生态位, 这是群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以上结果对深入理解食物网的进化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 Vol. 44 (4): 201-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4268 KB)  ( 2 )
211 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
刘福圆1, 宁佳2, 李颂恩1,贺添1,*, 王奥1,苏意恒1
确定重要生态空间, 划分重点保护区域,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然而目前还暂未有关于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河南段(The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of Henan Province, AYRHP)为研究区域,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s)确定生态源地; 使用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距河流距离和植被覆盖度得到基础阻力面, 并利用夜晚灯光数据对基础阻力面进行修正; 应用电路理论模型得到生态廊道, 从而综合构建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 (1) 黄河流域河南段包括76个生态源地, 总面积为6797.63 km2。生态源地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南部的卢氏县、栾川县、嵩县、滑县、沁阳市等, 源地基本空间格局受控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以及NE-SW走向的河流; (2) 使用电路理论模型确定了113条总长为2591.87 km的生态廊道和47个生态节点, 使用修正后的阻力面得到的廊道能更好地避开城镇密集区, 加强了水域与湿地之间, 水域与周边山地林地之间的连通性。(3) 使用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整体网络结构较好, 但生态网络构建成本高, 应优先建设低阻力廊道。(4) 提出构建以“三区、多中心”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文中结果以期为黄河流域未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5 Vol. 44 (4): 21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5946 KB)  ( 10 )
222 土沉香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潘松1,2, 史正军1,2,*, 董志强3, 曾伟1,2, 袁峰均1,2
研究土沉香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有助于了解土沉香生长期间土壤微环境的变化趋势。以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26年林龄的土沉香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分析2021年9月及2022年的2月、5月、9月这四个不同时期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 并结合气象和土壤养分数据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pH、全氮、碱解氮、全钾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 而2月和5月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前后两个9月, 以2月最高(9.48 mg·kg–1); 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 占细菌总量的58.49%—62.05%。方差分析表明, 细菌门水平的组成差异显著, 差异类群包括酸杆菌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迟杆菌门(Latescibacterota), 而属水平的11个优势菌属均没有明显差异。土壤细菌Alpha多样指数均以2022年9月最高, 2月和5月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较前一年9月略有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 有效磷、pH、空气温湿度、降雨量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因子。UPGMA 聚类分析、NMDS分析和ANOSIM检验结果均表明,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离程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大。冗余分析表明, 土壤全氮、全钾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 在土沉香周年生长期间, 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变化显著而多样性呈增长态势, 土壤pH、全氮、有效磷、全钾是引起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 同时细菌群落多样性还对气象变化反应敏感。
2025 Vol. 44 (4): 222-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3844 KB)  ( 2 )
232 巴彦淖尔市生境质量长时序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叶博文1,2,3, 孙标1,2,3,,史小红1,2,3, 赵胜男1,2,3, 邹佳慧1,2,3, 姚卫泽1,2,3, 赵云靓1,2,3, 郭玉颖1,2,3,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研究巴彦淖尔市生境质量对指导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MODIS数据并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 通过Sen(Theil–Sen median)和MK(Mann–Kendall)趋势分析研究其变化趋势并利用Hurst指数模型分析RSEI的持续特征, 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RSEI的驱动因素, 探讨巴彦淖尔市2000—2022年RSE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 巴彦淖尔市多年平均RSEI为0.306, 整体生境质量较差, 在研究初期(2000—2010年)生境质量明显恶化, 但在后期(2010—2022年)明显改善。(2) RSEI等级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巴彦淖尔市西北部; 较差等级集中在东北部, 一般、良好等级主要位于南部的河套灌区; 优秀等级聚集分布在乌梁素海附近。(3) 利用Hurst指数、Sen和MK趋势分析表明, 在未来可能出现波动的区域占93.70%; 呈退化趋势的区域占35.20%。(4) 模型因子(NDVI、WET、NDBSI、LST)和以土地利用为主的社会经济因子作为研究区生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解释力在不断增强, 模型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交互后的解释力高于其与自然因子的耦合。
2025 Vol. 44 (4): 232-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21888 KB)  ( 7 )
246 L-赖氨酸和多酚化合物对铜绿微囊藻的联合作用
焦岗伟1, 焦鹤云1, 何培民1,2, 邵留1,2,*
 利用植物化感作用进行抑藻是近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自然水体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化感物质, 不同化感物质联合作用会产生不同的抑藻效果。为了研究L-赖氨酸和三种多酚化合物(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山奈酚、没食子酸)的联合抑藻效果, 在单因素抑藻实验基础上, 将L-赖氨酸和3种多酚化合物按等效浓度组合进行联合抑藻实验, 并采用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联合作用系数法及毒性指数法分别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 L-赖氨酸、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山奈酚及没食子酸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四种化感物质的96 h EC50分别为1.720、0.220、11.956和10.310 mg·L–1; 4种评价方法一致得出L-赖氨酸与没食子酸联合抑藻效应表现为拮抗作用; 除联合作用系数法得出L-赖氨酸与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山奈酚联用时表现为加和作用外, 其余3种评价方法均得出L-赖氨酸与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山奈酚联用时表现为拮抗作用。以上结果表明, 4种评价方法的结论基本趋同, L-赖氨酸和三种多酚化合物在等效浓度配比下复配联用无益于抑藻效果的提升。
2025 Vol. 44 (4): 246-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956 KB)  ( 5 )
254 白芨滩两种沙生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比较
黄晶晶1,3, 段晓敏1,3, 李佳佳1,2, 何王平1, 熊婉湘1, 李靖宇1,2,3,*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植物健康、适应环境等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 可为评价荒漠生态系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提供理论依据。选择两种沙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 以揭示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异同及其在碳源利用方面的差异。研究采用Biolog-ECO 生态板对白芨滩地区花棒和沙生针茅两种沙生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品进行碳源利用分析。两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大小关系为花棒非根际土<沙生针茅非根际土<花棒根际土<沙生针茅根际土。连续培养288 h后的沙生针茅非根际土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花棒根际土(P < 0.05), 而四种土壤的Simps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两种植物以糖类化合物和氨基酸为敏感碳源。主成分分析表明, 花棒非根际与其他三种土壤碳源利用差异较大, 沙生针茅非根际土样地间的碳源利用差异较大; 六大类碳源对四种土壤主成分分离的贡献作用相近, 起主要作用的是氨基酸类、糖类化合物、羧酸类和聚合物。花棒和沙生针茅两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基本一致, 花棒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差异最大。花棒和沙生针茅根际微生物能够提高土壤碳源的利用情况, 改善土壤环境, 对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意义。
2025 Vol. 44 (4): 254-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4127 KB)  ( 12 )
264 江苏省县域尺度生态韧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赵虎1, 李成1,*, 赵洁2,3, 高明惠1
提升生态韧性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探究生态韧性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生态韧性的本质特征, 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江苏省县域生态韧性评估框架, 并利用莫兰指数分析生态韧性的时空特征。此外, 采用地理探测器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结果如下: (1) 2000—2020年江苏省县域尺度生态韧性水平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空间分布上生态韧性水平呈现南高北低, 西高东低; (2) 2000—2020年江苏省县域尺度生态韧性莫兰指数不断增加, 空间集聚不断加强; (3)生态韧性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 其中生态用地比例影响最为显著; (4)各因素对生态韧性水平的作用强度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生态用地比例对各县域生态韧性均具有积极影响, 温度与生态韧性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正向关系, 而建设用地比例与人口密度在大多数地区对生态韧性表现出抑制作用。
2025 Vol. 44 (4): 264-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4456 KB)  ( 30 )
276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薹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杏相龙1, 2, 张洺也2, 佟守正2, 辛愿2, 朱卫红1, *
薹草是一种重要的湿地植被类型, 在水体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及退化湿地修复等方面应用广泛, 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为了解国内外薹草研究现状及热点趋势, 文章基于CiteSpace软件, 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阐明了薹草研究的文献量年际分布、作者与机构, 总结了薹草研究主题及热点趋势。结果表明: 薹草研究发文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国外开展薹草研究较早、国内发文量增速较快、国内薹草研究成果影响力逐步提升, 国内外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及团队, 主要开展了薹草发育进化过程与分支分类、薹草沼泽湿地的草丘特征与群落结构、薹草湿地的温室气体通量排放与固碳功能及薹草种子培育与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 国内松嫩平原、洞庭湖、鄱阳湖成为热点研究区域, 研究重点聚焦于薹草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薹草湿地濒危物种、薹草物种遗传多样性及杂交技术等方面, 热点趋势表明, 未来仍需优化薹草植物分类方法, 并在薹草的繁殖机理与扩繁过程中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方面加强研究, 研究结果可为薹草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2025 Vol. 44 (4): 276-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6483 KB)  ( 28 )
       综述
288 罗汉松的药用价值及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梁小敏1,2, 钟东华1, 张晨宁1,2, 郭和蓉2, 李潇聪3, 舒迎花1, 冯远娇1,2,*
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作为一种古老的常绿乔木, 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 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综述了罗汉松在环境净化、改善空气质量以及城市绿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及其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抗肿瘤和抗氧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同时, 文章系统总结了罗汉松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包括扦插繁殖、施肥、人工补光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最后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 旨在为罗汉松的药用价值开发和生态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并为其在园艺和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025 Vol. 44 (4): 288-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403 KB)  ( 19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5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主编”
22 《生态科学》再次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 《生态科学》获得2025中国农业期刊多项荣誉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广东省科技期刊审读专家
22 《生态科学》入选2025—2026年度CSCD核心数据库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